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心理学角度说一说,为什么有些事你越是担心,它就越会发生?

栀子栀


第一,觉察到某一严重的事件必然发生,而无法避免,又不能确认发生的具体时间,此时此刻就会激发焦虑情绪。由于焦虑先于事件而发生,人们很容易误将焦虑与发生的事件当做因果关系。

第二,在自然状态下,人对熟练的行为、动作是无意识的(通过“脊髓反射”来达成),比如熟练的的司机,只需少量的注意力来关注前进的方向,而四肢的动作由脊髓反射来完成。如此,就会听着歌、哼着曲、盘算着午餐吃什么……,不知不觉就到家了,怎么拐的弯儿,踩了几次刹车?等等都是无知无觉的。

而“生手儿”开车,其注意力关注于细节,大脑在思考如何操作,就会耗费血氧和能量,就会手忙脚乱。

这一规律叫“注意的末梢性”,

第三,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所有熟练动作,都无需关注肢体的运动过程和感觉。但是,在紧张的时候,人会将注意力从方向或目标转移到肢体,或偶然关注到肢体,如此,就会因为对肢体感觉的觉察,而使动作刻板、僵硬,而并失去灵活性。结果是怕鬼来鬼,怕摔必摔。

耳熟能详的成语“邯郸学步”就是典型的范例:

人在走路的时候,只需少量的注意力盯着要去的方向,就会自然而然地抵达目的地,而且会省出绝大部分的精力欣赏路边的风景。而那位燕国人,走在熙熙攘攘的邯郸街头,他偶然看到别人的走路姿势便联想起自己,当他注意自己的走路姿势时,注意力便指向自己的大腿,大腿就越发地僵硬不听使唤,便开始两腿发皱,走路别扭起来,越关注越敏感,越敏感越关注……。最初,仅仅是关注造成的不适状态,注意致使感觉的敏感,敏感再进一步吸引注意继续关注,如此,在感觉与注意的交互作用下,最初的不适感逐渐强化,极力摆脱的努力必然加重恶性循环。赵丽蓉与侯耀文演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赵本山与范伟演的小品《卖拐》都是鲜活的例子。

面对不安,最好的办法是不去摆脱这种感受,带着不安去做该做的事情,一旦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种感觉就不再影响自己。而摆脱的结果一定是使烦恼更加强化。内心的宁静,一定来自付出可以换来宁静的有效行动。如果极力使自己心静,就会干扰应该付出的行动而达不成目标。带着不安,只管行动,一旦抵达目标,心境自然而然就会恬淡宁静,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张铁军158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说有些事你越担心,它就越会发生:

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揭示了担心的事容易发生

认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当人们开始认识某个事物时,通过感官得到了很多关于这件事的信息,于是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产生了思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大脑中的模式与客观呈现状况不一致了,需要我们对该事物进行重新的认知。久而久之,该事物的客观规律便在我们头脑中形成。它让我们相信,按照这个规律地去做就顺利,否则就会出事。下面分两个层面说:

1)如果你是位旁观者,对看到的事物,一定有你的思维。当看到对方的情况不靠谱,说明当时的情况,该事不符合你所认为的客观规律,你就会担心。而那种不靠谱让人担心的事,恰恰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会出事。

比如,部队安全行车对司机有要求,启动前要看看车辆四周情况,避免观察死角出现问题。有位老兵平时就是个急性子,大家都担心他开车出事。这天,机场很热,机务(维护飞机)人员把整个中队的午饭两个桶放在他车后面的阴凉处。这位司机上车前也不看,启动后倒车,结果把30多人的饭菜全部撞翻在地,导致该中队晚开饭两小时。处理他的时候,连首长后悔到,总担心他会出事,还是出事了。

2)如果你是位当事人,对所做的事认知不完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把握,担心把事情搞砸。事实上,因为对所做的事情认知偏面,导致对该事物没有形成完整的、有信心的思维,行动上必有盲目的因素,所以也会出事。

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学车工。安全上规定操作者要穿紧身衣服,女工盘头不准留辫子。我的师傅就不怎么在意,他经常跟我说,自己注意点就行。有一天,和我同一车床的另一个班的女生,因为没盘头操作,辫子被丝杠(转动螺丝长柱)搅进,致使该女生一半的头皮被头发拽下,很可怕很惨。最大的教训,是我师傅不懂得女工盘辫子规定的实际意义。

总之,之所以越担心的事越会发生分两个层面:如果你是位旁观者,已经发现了该事不靠谱,不出事是侥幸,总会出事的。而如果你是位当事人,所担心的事,是自己对该事还认知不全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做起来出事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2019东子


你所描述的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中的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它包括: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的墨菲定理,比如下面这些情况。

1.排队的时候总是自己那一队最慢。

2.乘电车没座位的时候,总是自己站的位置前面的座位不空出来。

3.偏偏带伞的那一天没下雨。

4.网站中的“常见问题”记录中找不到自己想问的问题或者解答。

5.插U盘90%以上的情况都会把接口上下颠倒。

6.发现有计算错误,为以防万一在计算一次,结果又出来了更不一样的答案。

7.总是在自己离开座位的时候来电话。

8.慌慌张张跑上电车发现方向不对。

9.乘公交的时候自己越着急越堵车。

10.做选择的时候纠结两个选项,结果总是没选的哪个是正确的。





纳兰容月


弗洛伊德说:“人类一般具有轻信的倾向,并且对奇迹的事物总是保持着崇信的态度。”

生活中存在很多未知现象,在人类历史千百年的发展中,人类形成了对特异事件、神秘现象特殊的追求和喜好,并且情愿用某些神力来解释这些现象,而不愿意开动脑筋去寻找一份科学的解释。

于是也正验证了弗洛伊德的那句预言:“虽然生命把我们置于它的严格规则的控制之下,但一开始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抵抗,以反对思维规则的严酷性和单调性,反对实在性实验的要求。把理性变成了敌人,这一心理剥夺了我们如此之多的享受的可能性。我们试图从这一心理中发现,我们也许会得到很多的乐趣,哪怕暂时摆脱理性的束缚,沉浸于无聊的诱惑之中。“

正是基于人人都向往的对神秘性的体验,人们在获得了不可名状的心理快感的同时,会因为他人对此等现象无法产生同感,而自我优越感倍增。

其实,你之所以会对某些预言念念不忘,正是因为自己沉浸在这种神秘心理中无法自拔,并且从不愿意用理性分析去证明所有的巧合只不过是自以为的巧合。同时,又因为某些坏的巧合对自我利益造成了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就会出现最担心的事情往往最“容易”发生的现象。

不管这样的巧合是否存在科学依据,但要记住一点,你不曾担心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相比之下,你的担心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探索者Kcarl


为什么有些事情,越是担心,就越是可能发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三大原理可以解释。

1、用墨菲定律看,总有倒霉蛋踏进陷阱

2、从瓦伦达效应看,你太在意反而让你失意


3、从视网膜效应来看,只要你去寻找总是能够找到



1、用墨菲定律看,总有倒霉蛋踏进陷阱

墨菲定律是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又叫墨菲法则。 按照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

举个例子,比如,你给二十块钱,叫你儿子去买酒,他出门时,你反复叮嘱,不要把钱弄丢了,你也担心他把钱丢了。结果,他空手而归,竟然真的把钱丢了。这就是你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其实这是概率问题,并非必然会在你身上出现,但一定会在某个人身上出现。就像每次考试的考题,不管题目在老师看来是多么简单,总是有人做错。当然,做错的那个人有时是不确定的。



2、从瓦伦达效应看,你太在意反而让你失意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这个瓦伦达是美国技艺高超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表示,已经预感到丈夫这次表演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表演有大人物到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往进行得顺利的表演,他所在意的只有走钢丝这事本身,而不太在乎这事以外的事。

在实践中,对待一件事,如果压力太大,注意力过于专注,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而这恰恰又是自己所不希望看到的。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正是你不愿意看的。看看,你就是这么倒霉。



3、从视网膜效应来看,只要你去寻找总是能够找到

心理学上有个视网膜效应,讲的是偶然因素会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比如,你买了一条红裙子,特别得意,不料你一上街,哎哟,过去没注意,现在才发现,原来街上穿红裙子的还真不少。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带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上街,其他的颜色都不会让你注意,一旦有红色,马上就会刺激你的视觉细胞。

正是如此,事前,你担心一种结果,就是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心理暗示,而这种暗示会在潜意识中引导你往那个方向走,结果你还真就中招了。


摩心誉处


为什么有些事你越是担心,它就越会发生?

我们的担心的事情,分为两部分,第一是“担心",这是我们主观的一种情绪,感受。如厌恶,害怕,抗拒等等;第二部分是事情本身,区别于主观感受,相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如:黄色的榴莲。

当你在担心某事情的时候,其实你是被某种感觉限制住了你的思维,你一并也记住了客观事物;由于人的注意力是稀缺的资源,在限制性的思维里面,大脑将感觉和事情一起'打包"记得住某件事,时间长了会进入潜意识。而我们的潜意识是缺乏“判断力”的,无论你是喜欢某样东西或者是讨厌某样东西,只要这个“东西”在你脑中经常闪现,重复,我们的主观感觉就会认为,这样东西就会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就像你最喜欢吃“榴莲”,和你厌恶吃“榴莲”。

喜欢或厌恶在你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差不多的,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榴莲”都会随时在你生活当中出现。因为你在用你“不断运动思维”的大脑不断的注意着“榴莲”的出现。也就是对你想的东西不做任何的判断,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是你想过的,或是发生过的,都只管吸收进入你的潜意识来。 就以上面“榴莲”的案例来说,他只管吸收“榴莲”就够了。而不会去管你附加在上面的任何感受。比如:你让人帮你买蓝色的圆珠笔,你提醒他说,千万不要买黑色的圆珠笔。最后你会发现,对方就是给你买回来了黑色圆珠笔。

有些事你越是担心,它就越会发生,这也是一种主观认识。造成这种认识的,是我们的感官,注意力。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各种事情,本质上都是概率的发生,某一天你穿上了一件红色的衬衣出门了,你会发现今天穿红色的衬衣的特别多;某一天,你换了某一个发型,结果发现好多人都换了和你一样的发型;很多怀孕的女性,会发现就在她怀孕的那一年,怀孕的孕妇特别多。孕妇通过她的观察,验证了她的注意力,这也就成为了她认为的”事实“。

我们担心的事情,先是强化了我们注意力,同时也验证了我们的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往往越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的。



思维诊断君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事情你越是担心它就越会发生,主要是你思维上的偏差,刻意似的淡化了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让自己产生一种期盼的心态,让自己的担心变成一种规避心理,是体验事情发生前的过程中焦虑情绪的释放,而这种担心的事情发生也就是必然(概率)的了,也是你思维当中的一种错觉。

现实中不论我们担心什么事情发生,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凭什么去担心这件事情发生?正是因为我们有预知或者预感这样的前提条件存在,并且与我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当然如果这种关联性更加的亲密,那么我们的担心的程度就会越高,这正是因果关系的存在。

比如,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发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担心自己是否会传染上,但是担心的程度就不一样了,其结果的发生也会不一样,虽然存在着必然性(可能性),但是也有它的偶然性(非可能性),如果你只是担心这是一种状况,如果你特别的担心,又是另外一种状况,这倒不是说你越是担心他就越是会发生,这就要看你与这次疫情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样,这一点才是能体现出你担心的程度。

你的担心会是什么样的程度,这与因果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因”是传染源(被确诊的患者),如果你没有接触到传染源,也与传染源非常远,那么你这种担心的程度也就小的很多,这是因为其“果”被传染上的必然性(概率)非常小,自然你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多余的,当然,不论你是多么的担心,其被感染的必然性都是很小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

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崇高而伟大的医护人员,他们同样担心,而他们所担心的因(被确诊的患者)果(被传染)关系,就非常非常的密切了,而被传染的必然性(概率)也就大的很多,而这种很高程度的担心,其被感染的必然性也未必发生,这就是必然性的概率的因素存在。(向所有抗击疫情的崇高而伟大的医护人员致以敬意!)

所以,并不是你越是担心的事情越会发生,这主要看你所担心事情的“因果”关系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因果”关系非常的密切,那么它发生的必然性“概率”也就越高,当然你的关注度也就会很高,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概率,当然也就越大了。

其实,你的担心就是一种焦虑情绪的释放,并不是由于你的担心,事情才发生的,是由于你自己造成的某种因素,或外在因素的存在,其事情过程发展什么程度给你的预感和预知你实际上已经知道了,其结果必然发生,所以,给你的一种思维上的错觉就是你越是担心什么,什么就越会发生。


5分钟心理


请从心理学角度说一说,为什么有些事你越是担心,它就越会发生?

我曾经调整过一个洁癖患者,她的主要问题是怕鸟粪,是过去的一些经历形成的,他们家旁边有一个小树林,树林里肯定有鸟,总担心鸟从他们家飞过,鸟粪落到院子里,自行车上,农具上,甚至担心落到房顶上。她说,自己太倒霉,总能看见鸟粪,甚至踩上,让她焦虑痛苦。

我和她解释,如果我们两个人一起在小树林走,实际上看见鸟粪的概率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不在意鸟粪,很多时候是视而不见,如果不小心踩上,跺跺脚就没事了。而你在意这个事,总到处看,所以就能看见,如果不小心踩上,你会更加焦虑,把这种焦虑情绪推动下,把这点鸟粪把你全身,甚至家里都弄脏的概率无限放大。

很多事情,有着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你的关注会增多或减少。


霍体清


从精神分析学派来看,原因如下:

知识点:

意识:具有逻辑推理,思考等功能

潜意识:特点绝大部分不受意识控制 所执行的命令都是潜移默化和生存相关的功能

你的意识越是想不要发生,实际上潜意识层面收到信息就是要发生。打个比方,小时候上学老师说这样问题不会,谁不举手叫谁回答。这个时候你不会,但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你举起手心里默念千万不要叫你,但是结果往往叫到的就是你。


静溢山房


这是因为人们对所有外界事物的感知,都是出于主观探索的欲望。你的内心思想告诉了你应该去看到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存在,由此就可以忽略掉和自己的注意力没有关系的行为,把自己关注的事情无限放大。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这类巧合现象时就会发现,人们总是会轻易地忘掉一百次的失败预言,却对某一次精准的预言津津乐道。其实,并不是我们的预言有多么准确,而是我们在脑海中有意识地强调了它的准确性。

要知道,你不曾担心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