簡——閩清義窯(二)


簡——閩清義窯(二)

柯雲瀚題寫


清華大學陶瓷藝術系原主任白明先生曾經說過:“沒有哪一門藝術的形成,如瓷器般,與人類的文明進程和日常生活如此息息相關。這讓它有一種強大而穩固的審美慣性,不只是在造型和裝飾上,更是在人的情感依賴、成長記憶,甚至是文化族群的集體潛意識中。”事實確實如此。

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開始,在不同的朝代都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和審美潮流。器型、顏色、紋飾等,也許用現代的審美,未必都能令人滿意,但中華百姓對美的追求從未改變。

然,古代陶瓷的審美情趣,受到當權的上層貴族影響,如宋代瓷器,出於宋代的徽宗皇帝的偏愛,從官方到民間,整個宋代瓷器基本都是青瓷系。釉色渲染、裝飾手法、制瓷工藝等,都深受官窯的影響,閩清義窯就是其一。


簡——閩清義窯(二)


閩清義窯,主要生產青白瓷,如冰似玉、純正明快,與景德鎮的青白釉略有區別。閩清義窯的裝飾採用刻劃、壓印、堆貼和捏塑等手法,紋飾是與“珠光青瓷”相似的卷草篾劃紋、蓮瓣紋、葵花紋、菊花紋等,深淺不一、似有似無,既有青白釉的素雅又有優美線條的紋飾圖案可供養眼品賞。不浮、不囂、不靡、不媚。

燒窯方式,基本是龍窯燒製,閩清義窯則採用了“分室龍窯”法。燒製的產品器型,種類豐富,尤以日用瓷為代表,品類繁多,有碗、洗、熱壺、碟、罐、盅、爐等。

碗又可細分為敞口碗、斂口碗、花口碗、厚唇碗、深腹高足碗、淺腹矮足碗等。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一 敞口碗


敞口碗(標本1):釉色溫潤清新,青白泛綠,仿若春天雨後的海棠。口徑18釐米,高度6釐米,刻蓖麻紋,施釉至圈足,澀底,灰白胎。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二 斂口碗


斂口碗(標本2):開片,釉色冬青,深邃滋潤,仿若冬天裡的遠山。口徑17釐米,高度5釐米,刻雲紋,浮動若流水,施釉至圈足,澀底。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三 花口碗


花口碗(標本3):葵口,釉色青中帶黃,像兒時記憶中的多晶冰糖,又像三月裡初黃的杏梅,誘人心魄。口徑19.5釐米,高度7釐米,刻三朵蓮花,線條飄逸靈動,中間一朵恣意綻放,似佛指拈花,優雅迷人。施釉至足,澀底,灰白胎。

但很遺憾的是厚唇碗、深腹高足碗、淺腹矮足碗等,未採集到類似標本。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四 斗笠碗


當然,也有好運的事情發生,居然淘撿到一個特別偏愛的斗笠盞(標本4),口徑12.5釐米,高度4釐米。刻水草紋,線條流暢簡潔、自然優美。釉色類似龍泉青瓷的粉青,似一灣淺淺淡淡碧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的畫面感鋪面而來。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五 碟


碟(標本5):花口,施青釉,開片,口徑18.5釐米,高度3.5釐米到4.2釐米,稍有變形,中間刻六片蓮花瓣,朝六個方向綻放延展,再配上如意雲紋。這種裝飾模式,是早期開光(窗)裝飾的雛形。雲紋雕刻呈斜角,似刀削麵一般,受耀州窯的影響,可見當時南北制瓷工藝的相互碰撞、滲透、結合。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六 洗一


洗一(標本6):平底、灰白胎,口徑12.5釐米,高度3釐米,刻菊葉紋,腰底刻雙線,青黃釉。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七 洗二


洗二(標本7):平底、灰白胎,口徑12.5釐米,高度3釐米,刻並蒂蓮花,青黃釉。

除了平底洗之外,還有臥足洗、圈足洗,但也未採集到類似標本。

壺有圈足壺、平底壺、卷口壺、翻口壺、瓜形壺、雙系壺等。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八 卷口壺


卷口壺(標本8):青灰釉,卷口,斜肩,圈足,高度16.5釐米,肩頸拼接,壺嘴缺失,在壺嘴和瓶身交接處多次施釉,有細微開片。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九 圈足壺


圈足壺(標本9):青白釉,翻口,斜肩,圈足,六菱形,高度20.5釐米,肩頸拼接,壺把缺失,壺嘴和瓶身粘接處重複施釉,壺嘴與瓶口在同一水平線上。


簡——閩清義窯(二)

標本十 雙系壺


雙系壺(標本10):青白釉,青中泛灰,如瑪瑙般純淨,有汝窯的光澤,整體古樸大方,卷口,溜肩,圈足,雙系耳,頸部以上有開片清晰,瓶身呈蟬翼紋小開片,肩頸拼接,高度22.5釐米。但美中不足的是壺嘴和壺把均已斷落。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或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會覺得這把壺的珍貴吧。


簡——閩清義窯(二)


瓜形盒、扇形盒、水丞、研缽、蓮瓣蓋盅、花瓣口盅等式樣繁多。胎體有厚薄,製作有粗細,優劣並存。釉色基本為青白釉,也有少量黑褐釉和兔毫斑紋(似建窯兔毫盞),但胎色較為灰白。

在村民的家裡,意外發現了一個褐釉壺,醬色,似麥芽糖般清透香淨,瓜菱形,壺雙耳是個如意紋,另有部分小件動物雕塑品,如獅、豬、狗等。部分出土的宋瓷上也有彩繪工藝,上有兔毫斑紋,以及“壽”“福”“滿”等吉祥文字,燒造方法採用漏斗狀和桶狀匣缽燒成。


簡——閩清義窯(二)

褐釉壺


在博物館呈現的文物中,閩清義窯的釉層不是很厚,但工藝手法特別的地方是——出筋,制胎時故意在某些地方作條狀突起,使該處的釉比器身其他地方要薄,燒製時,細線上的釉色慢慢地比周圍白,凸顯立體感。其中不乏珍品,釉厚而均勻,外表光潤,造型精美,線條十分流暢,顯得典雅而風韻。


簡——閩清義窯(二)


文化不可單一形式,瓷亦然。誠如白先生所說的陶瓷藝術與人類文明及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閩清義窯就以大量的日用瓷去表現一門文化形式,裝飾刻花,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強,具有明顯的耀州窯特徵;釉色以青白釉為主,帶著景德鎮的風采,同時也帶有了龍泉青瓷的粉青和梅子青,在宋元時期,招搖過市,漂洋過海。

閩中造器,帶著皇家審美的情趣,文人騷客的情懷,行走在陶瓷文化中,用自己的文化形態,表達瓷器審美過程中的一種純粹:大美至簡,卻不簡單。

(此文感謝閩清7997公益的陳曉明先生)


參考文獻:《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編;《福建陶瓷考古概論》曾凡著


簡——閩清義窯(二)


簡——閩清義窯(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