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潇洒黄员外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一直在暗中博弈,每一个国家谁都不让谁。并且在取得了各自的地盘之后,都各自暗暗的在进行练兵,并且随时都想把对方打败。结果最终三国机关算尽,天下最终落入了司马家手中。这是不是一个太过荒唐的结局?回过头来去看三国局势,蜀国在兵强马壮之后,如果不去讨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静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三国局势

当时的三国局势当中,魏国的鼓励发展最为强盛,东吴紧随其后,蜀国虽然名面上靠着天府之国,但是在兵力当中,因此是最弱的。在诸葛亮鞍前马后,先后开发南方,并且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终于将南方的局势稳定了下来。所以诸葛亮后来也有了北伐的决心,但是蜀国先后9次北伐,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大将还是不忘北伐之志。结果还是失败。

翻过头来去看魏吴两国,一直在旁边静静的看着蜀国做跳梁小丑,他们两个国家狼狈为奸,早就勾搭在了一起。在夷陵之战大败之后,蜀国国力已经急速衰退,魏吴开始趁火打劫,他们都一直在觊觎蜀国的那一片天府之国。并且还想瞅准一个时机,把蜀国彻底的打的喘不过气来。不过那时蜀国有诸葛亮坐镇,两国也没有讨到多大的便宜。

  • 不过想想魏吴两国真的可以给蜀国喘息的机会吗?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诸葛亮当时的北伐,无异于是把蜀国推向了更加黑暗的深渊当中。本来一直立志北伐,是诸葛亮毕生夙愿,当然谁也没有想到,在北伐过程当中,他竟然死于五丈原。这是不是在暗暗讽刺,诸葛亮本人所坚持的想法是错误的。

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就能等到中原生变吗?

蜀国由于靠近南方,并且也接近于现在的越南,老挝两个国家。所以在诸葛亮全力开发南方之后,这两个国家也在开发之列,本来这里的雨水充沛,粮食产量很高。蜀国如果慢慢开发,或许能够把国力增高到很大的程度,但是这也并不表明,蜀国在兵强马壮之后,就一定能够等到中原生变。毕竟魏吴两国是不会给蜀国这样的机会的。

静静发展,等待中原生变,可否得天下?

蜀国一直在中国西南方向渐渐发展,尽全力开拓越南老挝,全力的发展经济和农业。或许能够等待中原生变的那一天,但是就一定能够等来得到天下的机会吗?这不能肯定。毕竟中原地区拥有很多粮食很能丰收的地区,同时南方的老百姓人数没有中原老百姓多,就算权力跟中原百姓抵抗的话,胜算也没有多大。

总结陈述

如果蜀国不去讨伐魏国,尽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可能或许会等到中原生变的机会,不过这万万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毕竟时局在变,魏吴两国的国君也一直在鼓励老百姓进行农业生产,蜀国在努力,其他人也在努力。因此蜀国就算不北伐中原,努力修养,最终也不可能得到天下。


熟史明智


蜀汉是开发过益州南部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是南中的孟获归降后,诸葛亮穷极一生都没在南中用过兵,更别说越南、老挝这些地方了。


为什么诸葛亮不集中力量控制南方呢?最主要的还是南方敌对势力太多,尤其是他们背后的老板

南中自汉武帝开始就安排官员、设立州郡来控制,到东汉末年,南中一带一共有四个郡:越巂、牂牁、益州、永昌。刘备入蜀后,以强权手段控制南中(蜀汉的庲降都督是四都督中最早设立,就是专门用来控制南中的),刘备死后,四郡就反了三个:越巂高定、牂牁朱褒、益州雍闿,至于演义里戏份最重的孟获,其实只是南中当地的彝族首领,跟着雍闿谋反而已,真正的硬手是上述三位。

诸葛亮自公元225年南征三郡,近一年的时间才平叛成功,以竭泽而渔的方法,把四郡的青壮年搬到汉中,组成蜀汉的特种兵——无当飞军,还把四郡分为七郡,分置太守控制,削弱了南中的力量。可是诸葛亮这种方式不但没遏制住南中,反而让当地愈加怨恨蜀汉政府。

事实上自诸葛亮把战略目光放到曹魏后,南中一带一直都不平稳,蜀汉不得不把很多将领和军队放置在南中,孟获所说的“南人不复反”也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而且南中之外还有交州,这个地方由于地理原因很少人知道,可它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管辖着今天的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土皇帝是以士燮为首的士氏一族,司马光称其“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





士燮是交州之首,当年撺掇南中朱褒造反的就是他,蜀汉如果要进攻越南、老挝的话,那就等于和士家开战,当年刘表“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带甲十余万”的时候尚且拿士家没办法,何况是根据地和交州隔着千山万水的蜀汉。而且士燮的政治目标十分稳定,东汉还在的时候就听命于朝廷,曹丕篡汉后就投靠了江东,孙权任命外戚步骘为交州刺史,在政治上控制了交州。

所以南中地方偏远,人口稀疏,瘴气害人,山地又多,蜀汉要彻底平叛就得花很大的代价,更不用说地理位置还要更远的交州,实力强大的盛世王朝都不敢轻易做劳师远征的事,何况是实力在三国中最弱的蜀汉了。再说了,交州名义上是孙权的地盘,甚至连南中一带也有江东活动的影子(三郡皆反时,孙权就任命了朱褒为永昌太守,封侯拜将),诸葛亮要动这些地方就是明摆着和孙权开战。

刘备夷陵战败、关羽、张飞被杀被害,这一桩桩、一件件辱国的事,诸葛亮都只能忍了下来,无非就是为了保证江东能和自己一致抗曹,别老在背后下黑手。关羽当年被孙权捅后脊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擅过边界,强取了桂阳的军粮,现在诸葛亮要联孙抗曹,又怎么可能为了几块“食之无肉,不食也不可惜”的地盘和孙权翻脸呢?



在我看来,南中和交州对于蜀汉来说就像《碧血剑》里的五行八卦阵一样,五行阵是反派石梁派祖传的看家绝学,八卦阵则是温家五老苦心自创的累赘阵法,袁承志都说了:“敌人破不了五行阵的话,那要八卦阵来干嘛?敌人要是破了五行阵的话,那八卦阵也挡不住,只是画蛇添足罢了”。

同样的南中和交州也是一样,三国时期这两个地方基本就是蛮夷汇聚的地方,蜀汉就算得到了这两个地方,国力也不可能增强多少,自然也提不上什么夺取天下了。如果曹魏不能进入益州,这两个地方无非也就是在版图上看得大而已,不但要费心去经营,还得派兵驻守,但如果曹魏能攻破益州和汉中的话,这两个地方也守不住,当年项羽为什么选择乌江自刎?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为什么不选择逃亡南中建立政权,其原因都在于此。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蜀国虽偏迀一偶,但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宜种养和人口增长,如果诸葛丞相能把精力和智慧用在发展农业增加人口,改革落后的制国方略,施惠于民,从严治史,从严治军,军民一体,忙时军支农,闲时民练兵,号令严明,不出二十年,定能带出百万之大军,席卷天下,复汉之事可成矣。可惜丞相急功近利,妄图以小计取天下,用卵以击石,落得憾死五丈原,应了那句功名未成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战争打的是国力、人力和体制,成功需要坚持和智力,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但以小赌大往往注定失败。


手机用户5334040091


蜀汉要是不伐魏国,全力开发南方,只怕是会完的更快。

因为首先,当时越南北部是东吴领土,蜀汉向越南开拓,等于是与东吴翻脸。


第二,蜀汉中前期与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根本就不接壤,不可能开拓老挝。

上面这话说出来,我估计肯定有人会说,地图上面明明就显示蜀汉与东南亚挨着了,你怎么睁着眼说瞎话,硬说没接壤呢?

是这样的,历史地图上通常都会标有地图的时间截点,比如著名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三国地图就注明了时间,为公元262年。



地图上标注的这个时间,只能表明蜀汉在公元262年这一年的地盘是这么大,并不表明蜀汉43年的实控地盘都这么大。因为古代王朝的地盘经常在变化,并非如现在国家划定国界后,就一成不变了。

而有历史时间概念的人应该知道,公元262年已经三国后期了。蜀汉在第二年,即263年被魏国灭亡。

所以简而言之,地图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拿着地图直接开疆,蜀汉中前期的实际地盘远远没有地图上显示的那么大。

对于上面的话,我估计肯定又有人会提出一个质疑:你说没有就没有?你说蜀汉与东南亚不接壤,那证据呢?

证据,还真有。

在《三国志》的“马忠传”和“张嶷传”中,就详细记载了蜀汉将领们在后诸葛亮时代,向云贵腹地开疆扩土的全过程。

诸葛亮时代,因为要全力北伐,所以蜀汉对西南蛮夷的控制并不强,除了公元225年的一次南征外,蜀汉在其后十年时间,在西南蛮夷地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当于没有影响力。

比如在《三国志·李恢传》中就有记载。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三国志·李恢传》

诸葛亮的南征大军刚走,南蛮就叛乱了,杀了蜀汉几个太守。在被杀的太守中,有两个太守还是诸葛亮亲自委任的。最后幸亏是南中当地的土豪李恢(云南玉溪人)出面,才平定了这次叛乱。

后来在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233年),南蛮又一次造反了。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张嶷传》

先是越巂蛮夷造反,占山为王,越嶲郡变成了三不管的地带。当地的蛮人耍横,由蜀汉朝廷任命的太守根本不敢去上任,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越嶲郡都是独立王国,蜀汉的越嶲太守一直都是虚设职务。

接着是牂牁蛮夷造反,带头的叫刘胄。当时的牂牁蛮夷比越巂蛮夷还要横,连蜀汉的庲降都督张翼都搞不定,半个南中都丢了,最后是诸葛亮派马忠回师,协助张嶷把刘胄干死了,才稳定了南中。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蜀汉早期对南中的控制很一般,云、贵、川的很多地区,实际上都是独立王国。在这种连云贵都没有搞定的大背景下,蜀汉又怎么可能向老挝扩张呢?向更广阔的东南亚扩张呢?

当然,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比如公元235年,为了消灭越嶲蛮夷,解决南部隐患,当时的蜀汉大管家蒋琬令庲降都督马忠以强龙压地头蛇之势,将实控边界从平夷县迁推到了味县(从现在贵州省毕节市移到了云南省曲靖市),蜀汉的实控地盘也因此向南挺进了几百里。

又比如,张嶷被任命为越嶲太守后,出兵收拾越嶲蛮夷,打得越嶲蛮夷叫苦不迭,川西南的蛮夷也被打服了。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三国志·马忠传》在官三年,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三国志·张嶷传》


还比如,为了彻底解决南蛮问题,蜀汉第三任大管家费祎也给张嶷提供支持,让张嶷又收拾了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并且也是在费祎的支持下,张嶷在南中当地设置了七部营军、四部斯臾,以及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把在南中的蜀汉驻军从之前的几乎没有,提升到了大约占到了蜀汉总兵力15%的水平。

PS:不要小看了这个数字。蜀汉在实力最弱,北面要防曹魏,东面也要防东吴的大背景下,能抽出1~2万兵去南方“不务正业”,这在当时已经是蜀汉调动能力的极限了。

但是,由于向南扩张终究不符合蜀汉的既定国策。西南当时很穷,九山一田的地形,压根没多少耕地,并且当地人也多是蛮夷,很难被教化,很难被训练成汉军,实在犯不着花大力气去经营,有这傻力气没地方使,还不如去打关中、陇西。所以费祎遇刺,姜维把主攻方向又挪到北方后,蜀汉的向南扩张政策就被叫停了。

这次叫停,是符合当时蜀汉国策的行为。

所以说,终蜀汉一朝,汉军的兵锋最远也就是到云南中南部地区而已,离当时老挝还有点距离,离缅甸、泰国也有一点距离。攻略老挝或者东南亚,当时是不可能的。



第三,正式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蜀汉如果全力开发南方,会怎么样?

我觉得,蜀汉如果丢了西瓜捡芝麻,全力向西南扩张,只怕是会死的更惨。

因为,北伐中原是蜀汉的立国根基,不北伐中原,跑到南方去瞎鼓捣,蜀汉内部的向心力就会出问题。

比如当时统兵的姜维、廖化这些人,都是北方人,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北伐中原,打回老家去。全力往南发展,这帮人势必会有意见。若是内部人事处理的不好,怕是魏国没打来,蜀汉自己就先内乱了。

并且,约两千年前的东南亚,基本上就是原始森林,原住民也都是未受教化的蛮夷。蜀汉经营南中,在当时已经是不务正业了,如果蜀汉还把有限的国力放在更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其国力不仅不会加强,反而还会被所谓的开疆扩土而拖垮。

因为在当时去经营什么东南亚,是一门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匹配的亏本生意。蜀汉去东南亚,不是去开疆扩土的,而是去“扶贫”的。

投入的人力、财力远大于回报。

若是大一统时代,比如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去蛮夷之地“扶贫”,也都罢了。像蜀汉这种偏安一隅,实力又最弱的小政权,主动放弃北方,拿有限的国力去“开蛮”,这等于是找死。


Mer86


当关羽失荆州,蜀汉有两个选择,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东吴,或者继续联合东吴,让东吴牵制曹操,兵出汉中抢占三辅。

从事前来分析,第二种选择的成功率并不高,首先东吴不一定真心配合,很可能背后使绊子,其次缺少马军的前提之下,在长安附近对上魏军很难取胜,胜则小胜,败则惨败。

第一种选择看起来更有希望,一、有大义名分,为关羽复仇,二、有形势上的优势,从长江上游俯击下游,三、战力上也有优势,汉军是以中原老兵为骨架,战斗经验丰富,同时也有习于水战的荆州兵和精于山地战的蜀兵,以及一大批悍将,而反观东吴,新占荆州,还未完全消化,大都督吕蒙又新丧,而且之前的一系列战争也证明吴军的战斗力很渣。

选择已经迫在眉睫,荆州一失,蜀汉立刻没有了时间优势,时间拖的越久,蜀魏差距越大。当此形势,唯有速战,两种选择都有失败的可能。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备当时的选择并没有问题,只是失败了而已。

回到标题,那就纯属扯淡,大一统的王朝都不愿碰的南方烟嶂之地,更何况在内忧外患的蜀汉。


去睁开眼


明确地讲,不伐魏国,全力开发蜀国南方,这种方法和自杀没有什么区别。

想要通过稳固南方,等待中原变局,再出兵争夺天下,有四大难题摆在蜀国面前。

第一,北伐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

蜀汉的政治体制继承了西汉初年“虚君实相”的形式,皇帝刘禅负责“宫中”事,丞相诸葛亮负责“府中”事,内廷外廷界限分明,国家政令出自相府。

而有意思的是,诸葛亮独揽大权11年,北伐竟然达到了五次。

这种频率高得不正常,平均下来每两年一次,再除去作战、开赴战场以及班师回朝等必备时间,几乎是军队刚刚回国略作修整便再次北上。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战争的本义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诸葛亮仓促之间的北伐很难成功,非但不能消灭敌人,反而将蜀国国力耗得七七八八。

以诸葛亮的智慧,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呢?

这是因为,川蜀之地的危机往往不在外敌,而在内斗。刘璋时代便是如此,益州内部官属争权夺利,甚至都不惜卖国投敌。刘备接手的川蜀时所面临的情况要比刘璋更为艰难,内部势力更多。刘备原班人马,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在荆州招募的人才,有诸葛亮、“马氏五常”等人,原益州人士,有法正、李严等人。这三股势力明争暗斗,这才是诸葛亮所说的“益州疲弊”的根本原因。

比如,刘备临终前破格提拔的副丞相李严,就多次要求和诸葛亮一样“开府治事”,结果都被诸葛亮驳回,于是怀恨在心,在诸葛亮北伐之际,耽误了粮草的筹备,导致诸葛亮被迫班师。在北伐之际都如此行事,那平时的争斗有多么激烈就可想而知了。但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废黜了李严,却还要重用李严的儿子,以此来达到各势力的平衡。

所以,诸葛亮的高频率北伐其实主要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利用外在的敌人将蜀国内部各势力直接的争斗缓解,否则的话准备充分一举北伐岂不是更好,哪里用得着如此高频率的对外战争。

通过这中情况就能知道,如果蜀国不树立外敌,想要安心地发展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内斗就足以耗死蜀国了。

第二,东南亚地区历来反复无常,不好安抚

了解一下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以及与中国本土王朝之间的关系就能知道,这个地区一直是让中国王朝非常棘手的地方。

越南这个地区的人大部分是迁徙过去的,也就是历史上的百越之地。几乎名字上带“越”字的,基本上都是从越往勾践那个国家逐渐南迁形成的。越南也是这样,本土或有居民,但后来形成了简单的政治组织。

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曾经将这块地方武力征服,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但是,仅仅十几年,秦朝灭亡,赵佗在越南自立为王,不服中央王朝管制。

汉武帝时期派遣大军直接灭了当时的南越国,再次将这块地方收回中央,但是东汉末年,这个地方有兴起了婆罗门教,杀掉汉朝官属,再次自立。

隋朝时期,隋炀帝也派兵灭国,将这块土地又一次收回中央,但是唐朝时期越南等地再次叛乱,自立为王。

到了五代十国,越南地区趁着中原战乱,摆脱了中原影响,开始了内部的征伐。自此之后,不仅与中原王朝虚与蛇委,更是内部动荡不休。

元、明、清三朝,越南等地多次反叛,或杀掉中原派来的官员,或假意归顺,实则猖獗。

根据历史就能知道,这个地区与中原相距太远,和蜀国等也隔着复杂地形,反复无常是特性。所以历史上给它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反骨仔”。

这样一个地区,以蜀汉面对的形势想要安抚,几乎是不可能的。对越南等地派兵征讨,刚刚接到投降,大军回撤就必然反叛。

第三,东南亚生产力低下,开发成本太高

除了“反复无常”,东南亚地区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生产力低下,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对它的叛乱基本上不在意的原因,派兵征讨、收回这个地区,往往只是因为面子问题而已。

这个地区文明程度在当时来看还是十分低下的,农、商等基本行业都不发达。天气炎热,瘴气横行,人的平均寿命非常短。据统计,晚清时代,云南等地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东南亚的环境要比云南等更为恶劣,人口数量以及平均寿命就可想而知了。

蜀国自身富足,天府之国,土壤为肥沃的紫土,物产丰富,三国乱世的时候益州都是出了名的富庶,人口本身也不低。何必再去要这么一个累赘的地方,将自己的实力拉低呢?

第四,蜀国不北伐,中原将有何种格局

据守蜀地,观天下格局变化,这种想法有点类似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居西方,有崤山、函谷关等险地,有河西走廊等肥沃地区,所以可以安心发展。

但是蜀国面对的情况和秦完全不同。

秦国当时面对的是六国,互相之间牵扯不断,短时间内没有统一的可能。但是蜀国面对的只有吴、魏两个国家,并且实力有很明显的对比。魏国有天下三分之二,并且在当时经济中心还在北方,可以说如果蜀国不去攻打魏国,魏国必然会再次发动灭吴的战争。

以两国实力来看,如果没有蜀国的支援,魏国灭掉吴国是迟早的事,不论经济水平、人口数量以及军队战斗力,吴国都远不是魏国的对手,更别说还没有像蜀道一样的地理优势了。

三国鼎立最终必然会变成二分天下,不论是魏蜀吴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要么就是吴蜀合并,与魏国划江而治,要么就是魏国吞吴或灭蜀,利用山川或长江锁死敌国。

所以,蜀国最主要的敌人就在北方。

从当时面对的形式来看,通过开发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等地来静待天下有变,这种方略是没有可信性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三国历史虽然是三足鼎立,但曹魏是大腿,蜀汉和东吴都是小腿。那么如果蜀汉不去北伐曹魏,全力开发南方,开拓越南、老挝等待时机有没有得天下的可能性,听我来分析:

首先,基数差距大。曹魏所在是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农业、人力等领域都具有毫无争议的领先地位。


而蜀汉所占地盘都比较贫瘠,虽占有益州“天府”之地,但人口还是太少。


古代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人力资源,打仗需要士兵,生产需要农民,人才要从庞大的人口基础中产生。人口不足是蜀汉和东吴弱于曹魏的根本原因。

其次,开发成本高。越南和老挝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想想看南蛮反叛,诸葛亮南征孟获就废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更何况越南还是在东吴境内。

东吴也常驻大将镇压山越暴民,陆逊时期就有很多将领是镇压山越获得军功晋升上去的。这也是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的。

古时可没有汽车飞机,出兵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天气、水土、道路不通等。要去攻打哪里或者开发哪里不是那么容易的。

最后,时间越长,差距越大。如果蜀汉能安心开发自己的领地,那么曹魏呢?当然也是在发展了,只不过曹魏基数大发展更快而已。

打个比方吧,曹魏是美国,蜀汉是朝鲜,同样发展20年会怎么样?美国20年不知道又出了多少黑科技,而朝鲜还是在玩枪弄炮,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为什么是一直北伐,而不是全力发展,时间越久,差距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蜀国一直要北伐的根本原因,抢夺地盘,抢夺资源,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三国御史


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统一天下的。

其实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刘备又起兵复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国就再无统一天下的可能了。当年诸葛亮高卧隆中,曾对天下格局作了一个大体的规划: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占据江东,而刘备集团则夺取荆州益州,东和孙权,南抚彝越,内修政理,外敌曹操,只等天下有变,一击而定乾坤。这算是刘备集团发展的总战略和总方针。但是猇亭之败后,荆州丢失已成既定事实,而蜀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也损失殆尽。实际上蜀国已经被困在益州这个狭小的空间之内了。

熟悉地形的朋友都知道,益州大部分属于今天的四川,主体更是在四川盆地之中,对外交往很是不便,故而在诸葛亮的规划中,荆州便显得特别重要,向北可以威胁中原腹心,向东顺流而下可以直到武昌金陵。关羽在荆州时曾一度逼得曹操想要迁都以避其锋芒,可以说只要荆州在刘备手里,无论是对魏还是对吴,他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或许还真有可能恢复汉室,还于旧都。

相比之下,云贵以及现今的东南亚地位就差得多了。当时云贵地区开发程度还比较低,部落土著盘踞,生产能力十分底下,而老挝越南等地就更不用说了,要么是茫茫苍山,要么水泽纵横,人烟稀少,地形不便,得之不足以强国,失之不觉得可惜。诸葛亮南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稳定南方,而不奢求从南方得到诸如益州本地的资源。再者,开发之难,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便在现有条件下,云贵高原,以及东南亚各地的开发依旧十分缓慢,更不要说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了。

所以希冀靠云贵以及东南亚翻盘是不现实的。开玩笑说就是:在越南老挝征一队兵,等到他们来到成都,估计都老的不能作战了;征集粮草,等送到前线时,早已经腐烂生虫了。

刘备,说实话,才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典型例子啊。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肯定不能得天下。

1、就蜀国自身来说,实力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历史上没有占有四川后得天下的。刘邦统一天下是因为当时中原各国没有抱成团,很快取得关中,又有众多名臣良将辅佐,外部形势比较有利。蜀国国力弱小,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因为他知道蜀国等不起,任由魏国修养生息,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迟早被灭国。蜀国失去荆州后,最多有军队十万左右,以这点军队对南方用兵,损失稍微大一点,蜀国就承受不起。当时越南、老挝都有自己的政权和民族,蜀国朝这边发展就是侵略,肯定会引起极大的反抗。何况当时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交州,交州是吴国的地盘,吴国肯定是不会给的。越南、老挝与蜀国交界的很多地方地形复杂,后勤补给困难,蜀国拖不起,参考现代美国打越南就知道了。美国军队还是现代化军队,古代的蜀国军队的情况去打仗就更不用说了。至于蜀国立国口号“光复汉室”我就不多说了,那就指明了作战方向,不按方向走,后果很严重。

2、蜀国对南方用兵时魏国、吴国的态度。蜀国大规模对外用兵,魏国肯定会干扰。干扰后蜀国很可能会半途而废。再说天下生变,当时有司马懿在,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是数一数二的,变故都可以搞定,否则诸葛亮不至于急着除掉他。司马懿长寿而终,熬死曹家三代人,那是一种本事。再说吴国,虽然跟蜀国是盟友,但是还是有利益关系的。他们一起打魏国可以,你要占我的交州肯定是不会让的,抢地盘也不行。

3、越南、老挝的立场。不同民族的人,你要搞侵略,废话我就不多说了,后果你们知道的。


像一阵风吹


亲爱的问主,你是不了解,封建社会时,尤其是宋朝及以前,人口是多么的少,获得食物是多么的困难啊,那时候,粮食亩产一二百斤都做不到,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吃上一块肉,吃上蔬菜都难。

蜀国倒是不想讨伐魏国,傻子都明白,魏国比蜀国和吴国,加起来都强大。可是,不讨伐它,怎么办。

往南,诸葛亮干了,还有七擒孟获的故事,可是,这个过程,得到的,比损失的多得多,只是让蜀国的南方边境,略安静一点儿了。

往南,挨着蜀国的,都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了,占来干吗?看风景吗?

远的,都挨着吴国的,先不说,跑一千多公里,去占了,有意思吗?就算有,那就是直接讨伐吴国了。魏国乘机南下,死得更快。

所以,没办法,蜀国,只能打魏国,还得提防吴国,给冷刀子。这吴国,给蜀国的冷刀子,实在太多了。把关羽搞死,当然是最大的一次,后来,又把张飞、刘备都间接搞死了。

打南方不行、打吴国不行,那就只剩下打魏国了。魏国也不好打,蜀国,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只有被吞并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