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

-陌依寻-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满清打1636年开始到1912年,这拢共276年的时间,就这时间他也不算短,但康熙和乾隆俩人生生就占了近一半的时间,康熙六十一,乾隆六十(其实后来三年虽然是太上皇,但权力还是在手里掐吧着)

但就算是这样,他也传了十二个皇帝,而这十二皇帝当中,也只有末代的溥仪没有入皇陵,其他都有自己的地。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满清十一个皇帝这都埋那了都?”

一共三个地方。

这头一个,是在关外。

这关外他埋了三个地方,第一个是清永陵,这其实说道根子上应该算是满清的祖陵,埋着努尔哈赤以上四辈的人。

接下来就是努尔哈赤的墓——清福陵,这块除了努尔哈赤本人之外,还有他的大小老婆们也都搁着埋着呢。

再有就是皇太极的墓——清昭陵。

这三个地方,还好仅仅是地面建筑被毁坏,这地宫根据专家们的估计,应该没有被动过。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为什么没有被动过呢?”

咋说呢?满清入关之前这都遵循的是祖制,这人死了之后,搁草垛上一把火就全烧了,所以这地宫里边压根就没有尸体。

而大家伙想说的陪葬的金银财宝啥的,这都挂在尸体上一并全烧了,所以这地宫里边除了装骨灰的罐子之外,压根就没啥东西。

所以啊!这盗墓贼他也不打这三地的主意。

在有就是关内的两地方:清东陵和清西陵。

其余的皇帝打顺治开始就全葬在了这俩地方。

清东陵

这块葬着五个皇帝,三皇后,有名的孝庄,名气稍小一点的慈安,再有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就是哪个被东陵大盗,扔到棺材外边,这尸体都长了白毛的主,她们都在这里。

而这清东陵里边除了顺治的墓没有被盗墓贼光顾,其他的你像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这都被挖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顺治的墓咋就落下来了呢?”

这不奇怪,因为顺治是入关以后头一个皇帝,他这入葬的时候,也遵循了祖制,他这所有的东西都烧了,这地宫里边压根就没有东西,进去也白搭,所以顺治的墓他就没人动。

不像其他人一样都是厚葬,尤其是慈禧她的墓葬据说达到了两千多万两白银,棺木的缝隙都拿钻石珍珠填的缝。

啥稀世之宝了那海了去了,这不知道刮了多少的民脂民膏啊!想那会老百姓有的人家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她到好整个躺在了财宝堆里去了,也不知道躺上去硌不硌得慌。

哎!这让人说啥好呢?好东西不用,全埋土里去了,她还原本想到地底下继续享用,结果便宜了东陵大盗。

东陵大盗开了慈禧的墓这还不算完,接着就把慈禧特别崇拜的乾隆的墓也开了。

咋说呢?这东陵大盗他也会选,整个满清就这俩是最会享受的主,一辈子都没让自己难受一会。

这不有了东陵大盗打了头阵了,接着各路盗墓贼,拿着铁锹撬棒这就来了,跟那蚂蚁搬家差不多,这清东陵基本上就被洗劫一空,啥也没有剩下。

接着是清西陵

这块一共四个皇帝,三个皇后。

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好奇:“他们咋不埋一块呢?这还带分开的?”

这主要是当年雍正选址的时候,他就没有看上东陵这块地。开头的时候,那选陵大臣给雍正瞅的是东陵九凤朝阳山底下这块。

结果雍正整了一句:“这地瞅起来气势不错,但离着绝佳风水还差点,咋也得养个百八十年的才能形成绝佳风水,再有这块的土坷垃当中带着太多的砂石,这不行!”

其实说道根子上,雍正嫌弃这地砂石忒多了,这容易造成地宫塌陷,而且这日子长了,雨水必然会倒灌入地宫内部,这整不好棺材就得泡水里边去了。

其实雍正的顾虑是对的,因为现在康熙的尸骨这还在水里泡着呢。

选陵大臣这么一瞅,知道雍正不乐意,那么就重新选了清西陵出来,这也就是清西陵的来历。

这要是按照祖制雍正算是破坏了规矩,那么到了乾隆这头,他这辈子最瞧不眼的就是雍正,所以也不想和雍正埋一块。而他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爷爷康熙,所以他把自己就弄到了清东陵。

但你这么干,不能没个说法不是。所以到他这里就安排,以后的皇帝来个隔代葬,意思是一代葬了东陵,那么下一代就葬西陵,再下来就到东陵,就这么轮替着葬,这谁也不亏谁。

这多少年过去了,大家伙都认为这清西陵差不多都遭了毒手,整个都被掏空了。

而雍正这泰陵是最明显的,他那地面建筑琉璃壁下边就有一个盗洞,黑咕隆咚的大家伙都认为这也被盗了。

那么既然被盗了,国家本着抢救性的挖掘,这就准备沿着盗洞把这泰陵给开了。

结果到了正式挖掘的时候,把这盗洞挖到底了,拿尺子这么一量深度才两米,而这盗洞压根就没有打穿封土挖进地宫。

也就是说这泰陵压根就没有被盗,哎!大家伙挺高兴,最终这保护性挖掘也就没有必要了,所以就停了。

所以咱就知道了这清西陵除了雍正的其他都被盗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为嘛这雍正没有被盗呢?或者说没有人敢动呢?”

这只能说巧合吧,具体原因专家也没有得出结论,咱也不能胡咧咧不是。

但俺要说的是,整个满清这雍正算是最为勤勉的皇帝,俺是很喜欢这皇帝的,当年老百姓在他手里边也确实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没有被盗挺好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其实不是雍正的陵墓无人敢动,当时已经有不少盗墓贼盯上了雍正的泰陵,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


在1980年,国家准备对雍正的泰陵进行发掘,当时发现了多处盗洞,原以为雍正的陵墓已经被盗,但没想到这些盗洞根本没有挖通,最深的盗洞距离地宫封土还有两米多深。

最后因为雍正墓没有被盗,因此这次发掘工作没有继续下去。

之所以没有动雍正墓,是因为还没有轮到雍正

雍正墓位于清西陵,这里一共埋葬着四位皇帝的陵墓,分别是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

在清西陵之中,唯一被盗的皇帝陵墓就是光绪的崇陵。

至于埋葬着清朝剩余皇帝的清东陵,除了顺治皇帝以外,其余皇帝的陵墓被盗了个一干二净。


盗墓最疯狂的时候,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这时候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清朝皇帝的陵墓自然就是一个送上门的宝库。

著名的东陵大盗孙殿英,就曾从乾隆的陵墓和慈禧的陵墓中盗取了无数宝物。

除此之外,还有活跃在民国时期的各类盗墓贼,这些人几乎将清东陵全部挖了一遍。

盗雍正墓的盗墓贼实力不济

挖完了清东陵,自然就轮到清西陵,如果当时的战乱继续下去,那些身处乱世的百姓,肯定也不会放过清西陵。

事实上,雍正的泰陵也有多处盗洞,但却并没有挖通,这只能说那些盗墓贼实力不济,没有算出正确的方向,又或者这些盗墓贼遭遇了突发情况,迫使他们放弃盗雍正墓。


总得来说,雍正所在的清西陵中的陵墓数量并不算多,因此盗墓贼更倾向于藏宝无数的清东陵,雍正的墓还没有被盗,只能说是他的运气好。


东方大史


雍正的泰陵属于清西陵,之所以保护的较好,除了有利的地势地形之外,就是盗墓贼还没来得及下手,清西陵的所有陵墓中,只有光绪帝的崇陵地宫曾被盗墓贼光顾,其余都保存完好,当然就包括雍正的泰陵。

至于更加具体的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相关知识,我继续分析如下。


一、清东陵的悲惨命运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是清朝乃至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总共217座宫殿牌楼,15座陵园。


清东陵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慈禧等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

乾隆皇帝与慈禧太后是清朝特别奢靡的两个人,生前就挥金如土,死后对自己陵墓的陪葬要求也很高,比如慈禧去世之前就花费上千万两银子历时二十年将自己的定东陵建好,死后更是金银珠宝以及各种无价之宝数不胜数,悉数拿去给自己陪葬。

正是因为人们对慈禧以及乾隆两人的了解,慕名而去盗墓,想要发大财,其中第一个就是1928年前往清东陵盗墓的军阀孙殿英,他以筹集军费之名前往清东陵,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都打开,里边金银财宝几乎洗劫一空,还把乾隆的棺木打开,骨头丢得到处是。


不过这次盗墓并没有对康熙的景陵下手,原因是他们已经在乾隆和慈禧那里收获颇丰,并且康熙的景陵当时没能打开,所以孙殿英就匆匆离去。当然这次盗墓让孙殿英发了一笔横财,可是因此也惹怒了社会各界人士,各种报纸媒体纷纷指责孙殿英的可耻行为,迫于舆论压力,孙殿英没有继续去盗康熙的景陵和清西陵。

由于后来长时间依旧处于战乱,对清东陵与清西陵等陵墓一直疏于保护,1945年,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等人再次光顾清东陵,不仅把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再次洗劫,还将康熙的景陵也用炸药炸开门进去洗劫一空,最后门也不关就离开。

这次洗劫,清东陵除了顺治的孝陵没有被盗,其余的13座陵墓都被洗劫一空,可以说惨不忍睹,经过这次盗墓之后,又过了一些年,1952年国家才引起重视,成立清东陵文物保护所,对清东陵进行保护。

后来对乾隆的裕陵进行清理开放,供游客观赏,但是裕陵里边积水十分严重,每到雨季都要专门进行抽水清理才行。与裕陵对应的康熙景陵,一直没有清理开放,虽然当时派工作人员前往查看,但是里边积水过多,而且多为黄色液体,无法进行清理,最终也就一直没有清理开放,让其保持原貌。




二、清西陵情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其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国四年(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4座帝陵,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清西陵的规模没有清东陵大,到目前为止除了光绪的崇陵被盗过之外,其余都保存很完好,为什么清西陵就能保存如此完好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雍正选址选的好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雍正当时为何不去清东陵,偏偏要自己选址弄出一个清西陵呢?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就叫弟弟允祥去帮他选一个好地方,本来雍正按照规定也是应该葬在清东陵,可是他觉得:

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经过几年的选址,最终于雍正八年确定好地址为易县永宁山,当时选址之人是这样跟雍正说的:

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听完十分喜悦,连忙批复:

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当时允祥因为选址有功,雍正还要将这个地址旁六十里左右的一个中吉之地赐给允祥,可是允祥不敢接受,最后在几百里外的乡里选了一个地方。

从整个选址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清西陵的地理优势,位置较高,土质较好,与清东陵的低洼位置和沙土疏松土质相比,清西陵的好处很明显,一个是不容易因为土质疏松而坍塌,另外就是地势较高不容易进水和汪水。

雍正的选择,从后来的事实来看,确实如此,清东陵目前就是积水严重,前边也说到乾隆裕陵和康熙景陵积水很深,导致需要大量经费清理积水,景陵甚至积水有两三米深,根本无法进行清理。


而且清东陵的土质太差,经常会倒塌,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但是清西陵则没有这些问题,所以相对保存就要好很多。

2、雍正做人低调

雍正与乾隆和慈禧相比,完全显得太低调,乾隆、慈禧经常炫富,大家都知道他们有钱,也知道他们的陵墓肯定有很多宝藏,所以对于盗墓者而言,这样的肥肉当然是首要选择之地。

我们会发现,不管是1928年孙殿英盗墓还是1945年张尽忠盗墓,首先选择的都是清东陵,因为大家都知道清东陵有钱,可以得到的更多,所以在清东陵存在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去对清西陵下手。

3、来不及下手

经过两次洗劫,清东陵已经没有什么财富,盗墓者还是将手伸向清西陵,比如光绪的崇陵就被不知名盗墓者盗窃,并且这伙人当时还想对雍正的泰陵下手,只是动了一下就停止,后来国家引起重视,有专人看守,盗墓贼再也没有机会对清西陵下手。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清西陵的陵墓不进行清理开放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目前技术还达不到那样的水平,所以我们只能遵循不轻易主动开发帝王陵墓的保护准则,对其进行保护即可,不打扰何尝不是一种最大的温柔。


结语

毫无疑问,帝王陵墓确实是我们的一项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保护也是刻不容缓的,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坚决不能对其进行破坏,因为很多东西,世界上仅此一件,破坏了就再也无法修复!



嗔痴历史观


雍正的墓地位于清西陵,这里一共埋葬清朝四位皇帝,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除此以外的其他清朝的十一位皇帝都埋葬在清东陵。其实雍正最初的墓地选址地点是在清东陵,后来在修建陵墓的过程中,发现清东陵选址地有沙石,这对于要做陵墓来说是不太适合的,因为沙石很容易渗水,对于棺材的保存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雍正又着人重新选了地址。

最后选到了风水宝地:易县永宁山下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在这里雍正修建了自己的陵墓“泰陵”,所以接上边说到,雍正陵墓保存比较好的原因之一是雍正陵墓没有沙石,所以不易渗水腐坏。

清朝十五位皇帝的陵墓中之后四人的陵墓没有遭到偷盗,清西陵的分别是雍正、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没有遭到盗窃破坏,清东陵的则是除了顺治皇帝的没有遭到破坏偷盗之外,其他的都遭受盗窃破坏,由以上可以看出,一是偷盗者主要偷盗地点是在清东陵,二是雍正皇帝比较低调,而像乾隆、慈禧等清朝统治者都比较富有,而且还大肆宣扬自己的富有,包括死后有多少陪葬品等,所以肯定遭受一些小人的觊觎,如果有人想盗墓肯定会首先选择财富比较多的清东陵。


丫丫说史


清朝时期最有名的三位皇帝便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雍正、乾隆。雍正位于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之间虽然在位的时间很短,但是却将清朝也是打理的仅仅有条,不得不说雍正也是一位非常的有治国之才的皇帝,可惜英年早逝让雍正并没有太多的施展的空间。

清西陵

在雍正死后便被葬在了皇家陵地的清西陵,这里一下葬了四位皇帝: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我们知道古代的不论是古代还是民国时期,盗墓都是非常的猖獗的,但是清西陵除了光绪皇帝的陵墓被盗之外,其他皇帝的陵墓还未曾被光顾。但是清朝剩余的大多数的皇帝和皇后嫔妃的陵墓都被葬在了清东陵。

清东陵相比较于清西陵而言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除了顺治皇帝的陵墓之外,其他所有的陵墓被已经被一扫而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军阀混战的时期,慈禧和乾隆皇帝的陵墓被军阀算电影给洗劫一空,当时大量的珍贵文物都已经流失。

雍正的陵墓为何保护的好呢?

我想最大的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当时雍正的陵墓也应该放在清东陵的,可是雍正实地考察之后,发现那里的土质松软,容易渗水,于是便改变了自己的下葬墓地,来了现在的清西陵。当然原因肯定不止这么一个,慈禧生前的生活是如此的骄纵淫奢,在她死后陪葬的宝贵物品自然也是相当的珍贵,若是能从里面得到一件便可衣食无忧,这也是慈禧墓遭到别人惦记的原因。而雍正皇帝便生性低调,死后陪葬之物也是稀疏平常,也就不会有人惦记。

可是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大墓也好,简陋寒酸的小陵墓也罢,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所保留下来的文物,实在是不行该遭受破坏。


司徒历史


雍正的泰陵并非无人敢动,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因雍正死因成谜,人们都想打开其陵墓,看看雍正是不是传说中的地宫内仅有金头一个?

1980年经国家批准,相关部门在已有盗洞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后发现最深的盗洞距地宫封土还有两米多,这意味着泰陵并没有被盗,国家文物部门下令停止了发掘。

满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地区,雍正原计划也将自己的陵寝建造在清东陵地区的九凤朝阳山,但动工时发现该处土壤疏松,易塌方、易渗水。最终,怡亲王胤祥为雍正在河北易县选中了现在的清西陵,称其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泰陵是雍正帝、皇后孝敬宪、敦肃皇贵妃的合葬陵墓,始建于1730年,占地8.47公顷,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雍正的泰陵被盗没有成功,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孙殿英盗取乾隆和慈禧墓穴,天下哗然

1928年,孙殿英借军事演习之名,利用炸药炸开了清东陵的乾隆和慈禧的墓穴,并将墓内奇珍异宝洗劫一空,天下哗然,清朝遗老如丧考妣,上书要求严惩盗墓贼,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国家加大了对清东陵的大力保护力度,同时其他的军阀也有所顾忌,盗墓贼一时不敢再盗墓,所以清西陵无人敢动。

二、雍正崇尚节俭,估计皇陵中陪葬寥寥。

盗墓贼费尽周折盗墓就是为了钱,而雍正是以勤政廉政而闻名,不游山玩水,不贪图女色,勤俭节约,要求御膳房按需配饭,宁愿少做,也不多做,穿旧龙袍等等,如此艰苦朴素的皇帝,想必他的皇陵内陪葬的奇珍异宝也是寥寥可数的。

三、清帝退位,与当时临时政府有约定,派兵保护清陵。

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袁世凯承诺对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好清朝陵园,而清政府的一些遗老也一直在对陵园进行看管,所以民间盗墓者就算在民国初期这样最混乱的年代也不会有人光顾。

四、清西陵所处位置

清西陵地处保定市,保定市当时是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是河北的政治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西陵,毕竟在省政府的在地利用炸药炸陵墓,这得多在的胆子?并且清西陵地处丘陵,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要想盗墓极易被人发现。

综上,在以上四方面的综合因素作用下,雍正帝的泰陵才得到保全,如今像清西陵这样完好无损的陵寝已经为数不多,而墓内的宝物都是集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精华,更应当好好保护,也为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来宝贵的遗产吧!


美丽青春您真痘


雍正陵墓叫做泰陵,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永宁山下。之所以没有被盗,并不是无人敢动,而是而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加上大盗不稀罕,小盗没能力,最终顺利的保存了下来。



雍正泰陵

清朝入关之后,皇帝的陵寝分为两处,分别是清东陵、清西陵。

清东陵营建于公元1661年,第一个帝陵为顺治的孝陵,其后为康熙的景陵。

雍正继位之后,按照规定应该在清东陵内选址修建陵寝,因此雍正曾在九风朝阳山修建陵寝。但很快修建陵寝的工匠发现当地为沙石土质,一来容易渗水,二来容易塌方。因此雍正改变主意,让怡贤亲王胤祥另选陵址。



胤祥经过寻找,认为易县永宁山下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关键是土壤中没有砂石,因此在1730年时,雍正改变主意,在河北易县另辟陵区,建造了自己的陵寝——泰陵。

乾隆登基后,看到老爷子雍正突然改变了陵寝地址,所以左右为难。最终为了让康熙和雍正都能够有人作陪,乾隆下令“父东子西,父西子东”。即父亲葬东陵,则儿子葬西陵,反之父亲葬西陵,儿子必须葬在东陵。



清东陵

东陵内有5座帝王陵,顺治——清孝陵、康熙——清景陵、乾隆——清裕陵、咸丰——清定陵、同治——清惠陵,另外还有一座慈禧的定东陵。

6座大型陵寝之中,保存完好的仅有顺治的孝陵。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在1928年被孙殿英盗掘,其余陵墓全部在日本投降时被匪军盗掘。

清西陵

西陵内有4座帝王陵;雍正——清泰陵、嘉庆——清昌陵、道光——清慕陵、光绪——清崇陵。

反观清西陵,4座帝王陵之中,仅有光绪的崇陵在1938年被匪军盗掘,其余全部保存完整。



雍正陵墓保存完好原因

帝王陵建筑规模宏大,防盗措施充足,普通的盗墓贼根本无法盗掘。因此无论是清东陵或者清西陵,被盗的陵墓全部由匪军所为。之所以雍正泰陵没有盗掘,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清西陵地处河北易县,这里人烟稀少,位置偏僻。所以在当时没有驻军的需求,客观上防止了匪军或者军阀盗墓。

第二,清东陵墓葬主人生活相对奢侈,尤其乾隆、咸丰和慈禧等人,陪葬宝物更是多不胜数,这也增加了军阀土匪的觊觎之心。反之清西陵皇帝相对节俭,自然也降低了土匪军阀的觊觎之心。



当然,雍正的泰陵也曾经被盗掘过,并且在宝城琉璃影壁下留有一个盗洞,只不过没有打穿地宫。以此可见,并不是没有人敢动泰陵,只是大盗不稀罕,而小盗又没有能力。


我是越关


清朝皇帝和其他封建王朝的帝王一样,都很重视陵墓的修建工作,所以他们一般在登基后就会开始计划这些工程。这些陵墓的修建都很讲究,不仅需要大量能工巧匠进行建造,帝王死后还需要添置很多陪葬品,这些陪葬品一般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能够拿到一件都能价值连城,但是皇陵的修建和陪葬物品的多少都没有一个定数,主要还是要看墓主的喜好。一般生前就很奢侈的帝王自然会用大量的陪葬品来给自己撑门面,而生前比较节省的帝王也就不太在乎这些,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对古代帝王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

其实清朝皇帝的陵墓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算是有钱的主,另外一部分就是没钱的主,当然这里所说的没钱不是真的没钱,而是比较节省,不是太注重享乐。清东陵中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的陵墓是很瞩目的,因为这几位政治人物在位期间都很奢侈,即便是康熙皇帝,他在晚年后也是很重视享乐的,所以有了这几位帝王,就让清东陵成为了盗墓者很爱去盗宝的地方,这些有钱的主也没让盗墓者失望。而清西陵中以雍正皇帝为代表,他生前很注重节省,平日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嫔妃都有严格的要求,雍正一生勤勉于朝政,不太重视享乐,所以他的陵墓对于盗墓者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清西陵中的帝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性子,所以当孙殿英盗墓的时候,他自然不会想要去盗西陵。

所以孙殿英当时的计划就是以清东陵的这几个陵墓为主,在盗墓之前还做了周密的计划,并带着大量士兵前去,盗墓不仅是一项体力活还是技术活,因为皇陵的修建都很严密,在盗墓时还需要找到地宫的通道,所以每盗一座墓都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有的还需要用炸药将地宫门炸开,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在盗墓之前势必要进行评估。雍正虽然也是帝王,但是因为他生前的表现太过优秀,所以没有人对他的陵墓感兴趣,所以自然而然就被孙殿英刨除在外。

雍正皇帝的陵墓没能吸引孙殿英,也没有吸引任何一个盗墓者,却因此让雍正的陵墓一直保存完好,不得不说,一位帝王够不够优秀,也不能只看他们自己是怎么鼓吹的,其实他们的陵墓的建造和陪葬品的多少也很能说明问题。


历史课课代表


雍正泰陵也是被盗贼动过的,在宝城琉璃影壁下就有一个深达两米的盗洞。但令人庆幸的是,不知因何原因盗贼放弃了挖掘,地宫才得以完整保存。

清朝在关内的皇陵群共有两处,分别是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其中有四座皇陵保存完整,地宫未被盗掘。保存完整的皇陵有清东陵中顺治的孝陵及清西陵中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和道光的慕陵。

顺治的孝陵是清东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帝王陵墓,而清西陵中的四座帝王陵墓,仅有光绪的崇陵地宫被盗掘。众所周知,孝陵中地宫仅有顺治的骨灰,陪葬品极少,因此盗贼不愿盗掘。那么西陵中雍正泰陵为何能幸免于难?

雍正的泰陵是清帝王陵墓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它的神秘不仅体现在墓主人的死因上,还体现在其地宫规模和陪葬品的鲜有记载上。目前仅有的资料显示,雍正泰陵的地宫都是用两尺见方的金砖铺成。

(崇陵地宫)

还有三件陪葬品可以确定,这在史料梓宫随葬簿册中有记载。当时雍正久病未好,便着手安排后事,雍正点名了三件陪葬品。分别是曾祖母孝庄赐予的番菩提珠,父亲康熙赐予的凤眼菩提珠,弟弟允祥留下的玻璃内画鼻烟壶。

与雍正的死因之谜相比,陪葬品可能并不那么神秘,至少对史学界来说是这样的。雍正棺椁中是人头还是金头,这才是泰陵备受世人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乾隆地宫被清理后,泰陵的发掘就不断被学界鼓吹。

加之当时泰陵在宝城的琉璃影壁处发现一个旧的盗洞,因此泰陵地宫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早已被盗。于是在一些史学家的请求下,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泰陵地宫的发掘。考古人员就从旧盗洞处开始往下深挖。

在发掘到两米深后,考古人员发现下面的元砖与原封土,在场专家认为旧盗洞仅仅挖了两米深,泰陵的地宫没有被盗。发掘工作立即被叫停,盗洞随后被填埋。那么,盗贼既然已经挖了两米深,为何又停止挖掘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得先回答清西陵中为何只有光绪崇陵被盗而其它三座皇陵却保存完整的问题。这与两个帝王陵墓群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清东陵地处河北遵化西北三十公里,而西陵地处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

两处陵区相距三百多公里,清东陵地处冀东地区,孙殿英盗掘前的清东陵是处于三不管的地带。此处长期是土匪盘踞之地,这些土匪虽被蒋介石收编,但实际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而边区的游击力量对此也是鞭长莫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殿英才能打着剿匪的幌子大规模的盗掘东陵。而清西陵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清西陵地处河北易县,当时有奉系的各路军阀驻扎,这些军阀之间相互倾轧监督,没有人敢堂而皇之的去盗掘皇陵。

孙殿英之所以能得手,就是因为在遵化只有他一个大军阀,无他人干预。清东陵被盗掘之后,国民政府在舆论的重压之下非常重视。将除孙殿英之外的主要参与者全部缉拿归案,有些被枪毙,这也有效震慑了其他盗匪。

皇陵无人再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当时晋察冀边区刚开辟不久,河北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局势一度比较混乱,于是光绪的崇陵被一伙规模不大的匪兵盗掘。从地宫清理情况来看,当时盗掘非常匆忙,风险很大。

崇陵中有不少的珍宝未被带走,说明当时不具备大规模盗掘的机会。之所以会选择清西陵中的崇陵下手,就是因为崇陵修建的最晚,地宫秘密被许多人所知,比起其它三座皇陵更容易进入地宫,因此才被盗掘。

清东陵第二次被大规模盗掘是发生在抗战胜利后,遵化一带的侵略者投降,国军积极调动忙于内战,边区力量不足,使得东陵再次被盗。而此时的清西陵,已完全处于晋察冀边区的抗战之下,大规模的盗掘不会出现了。

而小规模的零星盗掘很难对帝王陵寝构成威胁,正因当时的各种机缘巧合,才使得清西陵中的三座帝王陵墓得以保存。崇陵被盗而其它三陵完好原因还有另一个,就是当时泰陵、慕陵和昌陵靠近八路军驻地。

处在最边缘的光绪崇陵就成了盗贼的唯一选择。像雍正泰陵这样的早期陵墓,地宫规模及构造都是未知,要想成功盗掘,必须要出现孙殿英盗东陵那样的机会,才有可能盗掘成功。而西陵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泰陵的盗洞可能就是崇陵被盗时出现的,有可能是同一伙人所为,也有可能是单个的盗墓贼所为。地宫隧道没有被打穿的原因可能就是情况发生突变,放弃盗掘,也有可能是知难而退,单个盗墓贼想进入地宫还是有难度的。

有人认为泰陵没有被盗,是因为薄葬的原因。这个原因很难成立,难道光绪崇陵的随葬品能超过泰陵?泰陵能幸免于难就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大规模盗掘的机会,二是地宫口很难找到。

(崇陵地宫)

综上,雍正的泰陵并不是没人敢动,泰陵也曾出现过两米深的盗洞,但盗洞并未深入地宫隧道。清西陵有三座帝王陵墓保存完好,主要原因就是西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比较特殊。


野史也是史


首先,雍正所住的陵墓叫泰陵,比起其他皇帝的陵墓来讲算是幸免于难了,很多人猜测是不是因为雍正是出了名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所以盗墓贼觉得无利可图才不去盗。

但实际上不是的,如果是已经到眼前的肥肉,盗墓贼哪里会去管墓主的皇帝是铺张还是节省,统统盗了再说,就算留不下钱财也能在盗墓届留下一则传说。


根据清朝宫中档案的记载,泰陵的地面由473块金砖铺成,和乾隆的地宫一样,布满了佛文雕像。

本来雍正皇帝在修建自己的地宫时是想用青白石来修建的,这样既能够节省资金又能后增加地宫的防水性。

可当时的大学士马尔赛却向雍正进言说若论起坚固,这世上没有比黄金更不朽的东西了,于是雍正用了473块金砖铺了自己的墓室,而其余的地方依旧用的是青白石

1975年修复清东陵的时候。

有些人想要借此机会一并挖掘泰陵,可当时有明文规定,帝王陵如果完整不得随意挖掘,除非是已经被盗的帝王陵才可以进行抢救性挖掘并修复。一些专家不死心在反反复复的检查泰陵后,有人坚持说在泰陵发现了盗洞的痕迹。

这则消息一出,整个社会都为此轰动,许多学术界的专家趁此开始大力鼓动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五年的时间。

1980年决定对泰陵地宫进行抢救性挖掘,这让考古学家和记者都非常激动,在考古人员顺着盗洞开始挖掘,不一会儿便出来了说盗洞并没有被打卡,不能再继续挖了。

这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觉得很遗憾,有的人申请继续这个工程,可文物局并没有同意,让人原封不动的将地宫入口恢复如初,因此泰陵到现在依旧没有被挖掘。

很多人好奇为何泰陵到现在都能保存的完好如初,没有被盗墓贼大肆挖掘。

这是因为还没有到雍正墓的轮次,据说雍正的墓比起其他帝王的墓真的是可以用寒酸来形容。

盗墓贼也试图挖掘过,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于是便将此墓的挖掘轮次放到了最后。可以说雍正的节俭变相的保护了他死后的安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