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时宁愿把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费分发给穷人?


屠龙有术

把大量过剩的牛奶扔掉,把大量卖不出去的猪赶入大海,大量过剩物资进行销毁,主要发生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之后,这种局面逐步改善,但美国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41年美国卷入二战,美国的过剩产能围绕着战时经济,进行了超大规模的产能释放,这才使得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至于为什么农场主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免费发给穷人,这个真的不是农场主的责任。因为站在农场主的角度,现在市面上牛奶是供大于求的,价格极低,假如成本是1美元,但是却只能卖0.5美元,运输和加工还得花1美元,也就意味着,每卖1单位牛奶,农场主要亏1.5美元,那么最理性的做法就是,所有的农场主一起改善供需关系,将过剩的牛奶进行销毁,让市面上的牛奶不是供过于求,而是大致的实现供需平衡。

算笔账就知道了,假如市场上存在100万单位的牛奶,而实际需求只有10万单位,那么这个时候每单位牛奶肯定不可能卖出好价钱,同样道理也适用于猪肉牛肉和羊肉,如果此时只能卖个0.5美元一单位,那就是巨亏。但是要知道,真正的需求只有10万单位,有90万单位是卖不出去的,但还是增加存储成本,也就意味着,只有10万单位的牛奶能卖出去,剩下的90万单位,是个巨大的负资产,不仅卖不出去,还继续亏钱。

那么在实际需求只有10万单位的情况下,假如把90万单位的牛奶销毁,这就意味着市场上供需大致是平衡的,那么每单位牛奶就能恢复到10美元,最后总价值将是100万美元,卖出10万单位的牛奶,但如果是100万单位的牛奶一直存放,那么将血亏,因为有90万单位是不产生效益的。

这其实就是个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在经济危机中,供大于求,如果市场上存在大量多余的商品,这会使得商品的价值持续走低,因为卖家多,买家少,每个卖家都要把东西卖出去套现,那就只能压低价格,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价格卖,那就没人买了。因为牛奶从来就不是必需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家都没钱,如果牛奶还卖的很贵,那么大家喝水就可以了,为啥还要喝奶?所以低价奶将会大量充斥在市场上。

有人说为什么不免费发给穷人呀?这就是想的太简单了。

首先这是农场主的私人财产,原本农场主就没有义务将其免费分给别人,他有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力。再就是,假如一个农场主真的大发善心,他想要将过剩的牛奶和猪肉发给穷人,他贴了个告示:免费发牛奶,免费发猪肉。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农场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运输问题,他要将牛奶运输到穷人的聚居地,还得雇佣专门的人手去发,比如说100万单位的过剩牛奶,他至少得雇佣个100人去发奶吧,至少得雇佣个100辆车去运奶吧?还得租个场地,这又是一笔费用,还得维持秩序,防止出现事故,就得雇保镖,这又是一笔费用。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奶是原料奶,不能直接喝,有健康隐患,所以还得进行加工后才能分给人喝,那么加工的费用又是一笔很大的钱。

最后这个农场主看着这100万单位的牛奶,发现如果靠自己的力量去分给穷人,恐怕要花200万美元,但如果将90万单位的奶倒掉,自己能捞回100万美元。那么请问,如果你是农场主,你会如何选择?农场主又不是公益机构,花的是他自己的钱,他为何要花200万美元去免费分奶,而不是选择去赚100万美元?

如果真的要免费分奶,那不是农场主的义务,而是联邦政府的职责,联邦政府想要免费发奶,也需要花大量的钱把这些牛奶收购了,再花大量的钱加工,再花大量的钱运输和分发,这才能分到穷人手里。说到底,还是个成本问题。


图维坦

事实上把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的现象最早发生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的大萧条时代,这么做的目的是解决物资过剩问题——当市场上的物资供应供过于求时就意味着物资价格的下降,这时销毁部分过剩物资而使价格回升。如果把产品免费分发给穷人,吃饱后的穷人还需要企业的产品物资吗?那么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呢?美国是一个奉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这意味着即使是美国总统也无权干涉企业的日常经营,对企业主而言最优先考虑的必然是自己的利润,所以他们宁愿把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费分发给穷人。

然而恰恰也正是罗斯福新政标志着美国由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向国家干涉的国家资本主义体系过渡——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国和欧洲所有政府都只扮演着市场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国家只保证市场的自由竞争,至于每个人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不会管的。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明确了一个基本理念:人民享有免于贫困匮乏的自由,也就是说保证不饿死人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具体的解决之道是:以工代赈——让百姓有工作,有收入,增强购买能力,刺激经济复苏。同时一些公共项目也得到了发展。这要比单纯把牛奶、粮食、棉花免费送给人民好的多。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政府的职能是保证国家不受外来侵略和恐怖活动的袭击,为人民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保证人们至少满足最低生活水平,至于人们所希望获得的幸福生活则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努力,如果由政府来包办一切无异于用社会公共资源养活一群闲人懒人。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这样类似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例如经常在电视上报道某个种植户几分钱的大白菜没人买,最后全部烂在地里;一毛两毛的西瓜没人来收,也是烂在地里当肥料。。。罗斯福新政时期将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跟这个有些类似,都是因为供过于求造成的(当然菜农可能是销路不畅造成的),所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过于求,市场过分饱和,扔掉是为了保住现有的市场和价格体系:

罗斯福新政时期的产能过剩,导致很多商品供过于求,而如果将这些过剩的商品分给哪些穷人,则会间接地导致潜在的目标客户减少,使原本不足的市场变得更小,而且一旦将这些过剩的商品免费分发出去,势必会影响现有的价格体系,使本来不好卖的市场更加难做。所以,哪些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宁愿倒掉也不发给穷人!

二、从成本控制来说,免费发放会产生额外的生产成本:

即便是有些有良知的商家愿意将这些过剩的商品发给穷人,他也得考虑一些由此产生的成本,例如: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原材料等等,再就是同行其他商家的反对,所以,对于商家来说,最经济最省事的做法就是扔掉!

三、当时的阶层对立比较严重,jie级矛盾恶化:

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夕,社会阶层对立比较严重,zi本家和工人的关系非常紧张,所以,从感情的角度来说,那些zi本家也不可能把自己过剩的商品免费分发给穷人!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