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校打着研学的名义,让学生自费旅游,老师一起免费玩,你怎么看?

皖临农人


可能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旅游工作者最有发言权。我们旅行社有很多的导游。很多人都会羡慕导游,可以去免费游山玩水。且还能赚钱。但是他们从未想过工作的心态和旅游的心态完全是两个概念。旅行就是要去这个地方,而且带着心去你才能玩的好,但是工作的人他都是去工作的,没有心思,再说前前后后有一大堆子的事情,还要协调内部外部的矛盾。往往多人出去之后会由于资源分配的原因会有很多的问题。这些往往是需要导游出面解决的。而研学活动中,老师的角色也差不多如此。他们还要忙前忙后,还要我担这么多的责任,压力自然是不小的,哪有什么心思啊?

说句实话,你让我带着一帮人去异国他乡,哪怕是出去晚上聚会一下,我都提心吊胆的,就怕出什么安全事故。 作为客人,他是很难想到我们这样的顾虑和担忧。看着轻松亮丽的工作,其实背后承担更多的责任。


塔古丽齐


你好,我是涛哥,一名公立学校的老师,我觉的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研学,您可能有误解,我是县城中学的老师,我们学校每年多次去研学,每次研学的地点都不一样。比如这学年的研学主题是了解家乡,一月一次,去各个乡镇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都有哪些风土人情,有哪些名人,有哪些小吃,也参观各个乡镇的标志性地标以及各乡镇的建设情况。

我们学校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

一、自愿报名,一切本着自愿的原则

二、学校,家委会,第三方(旅游公司)坐在一起商讨具体细节,这里学校只监督,等家委会和第三方商量好了,然后需要学校盖章,是个三方合同。

三、这个就是您关心的问题了,钱的问题,学校是不出面的,具体多少钱在第二条里讲到,由第三方和家委会商讨决定。

四、关于老师,学校里一般至少要派三名教师一同前往,一名团委领导,一名带队老师,一名讲解老师,这个人数要看去研学的孩子多少。老师的钱呢是学校出资的,而且是去的哪个老师和需要交多少钱都在教育局有报备的。

五、研学结束后,参加的学生都需要写感想,然后定期有学生研讨会,学校还会表彰优秀学员。

从这学期的情况来看,孩子们收获很大,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

寒假学校也组织了研学活动,杭州三日行,周一刚跟家委会和第三方签订了合同,参加研学的学生达到了263人(这是周一例会领导通报数据,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增加),真心的希望这次研学活动能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收获。

我是涛哥,致力于初中数学研究14年,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启发,谢谢!


涛哥初数


研学旅行我作为家长参加过一次,因为都四年级的小朋友,班级二个老师很难管理54个孩子,从准备食材到联系车辆,到了基地个个就像出笼的小鸟,一路撒欢,有的同学拼命往前跑,有的同学像蜗牛在后面慢慢移动,班主任是45岁的女生,举着班旗往前追赶着前面的同学,稳住局面后倒回来给后面的同学加油,让他们不要掉队,如此反复几次,我明显感觉到老师体力不支,风吹散了他的头发……那一刻,我鼻子发酸,其中一个同学在学习陶艺的时候,几次偷偷离开,躲到看不见的地方玩游戏,老师急出了汗,呼唤着学生的名字,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后来有学生自由活动时去攀爬吊桥而落水……老师真的是撑不住了,崩溃了,眼泪在眼睛里打转,但是她迅速调整情绪,安排我们有的烧水,有的准备生姜可怜驱寒,有的去买衣服…………总之很多很多插曲,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说了怎么多,我想告诉你的是,作为家长,打死我也不想参加第二次,累成狗,白天做饭负责她们的安全,担心他们打架,晚上不敢放心的睡,上下床,怕上床的小朋友起夜摔下来……。总之,希望你去体验一下,或许会改变你的看法。


流动在晨曦里的炊烟


我参加过一次研学旅行。旅行应该是让人高兴的,但是我很不高兴。除了作秀,屁用都没有。毛泽东当年真是为国为民去研学。可是我们的呢?所以,不管自费不自费,我是坚决反对所谓的研学旅行。所以第二次,在校务会议我曾经反对搞这些劳民伤财形式主义的活动。但是独木难支,大家都想借机去玩。说是上面的意思。并且还想去远地方。上面的意思我没能力反对。但是对于去远方,我是坚决不去。我发狠说谁想去谁带班去,反正远地方我不去。安全是一方面,经济能力又是另一方面。尽管校领导考虑给带队老师免费。可是所有的钱还是出在学生身上。收钱的是班主任,挨骂的也是班主任。出了安全事故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倒霉的还是班主任,所以远地方没去成,一些老师背地里就骂我跟人不一样。



世界上最小的主任6


现实就是这样!不管我们老师怎么做,总会有别的声音在打击我们。我也是一名老师,组织春游我们老师都会提心吊胆,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一路上问喝不喝水,要不要上小便,注意别走散,跟上队伍,每隔五分钟就得停下点名!其实我们老师不爱去,就觉得这样的活动孩子喜欢,也是增加孩子的阅历!可惜呀!总是抨击我们这些一线老师


精分普洛斯


我11年上的大学,学的艺术,一般到了大二专业老师会组织一次或几次外出考察,这个当成一个课程,最后要交作品,比如绘画写生或者他留的作业,这个可以自愿选择去或者不去。不去的学生,这门课程也能过。一般来说去外出考察,游记多一些,花费的钱不多(对比自己去相同的地方的花费),可能是因为统一食宿。大学生出去长长见识或者就是单纯的玩一下也可以,学东西全靠自己努力。后面一次考察就是到了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叫毕业考察,去几个大城市或者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企业去参观,这个不要期望能通过这个考察就能留在心仪的公司,还要付出很多,这次考察会比前几次实用些,但是对于今后就业只能是提供个大概方向,也有些鸡肋。


火锅218324013


我们河南许昌这也是 ,就是去离学校三公里的一个废弃又重新改造了的中学幌子是研学旅行三天两夜300块钱,刚开始是说自愿的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没有几个报名的。后来校长发话了每个学生必须要去,不去的话和小升初有关系要算到升学考试的分数里


两位小爷的妈妈


我觉得很好啊,儿子大学整个院一个年级的孩子们老师带着去四川,云南,把所有名胜都看了,最后在丽江住了好几天,接近西藏的地方也看了,总共去了不到一个月,花不到一万,同学们朝夕相处、互相帮助,比自己去有意义多了


安5757


坐标山东潍坊,从事研学活动三年,服务过很多学生,有一定发言权,我来说一下!

第一,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研学活动整体来说是一件好事,美中不足是目前没有相关经费支撑,只能由家长出钱!

第二,我开始做研学活动时,目的是为了挣钱,可能赤裸裸,但初心就是如此!真正开始用心做了,发现研学不是那么简单,真正意义上需要课程,特别是不同年龄段知识储备不一样,同样的研学路线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孩子讲解适合的课程,研学就是上课,绝对不等同于旅游,研中学,学中思!当然,一些知识能力的传授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

第三,学校并不是很乐意组织研学活动,因为涉及到安全问题啊!不管校内还是校外,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需要部分安保人员,更需要学校老师的帮助,于是就有了提问者的问题,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老师出去是最累的,路上要维持秩序,吃饭要匆匆吃几口去照顾学生,如果有需要在外住宿的,半夜老师会出来转好几圈,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我们都有生活老师,但是学校老师不放心啊,凌晨几点和我们的生活老师走廊偶遇很常见,不要用狭隘的心胸去揣摩孩子的老师了!

第四,有的家长会说组织方给学校领导老师回扣了,这就是笑话,我在潍坊做了三年活动了,学校领导没收过我一分钱的东西[捂脸][捂脸][捂脸]因为我确实送过,人家不要啊,只要做好活动,保障安全,学生能学到东西,对得起家长出的钱就够了!我只是说我接触过得校长没有,不代表全部,这个不想展开说,大家都懂!

第五,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研学利润是不是很大,收费比旅行社可贵多了,这个确实比旅行社收费高,但是利润没有传说的那么可怕,最起码我做的是这样!打个比方,潍坊奎文区到青州博物馆吧,车费有600的,有1200的,用车高峰期可能更贵,600的车手续不全,不出事没人知道,有的用600的有的用1200的,再说用餐,有15的也有30的,想要利润高有很明显的选择,导师讲解,有200一天的,跟过团旅游的应该知道什么水平,也有1000一天的,带队老师,节约成本的话就不需要,反正有学校老师跟着,正常标准多少学生配备几位老师都是有标准的,另外,一位导师给30个孩子做讲解和一位导游给400个孩子做讲解是有很大差别的的(潍坊某学校确实出现过此情况),最简单的保险吧,外出研学活动都会给孩子入保险,有一块来钱的,有十块的,单纯我说的这些大家就能算出一比不小的费用

第六,大家都不愿意在研学中出现安全问题,但是要考虑到吧,万一出现了呢,保险赔付一部分,责任人没钱赔付也是个问题,所以在选择研学组织方的时候也要考察实力

第七,这个回答仅代表我接触过的活动和学校,既算是回答问题了,也算是给自己做个宣传,同行可互相学习,潍坊的家长的话可以多些了解!

图片是我们研学导师的培训











潍坊非遗研学部


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它是由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旅行社纷纷推出研学旅游项目,期望从中分得一杯羹。研学旅行,热潮不减,市场红利着实诱人。

世界那么大,真想去看看,研学旅行的前世今生

说到“研学”,就不得不提起“游学”。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抛却政治和历史的因素,这本质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游学活动。因此,在谈及“游学“时,一般都会把孔子周游列国奉为游学的鼻祖,就像钱穆将孔子奉为战国游士之风的开创者一般。最早出现“游学”二字的《史记·春申君列传》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北史·樊深传》中也有“游学于汾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的记载。追溯历史,郦道元、玄奘、李时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游学的先行者,他们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可见,我国古人就有游历四方,探寻真知的觉悟。

“游学”流变到近代之后,内涵发生了些许变化。比如曾国藩送出国门的赴美学童,还有其后的赴英留学热潮,留日热潮,留俄热潮等,也被称作是游学。到了现代,游学的概念内涵又有了变化,就是将组织学生前往学校之外的空间进行的教育活动,即我们口中的夏令营、冬令营,每年一到寒暑假,就会有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去参加冬夏令营,以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等。

从2013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相较游学,研学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数据显示,我国游学人次自 2014 年后迅速增长,境内游学人数由最初的 140 万增长至 2017 年的 340 万,境外游学人数则由 2014 年的 35 万增长至 85 万。境内游学群体为 6-18 岁中小学生,而境外游学群体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境内游学多安排在暑假或学期内进行,而境外游学多安排在寒暑假。

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使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研学旅行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特别是近年来文化+旅游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未来的研学旅行甚至会出现许多倍的爆发峰值。

目前对于研学旅行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活动可以独立进行或由单位正式组织。就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旅行机构依旧是组织研学活动的主要力量。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

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

中外研学面面观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研学旅行要成熟的多。

1.日韩:研学旅行内容多样,渗透率高

在日本,研学旅行被称为“修学旅行”,是日本学生最具特色的活动。日本修学旅行始于1872年,由日本厚生省颁布了修学旅行的学制。1886年,东京师范学校师生一同进行了一次长达10天的远足旅行。本意在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体能,鼓励学生在长途跋涉的疲惫中战胜自我。1946年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自那以后,小学、初中、高中均制订了相应的修学旅行制度,并每年带领适龄学生在日本国内进行研习活动。日本的修学旅行是小初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多种多样,渗透率很高,高中达到98%,初中达到95%,小学生则几乎全部参加研学旅行。内容涉及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日本修学旅行以单独的学校、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年龄不同,在目的地和内容选择方面也有所不同。日本修学旅行由政府提供经费保障,地方教育部门出台管理细则,公益组织负责监督管理,社会各界提供大力支持,如今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来,在日本组织海外修学旅行的学校数量在不断增加,目的多是让孩子学习外语和培养国际化视野。目的地国家一般以北美、欧洲、东南亚、韩国等地为主。

在韩国,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研学旅游,其中较有特色的形式是毕业旅行。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

2.欧美国家:研学旅行历史深远,重视程度高

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作为贵族子弟的一种培养方式,“大游学”运动兴起,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都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

二战后,旅游更是被欧美等国家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宽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育方式。

作为现代旅游业诞生地的英国,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游的风气,被称为“大陆游学”的the Grand Tour,实际就是研学旅游。早在17世纪,英国王室就有教师带领王子们周游列国的先例;到了18世纪,这种游学普及到英国上流阶层;到19世纪,倘若当时英国的青年学子,尤其是贵族子弟不曾有过海外研学旅游的经历,就会被人看不起。今天,很多英国家长会选择在暑假带着孩子一起旅行,有些没有家庭出游计划的学生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出游,在旅途中学习知识。

美国孩子参加假期活动主要还是凭借兴趣爱好,所以研学旅游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例如美国霍奇基斯高中曾组织10-12年级的学生去南极开展为期3周的探险之旅,让孩子们在考察南极半岛和周边岛屿,观察鲸鱼、磷虾群,拍摄帝王企鹅、海豹、冰山的同时,听取随行的南极科考专家学习生态学和当地历史。此外,不少美国高中生会在假期里参加国内名校游,了解高校特色,为将来升学选择做准备。

纵观以上各国的研学旅行,尽管各国文化不尽相同,研学市场成熟度以及研学产品的策划方式也有所差别,但是让孩子走出家门感知世界的目的是一致的。真正的研学旅行应该是使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思考、探究、分析、总结,每一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带着问题出门,带着成果和思考归来,该将自己所学知识在旅行体验中实践、应用、检验之后将知识进行整理与融合,从而形成相对系统化的思考和认知。

既要读好万卷书,又要行好万里路

热潮下的疑虑与反思

研学旅行以旅行为载体,以研学为目的。虽然这一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但由于专业师资匮乏等各方面现实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课程目标不明确,主题选择不清晰,运行形式不规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有的活动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因此,热浪之下带来竞争之势,也必将冷静思考。

1.定位认识要清晰

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大多数本质上还是“多旅少学”“只旅不学”。大多数研学项目执着“表象”,比如精心策划文案,猛砸课程设计……表面狠下功夫,实际原地踏步,并未参透真正的研学旅行要实现教育和旅游的跨界融合,核心元素要去融合,而不是组合。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元素之一的研学产品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课程准备,然而纵观市面上的很多研学产品缺少对实际情形的具体考虑。进行中又未考虑到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影响学生对研学内容的准确感知。而且研学旅游产品较少,且以呆板、说教的会展型产品为主,充其量增加一些科技手段,但缺乏互动性,并没有在定位上细化,缺乏针对不同人群做出差异性的设计,不能在深度上适应消费群体的文化层次。“研学游”结合现代旅游的体验性属性,使研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和时尚化,让书本里的东西活起来,地下的东西走出来。

随着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的内外环境、组织形式和功能作用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学习”的概念已经被重新定义,教育生态也正在进行转型和重构。教育不仅能在教室中开展,也可以在旅行和营地中进行。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体验,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研学旅行正是顺应教育发展的这种大趋势,是对我国素质教育方式的创新。不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旅行机构,对研学旅行真正的内涵和定位要有相当清晰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2.内容体系要“走心”

课程同质化严重且产品缺乏严谨的统筹与规划是研学市场的一大问题。其推出的研学产品和课程基本大同小异,而且销售人员往往把研学游等同于夏令营,所推荐的线路不外乎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一类,对于研学游本身的服务和行程细节则都未涉及。很多已经开设的研学项目形式多停留在参观、游览,内容上多是将成人旅行项目冠以“研学旅行”的名头,或者是照搬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的任务和游戏的“课程”,互动体验环节较少。产品同质化、学习特性不明显等成为研学市场的普遍问题。其关键原因在于专业研学设计人员和相关内容策划人员数量有限,使得研学课程体系丰富度不够。

纵观课程现状,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

“教育+文旅”模式下所诞生的产品所直接面对的都是未成年人,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尚未完善,对孩子的引导和安全保障并不能用纯教育或纯旅游产品中的常规方法,导师成了连接旅游目的地、课程、家长和孩子的最重要纽带,也是解决突发事件的核心,更甚者可能会影响孩子最终的研学体验。

面对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专业研学导师成为了研学市场新宠,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游学等体验式教学不同,需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但是目前研学旅行方面的专业人才稀缺。据了解,传统旅行社的导师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找一些名师名家来做演讲,另一种是传统导游稍加培训就直接上岗。教育“容不得半点含糊”,导游和导师,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目前国内研学旅行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学旅行将逐渐走向正轨,若想在火热的文旅市场立足,除了需要设计相对完整且系统的研学课程体系外,还需要专业的研学导师,这就要求高校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和研究中心,从而大批量培养研学旅行方向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3. 反馈评估要完善

研学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完善。不少学校和机构在教学开展是一味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对于研学产品服务后期的效果仍无权威的评估与指导,基本上仍停留在从业机构内部对于整体运营的评估、调整。试问如此“大且全”的体量和课程,如何保证研学的教育效果?而其效果又依旧什么来判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的缺失。

真正做好做实研学旅行,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从“解剖麻雀”开始,科学研判,建立监督体系,有效监控研学旅行全过程中的主题、步骤、方法、实施、效果,分析研判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进而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此外,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覆盖学生、教师,也要覆盖学校与政府相关参与部门的方方面面。

先看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科知识”反复强调,这就要求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研究和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尽量呼应课堂和课本知识,再通俗点讲,研学旅行课程要对着课本来,否则,就不会受到学校欢迎。只有主题设计独到、环节预设合理、学生欢迎接纳、符合国家要求、对应学科学习的精彩课程才能经得起社会和市场的检验。

我对这样想的家长真是觉得非常不赞同。这个问题隐藏的情绪就是老师揩了家长和学生的油,不花钱游山玩水,逍遥快乐,老师们占便宜。

我来说一说我真实的经历。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到西安研学,挑选出认真负责、有管理经验的几位老师随队管理。因为研学机构只负责行程,而学生管理重点还是学校老师负责。

我们在出发前就开了3次会议,还不算上微信群里的随时沟通。怎么分队,每队怎样分组,有些调皮的和个性较强的孩子怎么搭配,如果合理分宿舍,每天晚上时间安排,查寝纪律,队长、组长怎么选择,一直到学生穿着要求、手机管理办法、常用备药、紧急事务处理方式等等,不一而足,从头到尾的捋了不止一遍。光各种分组名单每个老师手里就一搭。

然后,在西安的六天旅程中,早上6点就起,怕有些学生早起乱跑;晚上最早11点才睡,因为晚上研学机构没有安排具体活动,我们不仅组织学生各种活动,而且检查研学作业,查寝查人,每晚2遍。

白天更是神经高度紧张,生怕这么多学生,哪个有点闪失。在陕西兵马俑参观时,人特别多,天气又热,每个学生关注点又不同,我们每三个老师“护送”一只学生队伍,对,您没看错,就是“护送”,生怕走丢一名学生,人山人海中,丢一个人都没法找!说实话,我根本没看清什么兵马俑,几个小时就在学生队伍前前后后的跑,来来回回看这一队学生的人数和脸了!看兵马俑还不如看下面这张图片来的清楚!

这只是举例其中一天,每天都是这样的。每次吃饭,都是先看学生按序就坐,开始用餐后,老师才轮流就餐,必须保证总是有老师再看护学生。

有一天晚上,一个孩子闹肚子。我们的两位老师和研学机构的一位负责人半夜带着学生到医院就诊打点滴。虽然一夜未睡,但第二天除留一位老师专门看护这个学生,其余老师必须再随队进行行程,因为老师就这么多,少一个,就怕看护不过来学生。

不仅这样,既然是研学,就要玩中有学。学校要求带队老师结合每天活动情况,布置研学作业,每天有检查、有落实,还要有评比。最后那天的上午,专门开总结会进行优秀表彰。而这些都是老师每晚在学生就寝后,批改、整理、记录,最终评选出来的。

平时在学校,老师重点是负责学生学习。但是出来研学,老师要负责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学生打包,给学生收拾行李箱,不准喝冰水,不要乱买零食……

六天回来后,我们这几位老师都表示,再也不愿意跟随学生研学了,责任太重,身体太累,别说游山玩水了,连最基本的吃饭和休息都是“太匆匆”。

看完这些以后,想请问提问的这位家长,您还觉得老师是在免费游山玩水吗?当您把孩子教给学校参加研学的时候,学校、老师担着多大的责任啊!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和研学效果,随队老师付出的心血和劳动比在学校还要多!我们不奢望家长的感谢和表扬,但是也请家长千万不要带着我们去沾光的观点来看待老师!

虽然老师目前的待遇不高,但是老师们也不会为了省这几个钱去担这么大的责任。有这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不是更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