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国奖、一作9篇SCI,完美逆袭的中大博士坦言自己也曾濒临挂科

当我们在实验室见到林昭勇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将这个第一眼看上去“有些瘦”、“平凡朴素”的年轻人与“实力超群”、“履历光鲜”联系起来。连续三年获得国奖的经历使他成为旁人眼中的“大神”,但是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学业上也曾遇到种种困难。


3年国奖、一作9篇SCI,完美逆袭的中大博士坦言自己也曾濒临挂科

谈及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林昭勇认为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喜欢社团活动,他大一时一口气参加了四五个社团,导致无法兼顾学习与其他事务,甚至差点挂科。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后,他在大一结束之后选择只保留了一个社团的活动,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业上。“虽然大二开始努力还是来得及,但也千万不要把大一荒废了”,林昭勇这样笑着说。

研究生的课程较少,所以留给个人安排的时间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的放松,而是要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更多要靠自己,虽然书本上的很多知识也不需要讲解,但是科研任务并不轻松。“作为博士,我的研究目标就是选择一个很小的点,在自己的研究时间内将它进行一些突破。” 林昭勇用圆打了一个比方:“在本科生的学习中,‘圆’就只有这么大,用老师所教的知识填满它就可以了,但是它是有局限性的,而研究生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圆拓开去,让它变得更大。”


3年国奖、一作9篇SCI,完美逆袭的中大博士坦言自己也曾濒临挂科

在学习中自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林昭勇说,他也曾遇到过很多非常棘手的问题,但遇到问题并不可怕。材料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当自己的研究有一定水平时便不能再像前期那样仅仅靠着翻阅资料文献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想要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就必须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设计实验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实验设备不会使用、实验效果达不到、想要向师长寻求帮助却与对方的研究方向不同,连对方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就必须自己去研究、去琢磨,到处找人去问,甚至去询问仪器的生产厂家实际的操作问题。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一点一点地去钻研。

“只要抓准了科研方向,自己肯用心去做,遇到一个好的导师,都是有可能获得很大成功的。”林昭勇对此深信不疑。在研究生阶段,导师的正确引导是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取得研究成果的。导师杨国伟教授的课题组不需要定期开会,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导师进行交流。不需要正式的报告,只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导师就会针对问题给出建议和想法。


3年国奖、一作9篇SCI,完美逆袭的中大博士坦言自己也曾濒临挂科

沉得住气,才能学有所成

科研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浩大工程,有人常说,搞科研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句话在林昭勇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林昭勇所在的研究小组一共有四个人。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但因为是一个小组,他们只要聚在一起就会彼此进行交流。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因为在研究中还是需要靠自己。”尽管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一旦问题解决了,心情自然会变好,就会更加有信心去解决下面的问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对于他学术研究的心态和自己的精神状态都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谈到最想感谢的人,林昭勇说,除了自己的导师和团队之外,自己最想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毕竟搞科研是费时费力费财的事情,所以很感谢他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我相当大的支持和鼓励”,整天和实验仪器实验数据打交道使林昭勇变得理性,但当谈起家人的时候,他也变得异常感性。

谈及自己的研究领域时,他的语气真挚而热烈:“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够继续沿着这个方向研究下去,这个领域上还有很多延伸方向和没有解决的细节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尽管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清洁、绿色、环保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