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普通人都知道是烂片,导演、编剧跟投资方都是“傻子”吗?

完颜半壶纱


每一个行业都不好做,电影尤其如此,我们国家各个行业的人才都是缺乏的,电影更加突出,电影是与老百姓接触较多接受评价较多的产品,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竞争较为充分,与国际竞争的态势比较明显,。。。如果其他行业与电影一样的竞争局面,那基本上也一样的结果,如国产汽车的设计,总是让人感觉差那么一点点。。为什么?还是那句话,没人才啊,或人才养不起啊。。。就像国内大厨师,名医生都去了大城市一样。。电影的高端人才几乎都去了好莱坞,现在国内的这些所谓电影专业人士也就只能拍成这样了。。老百姓看着觉得烂,但你真让他们这些说烂的老百姓自己来拍,那结果肯定是更烂,。。


英雄的早晨


一百多年前,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19世纪,在美国西部发现大量金矿,全世界人民蜂拥而至,但是黄金毕竟是稀有之物。大多数人费尽力气,吃尽苦头,连金子的影子都没看到。于是又一个个离开了这里。

但其中有一个人,没有了路费,一下子走不了,有一天,他突然看到几个采金工人汗流浃背地从金矿里爬出来,急切的找找水喝,突然有了灵感:既然大家都这样要水,那么我干脆卖水吧。

就这样,经过准备后,他的冰水铺开张了。疲惫的矿工下班后都会来喝一杯,生意十分红火。

来采金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大部分人失望地离开,然而这个开冰水铺的人没有辛苦的下井,但他最后成了当地最大的富豪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赚钱不一定就认准一个方向!

电影,理想的人认为是艺术,实际的人认为是生意,而更高层次的人知道它是产业。

所谓“产业”,意思不只是一个方向,而是以点带面,可以带动大批相关生意。就像卖冰水的,他不是从采金业上直接赚钱,但他同样能够赚一大笔钱!

电影也是这样,和它邻近的还有很多产业,比如爆米花,饮料等等,这些其实都算赚少的了,但更聪明的人懂得做局!

有些朋友指出一些电影拍摄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拍摄者缺乏调研,过于理想主义,这当然是一方面,其实不多。如《xx演艺圈》,的确是导演被抬到象牙塔里太久,一切迷之自信。但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懂的做局,电影票房什么的,他们其实并不放在心上,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操控,比如发动粉丝,“幽灵场”等等。而更多的“聪明人”不过是用电影达到其他目的。

最近经常被人诟病的一种方式就是“洗钱”,也就是通过电影,把大量非法收入的“黑钱”洗白。x冰冰的阴阳合同就是一个案例,两份合同,一份是表面的,大数额,一份是实际的,小数额。表面上给她这么多钱,实际这笔钱早就通过其他途径流入了某些人腰包。说白了,电影,明星都只是一个工具。

相对而言,另一种方式要老实的多,如《xx传奇》,投资不计成本,明星无数,虽然是烂片,但咬着牙关也要拍完,没办法,谁叫主演是老板亲儿子呢?

但接下来一种做法就没那么地道了。某女星,人虽然长得漂亮,但在美女云集的影视圈不算突出,资历浅,演技差,却在诸多影视剧担任主角,为什么?谁叫她是老板女朋友呢?

还有个例子,某校园青春片,邀请了最帅的男星,最有名的导演,最大的投资,女主角的长相却只能说“还是人类”,为什么?谁叫她是领导亲闺女呢?

其实这些还是比较低的档次,有些国师级别的大导演,别看他们现在拍的电影比较少,票房也不太高,人家的社会地位在那里摆着,如果你说不好看,是你没眼光,跟不上人家大师的境界,而且人家一拍就是带动一地经济,如“襄阳唐城”,“民国风情街”都是这样起来的,里面的“局”更不是我等小民能够想象的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不仅是影视业,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家伙,他们是这个世界真正的赢家,我们只不过是被他们薅的羊毛或者收割的韭菜,当然也有一些人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可惜太少,太少。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刚毕业的时候进了一家影视传媒公司,一个刚起步的公司。

老板兼导演,原来是工程师,但是可能一时兴起,在拍片里找到了兴趣吧。于是拉着一帮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比如我),拍一些农村网络短视频。

反正是周末假期,不耽误工作,又可以去别的地方走走,就当是郊游,于是来了二三十个人。


最开始是拍网络段子,后来是导演自己写剧本,把自己身边的故事都写进去。剧本已经是很随意了。

接着是演员,演员就是群众中谁感兴趣,谁就可以参演,反正让每个人都有露脸的机会。

那这种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商业互吹。吹着吹着,演员就觉得自己演技怎么怎么好,导演就觉得自己导得怎么怎么棒。

围观的群众一多,都不用宣传。于是村支部,乡支部,县支部都知道了。

导演觉得时机成熟,于是辞了职,自己注册了公司当了导演。


但最初一群陪着他的人还得工作,养家糊口,周末也需要休息,于是渐渐地,大部分就不来了。

导演在村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两台电脑,几台摄影机,几个平常没固定工作的人。

演员现找,找到了才能拍。导演没有多的钱支付演出费,演出的人除了想出名的,还有想要钱的。平常的时候,就是吃饭,互捧,到处开车玩乐,并美其名曰取景。

反正大家都很忙,忙得焦头烂额,大家都很辛苦,拍戏也是很累。最后出来的成果就差强人意了。


后来有幸见过真正正规的摄影团队,从器材设备到工作安排,从演员素养到演技,从后期制作到宣传,真的是。

讲这个例子就是想说。导演和编剧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以为自己能拍出大片,甚至周围的人让他们这样以为,但他们有的可能根本就没见过真正的导演是什么样子,只能靠自己的理解摸索。但是又很想有作品来成就自己的个人简介,不管这作品好不好。

演员也是如此,金钱、名气、曝光度,总要有一个,演技什么的慢慢再说吧。

然后投资商就像买东西,看重的从来不止烂片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商业价值。只要能把利益范围扩大,烂不烂无所谓


风转了几个弯


对于出现烂片的情况,我觉得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一些电影是单纯用来周转资金,一些电影的制作与投资往往牵涉很多方面。电影的质量与否不是电影人关注的,他们的目的只是运用电影这一手段完成自己在资金上的转移以及逃避一些税收,或者是其他更高的收益。

第二,投资人希望利用电影圈钱,他们投资的项目虽然质量不行,但通常有其他买点,比如说是情怀,以及小鲜肉带来的流量效应。靠卖情怀的烂片典型代表就是《爱情公寓大电影》,挂着羊头卖狗肉,以爱情公寓为噱头,吸引观众入场,这已经虚假营销的程度。而流量类型影片则是前不久的《上海堡垒》,投资商希望利用鹿晗的名气大赚一笔,但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

第三,由于某些特定原因需要拍一部电影,但本身没有规划,只好滥竽充数。这方面典型的就是《神奇四侠2》。制作该片的厂商拥有的版权来自于漫威,但按照双方的规定,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电影立项,神奇四侠的版权会自动回归漫威。制作商没有办法,只好制作一部烂片蒙混过关。

第四,也是最为广泛的因素,玩砸了。简而言之,就是把一个良好的项目拍摄崩溃了。大多数影片能够被看中,然后立项拍摄,本身是没问题的。但电影涉及到了一个完成度的问题。好片就是电影达到了导演预想中的效果,烂片则是几乎达不到预期。就好像唱同一首歌,歌曲质量再好,音痴唱出来的是垃圾,歌唱家演唱的才能成为经典。造成这一方面的元素有很多,比如资金不够,后期剧本乱改,错误估计市场,演员与角色不符等等。


饺子要有豆腐


评论区应该绝大多数没有涉猎过这个行业。我跟朋友是老家最早一批玩微电影的,几个朋友现在也从事文化公司,简单聊聊接触到的。

首先希望大家明白一点,能从几十甚至于几百小时素材里剪辑出一部片子的导演会是傻子?显然不是

然后就聊聊烂片賺钱路子,洗钱啥的是最通常想法。大型公司入股影视公司,演出费用交税冲抵。拉赞助,拉一些想出名有钱人玩票,网络刷流量也有收入,地方政府拿文化产业补助。。。。这个行业可以接触很多人脉,可玩的,可来钱路子多到你无法想象


blacksheep119679121


澳门风云烂不烂,赚钱了而且拍了三部。

小时代烂不烂,赚钱了而且拍了四部。

煎饼侠烂不烂,赚钱了。票房十一个多亿。

不二神探烂不烂,上两亿票房。

富春山居图烂不烂,上三亿票房。

三枪拍案惊奇烂不烂,上亿票房。

还有很多所谓的烂片,为什么拍烂片,能赚钱啊!不用打磨剧本不用好道具就能赚钱,干嘛还要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5一6二7三


我可能有病。曾经无聊手贱点开网站看过三枪拍案惊奇,以我的智商无法判断究竟是导演把观众当是智障,还是观众是真的智障,说它烂嘛,票房过亿,说它好嘛,自己都恶心到绝食一个星期才缓过来。呸。

ps:想要减肥的可以尝试一下。



老虎不过如此


我对电影拍摄完全不内行,只是大体上知道一点最基本的制作程序:一般首先要有一个创意、立项,一伙人凑一起商量“我们拍个什么电影”,比如讨论结果是拍一部“惊奇队长”的超级英雄电影,这样大体上一个创意和项目就确定了,然后找人写剧本,这是编剧的事情,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凑一块,你写一段我写一段,或者你写主要情节,我来丰富细节。

这个流程,当然还有可能是某个人或者某一伙人先创作出了一个剧本,开始找电影公司、制作公司类的,或者直接找有钱人愿意投资的,一起去找制片企业或者工作室之类的,制片方看到你还带来了投资者,如果制片方对这个剧本很有兴趣,愿意制作,那么也算是一个项目成立了。

这个电影项目一旦成立,接下来就要决定找谁导演,一旦导演找准了,下面就应该是以导演为这部电影的最高领导了,起码好莱坞大多数电影是这样的,当然也有制片、甚至投资者主导一部电影制作的,这个话题扯远了,转回来。

导演的主要工作之一,据我知道就是从编剧手里接过剧本后,他开始进行分镜头脚本写作,这个工作做得好或者坏,好到什么程度,决定了导演正式开始拍的时候的工作顺利与拍摄效果如何,那这个也先别管它了,先来说说什么是分镜头脚本——

比如一个剧本里有这么一个情节:

男主清晨起床,穿衣洗刷后,进入厨房弄吃的,吃完去上班,到了公司里打卡进入自己的办公室,一本正经开始工作了。

同时,女主清晨起床洗刷吃早饭,和女儿搞得不开心,匆匆的也上班了。路上给男主打电话,表情、语词显出那么一种亲热,然后女主也进了公司。

一边打电话着,办公室里男主起身出走办公室。

女主走上楼,碰上了男主,两个人相互对视一眼,周围无人,就手拉手走进了一间无人的小库房。

——这么一段情节,分镜头脚本里会出现“男主在自己家里”一幕、“上班路上”一幕、“进入公司”一幕、“进入办公室”一幕、“女主在自己家里”一幕、“上班路上”一幕、“进入公司”一幕、“女主和男主碰面”一幕,说不定还要写一幕“男主和女主躲在小库房里亲热”一幕。

导演到时候正式开拍时,是要根据这个一幕一幕(我这里的“幕”和镜头的意思一样)的脚本来拍,也就是说,在具体拍摄的时候,任何人只能看到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戏,看不到全剧,演员表现,也只让人看到在一个镜头一个镜头里的,你很难判断他在全剧中的表现如何。如此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即在整部电影在被后期合成在一起之前,是没有人包括导演在内,可以精准评析出这部电影艺术水准、效果如何的,可是,从编剧拿出剧本开始,投资的钱就源源不断的注入了,尤其到了正是开拍的时候,各种特效、演员导演制片等所有为之工作的人员工资等等,如果是大制作的话,这个钞票在还没有人明白电影究竟拍到了什么艺术水准、可能是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之前,已经滚滚而入了,应该说这是电影这个行业的特点,也许导演、编剧、制片等可以在自己头脑里,根据剧本、分镜头拍摄时的情况来对未来成片作出一个大体的艺术效果的判断,但这个判断终究不可能十分精准,何况在分镜头拍摄时,如果感觉不好,肯定要重拍的,直到满意为止,尤其商业大片,其中还有很大部分内容是靠电脑动画组合而成的,比如在绿幕前拍摄,后期需要配上各种电脑动画特效,在拍摄时要精准的预先想象其艺术效果如何,难度不小。

这里,我想和导演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高水准的导演,在后期制作前,根据准备的情况、实体拍摄的情况、甚至在分镜头脚本完成后,其头脑里预想的电影水准,就可能和正式完成的电影水准相差无几,而低水准的导演,就可能预想的以为“自己拍了一部高水准电影”,结果后期完成后成片一看,其实是一部烂电影——

现在直接谈问题答案:1、所谓普通人都知道是烂片,那是因为普通人都在电影院里看的成片,好坏分明,除非连这个能力都没有;2、导演乃至整个主创团队在看成片时,当然也一样能够判断出自己这部电影水准好坏,只不过他们不能说,起码不能自己批评自己,说我们刚拍了一部烂片,那你这不是在拆自己团队的台吗?你以后还要在电影圈混吗?3、电影都拍出来了,好也罢、坏也罢,打不打脸已经不重要了,只好可以公映,就一定要公映,毕竟投入了滚滚洪水一样的钞票,公映总能捞回一部分,适当的宣发、忽悠、你好我好大家好、再撒钱请各路媒体帮忙吹捧一下,说不定就算是烂片,看的人仍然不少,票房仍然很高,谁知道呢?4、所谓普通人都知道的烂片,这个问题其实在中国目前的影迷现状中,也是很难说一件事,前一阵子说《流浪地球》是烂片的人不少,可是远远没有喜欢《流浪地球》的人多,说《战狼2》是烂片的人也不少,也都是普通人,可它不是照样高票房?

(文中关于具体电影拍摄流程包括分镜头脚本写作等文字,如果有错,不要吐槽,没有意义,我不是电影圈内人,这些只是我的瞎琢磨,只是为了最后的答案做的一点铺垫。)


天淞子


所谓,当局者迷。另外电影不是期货,必须有成品才能进入市场,而一旦打上烂片标签,就无法挽回。

从导演角度说。

第一、导演自恋意淫,总认为自己的片子不差,请的演员也好,却没有更好地研究观众,研究市场。总认为拍了就一定有人看,没有创新、没有诚意,甚至有的把观众当傻子。

第二、导演的审美和大众偏离太远,脱离实际,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情节,自认为很高端雅致,其实只是一件被幻化、拔高的皇帝的新装而己,揭去这块摭羞布,一无是处。

第三、导演的学识、人生阅历,对时尚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是否出烂片。

总之,是不是烂片,市场说了算,不是什么什么徒有虚名的奖项,不是一群拿了好处的所谓先期观影人士或"砖家"说了算的。那些说好的,很多都是看在钱的面上。而所谓的"好"很多也只是一场虚捧的谎言罢了,导演、出品方却当真了,洋洋得意,一阵窃喜。殊不知,一旦到了市场,观众不买账,啪啪打脸,童话自此灭亡,成了一场欲哭无泪的空欢喜!


FLT超光速影院


冯小刚说过,他已经看不懂中国的电影市场了。不止是他不懂,现在所有的导演似乎都迷糊了,现在拍一部电影跟赌博似的,到底什么类型的电影才符合观众的口味?他们弄不明白。

于是盲人摸象,投资IP,投资流量明星,大量用特效,的确有部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可是IP和流量和特效也不是万能神药,不精心琢磨配方终究成为了一剂毒药。

我想应该是他们走了一条错误的路。拍电影其实就是说故事。一部精彩的电影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至于演员,明星,画面和特效只是辅助。现在的大多数电影舍本逐末,不把核心放在剧情本身,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连故事都不好好说,净玩些虚头巴脑没有诚意的东西,这不是欺负观众的智商是什么?

我依稀还记得,当年秋菊打官司带给我的震撼,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没有任何特效,当时巩俐也还不是巩皇,拍的都是农村里的小人物,说的也不是什么大道理,但是偏偏令人印象深刻。人性的温暖和冰冷法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霸王别姬,同样震撼人心,它并非想要告诉你什么道理,只是导演把该说的,想说的,他看到的,领略到的东西如实呈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优秀的电影可以颠覆观众的口味,而一味地琢磨观众到底喜欢什么口味只能是末流,永远成为不了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