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從心理學角度說一說,為什麼有些事你越是擔心,它就越會發生?

梔子梔


第一,覺察到某一嚴重的事件必然發生,而無法避免,又不能確認發生的具體時間,此時此刻就會激發焦慮情緒。由於焦慮先於事件而發生,人們很容易誤將焦慮與發生的事件當做因果關係。

第二,在自然狀態下,人對熟練的行為、動作是無意識的(通過“脊髓反射”來達成),比如熟練的的司機,只需少量的注意力來關注前進的方向,而四肢的動作由脊髓反射來完成。如此,就會聽著歌、哼著曲、盤算著午餐吃什麼……,不知不覺就到家了,怎麼拐的彎兒,踩了幾次剎車?等等都是無知無覺的。

而“生手兒”開車,其注意力關注於細節,大腦在思考如何操作,就會耗費血氧和能量,就會手忙腳亂。

這一規律叫“注意的末梢性”,

第三,在自然狀態下,人的所有熟練動作,都無需關注肢體的運動過程和感覺。但是,在緊張的時候,人會將注意力從方向或目標轉移到肢體,或偶然關注到肢體,如此,就會因為對肢體感覺的覺察,而使動作刻板、僵硬,而並失去靈活性。結果是怕鬼來鬼,怕摔必摔。

耳熟能詳的成語“邯鄲學步”就是典型的範例:

人在走路的時候,只需少量的注意力盯著要去的方向,就會自然而然地抵達目的地,而且會省出絕大部分的精力欣賞路邊的風景。而那位燕國人,走在熙熙攘攘的邯鄲街頭,他偶然看到別人的走路姿勢便聯想起自己,當他注意自己的走路姿勢時,注意力便指向自己的大腿,大腿就越發地僵硬不聽使喚,便開始兩腿發皺,走路彆扭起來,越關注越敏感,越敏感越關注……。最初,僅僅是關注造成的不適狀態,注意致使感覺的敏感,敏感再進一步吸引注意繼續關注,如此,在感覺與注意的交互作用下,最初的不適感逐漸強化,極力擺脫的努力必然加重惡性循環。趙麗蓉與侯耀文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趙本山與範偉演的小品《賣柺》都是鮮活的例子。

面對不安,最好的辦法是不去擺脫這種感受,帶著不安去做該做的事情,一旦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這種感覺就不再影響自己。而擺脫的結果一定是使煩惱更加強化。內心的寧靜,一定來自付出可以換來寧靜的有效行動。如果極力使自己心靜,就會干擾應該付出的行動而達不成目標。帶著不安,只管行動,一旦抵達目標,心境自然而然就會恬淡寧靜,這就是所謂的“無為而治”。


張鐵軍158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一說有些事你越擔心,它就越會發生:

心理學的認知理論揭示了擔心的事容易發生

認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始。當人們開始認識某個事物時,通過感官得到了很多關於這件事的信息,於是在大腦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產生了思維。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大腦中的模式與客觀呈現狀況不一致了,需要我們對該事物進行重新的認知。久而久之,該事物的客觀規律便在我們頭腦中形成。它讓我們相信,按照這個規律地去做就順利,否則就會出事。下面分兩個層面說:

1)如果你是位旁觀者,對看到的事物,一定有你的思維。當看到對方的情況不靠譜,說明當時的情況,該事不符合你所認為的客觀規律,你就會擔心。而那種不靠譜讓人擔心的事,恰恰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會出事。

比如,部隊安全行車對司機有要求,啟動前要看看車輛四周情況,避免觀察死角出現問題。有位老兵平時就是個急性子,大家都擔心他開車出事。這天,機場很熱,機務(維護飛機)人員把整個中隊的午飯兩個桶放在他車後面的陰涼處。這位司機上車前也不看,啟動後倒車,結果把30多人的飯菜全部撞翻在地,導致該中隊晚開飯兩小時。處理他的時候,連首長後悔到,總擔心他會出事,還是出事了。

2)如果你是位當事人,對所做的事認知不完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總覺得自己沒什麼把握,擔心把事情搞砸。事實上,因為對所做的事情認知偏面,導致對該事物沒有形成完整的、有信心的思維,行動上必有盲目的因素,所以也會出事。

比如,我上中學的時候學車工。安全上規定操作者要穿緊身衣服,女工盤頭不準留辮子。我的師傅就不怎麼在意,他經常跟我說,自己注意點就行。有一天,和我同一車床的另一個班的女生,因為沒盤頭操作,辮子被絲槓(轉動螺絲長柱)攪進,致使該女生一半的頭皮被頭髮拽下,很可怕很慘。最大的教訓,是我師傅不懂得女工盤辮子規定的實際意義。

總之,之所以越擔心的事越會發生分兩個層面:如果你是位旁觀者,已經發現了該事不靠譜,不出事是僥倖,總會出事的。而如果你是位當事人,所擔心的事,是自己對該事還認知不全面,沒有足夠的認識和把握,做起來出事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2019東子


你所描述的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中的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它包括: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墨菲定理,比如下面這些情況。

1.排隊的時候總是自己那一隊最慢。

2.乘電車沒座位的時候,總是自己站的位置前面的座位不空出來。

3.偏偏帶傘的那一天沒下雨。

4.網站中的“常見問題”記錄中找不到自己想問的問題或者解答。

5.插U盤90%以上的情況都會把接口上下顛倒。

6.發現有計算錯誤,為以防萬一在計算一次,結果又出來了更不一樣的答案。

7.總是在自己離開座位的時候來電話。

8.慌慌張張跑上電車發現方向不對。

9.乘公交的時候自己越著急越堵車。

10.做選擇的時候糾結兩個選項,結果總是沒選的哪個是正確的。





納蘭容月


弗洛伊德說:“人類一般具有輕信的傾向,並且對奇蹟的事物總是保持著崇信的態度。”

生活中存在很多未知現象,在人類歷史千百年的發展中,人類形成了對特異事件、神秘現象特殊的追求和喜好,並且情願用某些神力來解釋這些現象,而不願意開動腦筋去尋找一份科學的解釋。

於是也正驗證了弗洛伊德的那句預言:“雖然生命把我們置於它的嚴格規則的控制之下,但一開始人們就產生了一種抵抗,以反對思維規則的嚴酷性和單調性,反對實在性實驗的要求。把理性變成了敵人,這一心理剝奪了我們如此之多的享受的可能性。我們試圖從這一心理中發現,我們也許會得到很多的樂趣,哪怕暫時擺脫理性的束縛,沉浸於無聊的誘惑之中。“

正是基於人人都向往的對神秘性的體驗,人們在獲得了不可名狀的心理快感的同時,會因為他人對此等現象無法產生同感,而自我優越感倍增。

其實,你之所以會對某些預言念念不忘,正是因為自己沉浸在這種神秘心理中無法自拔,並且從不願意用理性分析去證明所有的巧合只不過是自以為的巧合。同時,又因為某些壞的巧合對自我利益造成了非常直接的影響,所以就會出現最擔心的事情往往最“容易”發生的現象。

不管這樣的巧合是否存在科學依據,但要記住一點,你不曾擔心的事情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相比之下,你的擔心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探索者Kcarl


為什麼有些事情,越是擔心,就越是可能發生?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有三大原理可以解釋。

1、用墨菲定律看,總有倒黴蛋踏進陷阱

2、從瓦倫達效應看,你太在意反而讓你失意


3、從視網膜效應來看,只要你去尋找總是能夠找到



1、用墨菲定律看,總有倒黴蛋踏進陷阱

墨菲定律是由美國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又叫墨菲法則。 按照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

舉個例子,比如,你給二十塊錢,叫你兒子去買酒,他出門時,你反覆叮囑,不要把錢弄丟了,你也擔心他把錢丟了。結果,他空手而歸,竟然真的把錢丟了。這就是你越擔心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其實這是概率問題,並非必然會在你身上出現,但一定會在某個人身上出現。就像每次考試的考題,不管題目在老師看來是多麼簡單,總是有人做錯。當然,做錯的那個人有時是不確定的。



2、從瓦倫達效應看,你太在意反而讓你失意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瓦倫達效應,這個瓦倫達是美國技藝高超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表示,已經預感到丈夫這次表演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表演有大人物到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而以往進行得順利的表演,他所在意的只有走鋼絲這事本身,而不太在乎這事以外的事。

在實踐中,對待一件事,如果壓力太大,注意力過於專注,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而這恰恰又是自己所不希望看到的。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正是你不願意看的。看看,你就是這麼倒黴。



3、從視網膜效應來看,只要你去尋找總是能夠找到

心理學上有個視網膜效應,講的是偶然因素會隨著自己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比如,你買了一條紅裙子,特別得意,不料你一上街,哎喲,過去沒注意,現在才發現,原來街上穿紅裙子的還真不少。為什麼,就是因為你帶了一雙發現的眼睛上街,其他的顏色都不會讓你注意,一旦有紅色,馬上就會刺激你的視覺細胞。

正是如此,事前,你擔心一種結果,就是會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的心理暗示,而這種暗示會在潛意識中引導你往那個方向走,結果你還真就中招了。


摩心譽處


為什麼有些事你越是擔心,它就越會發生?

我們的擔心的事情,分為兩部分,第一是“擔心",這是我們主觀的一種情緒,感受。如厭惡,害怕,抗拒等等;第二部分是事情本身,區別於主觀感受,相對客觀存在的事物。如:黃色的榴蓮。

當你在擔心某事情的時候,其實你是被某種感覺限制住了你的思維,你一併也記住了客觀事物;由於人的注意力是稀缺的資源,在限制性的思維裡面,大腦將感覺和事情一起'打包"記得住某件事,時間長了會進入潛意識。而我們的潛意識是缺乏“判斷力”的,無論你是喜歡某樣東西或者是討厭某樣東西,只要這個“東西”在你腦中經常閃現,重複,我們的主觀感覺就會認為,這樣東西就會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出現。就像你最喜歡吃“榴蓮”,和你厭惡吃“榴蓮”。

喜歡或厭惡在你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是差不多的,不管是喜歡還是討厭,“榴蓮”都會隨時在你生活當中出現。因為你在用你“不斷運動思維”的大腦不斷的注意著“榴蓮”的出現。也就是對你想的東西不做任何的判斷,不管好的壞的,只要是你想過的,或是發生過的,都只管吸收進入你的潛意識來。 就以上面“榴蓮”的案例來說,他只管吸收“榴蓮”就夠了。而不會去管你附加在上面的任何感受。比如:你讓人幫你買藍色的圓珠筆,你提醒他說,千萬不要買黑色的圓珠筆。最後你會發現,對方就是給你買回來了黑色圓珠筆。

有些事你越是擔心,它就越會發生,這也是一種主觀認識。造成這種認識的,是我們的感官,注意力。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各種事情,本質上都是概率的發生,某一天你穿上了一件紅色的襯衣出門了,你會發現今天穿紅色的襯衣的特別多;某一天,你換了某一個髮型,結果發現好多人都換了和你一樣的髮型;很多懷孕的女性,會發現就在她懷孕的那一年,懷孕的孕婦特別多。孕婦通過她的觀察,驗證了她的注意力,這也就成為了她認為的”事實“。

我們擔心的事情,先是強化了我們注意力,同時也驗證了我們的注意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往往越擔心的事情,越容易發生的。



思維診斷君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有些事情你越是擔心它就越會發生,主要是你思維上的偏差,刻意似的淡化了事情發生的因果關係,讓自己產生一種期盼的心態,讓自己的擔心變成一種規避心理,是體驗事情發生前的過程中焦慮情緒的釋放,而這種擔心的事情發生也就是必然(概率)的了,也是你思維當中的一種錯覺。

現實中不論我們擔心什麼事情發生,都有它的因果關係存在,也就是說我們憑什麼去擔心這件事情發生?正是因為我們有預知或者預感這樣的前提條件存在,並且與我們之間又有一定的關聯性,當然如果這種關聯性更加的親密,那麼我們的擔心的程度就會越高,這正是因果關係的存在。

比如,這次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發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擔心自己是否會傳染上,但是擔心的程度就不一樣了,其結果的發生也會不一樣,雖然存在著必然性(可能性),但是也有它的偶然性(非可能性),如果你只是擔心這是一種狀況,如果你特別的擔心,又是另外一種狀況,這倒不是說你越是擔心他就越是會發生,這就要看你與這次疫情的“因果”關係是什麼樣,這一點才是能體現出你擔心的程度。

你的擔心會是什麼樣的程度,這與因果關係有著緊密的聯繫,其“因”是傳染源(被確診的患者),如果你沒有接觸到傳染源,也與傳染源非常遠,那麼你這種擔心的程度也就小的很多,這是因為其“果”被傳染上的必然性(概率)非常小,自然你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多餘的,當然,不論你是多麼的擔心,其被感染的必然性都是很小的,甚至是不可能發生的。

那些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崇高而偉大的醫護人員,他們同樣擔心,而他們所擔心的因(被確診的患者)果(被傳染)關係,就非常非常的密切了,而被傳染的必然性(概率)也就大的很多,而這種很高程度的擔心,其被感染的必然性也未必發生,這就是必然性的概率的因素存在。(向所有抗擊疫情的崇高而偉大的醫護人員致以敬意!)

所以,並不是你越是擔心的事情越會發生,這主要看你所擔心事情的“因果”關係到了什麼程度,如果“因果”關係非常的密切,那麼它發生的必然性“概率”也就越高,當然你的關注度也就會很高,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概率,當然也就越大了。

其實,你的擔心就是一種焦慮情緒的釋放,並不是由於你的擔心,事情才發生的,是由於你自己造成的某種因素,或外在因素的存在,其事情過程發展什麼程度給你的預感和預知你實際上已經知道了,其結果必然發生,所以,給你的一種思維上的錯覺就是你越是擔心什麼,什麼就越會發生。


5分鐘心理


請從心理學角度說一說,為什麼有些事你越是擔心,它就越會發生?

我曾經調整過一個潔癖患者,她的主要問題是怕鳥糞,是過去的一些經歷形成的,他們家旁邊有一個小樹林,樹林裡肯定有鳥,總擔心鳥從他們家飛過,鳥糞落到院子裡,自行車上,農具上,甚至擔心落到房頂上。她說,自己太倒黴,總能看見鳥糞,甚至踩上,讓她焦慮痛苦。

我和她解釋,如果我們兩個人一起在小樹林走,實際上看見鳥糞的概率是一樣的,只不過我不在意鳥糞,很多時候是視而不見,如果不小心踩上,跺跺腳就沒事了。而你在意這個事,總到處看,所以就能看見,如果不小心踩上,你會更加焦慮,把這種焦慮情緒推動下,把這點鳥糞把你全身,甚至家裡都弄髒的概率無限放大。

很多事情,有著自然規律,不會因為你的關注會增多或減少。


霍體清


從精神分析學派來看,原因如下:

知識點:

意識:具有邏輯推理,思考等功能

潛意識:特點絕大部分不受意識控制 所執行的命令都是潛移默化和生存相關的功能

你的意識越是想不要發生,實際上潛意識層面收到信息就是要發生。打個比方,小時候上學老師說這樣問題不會,誰不舉手叫誰回答。這個時候你不會,但因為老師的一句話你舉起手心裡默唸千萬不要叫你,但是結果往往叫到的就是你。


靜溢山房


這是因為人們對所有外界事物的感知,都是出於主觀探索的慾望。你的內心思想告訴了你應該去看到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存在,由此就可以忽略掉和自己的注意力沒有關係的行為,把自己關注的事情無限放大。

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這類巧合現象時就會發現,人們總是會輕易地忘掉一百次的失敗預言,卻對某一次精準的預言津津樂道。其實,並不是我們的預言有多麼準確,而是我們在腦海中有意識地強調了它的準確性。

要知道,你不曾擔心的事情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