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南渡唐后人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就在昨日,联合国粮食组织呼吁各国援助受蝗虫威胁的国家,因为蝗虫在一年半内增加了6400万倍。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一直都非常严重,往近的说,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蝗灾十分严重,蝗灾一般与干旱相互伴随。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折射的就是1942-1943年著名的中原大饥荒,随之便是蝗灾。2002年的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发生了不同规模的蝗灾。

蝗灾可能有的人对其没有概念,蝗虫漫天的景象是十分可怕的,这些害虫来袭的时候,乌云蔽日,把庄稼吃的精光,可谓片甲不留。

而中国古代对蝗灾的应对机制也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农民认为蝗虫是神虫,对其存有敬畏之心,只是祈祷躲避灾害。另一方面有些农民会在冬天将蝗虫的卵挖出,或者利用蝗虫的天敌鸟类灭蝗。




文史工作坊


蝗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食性极杂、爆发危害的害虫。一旦大面积发生、起飞,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频率震动着空气,其声如狂风呼号和飞机的轰鸣,势如雷霆万钧,落地后,庄稼、杂草甚至连树皮都被吃光。

据史籍记载,我国从周末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的蝗灾发生,间隔5~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危害严重。如1927年山东省发生的大蝗灾,造成700万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1929年的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农作物240万公顷,造成损失达1000万银元以上;1944年发生的大蝗灾,约330万公顷庄稼被吃毁等等。因此,蝗灾与水、旱灾害成为我国历史上威胁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蝗区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改造蝗区,控制蝗灾,到上世纪70年代使蝗灾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虽然部分蝗区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1年全国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3538多万公顷次,与2000年基本持平。受气温偏高、少雨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仍以虫害重于病害,其中尤以蝗虫发生较严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统计,2001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191.6万公顷(未包括海南省发生的面积),比1985~1998年的平均发生量(100万公顷)高91.7%,属于特大爆发年,是近30年来罕见的。今年蝗灾更为严重,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发生重灾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达4000~5000只。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制约。1997年以来蝗虫的连续爆发,特别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发,除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治蝗技术、措施相对落后等有关外,气象条件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

对我国农业最具危害性的东亚飞蝗,具有异地迁飞、群集和产卵选择适宜环境的特性,它主要分布于42°N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一带地区。这些地区季风气候明显,降水时段集中且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交替频繁发生,使这里的沿湖、滨海、河泛及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荒地,芦苇、杂草丛生,是飞蝗繁殖猖獗的适宜和发生基地。 <

降水是影响东亚飞蝗发生的重要因素。

1997年以来,黄淮海平原一带基本上属于少雨年份。由于少雨干旱,黄河下游、淮河与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现断流,洪泽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严重下降,造成大面积河、湖滩地裸露,增加了蝗虫的适生地。同时,干旱也有利于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发育加快,种群量上升。历史资料统计结果也表明,蝗灾与干旱同年发生的机率最大。

气温偏高,也有利于飞蝗的大发生。在全球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一带气温也明显偏高。持续的暖冬天气,对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干暖气候也利于蝗卵的孵化,蝗蝻发育速度加快。据调查,近几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间,低于常年几个百分点,发育时间也有所提前,导致蝗虫发生世代增加、北移,发生危害期延长。

各地应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抓紧抓好灭蝗工作,确保飞蝗不起飞,土蝗不扩散。


纪录影像


前言:

据说现在“三只蝗虫都不敢一起出门到外闲逛”,使得人们现在已经逐渐忘记了蝗灾所带来的危害。

在八十年前的中国,每当到旱灾爆发后,人们在艰难抵抗灾害时,会下意识地从口粮中节省下粮食进行储存。因为在以前,“久旱必有蝗”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共识,特别是在长江以北区域的人们。

旱灾是可怕,可最让人丧失信心的是旱灾过后,人们刚刚享受那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时,突然而来的蝗灾,铺天盖地横扫一切绿色的植物,要知道,此时可是青黄不接之时,完全可以摧毁掉在旱灾中艰难活下来的人的信心。

因此古代的人们给予这个小虫子最高的评价——蝗,虫之皇者!

“杀一人为罪,屠百万为雄,死千万万为皇”。

新中国成立之后,将祸害千年的蝗灾“限制”了起来

1952年,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马世俊博士,就接到了国家给予他的第一个科研任务——解决祸害中土千年的蝗灾。马世俊博士和他的助手们深入到当时爆发蝗灾的内蒙、山东一带科研,调查研究了蝗灾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以及迁徙扩散行为,还有结合了史书上记载的蝗灾记录,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

曾经翻阅到父辈留下来的一本杂志(《半月谈》),上面有过一次案例,讲述的是山东蝗灾的起源及消灭过程:

当时的科学家们在深入调查山东的蝗灾时,发现历史中记载的事情与当地爆发蝗灾有些出处。特别是史书中记载的,“蝗从海而来”以及当地的居民在祭海时会有其他地区没有的蝗神在内,使得科学家们疑惑不解。

后来有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历史中发生的蝗灾,有部分可能不是来自于本地,而是来自于海的对面——东北区域。于是乎,当时的科学家赶到了东北,并兵分多路到各地进行调研。

在调研途中,科学家发现了问题所在,当时的东北还有大量人迹罕至的地区,依旧保留着原始状态,其内部有大量的草场、沼泽等情况。当时的军队派遣的战士在配合调研时,还惊起沼泽中的“蚊虫大军”,战士们被叮咬得一身包来。

而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含有大量沼泽的草场,不仅仅是蝗虫的繁衍地,也是蚊虫的繁衍生息之地——干旱时,蝗虫会因此而大量产卵,干枯的沼泽区又给予蝗虫绝佳的产卵地;水涝时,死水潭般的沼泽地区,又成为蚊虫绝佳的产卵地……

而这片荒芜的土地,竟然是一片内含丰富物资的黑土地,于是,当报告到达中央不久,东北的大屯垦时代,也在这一刻开启了。正因为当时的国内百废待兴,缺乏农药,使得农垦成为当时人们制约蝗、蚊的最佳方案。因此也使得中国在治理蝗、蚊灾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农垦的同时,配合农药,保护了环境的同时,治理蝗、蚊灾害。

1、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蝗、蚊基地的面积。

2、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使用农药,减少蝗、蚊区的蝗、蚊生存空间。

要知道,当时的大环境之下,欧美、苏联等发达国家在治理蝗、蚊的措施上,多是使用农药,而中国在被西方制裁、以及国内缺乏农药生产企业的时候,通过这套治理方案,整合、治理了国内几大蝗灾泛滥区,从此华北、华中、华西区域的泛滥千年的蝗灾就这样消失了。

直到新世纪,在北方的俄罗斯、蒙古等国依旧爆发蝗灾时,中国境内的蝗虫都要靠养殖来维持人们的食欲。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中国历史上蝗虫灾害是有记载的,平民百姓没有任何庄庄稼可以吃,相继饿死,那么,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是什么时候得到治理的呢?

根据《捕蝗要法》中记载,主要的方法是由百姓用竹竿撑起白布以顺风的方式四面围追,把蝗虫赶到一起,集中的扑打,这也是春秋战国年间兴起的白刃战!

第二种方法是掩埋法,这种效果非常的好,一埋一片,但是操作难度也高,一旦埋得浅了,蝗虫也能自己钻出来

第三种方法就是篝火诱杀法,在春秋战国年间,想要火烧蝗虫,是在天黑的时候点起篝火,把大批的蝗虫吸引过来,这样可以捕杀,烧死飞过来的蝗虫,在集体的掩埋,这也是在开元年间启用的篝火烧杀法,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将蝗虫制止

第四种方法是在宋代,宋代防灾害的意识也是深入人心,于是人们思考与其累死累活的抓蝗虫,不如提前斩杀蝗虫,所以人们就趁着冬天的时间,把蝗虫的卵一锅端掉,宋朝的除蝗虫卵的经验,非常的丰富,地面上有无数的像蜂巢一样的孔洞,必须果断挖土铲出,到了明清年间,人们更是将农药配合陈醋杀虫卵,可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坚强的人们,勇敢的面对着一次次的灾难所产生的智慧与勇敢,正是我们华夏文明强有力的生存原因。





历史榴芒教授


就在前不久,非洲多个国家遭遇了蝗灾,索马里甚至在2月初的时候就宣布了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联合国也在呼吁国际援助非洲抵御蝗虫。非洲的这次蝗灾是25年里最严重的一次,据统计,非洲的蝗虫一年内增长了6400万倍,可能导致1900万人缺粮。

为何会有蝗灾呢?

先从环境上来说,蝗虫会出现,主要是因为土地干旱,有利于它们繁殖、存活,而现在正是全球变暖的时候,因为冬季气温上升所以冬天时蝗虫也可以繁衍。

其次是生活习性,蝗虫喜欢群居,并且繁衍超快,平均每平方米有20万到40万的卵,卵非常难清除,因为藏于地底。它们还特别喜欢吃水分少的植物,这也是为什么土地干旱有利于它们存活的原因。

最后是因为它们能够聚集。食物缺少时,它们就会迁徙,而在迁徙的同时会有其它地方的蝗虫加入,最终形成庞大的蝗虫群。

如何防治蝗灾?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保护环境,这是最根本的方法,让蝗虫无处生存。

第二种便是药剂。在蝗虫未出现时喷洒低毒低残留并且高效的药剂,在蝗虫出现后用杀虫的药剂。

第三种则是天敌。利用蝗虫的天敌来消灭蝗虫。比如新疆用鸭子、鸡等方式。

我国早在60年代的时候蝗灾就被控制住了,1986年又从美国引进了蝗虫微孢子,这是一种微生物,能够直接杀死蝗虫,并且大量削减蝗虫繁衍、聚集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蝗虫被消灭了,2014年的时候,湖南张家界寨峪村有人发现漫天的“蚂蚱”,也就是蝗虫。他及时上报,最后用喷药、飞机喷洒等方法,将蝗虫扼杀在了3000亩的滩头上。

想要消灭蝗灾,一定要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做起。


理科男读历史


中国在历史上对老百姓危害最大的就是水灾、旱灾和蝗灾。自夏朝的大禹开始治水直到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已经没有什么水灾可言了,但是旱灾和蝗灾却是一直存在。而且蝗灾和旱灾往往是分不开的,每当有大旱的时候必定有蝗灾,旱灾和蝗灾有着说不清的关系。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蝗灾就逐步的被控制住了,虽然蝗灾还时有发生,但是都能被及时消灭。


蝗灾和旱灾往往同时出现

蝗虫是一种喜欢潮湿的动物,但是蝗虫在干旱的土地上更容易繁殖成功。 每当大旱的时候蝗虫就会大量的繁殖,每平米土地可以繁殖4000到5000个卵块,而每个卵块是50到80个卵子,所以每平米徒弟可以繁殖20万到40万只蝗虫,可见蝗虫繁殖速度之快真的是骇人听闻,真的是太厉害了。

大旱的时候蝗虫大量增多,而且因为它们喜欢潮湿,于是它们就聚在一起往低洼潮湿的地方迁徙。据说一群蝗虫可以有几千万只,所以蝗虫成群结队的迁徙的时候所经之庄稼会被它们洗劫一空,面对如此大的蝗虫群古人很难用人力有效控制蝗虫,所以蝗虫在古代往往是老百姓极大的灾难。


蝗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蝗虫之灾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已经稳定下来,自然是大力发展经济了,那么解决蝗虫之灾自然也就成了极其重要的国事了。于是就有人提出来用农药消灭蝗虫的方法,每当有蝗虫发生的时候主要由人工喷洒农药,辅之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农药,所以蝗虫虽然还有,大半都被农药消灭,农作物的损失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灭蝗灾所用的农药往往是使用毒性比较小的,这种农药恰恰可以杀死蝗虫,但是对人类的危害极小。正是这种农药的伟大发明有效的可以控制蝗灾的出现,所以说中国广大的老百姓自然也应当感谢这个伟大的发明了。


蝗灾目前依然存在

目前联合国依然在呼吁全球消灭蝗灾,因为蝗灾现在仍然在地球上猖獗,只是中国治理的稍微好点罢了!像非洲那种常年干旱的地方蝗灾之严重丝毫不弱于中国古代,而且现代依然如此,虽然社会发展了,非洲等地依旧落后。

在蝗灾非常严重的地域仅仅用农药也不是长久之计,蝗虫有很多的天敌,增加蝗虫的天敌在蝗虫多发地才是长久之计。另外蝗虫繁殖最好的地方一方面要求干旱,另外一方面要求没有其他作物存在,所以植树造林依然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还可以有限抑制蝗虫的繁殖,两全其美!


唐朝的长老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题主问: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告诉你吧,是从农药产生之后!

不要以为这是谬论,事实就是如此。对付蝗虫,最有效的东西就是农药。

在目前所留存的档案中,时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地区仍会出现损失不等的“蝗灾”。尤以平原地带最为严重,蝗虫过后,甚至于颗粒无收。

蝗虫虽小,一只半只不足为害。但什么东西都经不住一个“多”字。任何物种,只要泛滥,便会破坏生态平衡,带来的结果一定是灾害。就连我们视为美味的鲤鱼、龙虾、野兔等等,这些物种在国外一些地区泛滥,已经成了难以治理的灾祸。

而蝗虫,从人类发明文字那天起,便一直如魔鬼一般被古人记录在笔墨之下。我小时候曾看过一部明朝时期的历史文档,说得是河南、山西、山东一带连年遭受蝗灾。百姓被这些小虫折腾的死去活来,却无法将其彻底根除。

后来,有人发现蝗虫亦如蜜蜂一样,似乎有一个“母蝗”在掌控这些大大小小的蝗虫。果不其然,人们最后在一棵大树中,抓到一个跟人一样高大的蝗虫。把它捆绑后,丢入烈焰烧死,蝗灾才算根除。然而多少年后,蝗灾卷土重来,灾难再一次降临在那些苦命的百姓身上。

当然,这只是明朝的记载罢了,真假与否,我是不知道的。

自从有了农药之后,蝗灾得到抑制,农药在喷洒过程中,首先会杀死部分蝗虫的卵,一季庄稼有时候要打几遍农药,尽管过多使用农药对人体不好,但也有效的杀死了害虫。

当然,这同样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一些益虫和益鸟也遭到牵连,可这又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有据可考,在中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农药使用量较少,时至今日仍时不时爆发蝗灾。而随着蝗虫的不断迁徙,对其他地区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有时候就算使用农药,也已然不急,只能任由这些小虫肆虐。

也可以说,目前仍没有十分好的方法,彻底铲除这些小小的蝗虫!


大狮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没有之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蝗灾一直都是人间的一大害处。据学者靠擦和,蝗灾在中国商代就有出现,但是由于此时的记载分散所以很难统计蝗灾的频率,知道秦朝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之后才系统的对蝗灾有过详细的记录。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蝗灾的频率越来越高,从秦汉时期8.8年一次,到明清时期2.8年一次,而且蝗灾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受灾范围也越来越广,遍及华北、华西、华中。

“蝗“拆分开来就是”虫中之皇“,说的就是蝗虫的危害之大。

那么在中国持续几千年的蝗灾是怎么在现代被消灭的呢?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对蝗灾治理有过一番研究,并对此总结了一套经验。

比如“久旱必有蝗“,就是古代人们对于蝗虫出现的一种总结,一般认为土地干旱之后必定会有蝗灾,于是人们纷纷开始做好清理的措施。

据《捕蝗要法》记载,人们治理蝗虫首先是从根源上进行治理,那就是“掩埋法“。将蝗虫的卵埋在较为深土地之下这样蝗虫就不易爬出。其次,在蝗灾发生后,人们还有篝火诱杀法,于傍晚时分点起一笼篝火诱杀蝗虫。

但是这些方法都没能彻底的根治蝗灾,真正的系统的进行根治还是在建国后。



建国后首先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也就是兴修水利,其次植树造林,最后在配合强大的农药的杀伤力,最终将蝗灾灭杀在摇篮里,后来即便是出现小规模的蝗灾,也都已经进了我们的肚子。


这个历史很正


蝗虫灾害为害千年,

何时开始控制?

从唐代李世民,李隆基开始,号召民众扑杀蝗虫,吃,

只要政府政局比较平稳,蝗虫就基本可控,

因为蝗灾面积大,需要大面积协调,一致行动,

一旦战乱,就容易蝗虫失控,

蝗虫一般在旱灾之后的雨季暴发。

与河沟关系较大,一般最初一批起于河沟,

所以养鲤鱼养鸭子,可以克制最初的蝗虫繁殖,

一旦第一群形成暴发

就需要扑杀,可用网,用农药,

农药有副作用,能不用最好不用,

“天罗地网"

是专门捕蝗虫的一种设计,

其原理类似“足球球门”

用高杆架网门,半路拦截,

有固定插网,有翻转起网,

插网就是个大球门,可高达十几米。

翻网平时平躺,蝗虫来了翻立翻起,再扣下。是个半圆。


星辉650


蝗灾作为农业上的一大害虫 ,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在古代漫天飞舞的蝗虫会讲百姓一年的收成的啃食干净,甚至连各种绿叶植物都不能幸免。



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蝗灾不比旱灾于水灾的局部地区 因为蝗虫长有翅膀,往往是一处吃完了就飞往下一处地方,所以会造成大面积的破坏。

但是如今已经很少能够听到蝗灾的消息了,因为蝗虫现在真的很贵啊,小编家这边的蝗虫价格是30元一斤,已经逼近猪肉的价格了。上次看新闻,山东爆发蝗灾,还没飞多远就全部被当地人截胡了,甚至还有别的村的人开车带着工具来抓蝗虫,不得不佩服中人的吃货精神,害虫活生生点被吃成了保护动物。



但是在民国时期蝗灾还是很常见的,中国蝗灾的消失还得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的生态学泰斗马世骏先生。马世俊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学成之后于1953年回到祖国。回到祖国后,马世俊先生与他的团队对东亚飞蝗这个种群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理方案,通过综合防治,大规模的蝗灾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蝗灾也逐渐成为了历史。



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大规模使用杀虫剂对蝗虫进行大规模的扑杀,自此之后,蝗虫一蹶不振 变成了现在堪比猪肉的原生态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