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吗?

鹏举张说天下


你这就好像说如果杨广没有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大动作,李家能当皇帝吗?这不是废话吗?

你先说为什么农民起义?就是因为农民活不下去了。本来就是小冰河期,农民收成一年比一年惨,很多老百姓不得不杀亲人来节约口粮。而明朝那些东林党还在包庇商业、压迫农业,要求加重农业赋税,农民饿死病死得越来越多,死得越多,活着的人分担的赋税就更重。很多人只能逃荒卖身给那些大官、富商做奴隶,勉强存活,而那些留下来继续种地的人,就承担更重的赋税。恶性循环。

明末的工商业发展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按理说,那么发达的工商业,应该成为主要赋税来源,可是东林党人和这些商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林党人才舍不得让明朝收商业税,那样就是从他们家金库里拿钱,他们怎么可能同意?东林党人不在乎农民的死活,只想收商人的贿赂。也没有所谓的忠心,所以最后李自成才发现这些文官家里竟然随便就能搞出几百万两白银。而全国农民仍然每天都要饿死很多人,每天!

用佛教的话说,有因必有果。明朝有这些因素,就必然有亡国的结果。明朝一方面横征暴敛,一方面对外用兵,用兵就要人吃马嚼,需要粮草。除了士兵,还有那些负责后勤的人,而后勤人数正常来说至少会是士兵人数的三倍才能稳定军需。这些人都不种地,粮草又摊派到农民身上。农民没有任何活路。

魏忠贤活着时,打压东林党,强征商业税,而减免农业税,很多老百姓感激得给他立生祠。可是很快魏忠贤被崇祯杀死了,崇祯重用东林党,东林党文人一方面在写史书时隐瞒魏忠贤的功绩而编造抹黑魏忠贤,一方面取消商业税而加重农业税。东林党人自己是知识分子,在自己写的书里夸自己如何得民心,但实际上那些不识字的老百姓一个个恨不得活剥了这些混蛋。

现在,农民怎么样才能活下去?只有搏一搏,去造反,如果造反,很大可能失败被杀,但无非就是死而已。还有万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那样就能推翻这个吃人的朝廷,自己就能活下来了。如果不造反,那绝对的百死无生。这就好像当年抗日,希望非常渺茫,什么都没有,但如果反抗,中华民族还可能延续下去。如果不去拼,中国就亡国了。

所以,你想假设没有农民起义,但是任何假设都有前提,你的前提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不让农民起义?如果明朝朝廷还是这些人这么干,那么你的假设根本就是白日做梦,中国的农民不至于死了无数人了还不起来反抗一下。一个种族需要多么愚昧才能每天都死无数人却还接受压迫?这是个天生的奴性种族吗?那么他们这么愚蠢的种族注定很快就会全部死绝。正是因为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农民对明朝深恶痛绝,所以才那么快接受了清朝的统治。

另一方面,如果假设的前提是明朝不是这批人这么干,那么还是这个明朝吗?不,如果是另一批人,那么实际上就是另一个朝代了,比如说换成萧何曹参那批人,那就是汉朝初期。或者换成杨坚那批人,那就是隋朝初期,等等。如果是这些人这些朝代,一个个生怕老百姓过得不好,怎么可能压迫老百姓?而老百姓拥戴他们还来不及,怎么可能造反?这样一个团结的朝代,怎么可能惧怕一郡一县的势力攻打?

实际上,汉朝萧何那批人确实疼爱百姓,百姓也确实拥戴,所以强大的匈奴都不能对付汉朝。杨坚那批人也是如此,所以那些游牧部落都来朝拜隋朝。

所以,你的这个假设,是显而易见的。要么明朝换人成其它朝代,那么结果已经在历史书上写着了,任何游牧部落都无法攻破。要么明朝不换成其它朝代,那么明朝仍然会压迫农民,农民不得不起义或者投靠清朝,明朝的灭亡也已经在历史书上写着了。


触手皇帝


假设明朝末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金是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根大家一起简单的探讨下!

首先,明末崇祯皇帝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虽说到了他当这个皇帝的时候,国家已经变得非常穷了,国库空虚,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又遇饥荒,百姓之间甚至“换子相食”。

士兵们长时间得不到饷银,逼的部分士兵不得不 “变兵为匪”,残害老百姓。而朝廷赈灾的银两都被下面的大小官员贪污了,拨给戍边士兵的饷银也被一些将军们喝了兵血,真的是越穷越折腾,越折腾越穷。

逼的老百姓们不得不造反,不造反会被饿死,造反或许还有条活路。

这样就逼的朝廷派出大量兵力去征剿,给了后金有了可趁机会了。

其次,如果没有农民的起义,大明就无需两线作战了。这就等于无形中多给了崇祯皇帝几年时间,或许以崇祯的勤奋加努力,在这几年里,能够把这个外强中干的国家扭转局面呢?在实施铁腕手段,从那些贪官们嘴里撬出些银两,来填补国库的空虚。

有了银两,将士们当然愿意为其卖命了。

而且当时镇守辽东的是大明的最精锐部队,拥有比后金先进的火器,镇守的将领也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前有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后有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三位镇守辽东。清军多次攻打都无功而返。

如果没有发生农民起义的话,崇祯皇帝就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后金,兵力、银两也得到了充足,精神也不会崩溃了,也就不会胡乱猜疑,忠奸是非不分,乱杀忠臣了。

袁崇焕也就不会枉死,洪承畴、吴三桂也就不需要投降后金了,后金就更不可能入主中原了。

因为他们连山海关都过不了,又何来入主中原这一说呢?

但是,历史是没有假如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历史,以史为鉴,是人类在推进着历史,而不是让历史改变着我们。

欢迎阅读加关注,谢谢!


历史旧闻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敲响大明朝丧钟的农民起义拉开序幕。要论明末义军最具威胁的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了。终崇祯一朝,这两位义军领袖与明廷纠缠了十七年,最终埋葬了早已千疮百孔的大明朝,逼死了被众臣耽误的崇祯皇帝。

与此同时,早已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洲集团,褪去了后金粗糙的装备,换上了大清狰狞的坚甲利炮。他们要趁着中原鼎革,大顺与大明两败俱伤之际,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事。

如果没有农民军在后掣肘,后金能否独立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呢?

如此脑洞大开的问题,咱们不妨大开脑洞的分析一下。

一论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明末农民起义起于陕北,从天启末年陆续开始。由于民生凋敝,天灾不断,明廷由于辽东战事而多次加征赋税,导致流民不断。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

崇祯四年,义军进入山西作战。原本各自为战,分散流动的义军开始联合。

崇祯六年,在高迎祥的统一指挥下,义军已经有20余万之众。开始大兵团协同的义军具备了与明军激烈野战攻防的能力。于是义军通过不断的穿插迂回陕西、河南、湖南、四川等地,避开明军主力,各个击破明军驻守的城池。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明军兵力。

崇祯七年和崇祯八年,义军分别遭到了明军陈奇瑜部和洪承畴部的严厉征剿。虽然义军遭受了重创,闯王高迎祥也战死,但义军仍然攻破了明中都凤阳,烧毁了明祖陵,明廷朝野震动。

在十三年的艰苦征战中,义军经过了发展壮大,受挫跌入低谷,再二次壮大,又遭受打击的起伏。

崇祯十四年至十六年间,以李自成为首的义军相继占领了洛阳、襄阳,突破了明军主力的战略围堵,而后三打开封,在潼关全歼孙传庭主力,拿下西安,席卷关中。已形成东进中原,北上出山西与大明朝争夺天下的态势。

义军的另一支张献忠部也已饮马长江,效法当年陈友谅顺江而下,觊觎江南半壁。

天灾人祸集中爆发的崇祯一朝,基本上就是在这些吃不饱,没活路的“流民”不断突破生死极限、完成浴火重生的过程中消耗殆尽了。

也许,只有当年要过饭的朱元璋才能对这波澜壮阔的景象感同身受。

二论后金实力的分析

后金,就是当年“成化犁庭”幸存下来的建州女真。

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大明朝的建州卫都司龙虎将军努尔哈赤脱离明廷序列,自立为后金汗国的天命汗,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反明。

到了1636年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之前,后金以沈阳为中心,已经牢牢地占据辽东全境。

趁着明朝内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后金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剪去了明朝东西羽翼,使得原本处于对后金合围态势的大明,反而陷入后金的反包围。处于两线作战,不断消耗的劣势。

皇太极时代的后金,不但继承了努尔哈赤凶悍的战法,也逐步引进汉人的政治制度对原本落后的后金体制进行改革。继续加强满八旗的同时,扩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仿效明朝的体制,改元称尊,延揽各族人才。逐步形成了入主中原的战略意识。虽然后金的人口,兵力相较大明都远远不如。但不要忘了这是一个新兴的集团。从萨尔浒大战起,到努尔哈赤倒下的宁远之战;从宁锦之战的失利,到逐步拉近与明军的装备差距;从努尔哈赤时代的一味屠杀,到后期收编汉人和策反明军,最后清军入关逐鹿中原的主力基本上就是改变后的明朝降军。

后金的其兴也勃焉,正好对标明朝的其亡也忽焉。

三论明朝灭亡的根源

1、天灾人祸,南涝北旱,粮食歉收,大量失去土地的饥民成为流民,逐渐成为明末最具危险性的破坏力量。

2、因为辽东战事起而自万历末期以至崇祯逐步增加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直接导致了明末农耕经济的破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爆发,也宣告了明末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

3、万历怠政导致那些原本各自上书的言官们,逐步的依附于有威望的重臣门下,以增加话语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朋党。万历一朝,最大的政治遗产不是张居正的改革,而是这臭名昭著的党争。

像后来的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甚至阉党等等,从之前简单的政见不同,慢慢的发展到左右政策,打压对手,扶持同党,最后竟然变成了不分是非,只要不是同党就残酷打击,不顾国家利益的地步。

直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了,朝廷上的党争也没有停息。深受其害的不只是崇祯皇帝和他的将领们,他的祖父和兄长又何尝不是呢?奈何大明朝已经回天乏术了。

结论

有句老话说的好,“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隆”。这句话很适合后金的走势。

相比较末世的大明朝,军事策略的得失成败只是表面问题。核心问题是帝国上下人心尽失,皇帝濒临崩溃,举措失当;各级臣工各怀鬼胎,阴奉阳违,大明从里到外俱已烂透。

历史没有如果,即便没有农民起义,明朝也必然会被新的力量所取代。后金也好,大清也罢,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南北镇抚司


大家好,我是奇趣讲史,我来为你解答。

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



一个国家的未期,就如一个老旧的房子,一不小心就会塌陷灭亡。然而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内忧外患、自然灾害、军事力量下降等诸多原因。

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的因素

明神宗怠政,让明朝从攻击变成防御阶段

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明神宗。” 1617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明思宗的治乱,让后金迅速崛起

1629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爱新觉罗·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 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爱新觉罗·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 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北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 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1632年(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后金皇帝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 达勒鄂漠(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若尔)。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内蒙古商都),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黄河而南。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金 。



后金没有农民起义的帮助,也能成功干掉大明。从军事,国力,和政治方面明朝都无法打败后金了,风雨过后的老房子经不住一点折腾了。

引用资料:

————《明史》


奇趣讲史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失水准。

流寇和建奴鞑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从崇祯年初期流寇出现,在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等几位总督的打击下,献贼李闯都好几次差点被赶绝,但每到这个节骨眼,就会有东虏入寇,明军不得不把剿匪的部队撤回堵建奴。流寇得到喘息之机,他们老营的几千兵马是核心,只要老营不灭,几个月又能拉起几十万大军,原因无他,流民太多。

流民多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辽饷,明朝后期为了征收商税矿税,打了几代人的口水战,到崇祯年,干掉能收商税矿税的阉党,东南商贾培养的东林党执政,一句不与民争利就堵死崇祯收商税矿税的路,别的不说,盐税,洪武年能收一千多万两一年,崇祯年就百把万。茶税,一年就二十五两……商贾和士大夫们在打发叫花子,吃相再难看点,这点施舍都可以不给你。国家没钱,皇帝内帑也是空空如也,崇祯自己都只能吃干喝稀穿补丁。那辽饷每年600万两哪来?只能收农税。

我们再说说土地,因为士大夫免税,所以举人、致仕官员名下有大量的诡寄土地,加上兼并,中国交税的土地由洪武年的800万顷,降到崇祯年400万顷。国家运转的税收和几百万一年的辽饷,就从这点自耕农头上出,只要碰上点灾荒,就能把农民赶绝,但是官员们不管,也管不了,收不上来粮,自己穷死不说,年底考核就罢官滚蛋。破产农民就是李闯献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兵员。

现在梳理一下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600万辽饷,文官漂沒200万,辽东军阀得400万,宁锦防线搞了又搞,大量银子砸下去屁用没有,能和建奴稍微砍一下的野战之军一支没有,关宁铁骑就是个几把。文官得到好处,必须让辽饷不能停,退防山海关的建议,谁提谁死。辽饷榨干自耕农,小冰河制造灾荒,北方农民大量破产,成为流民,流寇不绝。

建奴+山西八大家+宁锦防线辽饷+不纳税的东南士绅+破产农民+流寇……这些都是大明的死敌,他们联手了,不说崇祯个废物,就算洪武帝在世,也是必死无疑。


天怒人怨鬼见愁II


明末时没有农民起义后金(后来国号改为“清”)仍然可以入主中原灭掉明朝,只是过程更艰难年头儿更长。后金的“天命大汗”努尔哈赤(清太祖)发布“七大恨”起兵反明是在1618年(明万历46年)。决定明朝无力再主动进攻灭掉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是在1619年,明军兵力是后金军的5倍以上,被打的大崩溃,明朝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一是大冬天冰天雪地的去进攻努尔哈赤,明朝决策者脑壳里肯定有屎,从南方调遣来的明军根本不适应这种气候,机动速度和战斗力大打折扣,后金军是土生土长不受什么影响。二是搞“分进合击”,可各路人马各有各的步调儿,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后金由此掌握了进攻的战略主动权,逐步攻占蚕食辽东的大片土地。1626年(天启6年)“宁远大捷”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锋芒气势,可袁崇焕在1630年(崇祯3年)被冤杀,明朝无疑是自毁长城。从1629年(崇祯2年)到1642年(崇祯15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清太宗)前后5次率兵绕开山海关攻进中原,一路攻城掠地烧杀掳掠,太多的明军在当缩头乌龟,哪有战斗力?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1627年(天启7年),屡遭明军镇压屠杀,李自成在1630年也就是袁崇焕死的那一年投奔“闯王”高迎祥参加起义军的。要说灭亡明朝,论资历李自成还是努尔哈赤的“晚辈”。即使没有农民起义,明朝的政治腐朽,崇祯多疑猜忌摇摆不定,明军渣渣的战斗力,将帅要么被朝廷坑死杀掉,要么倒戈降清。有个尖锐的对比,就说吴三桂磨洋工当缩头乌龟,坐视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在煤山上吊,一旦降清打明朝打起义军的战斗力如同火山爆发,当了汉奸居然卖命的很。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


立志成虫


梦香寒冰来释之。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一、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农民没有动不动就起义的传统。中国农民只有在真的活不下去了,没有一点生存的可能性,才去起义,而且规模还会很大。中国的农民起义和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山贼情况要进行区分,山贼是藏在山中,打家劫舍,不劳而获。在农民起义阶段,很多起义军会使用山贼的方式运营,但是本质上,这是两种不同的客观情况。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大致上有三个问题

1. 天灾。明末是小冰期,这是常识,粮食减产严重。

2. 劳动力没法安排。崇祯皇帝没有吸取天启皇帝以工代赈的主张,当魏忠贤被杀,大明王朝立刻变成东林党和资本集团吸血的对象,随着各种裁员,各种减少公共开支,很多普通家庭被迫破产。

3. 外交困境。因为小冰期,明朝北方的蒙古、大清子民也没有粮食。本来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大明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海上运粮线,利用大明朝广阔的海疆——大明朝的海疆覆盖今天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最东端的地理位置叫做新加坡,这中间的中国几乎全部以种水稻和运水稻为生——实施南稻北送工程,这期间最关键的节点就是毛文龙。因为这条线一旦实施开,不仅清朝有粮食,为了让蒙古和大清对峙,也有粮食运往陕西甘肃等地,所以明末农民运动最关键地区,陕西甘肃河南地区就不会有民乱——运粮不是一件简单事情,既有人力,也有财力,是一个大型供应链问题。有了这两条线,农民就不会大规模暴乱,有的仅仅是山贼而已。但是毛文龙一死,农民起义就是必然。

二、农民起义的影响

因为大明朝没有处理好上述三个问题,导致了农民起义。战争是社会稳定最大的破坏器,农民起义成了崇祯朝的梦魇。农民起义的诉求有:

1. 吃饱饭——分富豪的家产。

2. 杀贪官——取得大明政府的财产和粮食,以及取得部分地区的政权。

这无疑就是对大明统治的巨大威胁,有了其他政权,大明朝的统治自然不稳。

李自成

三、没有农民起义的前提

没有农民起义的几个前提中,有一些是不能否认的,比如天灾。但是人定胜天,主要体现的就是天灾的应对。

大明朝有小冰期并不可怕,因为大明朝已经在马来西亚种水稻了,再过三五十年,中国人肯定占领澳大利亚,移民澳大利亚是就没有人口危机了。所以中国人当时的困境是如何在相对困境下生存下去,这就需要由充足的粮食和岗位。

1. 充足的粮食:大明有粮食,但是大明没有运粮的通道。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物流链。若要崇祯时期运粮食的物流链不能断,毛文龙绝对不能死!此外还要有很多人为物流链做出努力工作,确保物流链的畅通。最好把物流链运到国外,除了大清,还有厄鲁特蒙古,和奥斯曼土耳其。

2. 充足的就业岗位。光有粮食容易养懒人,所以还要有重做的就业岗位。所以魏忠贤不能死,他当时的大兴土木不能停止,虽然说给他建生祠确实过分了,可以给大明历代文臣武将建祠堂啊。另外为了有人就业,一定要确保出口,所以对清的贸易出口不能停。

3. 隐藏因素:货币。崇祯时期,张居正改革的白银本位已经形成,但是因为三十年战争,西班牙在亚洲的策略失败——西班牙妄图以白银控制中国,当中国不服从西班牙的金融战略,西班牙改用武力,很不幸被郑芝龙为首的大明水军击破——美洲白银来到明朝中国减少了。所以在明末,有两种选择:一条是当时在中国控制白银最多的人,山西晋商联盟,归顺大明,但是实际上是归顺大清。另一条是重建朱元璋的粮食本位,以大明充足的稻米为抵押,实行票号制度,日本德川幕府实际上走的是这条道路。这两条道路,大明当时都没有合适的人来具体负责,来有效实施,这是一个隐患。

4. 当这些因素都实现,农民就不会起义。

郑芝龙

四、回答问题

在没有明末农民起义,后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吗?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农民起义,会有的现象是:

1. 毛文龙还活着,运往大清、北京、大同、榆林——厄鲁特蒙古的粮食线存在。

2. 魏忠贤还活着,各种基建大兴土木。

3. 对清国有充足的粮食出口。

4. 中国内部粮食充足,市场稳定。

5. 中国内部到处兴建基建,所有失业的农民都有工作干,可以养家糊口。

6. 清朝内部流通的是中国的货币。

以上条件都满足,大清会取代大明才怪。就算有皇太极这样的明主,最多是大明番邦,不可能入主中原。

皇太极


梦香寒冰


没有农民起义,满清依旧会入主中原。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一统女真各部,并顺势建立了金国,史称后金。

后金建立以后,利用强大的武力,很快就征服了东边的朝鲜和西边的蒙古。占据了辽东以北大面积区域的后金,便拥有了和明朝分庭抗礼的实力。

随着实力的膨胀,后金人不再满足以前对大明边境偶尔劫掠等小打小闹的成绩,开始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却又气数将尽的大明身上。

此时大明的皇帝乃是崇祯帝。

崇祯帝在历史上是以勤勉而闻名的皇帝,自先秦以降,数十个王朝,上百位皇帝,他的勤勉能毫无压力的排到前五。

崇祯确实以勤政闻名,这主要是得益于其木匠皇帝朱由校,其醉心于木工,即位后对政事不闻不问,朝廷实权把持在魏忠贤等奸佞小人的手中。

崇祯志向远大,上台后励精图治,事必躬亲,着实拥有一番作为。

先是设计将弄权的魏忠贤等人一举除掉,涤清吏治。而后启用抗金名将袁崇焕,对跃跃欲试的后金采取攻势,连战连捷。

如果事态按照这个剧本发展下去,那么后金还真的未必能在崇祯手上讨得半点便宜。但是很可惜的是,与优点相比,崇祯的缺点更加明显。

胸襟狭小,生性多疑,是崇祯的最大缺点。

翻看其曾经批阅的奏章,经常能发现“三尺”二字。三尺的寓意是天子之剑,在他眼中,天子之剑乃是裁决之剑,想杀谁便杀谁。面对随时都能掉脑袋的困境,文武百官又怎会与他同心同德?

而多疑的性格让后金的反间计轻易得逞。帝国支柱袁崇焕以谋反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其首级传遍大明边疆。袁崇焕的得力手下看到这一幕,纷纷率军投向后金。自毁长城的崇祯,失去了抗衡后金的最大依仗。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明王朝内部也因为人祸导致天灾。连年大旱,饿死的民众不计其数。尸首难以及时掩埋,又滋生了瘟疫。连续打击之下,朱明王朝的命运早已风雨飘摇。

面对后金的虎狼之师,又怎么会是对手?


Crazy历史


历史没有假如,不过我们去分析的话,各种情况都有。

按照我个人的分析,后金即清,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的话,他也迟早会入主,只是时间稍微会长一点,因为这个时候明朝统治阶级已经进入风雨摇曳的时候了。不管是哪一种内耗,必将有利于敌方。



一三宝贝


不能,如果没有明末农民起义,明庭就不会在军事上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囧境,明军中一批善战的老将如孙传庭也不用在内耗中殒命,反而可以和洪承畴一起协防辽东。

明庭为剿灭起义军也是破费巨大,而且农民起义军属于内线做战,对明朝的国力损耗更甚,李自成起兵陕北,向东南拓展到河南湖北,张张献忠南侵四川,对于明朝以汉地十八省为核心的区域造成极大破坏,在朝廷收支上,和用兵上都化做负担!

没有农民起义军,朝廷会集中精力应对辽东战局,必定江南的财税重地依旧在明庭控制之中,国家财富只需要政策管理,依旧可以支撑辽东用兵,战事扔会以辽东地区为主,不存在短期的改朝换代。

满清虽然数次突破防线,进入京城周边,但都是以劫虏为目的,没有攻城略地推翻明朝的想法,这比当年的瓦剌首领也先围攻北京城的行为还要低一层次,最少在战略上没有形成灭亡明朝的动机!

而农民起义军,事如破竹般的攻下京城,推翻明朝,反而对关外的满清形成了刺激性的诱导,满清在看到农民军的胜利后,才有了逐鹿中原的设想,然后随着起义军领导层的迅速腐化堕落,和明庭将官进入敌对,迫使吴三桂降清,开山海关,以先锋死战起义军,满清则借口为崇祯复仇,渔翁得利!最后才获取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