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凶獸都是誰?

蕭以相惜1


大家好,我是頭條號的作者史遇春,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

我曾有一篇《知道四大神獸,猜想你不一定知道四大凶獸》,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傳說中有四大神獸。

這四大神獸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稱四象,它們是漢族神話中的四方神靈。

在漢族民俗文化中,四神獸有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算是吉神。

知道四大神獸,猜想你不一定知道四大凶獸。

根據資料推測,四大凶獸起源於四凶。

所謂四凶,是中國上古歷史中被帝舜流放到四方的四個部族首領。

關於四凶,《春秋左傳》和《史記》中均有記載。

春秋·左丘明《春秋左傳·文公》文公十八年: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

“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

“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

“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也就是說,在《春秋左傳》中,四凶分別為:

帝鴻氏之不才子渾敦;

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

顓頊之不才子檮杌;

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

由此看來,四凶原本是四個人,不過,他們都還只是極其兇惡的人而已。

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

“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闢,言毋兇人也。”

《史記》中所載的四凶,大約就是根據《左傳》而來。除“渾敦”與“渾沌”在書寫上稍有差異而外,其餘完全相同。猜想,儘管“渾敦”與“渾沌”有一字之差,但是讀音相同,或許,只是在傳寫過程中出現的錯訛,或者避諱造成的改字。

其實,和《春秋左傳》一樣,《史記》中的四凶也仍然是四個人,不過,也只是極其兇惡的人而已。

根據史料分析,四凶的本質,大概是四個酋長。他們因不服從帝舜的統治,就被帝舜流放。

由四凶(人)到四凶獸,目前,還沒有清晰的脈絡可尋。

不過,由此也可以明白,人終是人,他/她與獸還是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在人把其兇惡的一面發揮到極致之後,這時候的人,是比獸還要兇惡很多倍的。人對惡人沒有辦法的時候,只能把惡人比之為獸。這是不是就是從四凶到四凶獸的一種轉化成因?

有人進一步發揮,認為作為四凶獸的渾沌、窮奇、檮杌、饕餮,是上古四凶族各自的圖騰。

下面,就來分別說四凶獸。

一、饕餮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兇獸。

《春秋左傳》與《史記》對饕餮的描述是,它不僅貪食,而且貪財。

待到饕餮幻化為兇獸時,其貪吃的特點被放大,而貪財的特點似乎被弱化了。

饕餮最大特點就是特別貪吃。

饕餮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它是一種想象出來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據說,這是因為它太能吃了,以至於它把自己的身體都給吃掉了。所以,饕餮的形象,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

饕餮十分貪吃,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太還把自己給撐死了。

饕餮是貪慾的象徵。

所以,常用饕餮來形容貪吃或貪婪的人。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黃帝斬殺,他的頭落地之後,幻化為饕餮。

關於饕餮,文字記載也不少。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卷第十六《先識》載: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山海經·北山經》雲:

“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也就是說,狍鴞長著羊一般的身子,有人一樣的面孔;它的眼睛長在腋下;它有的牙齒像虎齒而爪子又似人手;它叫起來的聲音如同嬰兒在啼哭。

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

“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也就是,根據郭璞的說法,《山海經》裡的狍鴞,就是左傳中的饕餮;而且,饕餮的形象,在夏朝的鼎上可以看到。

西漢·東方朔《神異經》中的《西南荒經》有:

“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言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一名貪惏,一名強奪,一名凌弱。”

晉·杜預《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文十六年,盡十八年》:

“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二、窮奇

《山海經·西山經》:

“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郭璞註解雲:

“或雲似虎,蝟毛有翼。”

《山海經·海內北經》:

“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犬北。”

西漢·東方朔《神異經》中的《西南荒經》有:

“西北有獸焉,狀如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亦食諸獸也。”

《神異經》總結了窮奇的種種特質,說它是一種生活在西北大荒的兇獸,它的形狀像老虎,生有翅膀,可以飛行,喜歡吃人。它能聽懂人的言語,聽到有人爭吵,它就會飛跑過去,吃掉有理的一方;聽說有忠誠有信義的人,它就飛跑過去,咬食其人的鼻子;聽說有人兇惡叛逆、不講道理,它就會把自己咬死的野獸贈送給那人。

相比饕餮等兇獸,窮奇顯得更具個性和智慧,但是,這種喜歡接近人的習慣,又大大影響了它作為怪獸的神秘和對其實力的評價。

後來“窮奇”被用來比喻背信棄義之人。

然而,有些書上,又說窮奇不是那麼壞,在古時臘八的前一天,宮廷裡要舉行一個叫逐疫的儀式。據說,儀式進行時,冥冥之中,會有方相氏帶著十二隻異獸遊行,窮奇和另一隻叫騰根的異獸,共同負擔著吃掉害人的蠱的任務。於是,這又讓人感覺窮奇對人還是有些益處的。

三、檮杌

西漢·東方朔《神異經》中的《西荒經》中有云:

“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兩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也就是說:

檮杌是生活在西方大荒的兇獸,它形狀像老虎,但是比老虎體型要大,身上的毛有二尺長;它的臉長得有點像人,而腳類似於老虎,嘴裡長有像野豬一樣的獠牙,尾巴有一丈八尺長;它擾亂西方大荒,能鬥而不退。

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的人。

另有一說,認為檮杌是神名,《國語·周語上》:

“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

另外,有一本戰國時的書名叫《檮杌》,是專門記載楚史的史書。

四、渾沌

渾沌,即渾敦。

西漢·東方朔《神異經》中的《西南荒經》載:

“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為渾沌。”

也就是說:

崑崙的西面有一種異獸,它的外貌如同狗一樣,長著長毛,有四隻腳,形狀像熊卻沒有爪子,有眼睛卻看不見東西,行動時雖有四足卻不能分開,有兩隻耳朵卻無法聽見;有人的話它知道追過去,有腹腔卻沒有五臟六腑;有腸子卻是直的並不彎曲盤旋,吃下的食物徑直通過腸道不消化吸收;對於品德高尚的人,它會用頭牴觸;對於品質低下的人,它會聽從其指揮。上天讓它這個樣子,名叫渾沌。

渾沌因既渾且亂,所以,後世根據此說,稱是非不分的人為“渾沌”。

《山海經·西山經》雲: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據說,這“渾敦”,便是兇獸渾沌。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第一 唐僧 悟空為師餓了 然後妖精來了

孫悟空第二 不是有句話說的嗎 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嘛

第三 沙僧 大師兄 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然後就是各種倒黴

第四 老豬 大師兄 沙師弟 師傅被妖精抓走了,我們分了行李散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