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

历史的荒野


《过秦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就是这段话里的”奋六世之余烈“近年来引起了一些争议:过去传统的解释认为”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混一华夏之间的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六位国君,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世“指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指世代,如果照此理解而言:秦武王嬴荡和秦昭襄王嬴稷实为一代。那么要凑足六世就得再往上数一代——当时在位的秦国国君是秦献公嬴师隰,所以近年来也有人提出所谓”奋六世之余烈“是指秦献公嬴师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六代七位国君。我个人的理解还是觉得传统的说法更贴近于《过秦论》中的愿义——毕竟《过秦论》从开篇就是从商鞅变法写起的。不过如果要从推动秦国崛起的意义而言:秦献公嬴师隰当之无愧是秦国崛起道路上的一代英杰。我个人以为:尽管传统的解释更符合《过秦论》中的愿义,但就秦国崛起的战略意义上我更倾向于将秦献公嬴师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六代七位国君并列,需要指出的是:这六代七位国君均为秦国的崛起添砖加瓦,其中前五位都是对秦国的崛起有杰出贡献者,至于秦孝文王嬴柱和秦庄襄王嬴楚则能力相对平庸,但也绝非昏君,他们对秦国崛起的贡献尽管有限,但至少没起过反作用。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逝世,本来太子嬴师隰理当继承秦国君位,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太子嬴师隰和母亲一起被流放陇西河谷,这年嬴师隰只有五岁,他还不明白权力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为自己回和母亲一起在陇西河谷平静度过余生。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嬴师隰的日渐成长,秦简公对他的担忧也与日俱增,于是秦简公决定派出杀手斩草除根,嬴师隰被迫隐姓埋名四处流亡。昔日的国君之子却沦落为一个流亡者不能不令人感叹世事无常。

嬴师隰十岁那年感觉自己在秦国再也待不下去了,因为他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于是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此后他在魏国经历了29年的流亡生涯。此时的魏国正是霸业鼎盛时期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魏国名将吴起打造了精锐的魏武卒并率领这支铁军于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击败秦军,完全夺取秦国早在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秦国朝政被世家大族把持,甚至连国君的废立也是由世家贵族做主。在被吴起重创后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

魏国变法后欣欣向荣的局面和秦国的亡国之危都没能逃过嬴师隰那双锐利的眼睛,也许在这段流亡岁月中他就已经开始思考秦国未来的出路了。魏国方面则将嬴师隰视为自己手中的一张好牌——毕竟他是秦国的前太子,这一身份如果运作得当将大大有利于魏国的霸业,因而魏国给嬴师隰的待遇很优厚。这使嬴师隰得以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

秦简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于秦出子的母亲重用她的亲戚和身边的宦官,这使得她和秦国的世家大族势力矛盾日深。秦出子的母亲为笼络人心,赏赐过多,使秦国的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税率以增加国库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农的强烈不满。一时之间秦国上上下下怨声载道。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魏国当时的国君魏武侯派人告诉嬴师隰:魏国要支持他归国夺回本应属于他的秦国君位。嬴师隰并没对此事立即表态,因为他明确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嬴师隰虽然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欢迎——弄不好秦国街头会有人拉起横幅,上书“打到魏帝国主义的傀儡走狗嬴师隰”。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才取得政权的国君,必然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对秦国不利。

嬴师隰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但与此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拒绝魏武侯——否则他将永远丧失回国执政的机会。甚至情况可能会演变得更糟:秦国和魏国本来就是死敌,魏国的反秦思潮一直有极大的市场,自己之所以受到魏国的礼遇,完全是因为自己对魏国而言有利用价值——这利用价值就是利用自己在秦国残存的影响力扰乱秦国而使魏国坐收渔利;如果拒绝魏武侯,自己就成为对魏国没有价值的人,那么魏国很有可能会选择将自己送给实际执掌秦国朝政的秦出子母子以缓和魏秦关系,而这对嬴师隰而言几乎就意味着死亡,而且不仅仅只是他本人的死亡,连同他的家人和追随者都会被斩草除根。嬴师隰思考再三后对魏武侯的使者说:“非常感谢贵国君侯和先君这些年来对我的照顾,我不愿君侯再为我而分散力量。我打算自己独自归国,对魏国的护送之意我心领了。”

魏武侯得到嬴师隰的答复后很是高兴:嬴师隰只要一回秦国,自己扰乱秦国朝政以便浑水摸鱼的目的就实现了,至于秦出子母子和嬴师隰之间的政治斗争谁胜谁败与魏国都没多大瓜葛——如果秦出子母子得胜就说嬴师隰是被魏国驱逐回秦国的,借以缓和魏秦关系;如果嬴师隰获胜就以魏国曾收留过嬴师隰为名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讹诈。高兴之余的魏武侯赠给嬴师隰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并问他何时启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嬴师隰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魏武侯辞别。魏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嬴师隰道别。此前嬴师隰也曾想过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嬴师隰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夺权的准备活动——因为再不行动,一旦自己对魏武侯失去利用价值,难保魏武侯不会扶植秦国的其他公子建立一个亲魏国的傀儡政权。

嬴师隰即使在落难流亡之际身边也一直有一群忠实的部下跟随。在追随嬴师隰的人当中不乏能力杰出的,嬴师隰让他们悄悄潜入秦国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嬴师隰离秦之前的小名叫连,他是秦国公子,所以秦国人一般管他叫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然而光散布消息是没用的,任凭你空口白牙说得天花乱坠也收买不到能为自己卖命之人。事实上嬴师隰对魏武侯那番虚与委蛇成功对其进行了战略忽悠,在收到魏武侯送来的资金后嬴师隰一点也没浪费——全部用来交接豪杰义士,暗中争取秦军的将领。我们要知道魏武侯何许人也?那可是当时的天下霸主,打得秦国几乎亡国的主,能没两把刷子吗?嬴师隰能成功对其进行战略忽悠,也算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了。

很快嬴师隰派到秦国的间谍们传回消息:秦国人对当年公子连君位遭叔祖秦简公夺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简公在位期间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河西地,秦人对秦简公都很有怨言。秦简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间秦国没有什么作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后两岁的儿子秦出子即位,秦国更是进入到秦出子母亲执政的混乱局面。秦人对秦国的这种危险状况都很担忧,希望秦国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春秋时代穆公称霸时的强盛。秦国许多大臣不满秦出子母亲重用本家亲属的做法,愿意配合公子连推翻秦出子母亲的统治。秦国的自耕农和地主在听说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后都盼着公子连的早日归来。

经过一年的筹划嬴师隰觉得时机成熟,便准备动身。在与魏武侯辞别时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嬴师隰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嬴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秦出子母亲得知后命令军队前去消灭秦献公一伙。这支军队的将领早已被秦献公收买,在路上说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献公。沿途闻讯而来迎接秦献公的秦国百姓很多,秦献公在这些人的簇拥下进入秦国的都城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夺回君位。

就这样秦献公这个辗转流亡三十余年的老太子终于回国继承国君之位,然而他所面对的局势是无比凶险的:秦国在失去河西之地后实际上东部天险关隘尽失,这意味着魏军随时可以再打进来。而秦国的世家大族势力既然能拥立秦献公推翻秦出子母子,自然也有实力推翻秦献公。与此同时由于被魏国死死封锁,秦国失去了和中原各国交流的渠道,日渐被中原诸侯视为西戎蛮夷,被排斥于诸侯会盟体系之外。这一切在秦献公看来:都是应当改变,也必须改变的。

流亡在外三十余年的秦献公终于得以回国继位,然而他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他必须思考破局之道——破局之道说起来简单做起了难,那就是变法改革。这点早在他还在魏国流亡时就已看得一清二楚:身处变革的时代如果拒绝变革就只会被时代淘汰。客观而言:秦国的改革并非始于秦献公,而是始于他的政治对手——昔日的秦简公,只不过秦简公的改革涉及的领域并不广泛,也没起什么效果。

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9年)简公令官吏带剑以防身,这是秦国革新礼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许百姓带剑。在此之前的秦国只有贵族才有佩剑的资格,简公希望以此塑造秦国百姓的尚武风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项改革措施对打造后来秦国那支虎狼之师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至少在简公在世时看不出有多少成效。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开始“初租禾”改革——上承认了土地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拥有所有权,使大批占有私垦田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成为土地的合法主人。对这两项改革秦献公不仅进行了继承,而且更加深化。

此前秦国的土地都是世家贵族的封地,农民其实都是为世家大族耕种的农奴,随着“初租禾”改革的推行,在秦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地主和自耕农。在秦献公看来:这些人就是自己和世家贵族势力抗衡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于是“初租禾”制度得到进一步贯彻:秦国以法律形式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保障百姓对自己所开垦土地的所有权,这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绝对是一项亲民政策——毕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秦献公利用这一政策既获得了小地主和自耕农的支持,又削弱了世家贵族的势力。公元前378年秦献公又开始推动市场管理的改革——对工商业征收新税,推动秦国商品市场的发育,同时也为秦国的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税源。

另一项改革措施也直接令下层人民欢欣鼓舞: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废除自秦武公起秦国实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殉葬制度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最无耻最不人道的制度(没有之一),当然客观的说:秦献公之所以废除殉葬制度不是因为他对殉葬的奴隶有多少同情之心,而是出于他变法强秦的整体规划——春秋战国争霸其实说穿了就是要做到以下四点“地尽其利,货尽其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谓地尽其利就是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用单位面积的土地获得更高的粮食产量;所谓货尽其流就是货物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交换;物尽其用就是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没有一丝一毫的闲置浪费;所谓人尽其才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这其中人是最宝贵的,因为任何事都必须由人来完成。但无论其出自何种目的,废除殉葬制度总归是历史的进步——对秦国的底层民众而言:仅仅凭借下放土地、废除殉葬这两项制度秦献公就应该是他们心目中最杰出的统治者;齐桓、晋文虽是一代霸主,可说到底和百姓有何干系?与废除殉葬同时进行的还有鼓励生育的措施,借以增加秦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兵源。

第三项改革措施其实也是大大有利于秦国民众的——《大秦帝国》中告诉我们: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是由世家贵族把持的,平民子弟即使立下功勋也无法晋升。其实秦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个提拔平民子弟入朝为官的是秦献公。秦献公敏锐意识到:随着土地所有权的下放,新兴的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的实力将日益壮大并将逐渐成长为自己和世家贵族抗衡的有力工具。遗憾的是秦献公时代世家贵族势力依然强大,他只能凭借自己作为国君的权力提拔一部分自己中意的平民子弟,还没能像商鞅变法之后那样建立完全以军功授予爵位的制度体系。

第四项改革措施是于公元前379年效仿楚、魏等国早已实行的县制——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进行管理。武王伐纣创建西周王朝之后实行分封制:当时实际上是进行层层递进的分封——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国君,诸侯们的封地称之为国;在诸侯国内部又将国内土地分封给本国的贵族大夫,称之为家,也就是说这个时代只有贵族才有家,生活在贵族封地上的百姓都随贵族一个姓,至于奴隶本身就是主人的私有财产,谈什么家呢?春秋时代楚武王率先打破这一惯例——在楚国境内设立由国君直接通知的县,而不是贵族封地,这实际上日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雏形。到秦献公时期楚、魏等国早已实行县制多年,秦国却依然还是各家贵族势力割据的状态。除了设立由自己直接统治的县之外,秦献公又放出了一个打击贵族势力的大招: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对秦国的基层管理单位进行重新编制——把把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有人犯法,实行连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监督,秦国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然而秦献公的着眼点并非完全是为了维护秦国的社会治安,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百姓牢牢树立起国法的概念,让他们明白:自己首先是国君臣子,而不是哪家贵族的家奴。

秦献公取得政权后就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争斗,秦国的国力渐强,人口也增加不少,军队的军事素质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对于秦献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国的新兴地主十分支持,而奴隶主却越来越有意见。奴隶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国君的封赏,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开垦荒地和购买。秦献公的政策无疑是支持地主经济,而秦献公本人很少将土地赏给贵族。秦国的奴隶主们受到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转化为地主,采取地主经济的生产方式,秦献公对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但毕竟秦国的奴隶主势力是一个传统势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秦国的西部依然很强大。奴隶主控制的西部与新兴地主控制的东部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土地数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使他们对现有土地进行争夺。当然还有对权力的争夺。尽管对于土地和庄园的经营,奴隶主明显不如地主在行,但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却是同样强烈的。秦献公决定用战争来转移紧张的国内矛盾,抢夺邻国的土地来缓解国内对土地的强烈需求。秦人对与中原的交流有着强烈的愿望,这也是秦献公一直就有的梦想。实际上此时的秦献公并不打算完全抛弃秦国旧日奴隶主贵族阶层,而完全依赖于新兴的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而是希望在两派之间搞平衡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毕竟他主要是靠奴隶主贵族夺得政权,却在夺取政权后又要靠地主和自耕农的支持来变法图强,所以他也不希望奴隶主和新兴的地主、农民之间彻底撕破脸。然而秦国国内的土地开垦已近饱和状态,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年代秦献公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安抚两派了,那就只有把目光转向国外——靠夺取别国土地来缓和国内矛盾。

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便决定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得到周天子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荣耀,国内的注意力转向外战。秦国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这场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秦国人的士气,在此之前秦国与魏国交手就从没战胜过,如今居然打败了天下霸主魏国及其盟友韩国组成的联军,况且此战是以匡扶周室为旗号,可谓师出有名。在乱世之中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同时具备实力和大义——经过秦献公的改革,秦国国力已有提升;如今获得了周天子的赞赏使秦国拥有了一面在当时的话语逻辑下正义的大旗。受到这次胜利的鼓舞,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下令秦军攻打魏国,夺取秦国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人,取得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秦献公把这些土地赏给地主和贵族,国内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周天子向秦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秦献公被赐予与秦穆公一样“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军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将领公叔痤,攻取庞城(今韩城东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秦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大秦帝国》中将这段改成了献公死后孝公嬴渠梁将公叔痤放回属于艺术加工,与史实有出入;另外献公在少梁之战中也没中魏军的毒箭,少梁之战其实是以秦军获胜告终。

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电视剧中为衬托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的艰难处境,将少梁之战描写成致使秦献公丧命的原因,又绘声绘色地描写魏国趁秦献公新丧联合五国图谋分秦。其实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的处境的确艰难,不过已不似其父秦献公即位时那般岌岌可危——毕竟刚刚经历石门、少梁两次大捷,其实魏国已对秦国有所忌惮。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献公死后时年21岁的太子嬴渠梁继承君位,是为秦孝公。孝公继位后对内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对外招募各国贤才以为己用。刚一登基的秦孝公就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秦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在他的强力支持下商鞅得以在秦国推行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一系列变法措施。商鞅变法后秦国打破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阶级壁垒,确立了以军功晋升的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粮食产量大为提升。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公元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秦孝公以铁腕手段维护新法,为此他不惜与国内的老贵族阶层为敌,甚至在变法触及到太子时也断然予以处置。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将这里作为日后秦国东出的基地,正是在这里他命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使秦国的军力、生产力和政治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国力日渐强大的秦国已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后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尽管秦国在经过商鞅的两次变法后国力得以提升,尽管秦国趁魏国与他国交锋之机取得了对魏国的几次军事胜利,然而这时的魏国仍是秦国最大的外部威胁。因此秦孝公在审时度势之后于公元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然而不久之后魏惠王就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然后以秦国之地为根据地争夺天下。秦孝公和商鞅认为:以秦国之力难以与魏国抗衡,于是打算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公元前三四四年商鞅去向魏惠王游说,商鞅指出:魏国的盟国多为小国,不足以王天下。建议魏国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称王,然后图谋齐楚,如此可谓名正言顺。事实上这时魏惠王尚未称王,我们先暂称其本名魏罃。魏罃听从了商鞅的建议:“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后世因此称魏罃为魏惠王。魏惠王称王后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得罪了齐、楚两个大国,与此同时战国七雄之外的小国也日益意识到魏国的野心,转而纷纷投奔齐国。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同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商鞅设计俘虏了公子卬,迫使魏惠王割让河西部分土地。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国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之初车裂商鞅既报复了当年自己当太子时被商鞅责罚的羞辱,又借以安抚朝中的保守派旧贵族。但在秦国朝政稳定之后秦惠文王嬴驷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商鞅之法并开始起用公孙衍、张仪、司马错等人以连横之策分化瓦解东方六国。公元前330年秦国完全收复了被魏国夺占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25年嬴驷称王,使秦国在名号上得以和楚、魏、齐平起平坐;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嬴驷用张仪之计打败了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联盟,后又拆散齐、楚联盟并出兵占领楚国的汉中;此后秦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从义渠和巴蜀获得的土地为秦国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富饶的粮食产地。

秦武王嬴荡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在外交方面连横卫、齐,又联络越国以制衡楚国,结盟魏国以伐韩。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嬴荡起兵向周王室示威并在周王室的都城洛阳和大力士比赛举鼎,结果不幸被鼎所砸,后气绝身亡,年仅23岁,没有子嗣。

秦昭襄王嬴稷继位之初由其母宣太后摄政掌权,其舅父魏冉担任丞相。后来随着秦昭襄王的日益成长,逐渐收回了太后和魏冉的权力。亲政后的昭襄王任用范雎,正式确立远交近攻的国策;彻底灭亡义渠国;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斩杀24万魏韩联军;公元前278年贡献楚国郢都;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击败了统一天下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劲敌赵国;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国,标志着秦以天下霸主取代周天子的权威进而一统天下的大势已不可逆转。

秦孝文王嬴柱由于父王嬴稷在位时期实在太长,等到他继位仅仅三天就告驾崩。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唯一还可称道的成就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赐宗室亲戚,开放苑囿游乐。

秦庄襄王嬴楚又名嬴子楚、嬴异人。他登基元年宣布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人民。同年秦庄襄王命蒙骜伐韩,韩国被迫割让成皋、巩等地。秦国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还是在这一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后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大片土地。秦庄襄王二年和三年庄襄王连续命令蒙骜攻打赵国,秦庄襄王命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等三十七座城池。同年三月蒙骜又攻取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北)和汲(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秦庄襄王三年三月和四月庄襄王还命令蒙骜攻取了魏国的高都和汲,王龁攻打上党郡,设立太原郡。魏公子信陵君合纵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蒙骜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过后信陵君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怒于此战的失利,想要囚禁在秦国为质子的魏太子增,经人劝说后秦庄襄王才打消此念头。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华夏,其以上六代国君分别为:

1、秦孝公嬴渠梁(秦献公嬴师隰嫡长子):一生忍辱负重,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打破秦国积贫积弱局面,使秦国崛起,后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



2、秦惠文王赢驷(秦孝公独子):借老世族之力杀掉商鞅,但仍继承商鞅新法,一生破三晋,灭义渠,平巴蜀,拓土强国。



3、秦武王嬴荡(秦惠文王长子):平定蜀地叛乱、联魏攻韩。



4、秦昭襄王赢稷(秦惠文王次子):以白起为将,伊阙之战击败韩魏,长平之战击败赵国,联合魏、赵、韩、燕四国伐齐,干趴下“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和“东帝”齐国,秦国自此一家独大。



5、秦孝文王嬴柱(秦昭襄王长子):仅在位三天,无建树!



6、秦庄襄王赢异人(又名子楚,秦孝文王之子,起先在赵国为质,后在“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帮助下返回秦国,秦孝文王嬴柱在位三天而薨,赢异人继位):剿灭东周势力,蚕食三晋。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关注!


才子八怪


汉代才子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那么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秦国的那六位君王呢?

其一:秦孝公。他即位时仅21岁,愤于秦魏河西之战秦人之惨败,国力衰败的颓势,励志图强,依重卫鞅,在国内施行了数十年的深彻变法,秦国由弱转强,在卫鞅的率领下打败魏国重夺河西之地,彻底控住了东出中原的大门,是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开拓者,奠基人。

其二:秦惠文王。继位后处死卫鞅,但留下其法以强秦,并用张仪为相,开连横之策,与六国争衡中原。

其三:秦武王。虽在位时间不长,但设置丞相、攻拨宜阳,为秦之东出做了很大贡献,后因于力士孟说比试举鼎,绝膑而亡。

第四:秦昭襄王。他在位时间最长~56年之久,在其母宣太后、舅舅魏冉的辅助之下,秦国军力强大,击破强赵,震服六国,俨然有了一统天下的想法,后期又用范睢为相,行远交近攻之国策,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其五:安国君~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下令大赦罪人,并按功勋表彰先王旧臣。

其六:秦庄襄王。始皇帝的父亲,用吕不韦为相,国力大增,业已形成秦国一家独大之势,山东六国已成残局,为始皇帝日后统一宇内做好了铺垫。


贺拔岳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这句话出自汉代贾谊的政论文章《过秦论》。

《过秦论》开头第一句就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写到秦始皇时,承接上文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由上文可以清楚看出:六世指的是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具体包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总共六位秦国国君。

总的来说,六位国君推动了秦国向前发展,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但是,六位国君的贡献有大有小,悬殊分明。

第一世: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卒于公元前338年,名字叫赢渠梁。

秦孝公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从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两次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变法。

对秦国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的变法主要有:土地私有、奖励军功、奖励耕织、编订户口、建立县制。

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以致后来秦国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奖励耕织,促进了秦国经济特别是农业迅速发展,为秦国军事力量壮大提供了经济和粮食保障。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为后来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0多年后,周天子封赏秦孝公为“霸”,大小诸侯王也纷纷西来敬贺,天下诸侯看不起秦国的世代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秦孝公去世的时候,只有43岁,也算是英年早逝。

第二世:秦惠文王生于公元前356年,卒于公元前311年,是秦孝公的儿子,名字叫嬴驷。

公元前337年,嬴驷19岁继承王位。

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利益,豪门宗室对商鞅怨恨太多,嬴驷认定商鞅谋反,将商鞅车裂而死,并且灭了全族。秦惠文王杀死了商鞅,但是,继续实行商鞅所制定的法律。

秦惠文王时期,重用贤良人才。谋略方面任用著名的张仪;武攻方面任用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等大将。

张仪分别与东方六国结盟,破坏六国合纵,对六国分别孤立、各个击破。

大良造(军政最高长官)公孙衍没有辜负秦惠文王的重托,一举收复了大片土地,并且将8万名魏军斩杀,彻底扭转了秦国总是败给魏国的难堪局面。

公元前325年,秦国日益强大。嬴驷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国王。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疆域迅速扩张,为统一六国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三世:秦武王生于公元前329年,卒于公元前307年,是秦惠文王的儿子,名字叫嬴荡。

秦武王19岁继承王位,改变了秦惠文王的一些政策,将张仪驱逐出境,并且与魏国结盟。

秦武王命令甘茂(12岁为相的甘罗的爷爷)攻占宜阳,为秦国向东扩张扫平了一条大路。

秦武王身材高大、体格强壮、非常勇猛、热衷战斗,尤其喜欢与人比试力气。他任用大力士任鄙、孟贲等人担当大官。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非要与任鄙、孟贲等人进行举鼎比赛。那鼎叫“龙文赤鼎”,有千钧之重,一钧30斤,也就是有3万斤(秦国3万斤,没有现在的3万斤)。

孟贲力量最大,他用尽全身力气,只能把鼎搬离地面半尺,这时候,孟贲眼珠从眼里冒了出来,眼角流出鲜血。

秦武王讥笑孟贲,他自己用力举起大鼎,正想转身放下,力量耗尽、控制不住。大鼎坠落下来,砸中秦武王胸部,当场气绝身亡。

秦武王死的时候是22岁。

周天子周赧王获悉后大惊失色,准备了一口很漂亮的棺材,亲自看着秦武王尸体装进棺材。周赧王大哭之后,对秦武王亲属进行了慰问。

第四世:秦昭襄王生于公元前325年,卒于公元前251年,是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同父异母弟弟,名字叫嬴稷。

小时候,嬴稷被送到燕国当人质。

秦武王去世的时候,嬴稷回国成功夺取国王宝座,就是秦昭王。秦昭王刚当上国王,国政大权由宣太后(芈八子)、魏冉把持。

在范雎帮助下,秦昭王剥夺了宣太后、魏冉的大权,开始亲政。秦昭王任用范雎为丞相,采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大元帅,发动长平之战,将赵军打得大败,把40万赵国大军活埋了。长平之战使得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了。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岁。秦昭襄王在位长达56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国王之一。

第五世:秦孝文王,生于公元前302年死于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是秦昭襄王的第二个儿子,名字叫嬴柱。

公元前250年10月,52岁的嬴柱继承王位。3天后,在为父亲除丧期间,秦孝文王突然去世。

秦孝文王担任国王仅仅3天,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

第六世:秦庄襄王,生于公元前281年,死于公元前247年,又称为秦庄王,是秦孝文王的儿子,名字叫赢异人,后来改名为嬴楚、嬴子楚。

秦庄襄王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儿子叫嬴政,就是秦始皇。

年轻时的赢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31岁时,在吕不韦帮助之下,回到秦国,并成功继承王位。

秦庄襄王继位不久,命令吕不韦攻占了东周都城洛邑,俘虏了周赧王。至此,统治中国800年的周王朝寿终正寝了。

即位第二年,秦庄襄王派大将从赵国夺取了37座城池。但是,不久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六国合纵联合反攻,将秦军压到了函谷关内。几代君王的奋斗成果就像早晨的薄雾,倏忽不见了。

秦庄襄王十分伤心,抑郁寡欢。公元前247年,在位仅仅三年的秦庄襄王离开了人世,终年35岁。

秦庄襄王去世之后,皇后赵姬与吕不韦齐心协力,将嬴政扶上了秦王的宝座。其后,秦王嬴政力挽狂澜、再振雄风,经过26年奋斗、征战,最终统一六国。

秦国发展过程曲折起伏,历经六世奠定基础,最终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完成统一伟业。伟大事业的成功是需要坚实基础的。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数学张教员


贾谊的一篇《过秦论》天下闻名,其中有一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六世之余烈具体指的是哪六世?他们又有哪些“余烈”留于秦始皇呢?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在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并迁都于咸阳,对外和亲楚国,盟约韩国,联合齐、赵攻打魏国,将战国七雄中最强一国魏国削弱,自此魏国一蹶不振,开疆拓土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

秦惠文王赢驷,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赢驷继位之初为平息宗室仇怨车裂商鞅,但却沿用商鞅之法制,公元前325年始称秦王。当政期间重用各国来投人才,扫义渠,灭巴蜀,出函谷,下商於,为秦国打下巴蜀这个富庶的后勤粮仓,扩大了秦国土地,使秦国进一步强盛。

秦武王嬴荡,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时间很短了,在位期间平定蜀乱,攻克宜阳,设置丞相,这位武王是举重爱好者,公元前307年与大力士孟说比试举鼎,结果“绝膑而亡”。

秦昭襄王赢稷,惠文王之子,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历史上长命君主之一,在位早年其母宣太后掌权,外戚魏冉执政,先后战胜齐、楚、赵等国,取得河东、南阳、黔中等大片土地,迫使楚国迁都,从此再无强盛起来;后期任用范雎为相远交近攻,公元前公元前260年,秦名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灭赵军45万,彻底打残强敌赵国,并于公元前256年灭亡周朝和西周国,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之基础。

秦孝文王嬴柱,昭襄王之子,公元前250年在位,正式在位时间仅仅三天(主要是昭襄王活的太久了,公元前251年其父死后嬴柱为其守孝,守孝期满后继位三天去世)以致功绩不显,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最大功绩可能是立对了太子嬴子楚(秦始皇之父)。

秦庄襄王嬴子楚,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在位,在为期间攻灭东周国,并吞并韩赵魏三国大片土地。虽也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但他结交了一个有眼光的政商吕不韦,生下了一个好儿子嬴政。死后其子嬴政继位,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后,称始皇帝,并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其实我感觉秦孝公之父,秦献公嬴师隰功绩也很大,至少比那两个打酱油的秦王功劳要大的,但是不知贾谊为什么不说是“奋七世之余烈”?


成都东站


这六世指代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秦孝公拜商君为相,重用商君,支持他变法改革。秦国由栎阳迁都至咸阳,一步实行变法。秦孝公派商君带兵进攻魏国,收复了部分河西的土地。秦孝公命令将商县等19个县邑封给卫鞍,从此卫鞍也就是商君。

秦惠文王继位之初,以谋反罪处死了商君。秦惠文王13年,秦国开始称王。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任命公孙衍在河西大捷中大破魏军,收复了整个河西地区。秦惠文王拜张仪为相国。秦惠文王更元8年,秦军在修鱼之战击败三晋的合纵。秦惠文王更元10年,秦惠文王派司马率领军队南下灭亡了巴蜀。秦惠文王更元13年,秦军在丹阳之战大败楚军。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公元前307年,秦军终于攻克了韩国重镇宜阳。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派司马错带领秦国在巴蜀的军队攻打楚国,攻克了楚国的商於之地。

秦昭襄王6年,秦、齐、韩、魏四国联军在垂沙之战大败楚军。秦昭襄王8年,与楚怀王在武关相会,秦昭襄王扣留了楚怀王。秦昭襄王14年,秦国名将白起在伊阙之战大败魏、韩联军。秦昭襄王23年,燕国名将乐毅率领秦、燕、赵、魏、韩的军队在济西之战大败齐军。齐国从此开始一蹶不振。秦昭襄王29年,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秦军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郢城,秦国设置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秦昭襄王34年,武安君率领秦军在华阳之战击败了围攻韩国华阳的赵、魏联军。秦昭襄王47年,武安君在长平大破赵军,坑杀赵军降卒40多万人。秦昭襄王晚年,秦军灭亡了西周。

秦孝文王登基后,过了三天就病逝了。

秦庄襄王元年,秦庄襄王派吕不韦率领秦军灭亡了东周。秦庄襄王二年和三年,屡次派蒙骜攻打三晋。秦庄襄王晚年,秦国用反间计除掉了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潇若扶风


“奋六世之余烈”,说的是始皇帝嬴政之前的秦国六位国君,他们分别是:

1、秦孝公:变法图强击败魏国——商鞅变法。秦国强大,成为7国之首。(战国中期)

秦孝公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秦惠文王:合纵连横,破坏合纵(6国联合)——张仪。刚刚强大。苏秦提出合纵,张仪提出连横。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第二层坚实基础

3、秦武王:(3年执政:举重扎死)群雄中基本强大,抓住机遇东进中原。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为秦统一中国打下第三层坚实基础

4、秦昭襄王:在位56年,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继续东进,摧垮6国的主力,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早年在燕国做人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公子芾、公子壮争位,遂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

第一,对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策略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巩固对巴蜀的统治,巴蜀的稳定,对秦以后的统一战争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三,消灭义渠。

第四,治国成就。

第五,辉煌的军事业绩。

第六,消灭东周。

第七,秦国长年征战

5、秦孝文王:政治上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赐宗室亲戚,开放苑囿游乐。 军事上秦孝文王的信仰是富国强兵,吞并六国。虽然因寿命原因没完成志愿,但其孙嬴政吞并六国,建立秦朝,算是完成了孝文王的遗愿。

秦孝文王

6、秦庄襄王:夺了一块土地,建立了东郡,连接齐国和割断了6国的南北合纵的通道;庄襄王利用赵国和燕国矛盾,占领了赵国37座城池,进一步削弱了赵国。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最后秦国第七位国君嬴政在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的使命,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

感叹秦国这些统治者思想都高度的统一,至少在事业未竟之时,是很重视礼贤之道的。 秦国七代国君始终如一地把重用人才当作实现统一天下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始终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将兼并六国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每一代君王都在没有重大失误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了自己那个时代应当承担的历史重任,并最终逐步完成了秦统一天下的大业。


老家伊滨的


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时候,据说分封了八百多位诸侯,但等到战国时期,就只剩下二十多个,这也难怪孟子会说,春秋无义战。

剩下的这二十多个诸侯国,最终都成为秦国的地盘,统一被改朝换代为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不是一代人的功劳,而是通过秦国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得到的结果。其中秦国倒数第七位君主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启商鞅变法,这才奠定秦国崛起,统一六国的基础。

再加上秦国最后六位君主毫不动摇的坚持商鞅变法,坚持法治,这才有秦国的灭六国之战。下面就来看看,自秦孝公后,秦国最后六位君主都为秦朝的建立做出过哪些贡献。

1,倒数第六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31年—前311年

秦惠文王虽然将商鞅给杀了,但他知道秦国想要国富民强,想要威震东方六国,就必须坚定的实行新法,遵循商鞅定下来的规矩。等后来平定以甘龙为首的士族叛乱,秦惠文王的权力和地位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稳定。

于是在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28年期间,秦惠文王数次发兵进攻魏国,魏国屡战屡败,不得不割地求和。至此,秦国不仅占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全部地盘,还在黄河的东岸建立起东进的前进阵地。

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的主持下,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结果被秦惠文王派出的樗里疾,趁燕国和楚国的军队未到,现在修鱼打败魏赵韩三国,斩首八万,使五国攻秦破灭。

公元前316年,在司马错的建议下,秦国进攻巴蜀,进而占领巴蜀大地,为秦国拿下兵源和粮食来源的重要基地。公元313年,张仪出使楚国,诱骗楚国和齐国断交。等楚国意识到自己被骗后,立马发兵进攻秦国,结果不仅三战三败,反而还把汉中丢给了秦国。

在开疆拓土上,秦惠文王为秦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选拔人才上不仅重用秦人,还破格提拔外籍能臣。在权力上他立相分权,防止君权滥用。若不是秦惠文王染病,只活到46岁,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至少可以提前十几年。

2,倒数第五位,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前307年

秦武王刚登基不就,巴蜀便发生叛乱,但是在甘茂的指挥下,最终平定巴蜀叛乱。随后又让甘茂北上进攻义渠、丹犁。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进攻韩国。这一仗打了大半年,最终秦国取得胜利,占领宜阳,并斩首六万。

但是这位好战的秦王有个缺点,就是喜欢意气用事,又因为天生神力,喜欢举重。于是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跑到周王畿,说要试试九鼎的重量,看看能不能把大鼎举起来。

结果举是举起来了,但毕竟那么重,秦武王手一滑,然后就活生生的被大鼎给砸死了。

3,倒数第四位,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

秦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嬴稷在赵国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当上秦国国君,史称秦昭襄王。虽然秦国的文武大臣们大都反对嬴稷当上秦王,但是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嬴稷最终还是稳固了他秦昭襄王的位置。

虽说是王,但他母亲,也就是芈月芈太后听政,丞相和大将军又是魏冉,因此当时的秦昭襄王说白了就没啥权力。也正是急于想证明自己,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竟然把楚国的楚怀王骗到武关,然后就把楚怀王给绑架了。

本来秦昭襄王是想用楚怀王当筹码,让楚国割让城池作交换的。结果倒好,楚国根本不管楚怀王,直接让太子上位,史称楚顷襄王。

绑了人家老大,秦昭襄王还派兵攻打楚国。公元前298年,秦国进攻楚国,斩首5万,占领楚国十六座城。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派白起为帅,和韩国魏国爆发伊阙之战,斩首24万。

再到公元前286年,这些年来秦国一直在进攻韩国和魏国,令这两个国家是连连败退,再也不可能对秦国产生重大威胁。

公元前282年,秦国进攻赵国。可以说在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是战争不断,跟他紧挨着的韩国,魏国,楚国是饱受其害,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揍。要不是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赵奢打败秦国,秦国说不定也会一直追着赵国打。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这一战秦国虽然灭掉赵国40万大军,但自己也付出20万人的代价。从此东方六国是再也无法抵抗秦国的进攻,只能沦为鱼肉,什么时候被灭掉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4,倒数第三位,秦孝文王,在位三天

秦昭襄王当了56年的秦王,活到75岁,所以他儿子秦孝文王即位的时候都已经53岁了。在两千多年的战国,53岁已经算是长寿了。

可能是因为自己好不容易才当上秦王,实在是太高兴了,结果乐极生悲,所以他才当了3天的秦王,就去找他父亲作伴了。

5,倒数第二位,秦庄襄王,公元前250年—前247年

秦庄襄王是秦孝文王的儿子,刚当上秦王就发兵进攻韩国。后来又发兵进攻魏国和赵国,可以说他当秦王的这三年,主要精力就是在对付韩赵魏三国。

值得一提的是,周朝的彻底灭亡,就是在秦庄襄王手中。虽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进攻周王畿,周朝灭亡,但占领的是西周国的地盘,真要说的话,还得灭掉东周国,周朝这才算是彻底灭亡。

6,最后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正是在祖先们的努力下,秦始皇这才可以在十年之内灭掉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始皇便开始他为期十年的灭六国之战。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赵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

自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中国也由此进入封建社会。


狼群讲历史


这个问题问得好。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典出贾谊《过秦论》二。则六世自然在贾谊论文之中有所论述。所以需要回到贾谊文章本身。

《过秦论》共上中下三篇。此句出自第二篇。全文旨在指出秦亡不在于其他,而在于秦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章首先提及,孝公有地缘优势,又有商君辅佐,采取耕战政策,击败魏国,取得西河之地,这是一世;

继之以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基本上沿袭孝公战略,攻取了汉中、巴蜀战略要地,从东西南北四个方面进行了强力的扩张。面对诸侯的抗秦联盟,秦依照有利地形,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战略,结果大破诸侯,实现了称霸天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这是二、三、四世;

昭襄王死后,秦国是孝文王、庄襄王先后在位,但是在位时间不长,孝文王只有短短几个月,而庄襄王,就是秦始皇他爹,不过两三年,所以贾谊说“享国日浅”。这两任秦王,一个年老,一个力衰,在对外征战方面也没有什么建树,所以说“国家无事”。不过贾谊依旧分别把他们算作五、六世;

庄襄王死后,还是孩童的嬴政即位,相邦吕不韦执政,称“仲父”,独揽大权。嬴政长大之后,借太后丑闻,贬斥吕不韦,并任用李斯、王翦等名相名将,依照前人留下来的积蓄,东出征战,一统天下。自己改号为始皇帝,不定帝号,规定此后新帝称二世、三世。

因此,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世”,指的就是从秦孝公开始,延至秦始皇之时的六任秦国国君,分别是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共六任,前后约160年。他们的赓续奋斗,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实力基础。


稷离


汉朝时期的大儒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即,秦始皇是在之前六代国君厚积的基础之上而薄发,一鼓作气,灭掉了天下其他六大诸侯国,统一宇内。秦始皇的统一,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至于所谓的“六世”到底是哪六位国君,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所说明: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这六位秦国的君主,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先王。正是这六位国君的进取和守成,造就了秦国诸侯霸主的地位,为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继位之初,秦国尚为西北边陲一弱国。彼时其相邻的魏国强盛,秦常为魏国所欺辱。后来诸侯会盟之时,亦故意忽略秦孝公。基于当时状况,秦孝公任用卫国贵族公孙鞅,即后来的商鞅为大良造,进行改革。凡十八年,改革成效显现,商鞅打击了秦国的旧贵族势力,加强了君主权力,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在国内设立郡县,加强对国内的统治;推行一夫一妻的家庭,重农抑商,保障了秦军的后备粮饷。

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初步显现了强国本色。

秦惠文王继位之后,受到旧贵族的压力,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他的变法措施被保留下来,秦国在惠文王的领导之下,持续进步。秦惠文王重用仗义,实行连横的外交政策,削弱六国;同时,任用大将司马错伐蜀,取蜀中之地;令派将领向西攻取义渠国,在解除了秦国东进的后顾之忧。可以说,在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秦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国,并且逐渐将其他诸侯甩在后面。

秦惠文王之后的君主,是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时间不长,便因为挑衅周天子,强行举起九鼎之一,力竭而亡。但其在位期间,平定蜀地的叛乱,设置丞相一职,加强了对国内的管理;在外交上,与魏国结盟,并且联合南方的越国制衡大国楚国,对楚国进行了实质上的消耗。

秦武王之后,秦昭襄王继位。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真正为秦国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其在位期间,秦灭掉了周王朝,结束了周天子八百余年的统治;同时,他多次派兵攻打楚国,使得楚国不断迁都,并且将楚怀王诱骗至秦国境内,囚禁致死;另外,积极参与燕国发起的讨伐齐国之战,险些将齐国灭国,使得齐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另外,粉碎了列国联军进攻秦国的军事行动,并且在长平之战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得赵国再也没有和秦国抗衡的实力。

自此之后,天下诸侯,无一能与秦国抗衡者。虽然在秦昭襄王晚年,秦国遭到了六国的疯狂反扑,但这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秦国统一天下,已成定局。

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不长,不久秦始皇便继位。秦始皇本身雄才大略,加之先祖的积累,于是,终于于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