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投资的困局与破局

不良资产投资一直被视为最被低估的投资领域之一,其就像是一座金矿,等待着投资者去发现、去挖掘。


不良资产投资的困局与破局


从90年代政府主导的不良资产处置到如今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不良资产领域也走过近30年的历程。不良资产投资市场,也从最初的蓝海状态,变成了如今的红海状态。而2018年年底发生的不良资产投资机构风波,更加剧了这一市场的紧张情况。进入2019年,不良资产投资领域又出现了新情况,针对于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与破局呢?

当前不良资产投资的四大困局

▎困局一:资产包价格飙升,利润空间被压缩

在经历2008年不良资产大年之后,不良资产领域的投资机构激增,从四大国有AMC到55家地方AMC再到N家民间AMC,市场中竞争日益激烈,呈现出僧多粥少的现象。而竞争的加剧,一方面推动不良资产投资市场进一步发展,市场分工进一步细化。

但另一方面,也推高了市场中资产包的价格。以杭州地区为例,在2018年以前,不良资产包价格一般在三折到五折之间。但2018年后,不良资产包的价格已经抬升到六五折到七折之间。

资产包价格的提升,直接影响到处置机构的利润空间,进而影响到不良资产投资产品的收益率。而与此同时,市场中处置时间拉长、处置成本增加,也让不良资产投资盈利情况雪上加霜。

因此,当前不良资产投资的竞争集中在优质不良资产包资源上,对于头部机构来说,其依靠自身股东背景、团队实力,可以从四大AMC及省级AMC拿到价格低廉且优质的不良资产包,所以,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而中小机构,并不具有拿大包的实力,只能拿拆分后的小包,那么其在拿包时议价空间较低,同时拿包成本较高。这也是导致目前不良资产投资领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让市场内投资机构进一步分化。一方面,市场中的大型机构进一步扩张自己的管理规模,与中游链条的国有AMC或省级AMC合作,获取到稳定的资产包来源,进入到行业中游链条。

而中小机构或选择从其他方向拿包,如小贷公司、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或选择转型。另一方面,这一市场现状也促使行业内机构进一步细分,一些中小机构转型成为不良资产处置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比如:一些机构在后续处置环节经验丰富,那么这样机构选择与其他机构联合拿包,或者在其他机构拿包后进行合作,针对后期处置环节进行服务,并就处置后的收益,参与分成。

还包括一些专门做不良资产情况尽调的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咨询服务机构等等。整个市场,开始了更深化的分工。


▎困局二:资产包质量参差不齐,处置难度提升

虽然2018年金融市场爆雷风波,带给不良资产市场大量资产,但对于不良资产投资机构而言,这一波红利,主要被行业内头部机构以及中游链条的AMC公司所拿到。对于中小机构而言,这一轮资产涌入,并未得到足够的机遇。

另一方面,大量资产的涌入,也造成不良资产市场中各类资产掺杂,好坏难辨,导致投资机构的处置难度提升。这其中不同种类的资产,在后续处置过程中难度不一,需要投资机构仔细甄别。

我们以常见的不动产抵押为例,不同类别的不动产,其处置速度、变现难度完全不同。不动产中,以一线城市的住宅为最优质的资产,其他资产如公寓、厂房、酒店、商铺等在处置中都会遇到问题。

而即使是最优质的住宅资产,在处置中也极有可能遇到法律纠纷,比如在抵押权设立前,该住宅已经签订了长年的租赁协议,那么根据“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即使我们拿到这套住宅的所有权,但并不能改变原有的租赁状态,也就意味着这套住宅的真实价值难以变现。

再以公寓、商铺为例,虽然其估值上可能与住宅价值一致,但在变现过程中,却将面临非常大的问题。

一方面,其不像是住宅,有充足的买家等待接盘,在市场中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无法通过出售的方式进行变现,便只能通过运营收取租金的方式进行变现。

那么,就考量到投资机构的运营管理能力,其能否顺利将资产租赁出去,若未能顺利出租出去,意味着这一资产的价值无法变现,就像是一张空头支票,无法进行兑现。

因此,在实践中不良资产投资机构将面临着复杂的处置情况,虽然众多资产包,从表面价值上看,有着巨大的处置空间。但实际处置过程中,却会发现,很多不良资产包,只是账目价值漂亮,但实际处置下来,难以处置出丰厚的利润。

这点对于投资者来说,也需要格外注意,在投资不良资产类产品时,不能只看资产的账目价值,要判断资产的处置难度、处置空间、处置时间等,即使是以非常低的折扣拿到不良资产包,但如果无法顺利处置,那么,账目价值就永远是账目价值,无法变成实际的利润。


▎困局三:后续处置时间拉长,处置成本快速提升

对于不良资产投资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一个资产包一年处置完毕,和十年处置完毕,其价值将完全不同。而对于不良资产类产品来说也是一样,一般不良资产类产品投资期限在两年左右,也就意味底层的不良资产包要在两年时间内处置完毕,实现退出。

但随着实践情况日益复杂,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导致目前不良资产投资领域处置时间被拉长。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处置成本的抬升。目前不良资产投资机构,在后续处置中往往与律师事务所合作,但各地律师事务所收费情况不同,若想获得快速、有效的处置,必须与行业内头部律所或区域内大所合作。

但相比于过往,律师行业的收费也在提升,导致如今不良资产投资机构与律所合作成本抬升。当然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成本不仅仅只有律师成本一项,还涉及到项目团队成本、与地方政府沟通成本等等。

因此,在不良资产包拿包价格提升的同时,不良资产处置的成本也在提升,这也是导致当前不良资产投资陷入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一些中小机构,极有可能在这一轮红海竞争中洗牌出局。


▎困局四:产品发行渠道锐减,监管趋势严峻

在过往不良资产投资领域中,私募基金产品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但在2018年发生私募不良资产投资机构负面风波后,导致这一类别产品在中基协难以备案,这意味着不良资产类产品的重要发行渠道被卡死。

这导致大量不良资产投资机构选择通过地方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备案发行产品,还有部分管理机构直接通过有限合伙的方式,不通过备案途径,直接投资不良资产包。

这样的现状,一方面造成市场中不良资产投资机构面临备案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量不备案产品出现,打破不良资产投资行业的平衡。这些直接通过有限合伙投资不良资产包的产品,其缺乏相应的监管,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整个不良资产投资行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加强对不良资产投资行业的监管,一些不合规的操作,将受到监管部门严厉的处罚。


因此,不良资产投资产品发行渠道锐减与监管的加强,也在进一步加剧当前不良资产投资的困局。


不良资产投资如何破局

首先,对于行业头部机构来说,当前不良资产投资的困局,也是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机遇期。行业头部机构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未来业务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不良资产处置环节。

比如一些大型AMC公司已经成立自己的私募管理机构、资管公司等。再比如一些处于下游链条的民间AMC公司开始尝试进入中游链条,与四大AMC公司及省级AMC公司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

随着不良资产市场的发展,这些国有AMC和省级AMC公司也对外部资本抱有更加温和的态度,这也给予一些头部民间AMC公司,进军中游链条的机会。

其次,是对于行业中小机构来说,其可以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轮债市危机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来。

尤其是P2P行业爆雷后,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这一领域也是目前各地政府部门鼓励支持的方向,中小机构也借由这一领域,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形成自身竞争优势。

同时,随着不良资产投资领域进入到红海状态,整个行业的分工也进一步细化,一些中小机构开始寻求自身特色竞争优势,进行投资的细化、方向的转型。

比如出现专门进行后续处置环节的机构,再比如行业内中介机构数量激增等等。同时中小机构将与同业机构,以及行业服务机构之间采取更加深化的合作,如与专业不良资产处置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与专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等等。

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未来不良资产处置将会更加的流程化、细致化,各家机构之间将更细化分工,促进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进化。

比如一些机构的不良资产类产品针对于企业的不良资产,通过并购、债转股等方式处置资产,实现盈利。

再比如一些机构的不良资产类产品针对于房地产的不良资产,通过烂尾楼的改造与经营,做长租公寓运营等手段,在房产方面打造产品优势。

最后,对于不良资产类产品投资者来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可供其选择的产品范围越来越广。

与此同时,对于投资者自身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投资者不仅仅要关注行业发展、经济的大背景,更要深入了解具体的不良资产包项目,其考量的不仅仅是一家机构的背景实力,也考量这家机构的专业水平、处置经验等等。需要投资者能够将不同产品进行对比,遴选出真正优质、安全的产品。


结语

不良资产投资在经历快速的发展期之后,走到了行业的分水岭。对于头部机构来说,这是做大做强的机遇期。对于中小机构来说,要寻求自己的特色竞争优势。

未来的不良资产投资领域,将会是头部巨头机构与小而美机构的天下。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专业度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保障自身投资安全的重要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