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六國,所謂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國國君?

歷史的荒野


《過秦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就是這段話裡的”奮六世之餘烈“近年來引起了一些爭議:過去傳統的解釋認為”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從秦孝公商鞅變法到秦始皇混一華夏之間的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楚六位國君,近年來也有人提出”世“指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指世代,如果照此理解而言:秦武王嬴蕩和秦昭襄王嬴稷實為一代。那麼要湊足六世就得再往上數一代——當時在位的秦國國君是秦獻公嬴師隰,所以近年來也有人提出所謂”奮六世之餘烈“是指秦獻公嬴師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楚六代七位國君。我個人的理解還是覺得傳統的說法更貼近於《過秦論》中的願義——畢竟《過秦論》從開篇就是從商鞅變法寫起的。不過如果要從推動秦國崛起的意義而言:秦獻公嬴師隰當之無愧是秦國崛起道路上的一代英傑。我個人以為:儘管傳統的解釋更符合《過秦論》中的願義,但就秦國崛起的戰略意義上我更傾向於將秦獻公嬴師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楚六代七位國君並列,需要指出的是:這六代七位國君均為秦國的崛起添磚加瓦,其中前五位都是對秦國的崛起有傑出貢獻者,至於秦孝文王嬴柱和秦莊襄王嬴楚則能力相對平庸,但也絕非昏君,他們對秦國崛起的貢獻儘管有限,但至少沒起過反作用。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逝世,本來太子嬴師隰理當繼承秦國君位,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太子嬴師隰和母親一起被流放隴西河谷,這年嬴師隰只有五歲,他還不明白權力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他以為自己回和母親一起在隴西河谷平靜度過餘生。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嬴師隰的日漸成長,秦簡公對他的擔憂也與日俱增,於是秦簡公決定派出殺手斬草除根,嬴師隰被迫隱姓埋名四處流亡。昔日的國君之子卻淪落為一個流亡者不能不令人感嘆世事無常。

嬴師隰十歲那年感覺自己在秦國再也待不下去了,因為他時刻都有生命危險,於是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此後他在魏國經歷了29年的流亡生涯。此時的魏國正是霸業鼎盛時期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權,以法治國,國力強盛,奠定此後魏國長達百年的霸業。魏國名將吳起打造了精銳的魏武卒並率領這支鐵軍於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擊敗秦軍,完全奪取秦國早在秦穆公時期佔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陝西境內,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大片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的秦國朝政被世家大族把持,甚至連國君的廢立也是由世家貴族做主。在被吳起重創後秦國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幾有滅亡的危險。

魏國變法後欣欣向榮的局面和秦國的亡國之危都沒能逃過嬴師隰那雙銳利的眼睛,也許在這段流亡歲月中他就已經開始思考秦國未來的出路了。魏國方面則將嬴師隰視為自己手中的一張好牌——畢竟他是秦國的前太子,這一身份如果運作得當將大大有利於魏國的霸業,因而魏國給嬴師隰的待遇很優厚。這使嬴師隰得以一方面研究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一方面密切注視秦國國內的局勢。

秦簡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時年僅兩歲,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於秦出子的母親重用她的親戚和身邊的宦官,這使得她和秦國的世家大族勢力矛盾日深。秦出子的母親為籠絡人心,賞賜過多,使秦國的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率以增加國庫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一時之間秦國上上下下怨聲載道。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魏國當時的國君魏武侯派人告訴嬴師隰:魏國要支持他歸國奪回本應屬於他的秦國君位。嬴師隰並沒對此事立即表態,因為他明確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歸國的用意:魏國善待自己將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沒有提出要送自己歸國,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時魏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險惡,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時候。嬴師隰雖然有強烈的歸國執政願望,但他知道:秦國與魏國是死敵,如果是魏國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會受到秦國人的歡迎——弄不好秦國街頭會有人拉起橫幅,上書“打到魏帝國主義的傀儡走狗嬴師隰”。另一方面由於自己是在魏國支持下才取得政權的國君,必然要受到魏國的制約,而對秦國不利。

嬴師隰不願做有損於秦國利益的事,但與此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拒絕魏武侯——否則他將永遠喪失回國執政的機會。甚至情況可能會演變得更糟:秦國和魏國本來就是死敵,魏國的反秦思潮一直有極大的市場,自己之所以受到魏國的禮遇,完全是因為自己對魏國而言有利用價值——這利用價值就是利用自己在秦國殘存的影響力擾亂秦國而使魏國坐收漁利;如果拒絕魏武侯,自己就成為對魏國沒有價值的人,那麼魏國很有可能會選擇將自己送給實際執掌秦國朝政的秦出子母子以緩和魏秦關係,而這對嬴師隰而言幾乎就意味著死亡,而且不僅僅只是他本人的死亡,連同他的家人和追隨者都會被斬草除根。嬴師隰思考再三後對魏武侯的使者說:“非常感謝貴國君侯和先君這些年來對我的照顧,我不願君侯再為我而分散力量。我打算自己獨自歸國,對魏國的護送之意我心領了。”

魏武侯得到嬴師隰的答覆後很是高興:嬴師隰只要一回秦國,自己擾亂秦國朝政以便渾水摸魚的目的就實現了,至於秦出子母子和嬴師隰之間的政治鬥爭誰勝誰敗與魏國都沒多大瓜葛——如果秦出子母子得勝就說嬴師隰是被魏國驅逐回秦國的,藉以緩和魏秦關係;如果嬴師隰獲勝就以魏國曾收留過嬴師隰為名進行領土和政治上的訛詐。高興之餘的魏武侯贈給嬴師隰車馬和大量金銀珠寶並問他何時啟程,到時好為他餞行。嬴師隰說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時定向魏武侯辭別。魏武侯雖然不是很高興,但還是禮貌地與嬴師隰道別。此前嬴師隰也曾想過利用秦國的內政不穩奪回君位,但他不願意接受魏國的幫助,受魏武侯的擺佈。魏武侯的建議讓嬴師隰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絕,反倒迫使他立即開始奪權的準備活動——因為再不行動,一旦自己對魏武侯失去利用價值,難保魏武侯不會扶植秦國的其他公子建立一個親魏國的傀儡政權。

嬴師隰即使在落難流亡之際身邊也一直有一群忠實的部下跟隨。在追隨嬴師隰的人當中不乏能力傑出的,嬴師隰讓他們悄悄潛入秦國聯繫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公子連(聯繫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公子連(嬴師隰離秦之前的小名叫連,他是秦國公子,所以秦國人一般管他叫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的消息要回國實行新政的消息。然而光散佈消息是沒用的,任憑你空口白牙說得天花亂墜也收買不到能為自己賣命之人。事實上嬴師隰對魏武侯那番虛與委蛇成功對其進行了戰略忽悠,在收到魏武侯送來的資金後嬴師隰一點也沒浪費——全部用來交接豪傑義士,暗中爭取秦軍的將領。我們要知道魏武侯何許人也?那可是當時的天下霸主,打得秦國幾乎亡國的主,能沒兩把刷子嗎?嬴師隰能成功對其進行戰略忽悠,也算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了。

很快嬴師隰派到秦國的間諜們傳回消息:秦國人對當年公子連君位遭叔祖秦簡公奪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簡公在位期間秦國朝政腐敗,國力羸弱,丟掉河西地,秦人對秦簡公都很有怨言。秦簡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間秦國沒有什麼作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後兩歲的兒子秦出子即位,秦國更是進入到秦出子母親執政的混亂局面。秦人對秦國的這種危險狀況都很擔憂,希望秦國能夠出現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重現春秋時代穆公稱霸時的強盛。秦國許多大臣不滿秦出子母親重用本家親屬的做法,願意配合公子連推翻秦出子母親的統治。秦國的自耕農和地主在聽說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後都盼著公子連的早日歸來。

經過一年的籌劃嬴師隰覺得時機成熟,便準備動身。在與魏武侯辭別時公子連與魏武侯盟誓:嬴師隰感謝三十年來魏國對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改在河西迎立嬴師隰為君,是為秦獻公。秦出子母親得知後命令軍隊前去消滅秦獻公一夥。這支軍隊的將領早已被秦獻公收買,在路上說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獻公。沿途聞訊而來迎接秦獻公的秦國百姓很多,秦獻公在這些人的簇擁下進入秦國的都城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殺死秦出子和他的母親,奪回君位。

就這樣秦獻公這個輾轉流亡三十餘年的老太子終於回國繼承國君之位,然而他所面對的局勢是無比兇險的:秦國在失去河西之地後實際上東部天險關隘盡失,這意味著魏軍隨時可以再打進來。而秦國的世家大族勢力既然能擁立秦獻公推翻秦出子母子,自然也有實力推翻秦獻公。與此同時由於被魏國死死封鎖,秦國失去了和中原各國交流的渠道,日漸被中原諸侯視為西戎蠻夷,被排斥於諸侯會盟體系之外。這一切在秦獻公看來:都是應當改變,也必須改變的。

流亡在外三十餘年的秦獻公終於得以回國繼位,然而他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他必須思考破局之道——破局之道說起來簡單做起了難,那就是變法改革。這點早在他還在魏國流亡時就已看得一清二楚:身處變革的時代如果拒絕變革就只會被時代淘汰。客觀而言:秦國的改革並非始於秦獻公,而是始於他的政治對手——昔日的秦簡公,只不過秦簡公的改革涉及的領域並不廣泛,也沒起什麼效果。

秦簡公六年(公元前409年)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在此之前的秦國只有貴族才有佩劍的資格,簡公希望以此塑造秦國百姓的尚武風氣,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項改革措施對打造後來秦國那支虎狼之師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至少在簡公在世時看不出有多少成效。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開始“初租禾”改革——上承認了土地佔有者對所佔土地擁有所有權,使大批佔有私墾田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成為土地的合法主人。對這兩項改革秦獻公不僅進行了繼承,而且更加深化。

此前秦國的土地都是世家貴族的封地,農民其實都是為世家大族耕種的農奴,隨著“初租禾”改革的推行,在秦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地主和自耕農。在秦獻公看來:這些人就是自己和世家貴族勢力抗衡的最強有力的工具。於是“初租禾”制度得到進一步貫徹:秦國以法律形式鼓勵百姓開墾荒地並保障百姓對自己所開墾土地的所有權,這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絕對是一項親民政策——畢竟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秦獻公利用這一政策既獲得了小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又削弱了世家貴族的勢力。公元前378年秦獻公又開始推動市場管理的改革——對工商業徵收新稅,推動秦國商品市場的發育,同時也為秦國的財政收入開闢了新稅源。

另一項改革措施也直接令下層人民歡欣鼓舞: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自秦武公起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殉葬制度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暴最無恥最不人道的制度(沒有之一),當然客觀的說:秦獻公之所以廢除殉葬制度不是因為他對殉葬的奴隸有多少同情之心,而是出於他變法強秦的整體規劃——春秋戰國爭霸其實說穿了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點“地盡其利,貨盡其流,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所謂地盡其利就是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用單位面積的土地獲得更高的糧食產量;所謂貨盡其流就是貨物在市場上自由流通交換;物盡其用就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沒有一絲一毫的閒置浪費;所謂人盡其才就是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才能,沒有人才被埋沒的現象。這其中人是最寶貴的,因為任何事都必須由人來完成。但無論其出自何種目的,廢除殉葬制度總歸是歷史的進步——對秦國的底層民眾而言:僅僅憑藉下放土地、廢除殉葬這兩項制度秦獻公就應該是他們心目中最傑出的統治者;齊桓、晉文雖是一代霸主,可說到底和百姓有何干系?與廢除殉葬同時進行的還有鼓勵生育的措施,藉以增加秦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兵源。

第三項改革措施其實也是大大有利於秦國民眾的——《大秦帝國》中告訴我們: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是由世家貴族把持的,平民子弟即使立下功勳也無法晉升。其實秦國曆史上真正第一個提拔平民子弟入朝為官的是秦獻公。秦獻公敏銳意識到:隨著土地所有權的下放,新興的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的實力將日益壯大並將逐漸成長為自己和世家貴族抗衡的有力工具。遺憾的是秦獻公時代世家貴族勢力依然強大,他只能憑藉自己作為國君的權力提拔一部分自己中意的平民子弟,還沒能像商鞅變法之後那樣建立完全以軍功授予爵位的制度體系。

第四項改革措施是於公元前379年效仿楚、魏等國早已實行的縣制——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進行管理。武王伐紂創建西周王朝之後實行分封制:當時實際上是進行層層遞進的分封——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國君,諸侯們的封地稱之為國;在諸侯國內部又將國內土地分封給本國的貴族大夫,稱之為家,也就是說這個時代只有貴族才有家,生活在貴族封地上的百姓都隨貴族一個姓,至於奴隸本身就是主人的私有財產,談什麼家呢?春秋時代楚武王率先打破這一慣例——在楚國境內設立由國君直接通知的縣,而不是貴族封地,這實際上日後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的雛形。到秦獻公時期楚、魏等國早已實行縣制多年,秦國卻依然還是各家貴族勢力割據的狀態。除了設立由自己直接統治的縣之外,秦獻公又放出了一個打擊貴族勢力的大招: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對秦國的基層管理單位進行重新編制——把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如果有人犯法,實行連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監督,秦國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然而秦獻公的著眼點並非完全是為了維護秦國的社會治安,更重要的是讓這些百姓牢牢樹立起國法的概念,讓他們明白:自己首先是國君臣子,而不是哪家貴族的家奴。

秦獻公取得政權後就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它國家之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復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對於秦獻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國的新興地主十分支持,而奴隸主卻越來越有意見。奴隸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國君的封賞,地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開墾荒地和購買。秦獻公的政策無疑是支持地主經濟,而秦獻公本人很少將土地賞給貴族。秦國的奴隸主們受到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轉化為地主,採取地主經濟的生產方式,秦獻公對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但畢竟秦國的奴隸主勢力是一個傳統勢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動的中心——秦國的西部依然很強大。奴隸主控制的西部與新興地主控制的東部的矛盾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秦國的土地數量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而使他們對現有土地進行爭奪。當然還有對權力的爭奪。儘管對於土地和莊園的經營,奴隸主明顯不如地主在行,但他們對土地的渴望卻是同樣強烈的。秦獻公決定用戰爭來轉移緊張的國內矛盾,搶奪鄰國的土地來緩解國內對土地的強烈需求。秦人對與中原的交流有著強烈的願望,這也是秦獻公一直就有的夢想。實際上此時的秦獻公並不打算完全拋棄秦國舊日奴隸主貴族階層,而完全依賴於新興的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而是希望在兩派之間搞平衡以維持自己的統治——畢竟他主要是靠奴隸主貴族奪得政權,卻在奪取政權後又要靠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來變法圖強,所以他也不希望奴隸主和新興的地主、農民之間徹底撕破臉。然而秦國國內的土地開墾已近飽和狀態,在那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年代秦獻公沒有多餘的土地來安撫兩派了,那就只有把目光轉向國外——靠奪取別國土地來緩和國內矛盾。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便決定以此為藉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韓、魏兩軍,得到周天子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彷彿看到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這場戰役的勝利大大鼓舞了秦國人的士氣,在此之前秦國與魏國交手就從沒戰勝過,如今居然打敗了天下霸主魏國及其盟友韓國組成的聯軍,況且此戰是以匡扶周室為旗號,可謂師出有名。在亂世之中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同時具備實力和大義——經過秦獻公的改革,秦國國力已有提升;如今獲得了周天子的讚賞使秦國擁有了一面在當時的話語邏輯下正義的大旗。受到這次勝利的鼓舞,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獻公下令秦軍攻打魏國,奪取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人,取得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秦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緩解。周天子向秦獻公祝賀這一勝利,秦獻公被賜予與秦穆公一樣“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將領公叔痤,攻取龐城(今韓城東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秦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後將公叔痤放回魏國。《大秦帝國》中將這段改成了獻公死後孝公嬴渠梁將公叔痤放回屬於藝術加工,與史實有出入;另外獻公在少梁之戰中也沒中魏軍的毒箭,少梁之戰其實是以秦軍獲勝告終。

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電視劇中為襯托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艱難處境,將少梁之戰描寫成致使秦獻公喪命的原因,又繪聲繪色地描寫魏國趁秦獻公新喪聯合五國圖謀分秦。其實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處境的確艱難,不過已不似其父秦獻公即位時那般岌岌可危——畢竟剛剛經歷石門、少梁兩次大捷,其實魏國已對秦國有所忌憚。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獻公死後時年21歲的太子嬴渠梁繼承君位,是為秦孝公。孝公繼位後對內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對外招募各國賢才以為己用。剛一登基的秦孝公就向東圍攻陝城(今陝西省韓城市),向西進攻西戎,斬殺西戎獂王。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顯王派使臣送來祭肉,秦國在列國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在他的強力支持下商鞅得以在秦國推行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衡、建立縣制等一系列變法措施。商鞅變法後秦國打破了貴族與庶民之間的階級壁壘,確立了以軍功晉升的制度,中央集權得到強化,糧食產量大為提升。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公元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秦孝公以鐵腕手段維護新法,為此他不惜與國內的老貴族階層為敵,甚至在變法觸及到太子時也斷然予以處置。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將這裡作為日後秦國東出的基地,正是在這裡他命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使秦國的軍力、生產力和政治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在經過商鞅兩次變法後國力日漸強大的秦國已具備了收復河西地區的能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入侵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兩地。 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出兵助衛,包圍趙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佔領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包圍焦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但沒有攻克,佔領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齊軍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後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前來救援趙國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的進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

儘管秦國在經過商鞅的兩次變法後國力得以提升,儘管秦國趁魏國與他國交鋒之機取得了對魏國的幾次軍事勝利,然而這時的魏國仍是秦國最大的外部威脅。因此秦孝公在審時度勢之後於公元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然而不久之後魏惠王就準備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許多小國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然後以秦國之地為根據地爭奪天下。秦孝公和商鞅認為:以秦國之力難以與魏國抗衡,於是打算用尊魏為王的辦法來改變魏惠王的意圖。公元前三四四年商鞅去向魏惠王遊說,商鞅指出:魏國的盟國多為小國,不足以王天下。建議魏國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小國外,北面爭取燕國,西面爭取秦國,先行稱王,然後圖謀齊楚,如此可謂名正言順。事實上這時魏惠王尚未稱王,我們先暫稱其本名魏罃。魏罃聽從了商鞅的建議:“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後世因此稱魏罃為魏惠王。魏惠王稱王后召集逢澤之會(逢澤在今河南開封南),由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來參加會盟。然而這樣做的後果是得罪了齊、楚兩個大國,與此同時戰國七雄之外的小國也日益意識到魏國的野心,轉而紛紛投奔齊國。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國在武城(今陝西省華縣東)築城。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同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商鞅設計俘虜了公子卬,迫使魏惠王割讓河西部分土地。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國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的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秦惠文王嬴駟繼位之初車裂商鞅既報復了當年自己當太子時被商鞅責罰的羞辱,又藉以安撫朝中的保守派舊貴族。但在秦國朝政穩定之後秦惠文王嬴駟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商鞅之法並開始起用公孫衍、張儀、司馬錯等人以連橫之策分化瓦解東方六國。公元前330年秦國完全收復了被魏國奪佔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25年嬴駟稱王,使秦國在名號上得以和楚、魏、齊平起平坐;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嬴駟用張儀之計打敗了韓、趙、燕、楚、魏五國合縱聯盟,後又拆散齊、楚聯盟並出兵佔領楚國的漢中;此後秦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從義渠和巴蜀獲得的土地為秦國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廣闊的戰略縱深和富饒的糧食產地。

秦武王嬴蕩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在外交方面連橫衛、齊,又聯絡越國以制衡楚國,結盟魏國以伐韓。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嬴蕩起兵向周王室示威並在周王室的都城洛陽和大力士比賽舉鼎,結果不幸被鼎所砸,後氣絕身亡,年僅23歲,沒有子嗣。

秦昭襄王嬴稷繼位之初由其母宣太后攝政掌權,其舅父魏冉擔任丞相。後來隨著秦昭襄王的日益成長,逐漸收回了太后和魏冉的權力。親政後的昭襄王任用范雎,正式確立遠交近攻的國策;徹底滅亡義渠國;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殺24萬魏韓聯軍;公元前278年貢獻楚國郢都;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秦國擊敗了統一天下道路上的最後一個勁敵趙國;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國,標誌著秦以天下霸主取代周天子的權威進而一統天下的大勢已不可逆轉。

秦孝文王嬴柱由於父王嬴稷在位時期實在太長,等到他繼位僅僅三天就告駕崩。由於在位時間太短,關於他的歷史記載很少,唯一還可稱道的成就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

秦莊襄王嬴楚又名嬴子楚、嬴異人。他登基元年宣佈大赦天下,施德布惠於人民。同年秦莊襄王命蒙驁伐韓,韓國被迫割讓成皋、鞏等地。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還是在這一年東周文公與諸侯密謀攻打秦國,秦莊襄王獲悉後命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後殘餘的勢力被剷除。接著秦軍繼續蠶食三晉,又攻佔大片土地。秦莊襄王二年和三年莊襄王連續命令蒙驁攻打趙國,秦莊襄王命蒙驁攻打趙國,奪取了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等三十七座城池。同年三月蒙驁又攻取了魏國的高都(今山西省晉城市東北)和汲(今河南省衛輝市西南)。秦莊襄王三年三月和四月莊襄王還命令蒙驁攻取了魏國的高都和汲,王齕攻打上黨郡,設立太原郡。魏公子信陵君合縱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蒙驁敗退。聯軍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此戰過後信陵君名震天下。而秦莊襄王怒於此戰的失利,想要囚禁在秦國為質子的魏太子增,經人勸說後秦莊襄王才打消此念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華夏,其以上六代國君分別為:

1、秦孝公嬴渠梁(秦獻公嬴師隰嫡長子):一生忍辱負重,重用商鞅推行變法,打破秦國積貧積弱局面,使秦國崛起,後收復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



2、秦惠文王贏駟(秦孝公獨子):借老世族之力殺掉商鞅,但仍繼承商鞅新法,一生破三晉,滅義渠,平巴蜀,拓土強國。



3、秦武王嬴蕩(秦惠文王長子):平定蜀地叛亂、聯魏攻韓。



4、秦昭襄王贏稷(秦惠文王次子):以白起為將,伊闕之戰擊敗韓魏,長平之戰擊敗趙國,聯合魏、趙、韓、燕四國伐齊,幹趴下“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和“東帝”齊國,秦國自此一家獨大。



5、秦孝文王嬴柱(秦昭襄王長子):僅在位三天,無建樹!



6、秦莊襄王贏異人(又名子楚,秦孝文王之子,起先在趙國為質,後在“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幫助下返回秦國,秦孝文王嬴柱在位三天而薨,贏異人繼位):剿滅東周勢力,蠶食三晉。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關注!


才子八怪


漢代才子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那麼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那六位君王呢?

其一:秦孝公。他即位時僅21歲,憤於秦魏河西之戰秦人之慘敗,國力衰敗的頹勢,勵志圖強,依重衛鞅,在國內施行了數十年的深徹變法,秦國由弱轉強,在衛鞅的率領下打敗魏國重奪河西之地,徹底控住了東出中原的大門,是帶領秦國走向富強的開拓者,奠基人。

其二:秦惠文王。繼位後處死衛鞅,但留下其法以強秦,並用張儀為相,開連橫之策,與六國爭衡中原。

其三:秦武王。雖在位時間不長,但設置丞相、攻撥宜陽,為秦之東出做了很大貢獻,後因於力士孟說比試舉鼎,絕臏而亡。

第四:秦昭襄王。他在位時間最長~56年之久,在其母宣太后、舅舅魏冉的輔助之下,秦國軍力強大,擊破強趙,震服六國,儼然有了一統天下的想法,後期又用範睢為相,行遠交近攻之國策,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其五:安國君~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下令大赦罪人,並按功勳表彰先王舊臣。

其六:秦莊襄王。始皇帝的父親,用呂不韋為相,國力大增,業已形成秦國一家獨大之勢,山東六國已成殘局,為始皇帝日後統一宇內做好了鋪墊。


賀拔嶽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這句話出自漢代賈誼的政論文章《過秦論》。

《過秦論》開頭第一句就是“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寫到秦始皇時,承接上文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由上文可以清楚看出:六世指的是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國國君。具體包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總共六位秦國國君。

總的來說,六位國君推動了秦國向前發展,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但是,六位國君的貢獻有大有小,懸殊分明。

第一世:秦孝公,生於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卒於公元前338年,名字叫贏渠梁。

秦孝公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從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兩次任用商鞅進行改革變法。

對秦國發展起了極大促進作用的變法主要有:土地私有、獎勵軍功、獎勵耕織、編訂戶口、建立縣制。

獎勵軍功,極大地提高了秦國軍隊戰鬥,以致後來秦國軍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獎勵耕織,促進了秦國經濟特別是農業迅速發展,為秦國軍事力量壯大提供了經濟和糧食保障。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秦國經濟發展,極大提高了秦國軍隊戰鬥力,為後來秦國兼併六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20多年後,周天子封賞秦孝公為“霸”,大小諸侯王也紛紛西來敬賀,天下諸侯看不起秦國的世代已經成為過眼雲煙。

秦孝公去世的時候,只有43歲,也算是英年早逝。

第二世:秦惠文王生於公元前356年,卒於公元前311年,是秦孝公的兒子,名字叫嬴駟。

公元前337年,嬴駟19歲繼承王位。

因為商鞅變法損害了貴族利益,豪門宗室對商鞅怨恨太多,嬴駟認定商鞅謀反,將商鞅車裂而死,並且滅了全族。秦惠文王殺死了商鞅,但是,繼續實行商鞅所制定的法律。

秦惠文王時期,重用賢良人才。謀略方面任用著名的張儀;武攻方面任用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等大將。

張儀分別與東方六國結盟,破壞六國合縱,對六國分別孤立、各個擊破。

大良造(軍政最高長官)公孫衍沒有辜負秦惠文王的重託,一舉收復了大片土地,並且將8萬名魏軍斬殺,徹底扭轉了秦國總是敗給魏國的難堪局面。

公元前325年,秦國日益強大。嬴駟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國王。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疆域迅速擴張,為統一六國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第三世:秦武王生於公元前329年,卒於公元前307年,是秦惠文王的兒子,名字叫嬴蕩。

秦武王19歲繼承王位,改變了秦惠文王的一些政策,將張儀驅逐出境,並且與魏國結盟。

秦武王命令甘茂(12歲為相的甘羅的爺爺)攻佔宜陽,為秦國向東擴張掃平了一條大路。

秦武王身材高大、體格強壯、非常勇猛、熱衷戰鬥,尤其喜歡與人比試力氣。他任用大力士任鄙、孟賁等人擔當大官。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非要與任鄙、孟賁等人進行舉鼎比賽。那鼎叫“龍文赤鼎”,有千鈞之重,一鈞30斤,也就是有3萬斤(秦國3萬斤,沒有現在的3萬斤)。

孟賁力量最大,他用盡全身力氣,只能把鼎搬離地面半尺,這時候,孟賁眼珠從眼裡冒了出來,眼角流出鮮血。

秦武王譏笑孟賁,他自己用力舉起大鼎,正想轉身放下,力量耗盡、控制不住。大鼎墜落下來,砸中秦武王胸部,當場氣絕身亡。

秦武王死的時候是22歲。

周天子周赧王獲悉後大驚失色,準備了一口很漂亮的棺材,親自看著秦武王屍體裝進棺材。周赧王大哭之後,對秦武王親屬進行了慰問。

第四世:秦昭襄王生於公元前325年,卒於公元前251年,是秦惠文王的兒子,秦武王同父異母弟弟,名字叫嬴稷。

小時候,嬴稷被送到燕國當人質。

秦武王去世的時候,嬴稷回國成功奪取國王寶座,就是秦昭王。秦昭王剛當上國王,國政大權由宣太后(羋八子)、魏冉把持。

在范雎幫助下,秦昭王剝奪了宣太后、魏冉的大權,開始親政。秦昭王任用范雎為丞相,採用“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大元帥,發動長平之戰,將趙軍打得大敗,把40萬趙國大軍活埋了。長平之戰使得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的攻勢了。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歲。秦昭襄王在位長達56年,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國王之一。

第五世:秦孝文王,生於公元前302年死於公元前250年11月14日,是秦昭襄王的第二個兒子,名字叫嬴柱。

公元前250年10月,52歲的嬴柱繼承王位。3天后,在為父親除喪期間,秦孝文王突然去世。

秦孝文王擔任國王僅僅3天,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國君。

第六世:秦莊襄王,生於公元前281年,死於公元前247年,又稱為秦莊王,是秦孝文王的兒子,名字叫贏異人,後來改名為嬴楚、嬴子楚。

秦莊襄王有一個非常偉大的兒子叫嬴政,就是秦始皇。

年輕時的贏異人被送到趙國當人質,31歲時,在呂不韋幫助之下,回到秦國,併成功繼承王位。

秦莊襄王繼位不久,命令呂不韋攻佔了東周都城洛邑,俘虜了周赧王。至此,統治中國800年的周王朝壽終正寢了。

即位第二年,秦莊襄王派大將從趙國奪取了37座城池。但是,不久之後,形勢急轉直下,六國合縱聯合反攻,將秦軍壓到了函谷關內。幾代君王的奮鬥成果就像早晨的薄霧,倏忽不見了。

秦莊襄王十分傷心,抑鬱寡歡。公元前247年,在位僅僅三年的秦莊襄王離開了人世,終年35歲。

秦莊襄王去世之後,皇后趙姬與呂不韋齊心協力,將嬴政扶上了秦王的寶座。其後,秦王嬴政力挽狂瀾、再振雄風,經過26年奮鬥、征戰,最終統一六國。

秦國發展過程曲折起伏,歷經六世奠定基礎,最終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偉業。偉大事業的成功是需要堅實基礎的。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數學張教員


賈誼的一篇《過秦論》天下聞名,其中有一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六世之餘烈具體指的是哪六世?他們又有哪些“餘烈”留於秦始皇呢?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在內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富國強兵,並遷都於咸陽,對外和親楚國,盟約韓國,聯合齊、趙攻打魏國,將戰國七雄中最強一國魏國削弱,自此魏國一蹶不振,開疆拓土為秦國統一打下基礎。

秦惠文王贏駟,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贏駟繼位之初為平息宗室仇怨車裂商鞅,但卻沿用商鞅之法制,公元前325年始稱秦王。當政期間重用各國來投人才,掃義渠,滅巴蜀,出函谷,下商於,為秦國打下巴蜀這個富庶的後勤糧倉,擴大了秦國土地,使秦國進一步強盛。

秦武王嬴蕩,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時間很短了,在位期間平定蜀亂,攻克宜陽,設置丞相,這位武王是舉重愛好者,公元前307年與大力士孟說比試舉鼎,結果“絕臏而亡”。

秦昭襄王贏稷,惠文王之子,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歷史上長命君主之一,在位早年其母宣太后掌權,外戚魏冉執政,先後戰勝齊、楚、趙等國,取得河東、南陽、黔中等大片土地,迫使楚國遷都,從此再無強盛起來;後期任用范雎為相遠交近攻,公元前公元前260年,秦名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一戰滅趙軍45萬,徹底打殘強敵趙國,並於公元前256年滅亡周朝和西周國,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之基礎。

秦孝文王嬴柱,昭襄王之子,公元前250年在位,正式在位時間僅僅三天(主要是昭襄王活的太久了,公元前251年其父死後嬴柱為其守孝,守孝期滿後繼位三天去世)以致功績不顯,屬於打醬油的角色。最大功績可能是立對了太子嬴子楚(秦始皇之父)。

秦莊襄王嬴子楚,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在位,在為期間攻滅東周國,併吞並韓趙魏三國大片土地。雖也屬於打醬油的角色,但他結交了一個有眼光的政商呂不韋,生下了一個好兒子嬴政。死後其子嬴政繼位,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後,稱始皇帝,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其實我感覺秦孝公之父,秦獻公嬴師隰功績也很大,至少比那兩個打醬油的秦王功勞要大的,但是不知賈誼為什麼不說是“奮七世之餘烈”?


成都東站


這六世指代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秦孝公拜商君為相,重用商君,支持他變法改革。秦國由櫟陽遷都至咸陽,一步實行變法。秦孝公派商君帶兵進攻魏國,收復了部分河西的土地。秦孝公命令將商縣等19個縣邑封給衛鞍,從此衛鞍也就是商君。

秦惠文王繼位之初,以謀反罪處死了商君。秦惠文王13年,秦國開始稱王。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任命公孫衍在河西大捷中大破魏軍,收復了整個河西地區。秦惠文王拜張儀為相國。秦惠文王更元8年,秦軍在修魚之戰擊敗三晉的合縱。秦惠文王更元10年,秦惠文王派司馬率領軍隊南下滅亡了巴蜀。秦惠文王更元13年,秦軍在丹陽之戰大敗楚軍。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公元前307年,秦軍終於攻克了韓國重鎮宜陽。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派司馬錯帶領秦國在巴蜀的軍隊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商於之地。

秦昭襄王6年,秦、齊、韓、魏四國聯軍在垂沙之戰大敗楚軍。秦昭襄王8年,與楚懷王在武關相會,秦昭襄王扣留了楚懷王。秦昭襄王14年,秦國名將白起在伊闕之戰大敗魏、韓聯軍。秦昭襄王23年,燕國名將樂毅率領秦、燕、趙、魏、韓的軍隊在濟西之戰大敗齊軍。齊國從此開始一蹶不振。秦昭襄王29年,秦國名將白起率領秦軍攻打楚國,攻佔了楚國國都郢城,秦國設置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秦昭襄王34年,武安君率領秦軍在華陽之戰擊敗了圍攻韓國華陽的趙、魏聯軍。秦昭襄王47年,武安君在長平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40多萬人。秦昭襄王晚年,秦軍滅亡了西周。

秦孝文王登基後,過了三天就病逝了。

秦莊襄王元年,秦莊襄王派呂不韋率領秦軍滅亡了東周。秦莊襄王二年和三年,屢次派蒙驁攻打三晉。秦莊襄王晚年,秦國用反間計除掉了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瀟若扶風


“奮六世之餘烈”,說的是始皇帝嬴政之前的秦國六位國君,他們分別是:

1、秦孝公:變法圖強擊敗魏國——商鞅變法。秦國強大,成為7國之首。(戰國中期)

秦孝公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秦惠文王:合縱連橫,破壞合縱(6國聯合)——張儀。剛剛強大。蘇秦提出合縱,張儀提出連橫。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第二層堅實基礎

3、秦武王:(3年執政:舉重扎死)群雄中基本強大,抓住機遇東進中原。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為秦統一中國打下第三層堅實基礎

4、秦昭襄王:在位56年,已經佔有壓倒性優勢。繼續東進,摧垮6國的主力,為最後統一奠定基礎

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早年在燕國做人質。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公子芾、公子壯爭位,遂立。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

第一,對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策略的創造性運用。

第二,鞏固對巴蜀的統治,巴蜀的穩定,對秦以後的統一戰爭有很大促進作用。

第三,消滅義渠。

第四,治國成就。

第五,輝煌的軍事業績。

第六,消滅東周。

第七,秦國長年征戰

5、秦孝文王:政治上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 軍事上秦孝文王的信仰是富國強兵,吞併六國。雖然因壽命原因沒完成志願,但其孫嬴政吞併六國,建立秦朝,算是完成了孝文王的遺願。

秦孝文王

6、秦莊襄王:奪了一塊土地,建立了東郡,連接齊國和割斷了6國的南北合縱的通道;莊襄王利用趙國和燕國矛盾,佔領了趙國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了趙國。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秦莊襄王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最後秦國第七位國君嬴政在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的使命,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帝國。

感嘆秦國這些統治者思想都高度的統一,至少在事業未竟之時,是很重視禮賢之道的。 秦國七代國君始終如一地把重用人才當作實現統一天下目標的重要手段。而且始終都有強烈的使命感--將兼併六國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每一代君王都在沒有重大失誤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了自己那個時代應當承擔的歷史重任,並最終逐步完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大業。


老家伊濱的


周天子分封諸侯的時候,據說分封了八百多位諸侯,但等到戰國時期,就只剩下二十多個,這也難怪孟子會說,春秋無義戰。

剩下的這二十多個諸侯國,最終都成為秦國的地盤,統一被改朝換代為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不是一代人的功勞,而是通過秦國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得到的結果。其中秦國倒數第七位君主秦孝公重用商鞅,開啟商鞅變法,這才奠定秦國崛起,統一六國的基礎。

再加上秦國最後六位君主毫不動搖的堅持商鞅變法,堅持法治,這才有秦國的滅六國之戰。下面就來看看,自秦孝公後,秦國最後六位君主都為秦朝的建立做出過哪些貢獻。

1,倒數第六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31年—前311年

秦惠文王雖然將商鞅給殺了,但他知道秦國想要國富民強,想要威震東方六國,就必須堅定的實行新法,遵循商鞅定下來的規矩。等後來平定以甘龍為首的士族叛亂,秦惠文王的權力和地位便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穩定。

於是在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28年期間,秦惠文王數次發兵進攻魏國,魏國屢戰屢敗,不得不割地求和。至此,秦國不僅佔領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全部地盤,還在黃河的東岸建立起東進的前進陣地。

公元前318年,在公孫衍的主持下,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結果被秦惠文王派出的樗裡疾,趁燕國和楚國的軍隊未到,現在修魚打敗魏趙韓三國,斬首八萬,使五國攻秦破滅。

公元前316年,在司馬錯的建議下,秦國進攻巴蜀,進而佔領巴蜀大地,為秦國拿下兵源和糧食來源的重要基地。公元313年,張儀出使楚國,誘騙楚國和齊國斷交。等楚國意識到自己被騙後,立馬發兵進攻秦國,結果不僅三戰三敗,反而還把漢中丟給了秦國。

在開疆拓土上,秦惠文王為秦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選拔人才上不僅重用秦人,還破格提拔外籍能臣。在權力上他立相分權,防止君權濫用。若不是秦惠文王染病,只活到46歲,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至少可以提前十幾年。

2,倒數第五位,秦武王,公元前310年—前307年

秦武王剛登基不就,巴蜀便發生叛亂,但是在甘茂的指揮下,最終平定巴蜀叛亂。隨後又讓甘茂北上進攻義渠、丹犁。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進攻韓國。這一仗打了大半年,最終秦國取得勝利,佔領宜陽,並斬首六萬。

但是這位好戰的秦王有個缺點,就是喜歡意氣用事,又因為天生神力,喜歡舉重。於是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跑到周王畿,說要試試九鼎的重量,看看能不能把大鼎舉起來。

結果舉是舉起來了,但畢竟那麼重,秦武王手一滑,然後就活生生的被大鼎給砸死了。

3,倒數第四位,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

秦武王死後,他的弟弟嬴稷在趙國趙武靈王的支持下,當上秦國國君,史稱秦昭襄王。雖然秦國的文武大臣們大都反對嬴稷當上秦王,但是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嬴稷最終還是穩固了他秦昭襄王的位置。

雖說是王,但他母親,也就是羋月羋太后聽政,丞相和大將軍又是魏冉,因此當時的秦昭襄王說白了就沒啥權力。也正是急於想證明自己,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竟然把楚國的楚懷王騙到武關,然後就把楚懷王給綁架了。

本來秦昭襄王是想用楚懷王當籌碼,讓楚國割讓城池作交換的。結果倒好,楚國根本不管楚懷王,直接讓太子上位,史稱楚頃襄王。

綁了人家老大,秦昭襄王還派兵攻打楚國。公元前298年,秦國進攻楚國,斬首5萬,佔領楚國十六座城。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派白起為帥,和韓國魏國爆發伊闕之戰,斬首24萬。

再到公元前286年,這些年來秦國一直在進攻韓國和魏國,令這兩個國家是連連敗退,再也不可能對秦國產生重大威脅。

公元前282年,秦國進攻趙國。可以說在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是戰爭不斷,跟他緊挨著的韓國,魏國,楚國是飽受其害,隔一段時間就要被揍。要不是公元前270年閼與之戰趙奢打敗秦國,秦國說不定也會一直追著趙國打。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這一戰秦國雖然滅掉趙國40萬大軍,但自己也付出20萬人的代價。從此東方六國是再也無法抵抗秦國的進攻,只能淪為魚肉,什麼時候被滅掉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4,倒數第三位,秦孝文王,在位三天

秦昭襄王當了56年的秦王,活到75歲,所以他兒子秦孝文王即位的時候都已經53歲了。在兩千多年的戰國,53歲已經算是長壽了。

可能是因為自己好不容易才當上秦王,實在是太高興了,結果樂極生悲,所以他才當了3天的秦王,就去找他父親作伴了。

5,倒數第二位,秦莊襄王,公元前250年—前247年

秦莊襄王是秦孝文王的兒子,剛當上秦王就發兵進攻韓國。後來又發兵進攻魏國和趙國,可以說他當秦王的這三年,主要精力就是在對付韓趙魏三國。

值得一提的是,周朝的徹底滅亡,就是在秦莊襄王手中。雖說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進攻周王畿,周朝滅亡,但佔領的是西周國的地盤,真要說的話,還得滅掉東周國,周朝這才算是徹底滅亡。

6,最後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正是在祖先們的努力下,秦始皇這才可以在十年之內滅掉六國。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便開始他為期十年的滅六國之戰。

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

公元前229年,趙國滅亡。

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

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

自此,秦始皇統一六國,完成一統天下的霸業,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中國也由此進入封建社會。


狼群講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典出賈誼《過秦論》二。則六世自然在賈誼論文之中有所論述。所以需要回到賈誼文章本身。

《過秦論》共上中下三篇。此句出自第二篇。全文旨在指出秦亡不在於其他,而在於秦皇“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文章首先提及,孝公有地緣優勢,又有商君輔佐,採取耕戰政策,擊敗魏國,取得西河之地,這是一世;

繼之以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基本上沿襲孝公戰略,攻取了漢中、巴蜀戰略要地,從東西南北四個方面進行了強力的擴張。面對諸侯的抗秦聯盟,秦依照有利地形,採取了以逸待勞的戰略,結果大破諸侯,實現了稱霸天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這是二、三、四世;

昭襄王死後,秦國是孝文王、莊襄王先後在位,但是在位時間不長,孝文王只有短短几個月,而莊襄王,就是秦始皇他爹,不過兩三年,所以賈誼說“享國日淺”。這兩任秦王,一個年老,一個力衰,在對外征戰方面也沒有什麼建樹,所以說“國家無事”。不過賈誼依舊分別把他們算作五、六世;

莊襄王死後,還是孩童的嬴政即位,相邦呂不韋執政,稱“仲父”,獨攬大權。嬴政長大之後,借太后醜聞,貶斥呂不韋,並任用李斯、王翦等名相名將,依照前人留下來的積蓄,東出征戰,一統天下。自己改號為始皇帝,不定帝號,規定此後新帝稱二世、三世。

因此,奮六世之餘烈的“六世”,指的就是從秦孝公開始,延至秦始皇之時的六任秦國國君,分別是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共六任,前後約160年。他們的賡續奮鬥,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實力基礎。


稷離


漢朝時期的大儒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即,秦始皇是在之前六代國君厚積的基礎之上而薄發,一鼓作氣,滅掉了天下其他六大諸侯國,統一宇內。秦始皇的統一,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至於所謂的“六世”到底是哪六位國君,賈誼在《過秦論》中也有所說明: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這六位秦國的君主,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位秦國先王。正是這六位國君的進取和守成,造就了秦國諸侯霸主的地位,為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繼位之初,秦國尚為西北邊陲一弱國。彼時其相鄰的魏國強盛,秦常為魏國所欺辱。後來諸侯會盟之時,亦故意忽略秦孝公。基於當時狀況,秦孝公任用衛國貴族公孫鞅,即後來的商鞅為大良造,進行改革。凡十八年,改革成效顯現,商鞅打擊了秦國的舊貴族勢力,加強了君主權力,實行軍功爵制,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在國內設立郡縣,加強對國內的統治;推行一夫一妻的家庭,重農抑商,保障了秦軍的後備糧餉。

秦孝公在位期間,秦國初步顯現了強國本色。

秦惠文王繼位之後,受到舊貴族的壓力,將商鞅處以車裂之刑。但“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他的變法措施被保留下來,秦國在惠文王的領導之下,持續進步。秦惠文王重用仗義,實行連橫的外交政策,削弱六國;同時,任用大將司馬錯伐蜀,取蜀中之地;令派將領向西攻取義渠國,在解除了秦國東進的後顧之憂。可以說,在秦惠文王在位時期,秦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強國,並且逐漸將其他諸侯甩在後面。

秦惠文王之後的君主,是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時間不長,便因為挑釁周天子,強行舉起九鼎之一,力竭而亡。但其在位期間,平定蜀地的叛亂,設置丞相一職,加強了對國內的管理;在外交上,與魏國結盟,並且聯合南方的越國制衡大國楚國,對楚國進行了實質上的消耗。

秦武王之後,秦昭襄王繼位。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真正為秦國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其在位期間,秦滅掉了周王朝,結束了周天子八百餘年的統治;同時,他多次派兵攻打楚國,使得楚國不斷遷都,並且將楚懷王誘騙至秦國境內,囚禁致死;另外,積極參與燕國發起的討伐齊國之戰,險些將齊國滅國,使得齊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另外,粉碎了列國聯軍進攻秦國的軍事行動,並且在長平之戰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得趙國再也沒有和秦國抗衡的實力。

自此之後,天下諸侯,無一能與秦國抗衡者。雖然在秦昭襄王晚年,秦國遭到了六國的瘋狂反撲,但這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秦國統一天下,已成定局。

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時間不長,不久秦始皇便繼位。秦始皇本身雄才大略,加之先祖的積累,於是,終於於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