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被指责就妥协,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一被指责你就妥协?心理学:那你很可能是中了“情感勒索”的毒

驴小祺 2019年9月15日

一、情感勒索:人生若只如初见

有人说,诗人是最善于观察和描绘生活的。比如清朝大才子纳兰容若就有两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生动地指出了那些刚开始时亲密美好的感情,是怎样随着时间,最后不但产生许多埋怨,还变成了一地鸡毛的。

人们之所以喜欢借用这两句诗来发出感慨,是因为它触动了许多人的痛点。毕竟,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过分的要求。

如父母常会用“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来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情侣也会用“你不答应我就是不爱我”这种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毫无逻辑的话来掌握控制权。也有一些人,会用离家出走、自残来威胁爱他的人。然后嘴里还嚷嚷着自己为感情付出得太多了。

这种以爱和道德的名义对亲密的人进行威胁,来满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手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不但能束缚我们的自由,破坏我们的自尊,还会让我们的亲密关系彻底破裂,引起心理上一系列的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首次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学家名叫苏珊·福沃德,她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在她的著作《情感勒索》这本书里,她明确地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在亲密关系中,忽视对方的利益和感受,用威胁和逼迫的手段想要掌控对方的行为,就是情感勒索。

很多人,都会在亲密关系里一遇到指责,就会妥协,我们过去以为这是单纯的爱和宽容,现在苏珊·福沃德告诉我们:那还可能是你成了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二、情感勒索和我们息息相关

网上曾有个专门讨论父母子女的关系的小组,名字非常耸动,叫“父母皆祸害”。不了解这个小组的人,看到这个名字很可能以为这只是一群出于叛逆期的孩子在发泄青春期里的苦闷。

但其实在这个数万人的小组里,一大半成员都是成年人,他们写下的,都是被父母进行严重情感勒索的经历。

比如一个30多岁的女子,她说父母有非常强的控制欲,总要求她永远都言听计从,别说报考大学专业这样的大事了,就连和哪个同学交朋友,父母都要来替她做选择。考大学的时候,父母左一个右一个像门神一样盯着她填志愿,就为了不让她报考外地的学校,好把她控制在身边。

后来她实在受不了了,就在大学三年级时偷偷开始准备出国留学。她知道父母不会给她钱让她离开,于是就希望通过刻苦的努力拿到全额奖学金出国。这件事被她的父母发现后,他们先是藏起了她的身份证,后来得知女儿去挂失了身份证再补办,父母竟然选择让她休学。在最严重的时候,父母甚至把她送去了精神病医院!她在那里待了整整两年。

她说,整件事里,她的父母始终都认为自己这是“爱女儿”,而女儿则“一点也不听话”。当她一表现出和父母不同的主张时,她的父母就会对她说:“我白养你了,你读了那么多的书,连起码的孝道都不懂。”久而久之,她自己也有点疑惑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自己不孝顺。这样的例子在“父母皆祸害”这个小组里比比皆是。

比如有些父母平时根本就不管不问不陪孩子,于是孩子只好把情感寄托在电脑游戏上。当孩子有了网瘾后,父母们的反应不是反省和寻求正确的解决之道,而是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来恐吓孩子远离电脑,严重的甚至把孩子送去电击治疗……

本该最无私的母爱父爱里都有这么多触目惊心的情感勒索的影子,就更别提本就有利益诉求的其他的亲密关系了。无论是在爱情还是友情里,指责对方爱得不够真心或者不讲义气这种话,都很常见。

就像有的朋友不考虑你的困境张口就和你借钱,被拒绝后还会到处散播你不讲义气只看重钱的言论。或者有的亲戚觉得让你帮他个大忙就像喝口凉白开那么容易,被你拒绝后就会怪你不念亲情太冷血。

三、情感勒索的危害

父母、伴侣、亲朋,这些人都是我们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成员,要么和我们血浓于水,要么和我们相濡以沫,情同手足。但恰恰是这些和我们最亲的人,会最常使用情感勒索,让我们感到自责、歉疚、和恐惧。

情感勒索总是会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是一个你并不在乎的人想对你情感勒索,你绝不会委曲求全。而亲密关系,恰恰是每个人幸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识别情感勒索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情感勒索最严重的危害是会让人失去自我的完整性。

所谓自我完整性,简单说就是既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尊严体系。自我完整性比较高的人,与人相处时会表现得不卑不亢,但情感勒索却对自我完整性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会让人不辨是非,并给亲密关系里双方都带来痛苦。

比如恋爱中的两个人,本来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但现实却是,常有一方想要用情感勒索来逼迫比方屈服、让对方凡事都顺着自己的心意。

现实中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一方做“舔狗”,另一方永远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关系,就算不破裂,也很难幸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情感勒索是无法解决亲密关系中的本质矛盾的,它只能制造一种冲突已经化解的假象。

比如说有的人达不到目的时,会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来逼对方屈服。但事实却是,就算看起来对方是让步了,也只是出于忍让,而矛盾的根源却依然在那里。这些矛盾越攒越多,早晚还是会爆发出来。

仔细想想,多少破碎的婚姻,看似都是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造成的。其实在这之前,伴侣之间的矛盾早就暗流涌动、一直积压了。

四、三种“情绪键”

那么情感勒索是怎么运作的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它是通过三种人人都有的情绪键来控制受害者的。这三种情绪键分别是: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勒索者根据受害者的弱点,只要一按相对应的按键,受害者就再也反抗不了。

1.恐惧感

它是这三种情绪键里最基础的一种感受,直接和人的本能挂钩。

当人在年幼的时候,独自一人是没办法生存的,所以我们的本能里,有着害怕被遗弃的基因。当我们成年后,害怕所爱的人离开的那种担忧,其实就是幼年时候恐惧感的成人版。

而勒索者会凭借对受害者的了解来操控受害者的恐惧感,他们会让悲惨的的想法在受害者心里不断扩大。并且忘记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让他们感到悲惨和可怕的那些事,并不一定真的存在。

比如说当一个爸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给别人”,对小孩子来说,他会特别害怕,但事实上,成年人都知道这个爸爸的话只不过是一种恐吓,不可能付诸实践。

2.责任感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会产生责任感,是因为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规则和公约。换句话说,责任感其实是我们在生活中的道德基础。而情感勒索者,则会用重新定义责任感界限的方法来控制受害者。

比如我就看过这样一则社会新闻:3个已经成年的男子,要求自己的老父亲卖掉房子把钱分给他们。当老父亲拒绝后,这3个男子就不断地强调他们过去给老人买过什么东西、花过多少钱,并以老人晚年的养老问题来威胁老人,要求老人卖掉房子回报他们。最终,老人的责任感出现了偏差,同意了这个过分的要求。

本来,父亲为儿女买房子、给儿女钱,是因为爱孩子,属于做了很高尚但不做也没错的事情;同时,儿女赡养老父亲,也是该有的义务。但在这个例子里,老人在3个儿子的情感勒索下,却觉得卖房分钱变成了他的责任。而儿女们则把自己该尽的义务,变成了为自己邀功请赏的筹码。

总之,边界被混淆,也被打乱了。

3.罪恶感

罪恶感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具有的人格要素。它就像是一个警报器,会在我们违反社会规则的时候响起来,让我们产生痛苦。所以,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会在潜意识里深信:如果产生了罪恶感,一定是因为我们做了坏事。

情感勒索者就特别擅长主动触发受害者的这个警报器。他们用的方法就是推卸责任。也就是每当出现矛盾,或者有非分的要求时,勒索者就会把责任推给受害者,还给受害者贴上标签。

比如父母就会给孩子贴“不孝”的标签;孩子也会给父母贴“你毁了我”的标签;情侣会给对方贴“你不爱我”的标签,朋友会给对方贴“你不讲义气”的标签,反正潜台词就是“你伤害了我”。

这时候,受害者的警报器就会被拉响,产生“我伤害了你”的罪恶感。却忘记去思考这是不是真的。

五、一些走出情感勒索的小技巧

既然情感勒索的勒索者总是在用“混淆是非”的方式来控制受害者,那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分清客观的事实和主观的指责。

具体做法是,当你感到对方在对你进行情感勒索时,你要把他的指责罗列出来,然后在每条指责的后面加上“个人观点”或者“事实”的判断,从而明白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对方强加的。

比如当对方指责你“自私”、“不讲义气”的时候,你就可以在这些指责后面加上“个人观点”或者“事实”的字样,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问题,那恭喜你得到了一次改正缺点的机会;但如果是对方的无端指责,那同样恭喜你,因为你学会了怎样识别情感勒索。

另外,你还可以找一张白纸,在前面写上对方提出的要求,然后在后面写上“凭什么”三个大字,来评判对方的要求是否合理。比如恋爱中的双方之一一直受到情感勒索,就可以这样写:“只要她一不高兴我就忍住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讨好她,凭什么?”

这个方式能让情感勒索的受害者意识到自己的忍让是出于爱的本意,还是因为被对方利用三种情绪键给勒索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想要的东西。想得到它们,我们可以凭借努力去获取,也可以对亲密的人提出请求。但是,当对方说不的时候,那就是不。只有把彼此珍惜作为原则,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利,通过理智的沟通去解决矛盾,才能健康稳固地维系亲密关系。而情感勒索,终究不过是饮鸩止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