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校打著研學的名義,讓學生自費旅遊,老師一起免費玩,你怎麼看?

皖臨農人


可能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旅遊工作者最有發言權。我們旅行社有很多的導遊。很多人都會羨慕導遊,可以去免費遊山玩水。且還能賺錢。但是他們從未想過工作的心態和旅遊的心態完全是兩個概念。旅行就是要去這個地方,而且帶著心去你才能玩的好,但是工作的人他都是去工作的,沒有心思,再說前前後後有一大堆子的事情,還要協調內部外部的矛盾。往往多人出去之後會由於資源分配的原因會有很多的問題。這些往往是需要導遊出面解決的。而研學活動中,老師的角色也差不多如此。他們還要忙前忙後,還要我擔這麼多的責任,壓力自然是不小的,哪有什麼心思啊?

說句實話,你讓我帶著一幫人去異國他鄉,哪怕是出去晚上聚會一下,我都提心吊膽的,就怕出什麼安全事故。 作為客人,他是很難想到我們這樣的顧慮和擔憂。看著輕鬆亮麗的工作,其實背後承擔更多的責任。


塔古麗齊


你好,我是濤哥,一名公立學校的老師,我覺的我可以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對於研學,您可能有誤解,我是縣城中學的老師,我們學校每年多次去研學,每次研學的地點都不一樣。比如這學年的研學主題是瞭解家鄉,一月一次,去各個鄉鎮瞭解自己的家鄉,瞭解自己所在的地方,都有哪些風土人情,有哪些名人,有哪些小吃,也參觀各個鄉鎮的標誌性地標以及各鄉鎮的建設情況。

我們學校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

一、自願報名,一切本著自願的原則

二、學校,家委會,第三方(旅遊公司)坐在一起商討具體細節,這裡學校只監督,等家委會和第三方商量好了,然後需要學校蓋章,是個三方合同。

三、這個就是您關心的問題了,錢的問題,學校是不出面的,具體多少錢在第二條裡講到,由第三方和家委會商討決定。

四、關於老師,學校裡一般至少要派三名教師一同前往,一名團委領導,一名帶隊老師,一名講解老師,這個人數要看去研學的孩子多少。老師的錢呢是學校出資的,而且是去的哪個老師和需要交多少錢都在教育局有報備的。

五、研學結束後,參加的學生都需要寫感想,然後定期有學生研討會,學校還會表彰優秀學員。

從這學期的情況來看,孩子們收穫很大,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活動應該多搞。

寒假學校也組織了研學活動,杭州三日行,週一剛跟家委會和第三方簽訂了合同,參加研學的學生達到了263人(這是週一例會領導通報數據,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增加),真心的希望這次研學活動能讓孩子們有更大的收穫。

我是濤哥,致力於初中數學研究14年,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啟發,謝謝!


濤哥初數


研學旅行我作為家長參加過一次,因為都四年級的小朋友,班級二個老師很難管理54個孩子,從準備食材到聯繫車輛,到了基地個個就像出籠的小鳥,一路撒歡,有的同學拼命往前跑,有的同學像蝸牛在後面慢慢移動,班主任是45歲的女生,舉著班旗往前追趕著前面的同學,穩住局面後倒回來給後面的同學加油,讓他們不要掉隊,如此反覆幾次,我明顯感覺到老師體力不支,風吹散了他的頭髮……那一刻,我鼻子發酸,其中一個同學在學習陶藝的時候,幾次偷偷離開,躲到看不見的地方玩遊戲,老師急出了汗,呼喚著學生的名字,因為一個都不能少……後來有學生自由活動時去攀爬吊橋而落水……老師真的是撐不住了,崩潰了,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但是她迅速調整情緒,安排我們有的燒水,有的準備生薑可憐驅寒,有的去買衣服…………總之很多很多插曲,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說了怎麼多,我想告訴你的是,作為家長,打死我也不想參加第二次,累成狗,白天做飯負責她們的安全,擔心他們打架,晚上不敢放心的睡,上下床,怕上床的小朋友起夜摔下來……。總之,希望你去體驗一下,或許會改變你的看法。


流動在晨曦裡的炊煙


我參加過一次研學旅行。旅行應該是讓人高興的,但是我很不高興。除了作秀,屁用都沒有。毛澤東當年真是為國為民去研學。可是我們的呢?所以,不管自費不自費,我是堅決反對所謂的研學旅行。所以第二次,在校務會議我曾經反對搞這些勞民傷財形式主義的活動。但是獨木難支,大家都想借機去玩。說是上面的意思。並且還想去遠地方。上面的意思我沒能力反對。但是對於去遠方,我是堅決不去。我發狠說誰想去誰帶班去,反正遠地方我不去。安全是一方面,經濟能力又是另一方面。儘管校領導考慮給帶隊老師免費。可是所有的錢還是出在學生身上。收錢的是班主任,捱罵的也是班主任。出了安全事故班主任是第一責任人。倒黴的還是班主任,所以遠地方沒去成,一些老師背地裡就罵我跟人不一樣。



世界上最小的主任6


現實就是這樣!不管我們老師怎麼做,總會有別的聲音在打擊我們。我也是一名老師,組織春遊我們老師都會提心吊膽,生怕孩子磕著碰著,一路上問喝不喝水,要不要上小便,注意別走散,跟上隊伍,每隔五分鐘就得停下點名!其實我們老師不愛去,就覺得這樣的活動孩子喜歡,也是增加孩子的閱歷!可惜呀!總是抨擊我們這些一線老師


精分普洛斯


我11年上的大學,學的藝術,一般到了大二專業老師會組織一次或幾次外出考察,這個當成一個課程,最後要交作品,比如繪畫寫生或者他留的作業,這個可以自願選擇去或者不去。不去的學生,這門課程也能過。一般來說去外出考察,遊記多一些,花費的錢不多(對比自己去相同的地方的花費),可能是因為統一食宿。大學生出去長長見識或者就是單純的玩一下也可以,學東西全靠自己努力。後面一次考察就是到了大四臨近畢業的時候,叫畢業考察,去幾個大城市或者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公司企業去參觀,這個不要期望能通過這個考察就能留在心儀的公司,還要付出很多,這次考察會比前幾次實用些,但是對於今後就業只能是提供個大概方向,也有些雞肋。


火鍋218324013


我們河南許昌這也是 ,就是去離學校三公里的一個廢棄又重新改造了的中學幌子是研學旅行三天兩夜300塊錢,剛開始是說自願的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沒有幾個報名的。後來校長髮話了每個學生必須要去,不去的話和小升初有關係要算到升學考試的分數里


兩位小爺的媽媽


我覺得很好啊,兒子大學整個院一個年級的孩子們老師帶著去四川,雲南,把所有名勝都看了,最後在麗江住了好幾天,接近西藏的地方也看了,總共去了不到一個月,花不到一萬,同學們朝夕相處、互相幫助,比自己去有意義多了


安5757


座標山東濰坊,從事研學活動三年,服務過很多學生,有一定發言權,我來說一下!

第一,國家相關部門提出研學活動整體來說是一件好事,美中不足是目前沒有相關經費支撐,只能由家長出錢!

第二,我開始做研學活動時,目的是為了掙錢,可能赤裸裸,但初心就是如此!真正開始用心做了,發現研學不是那麼簡單,真正意義上需要課程,特別是不同年齡段知識儲備不一樣,同樣的研學路線需要根據不同年齡孩子講解適合的課程,研學就是上課,絕對不等同於旅遊,研中學,學中思!當然,一些知識能力的傳授可能不是立竿見影的!

第三,學校並不是很樂意組織研學活動,因為涉及到安全問題啊!不管校內還是校外,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於是,需要部分安保人員,更需要學校老師的幫助,於是就有了提問者的問題,可以很負責任的說,老師出去是最累的,路上要維持秩序,吃飯要匆匆吃幾口去照顧學生,如果有需要在外住宿的,半夜老師會出來轉好幾圈,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我們都有生活老師,但是學校老師不放心啊,凌晨幾點和我們的生活老師走廊偶遇很常見,不要用狹隘的心胸去揣摩孩子的老師了!

第四,有的家長會說組織方給學校領導老師回扣了,這就是笑話,我在濰坊做了三年活動了,學校領導沒收過我一分錢的東西[捂臉][捂臉][捂臉]因為我確實送過,人家不要啊,只要做好活動,保障安全,學生能學到東西,對得起家長出的錢就夠了!我只是說我接觸過得校長沒有,不代表全部,這個不想展開說,大家都懂!

第五,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研學利潤是不是很大,收費比旅行社可貴多了,這個確實比旅行社收費高,但是利潤沒有傳說的那麼可怕,最起碼我做的是這樣!打個比方,濰坊奎文區到青州博物館吧,車費有600的,有1200的,用車高峰期可能更貴,600的車手續不全,不出事沒人知道,有的用600的有的用1200的,再說用餐,有15的也有30的,想要利潤高有很明顯的選擇,導師講解,有200一天的,跟過團旅遊的應該知道什麼水平,也有1000一天的,帶隊老師,節約成本的話就不需要,反正有學校老師跟著,正常標準多少學生配備幾位老師都是有標準的,另外,一位導師給30個孩子做講解和一位導遊給400個孩子做講解是有很大差別的的(濰坊某學校確實出現過此情況),最簡單的保險吧,外出研學活動都會給孩子入保險,有一塊來錢的,有十塊的,單純我說的這些大家就能算出一比不小的費用

第六,大家都不願意在研學中出現安全問題,但是要考慮到吧,萬一出現了呢,保險賠付一部分,責任人沒錢賠付也是個問題,所以在選擇研學組織方的時候也要考察實力

第七,這個回答僅代表我接觸過的活動和學校,既算是回答問題了,也算是給自己做個宣傳,同行可互相學習,濰坊的家長的話可以多些瞭解!

圖片是我們研學導師的培訓











濰坊非遺研學部


學旅行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續和發展了古代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方式。它是由旅遊部門、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近年來,大大小小的教育機構、旅行社紛紛推出研學旅遊項目,期望從中分得一杯羹。研學旅行,熱潮不減,市場紅利著實誘人。

世界那麼大,真想去看看,研學旅行的前世今生

說到“研學”,就不得不提起“遊學”。早在中國古代就有“遊學”的歷史,學子遠遊異地,求師問道,尋求真知。孔子帶著諸弟子周遊列國,拋卻政治和歷史的因素,這本質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遊學活動。因此,在談及“遊學“時,一般都會把孔子周遊列國奉為遊學的鼻祖,就像錢穆將孔子奉為戰國遊士之風的開創者一般。最早出現“遊學”二字的《史記·春申君列傳》稱:“遊學博聞,蓋謂其因遊學所以能博聞也。”《北史·樊深傳》中也有“遊學於汾晉間,習天文及算曆之術”的記載。追溯歷史,酈道元、玄奘、李時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遊學的先行者,他們有明確的遊學路線和資源,也有清晰的目標,方法則有訪談,記錄等等。可見,我國古人就有遊歷四方,探尋真知的覺悟。

“遊學”流變到近代之後,內涵發生了些許變化。比如曾國藩送出國門的赴美學童,還有其後的赴英留學熱潮,留日熱潮,留俄熱潮等,也被稱作是遊學。到了現代,遊學的概念內涵又有了變化,就是將組織學生前往學校之外的空間進行的教育活動,即我們口中的夏令營、冬令營,每年一到寒暑假,就會有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去參加冬夏令營,以此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社會綜合實踐能力等。

從2013年開始,國家就提出了“研學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研學旅行不是一般的旅遊,要有課程的開發,特別是到了富有教育意義的革命傳統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內涵講出來,讓學生受到教育。”相較遊學,研學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更加註重“學”,重視課程內容,更加強化其深刻的教育意義。

數據顯示,我國遊學人次自 2014 年後迅速增長,境內遊學人數由最初的 140 萬增長至 2017 年的 340 萬,境外遊學人數則由 2014 年的 35 萬增長至 85 萬。境內遊學群體為 6-18 歲中小學生,而境外遊學群體以中學生和大學生為主。境內遊學多安排在暑假或學期內進行,而境外遊學多安排在寒暑假。

傳統的教育方式也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需求。體驗式教育理念和旅遊業的跨界融合,使研學旅行成為市場熱點,研學旅行已經被列入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特別是近年來文化+旅遊的時代浪潮推動下,未來的研學旅行甚至會出現許多倍的爆發峰值。

目前對於研學旅行普遍認同的定義是: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活動可以獨立進行或由單位正式組織。就目前的市場形勢來看,旅行機構依舊是組織研學活動的主要力量。

“過去,書本是孩子的世界

現在,世界是孩子的書本”

中外研學面面觀

相較於國內,國外的研學旅行要成熟的多。

1.日韓:研學旅行內容多樣,滲透率高

在日本,研學旅行被稱為“修學旅行”,是日本學生最具特色的活動。日本修學旅行始於1872年,由日本厚生省頒佈了修學旅行的學制。1886年,東京師範學校師生一同進行了一次長達10天的遠足旅行。本意在於鍛鍊學生的意志力和體能,鼓勵學生在長途跋涉的疲憊中戰勝自我。1946年被正式納入教育體系,自那以後,小學、初中、高中均制訂了相應的修學旅行制度,並每年帶領適齡學生在日本國內進行研習活動。日本的修學旅行是小初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多種多樣,滲透率很高,高中達到98%,初中達到95%,小學生則幾乎全部參加研學旅行。內容涉及從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參觀國家公園、訪問歷史古蹟,到職業選擇、自然體驗、考察先進企業甚至體驗商人活動等等,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

日本修學旅行以單獨的學校、班級為單位,根據學生年齡不同,在目的地和內容選擇方面也有所不同。日本修學旅行由政府提供經費保障,地方教育部門出臺管理細則,公益組織負責監督管理,社會各界提供大力支持,如今已經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來,在日本組織海外修學旅行的學校數量在不斷增加,目的多是讓孩子學習外語和培養國際化視野。目的地國家一般以北美、歐洲、東南亞、韓國等地為主。

在韓國,幾乎每個學生都參加過各種類型的研學旅遊,其中較有特色的形式是畢業旅行。韓國教育部門將畢業旅行作為學生的一項必修課目,納入學分管理,學生只有參加並修夠相應學分,才可以畢業。

2.歐美國家:研學旅行歷史深遠,重視程度高

在16、17世紀的歐洲地區,作為貴族子弟的一種培養方式,“大遊學”運動興起,英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人都崇尚“漫遊式修學旅行”。

二戰後,旅遊更是被歐美等國家作為學校系統內能拓寬大中小學生視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育方式。

作為現代旅遊業誕生地的英國,一直以來就有崇尚研學旅遊的風氣,被稱為“大陸游學”的the Grand Tour,實際就是研學旅遊。早在17世紀,英國王室就有教師帶領王子們周遊列國的先例;到了18世紀,這種遊學普及到英國上流階層;到19世紀,倘若當時英國的青年學子,尤其是貴族子弟不曾有過海外研學旅遊的經歷,就會被人看不起。今天,很多英國家長會選擇在暑假帶著孩子一起旅行,有些沒有家庭出遊計劃的學生也會參加學校組織的出遊,在旅途中學習知識。

美國孩子參加假期活動主要還是憑藉興趣愛好,所以研學旅遊和夏令營、冬令營一樣,為滿足或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例如美國霍奇基斯高中曾組織10-12年級的學生去南極開展為期3周的探險之旅,讓孩子們在考察南極半島和周邊島嶼,觀察鯨魚、磷蝦群,拍攝帝王企鵝、海豹、冰山的同時,聽取隨行的南極科考專家學習生態學和當地歷史。此外,不少美國高中生會在假期裡參加國內名校遊,瞭解高校特色,為將來升學選擇做準備。

縱觀以上各國的研學旅行,儘管各國文化不盡相同,研學市場成熟度以及研學產品的策劃方式也有所差別,但是讓孩子走出家門感知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真正的研學旅行應該是使學生在旅行的過程中去感受、發現、思考、探究、分析、總結,每一次研學旅行應該是帶著問題出門,帶著成果和思考歸來,該將自己所學知識在旅行體驗中實踐、應用、檢驗之後將知識進行整理與融合,從而形成相對系統化的思考和認知。

既要讀好萬卷書,又要行好萬里路

熱潮下的疑慮與反思

研學旅行以旅行為載體,以研學為目的。雖然這一活動納入了教學計劃,但由於專業師資匱乏等各方面現實條件的制約,容易出現課程目標不明確,主題選擇不清晰,運行形式不規範,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問題,有的活動出現“遊而不學”“學而不研”的現象,流於形式,效果不佳。

因此,熱浪之下帶來競爭之勢,也必將冷靜思考。

1.定位認識要清晰

市場上的研學旅行產品大多數本質上還是“多旅少學”“只旅不學”。大多數研學項目執著“表象”,比如精心策劃文案,猛砸課程設計……表面狠下功夫,實際原地踏步,並未參透真正的研學旅行要實現教育和旅遊的跨界融合,核心元素要去融合,而不是組合。作為研學旅行的核心元素之一的研學產品包括前期、中期和後期的課程準備,然而縱觀市面上的很多研學產品缺少對實際情形的具體考慮。進行中又未考慮到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影響學生對研學內容的準確感知。而且研學旅遊產品較少,且以呆板、說教的會展型產品為主,充其量增加一些科技手段,但缺乏互動性,並沒有在定位上細化,缺乏針對不同人群做出差異性的設計,不能在深度上適應消費群體的文化層次。“研學遊”結合現代旅遊的體驗性屬性,使研學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和時尚化,讓書本里的東西活起來,地下的東西走出來。

隨著人類邁入信息化社會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校教育的內外環境、組織形式和功能作用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學習”的概念已經被重新定義,教育生態也正在進行轉型和重構。教育不僅能在教室中開展,也可以在旅行和營地中進行。知行合一,注重實踐和體驗,才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研學旅行正是順應教育發展的這種大趨勢,是對我國素質教育方式的創新。不論是學校家長,還是旅行機構,對研學旅行真正的內涵和定位要有相當清晰明確的認識和了解。

2.內容體系要“走心”

課程同質化嚴重且產品缺乏嚴謹的統籌與規劃是研學市場的一大問題。其推出的研學產品和課程基本大同小異,而且銷售人員往往把研學遊等同於夏令營,所推薦的線路不外乎主打名校遊、奢華遊一類,對於研學遊本身的服務和行程細節則都未涉及。很多已經開設的研學項目形式多停留在參觀、遊覽,內容上多是將成人旅行項目冠以“研學旅行”的名頭,或者是照搬戶外親子真人秀節目的任務和遊戲的“課程”,互動體驗環節較少。產品同質化、學習特性不明顯等成為研學市場的普遍問題。其關鍵原因在於專業研學設計人員和相關內容策劃人員數量有限,使得研學課程體系豐富度不夠。

縱觀課程現狀,研學旅行活動是面向學生集體開展的,學生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研學旅行活動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也要儘量避免僅設計單一的目標和內容,而是應該廣泛、深入地進行教育資源開發,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在一次旅行活動中設計多元化的目標和內容。

“教育+文旅”模式下所誕生的產品所直接面對的都是未成年人,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尚未完善,對孩子的引導和安全保障並不能用純教育或純旅遊產品中的常規方法,導師成了連接旅遊目的地、課程、家長和孩子的最重要紐帶,也是解決突發事件的核心,更甚者可能會影響孩子最終的研學體驗。

面對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專業研學導師成為了研學市場新寵,研學旅行與一般的遊學等體驗式教學不同,需要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要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但是目前研學旅行方面的專業人才稀缺。據瞭解,傳統旅行社的導師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找一些名師名家來做演講,另一種是傳統導遊稍加培訓就直接上崗。教育“容不得半點含糊”,導遊和導師,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目前國內研學旅行處於起步階段,未來研學旅行將逐漸走向正軌,若想在火熱的文旅市場立足,除了需要設計相對完整且系統的研學課程體系外,還需要專業的研學導師,這就要求高校需要設置相關專業和研究中心,從而大批量培養研學旅行方向的人才,滿足市場需求。

3. 反饋評估要完善

研學效果評估機制有待完善。不少學校和機構在教學開展是一味注重過程,但後續的督促檢查、考核卻乏人問津,這樣就很難判斷研學旅行是否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對於研學產品服務後期的效果仍無權威的評估與指導,基本上仍停留在從業機構內部對於整體運營的評估、調整。試問如此“大且全”的體量和課程,如何保證研學的教育效果?而其效果又依舊什麼來判定?產生這樣的疑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行業標準和反饋機制的缺失。

真正做好做實研學旅行,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十分重要。從“解剖麻雀”開始,科學研判,建立監督體系,有效監控研學旅行全過程中的主題、步驟、方法、實施、效果,分析研判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有的放矢,進而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此外,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覆蓋學生、教師,也要覆蓋學校與政府相關參與部門的方方面面。

先看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要求。《指導綱要》強調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引導學生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科知識”反覆強調,這就要求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研究和掌握的知識、能力和素養,要儘量呼應課堂和課本知識,再通俗點講,研學旅行課程要對著課本來,否則,就不會受到學校歡迎。只有主題設計獨到、環節預設合理、學生歡迎接納、符合國家要求、對應學科學習的精彩課程才能經得起社會和市場的檢驗。

我對這樣想的家長真是覺得非常不贊同。這個問題隱藏的情緒就是老師揩了家長和學生的油,不花錢遊山玩水,逍遙快樂,老師們佔便宜。

我來說一說我真實的經歷。我們學校組織學生到西安研學,挑選出認真負責、有管理經驗的幾位老師隨隊管理。因為研學機構只負責行程,而學生管理重點還是學校老師負責。

我們在出發前就開了3次會議,還不算上微信群裡的隨時溝通。怎麼分隊,每隊怎樣分組,有些調皮的和個性較強的孩子怎麼搭配,如果合理分宿舍,每天晚上時間安排,查寢紀律,隊長、組長怎麼選擇,一直到學生穿著要求、手機管理辦法、常用備藥、緊急事務處理方式等等,不一而足,從頭到尾的捋了不止一遍。光各種分組名單每個老師手裡就一搭。

然後,在西安的六天旅程中,早上6點就起,怕有些學生早起亂跑;晚上最早11點才睡,因為晚上研學機構沒有安排具體活動,我們不僅組織學生各種活動,而且檢查研學作業,查寢查人,每晚2遍。

白天更是神經高度緊張,生怕這麼多學生,哪個有點閃失。在陝西兵馬俑參觀時,人特別多,天氣又熱,每個學生關注點又不同,我們每三個老師“護送”一隻學生隊伍,對,您沒看錯,就是“護送”,生怕走丟一名學生,人山人海中,丟一個人都沒法找!說實話,我根本沒看清什麼兵馬俑,幾個小時就在學生隊伍前前後後的跑,來來回回看這一隊學生的人數和臉了!看兵馬俑還不如看下面這張圖片來的清楚!

這只是舉例其中一天,每天都是這樣的。每次吃飯,都是先看學生按序就坐,開始用餐後,老師才輪流就餐,必須保證總是有老師再看護學生。

有一天晚上,一個孩子鬧肚子。我們的兩位老師和研學機構的一位負責人半夜帶著學生到醫院就診打點滴。雖然一夜未睡,但第二天除留一位老師專門看護這個學生,其餘老師必須再隨隊進行行程,因為老師就這麼多,少一個,就怕看護不過來學生。

不僅這樣,既然是研學,就要玩中有學。學校要求帶隊老師結合每天活動情況,佈置研學作業,每天有檢查、有落實,還要有評比。最後那天的上午,專門開總結會進行優秀表彰。而這些都是老師每晚在學生就寢後,批改、整理、記錄,最終評選出來的。

平時在學校,老師重點是負責學生學習。但是出來研學,老師要負責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學生打包,給學生收拾行李箱,不準喝冰水,不要亂買零食……

六天回來後,我們這幾位老師都表示,再也不願意跟隨學生研學了,責任太重,身體太累,別說遊山玩水了,連最基本的吃飯和休息都是“太匆匆”。

看完這些以後,想請問提問的這位家長,您還覺得老師是在免費遊山玩水嗎?當您把孩子教給學校參加研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擔著多大的責任啊!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和研學效果,隨隊老師付出的心血和勞動比在學校還要多!我們不奢望家長的感謝和表揚,但是也請家長千萬不要帶著我們去沾光的觀點來看待老師!

雖然老師目前的待遇不高,但是老師們也不會為了省這幾個錢去擔這麼大的責任。有這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不是更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