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奮戰抗疫一線,孩子變“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昨天,一條不足一分鐘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看到的人,都為之心酸。

視頻中,一個只有六歲多的小女孩,對著家裡的攝像頭,手裡拿著自己畫的畫,讓在攝像頭那端的爸爸,欣賞她的作品,她多麼希望得到爸爸的誇獎,爸爸的認可,最後卻不得已,只能對著攝像頭,向著爸爸“隔空”要抱抱。


父母奮戰抗疫一線,孩子變“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視頻資料

原來,這個小女孩叫瑤瑤,瑤瑤的爸爸 ,是寧夏固原市公安局派駐西吉縣吉強鎮的第一書記張琳的孩子,並且他的妻子在固原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工作。

在疫情到來之際,他們夫妻兩個同時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疫情時期,雙方工作都很忙,都沒有辦法把孩子帶在身邊,並且他們的父母身體也都不好,為了不給家裡的老人增添額外負擔,學校也沒有開課,他們只有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中,家中安裝了攝像頭,在工作的間隙時間,看看孩子的情況。

流傳到網上的視頻,其實是他們夫妻二人查看視頻記錄的時候看到的。

孩子畫了一幅畫,此時的她,小小的內心,多麼希望可以得到爸爸媽媽的鼓勵,但是忙碌在工作崗位的父母哪裡可以及時看到並回應她,終於,瑤瑤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她只是一個孩子而已,對著攝像頭哭了,向著攝像頭對爸爸要一個擁抱。

父母奮戰抗疫一線,孩子變“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視頻資料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過:人性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與讚美。

在重慶忠縣,有一對夫妻,丈夫是派出所輔警,妻子是醫院護士,他們因春節前加班又遇上抗疫,已經一個多月沒有見到孩子了,孩子想爸爸媽媽,只能在他們工作的空隙和他們視頻解一下思念之情。

父母奮戰抗疫一線,孩子變“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視頻資料

孩子在視頻通話中問他們什麼時候回家,夫妻倆說:“把病毒打敗就回家。”通話結束,夫妻兩個淚流不止,但是又快速調整情緒,進入工作狀態。

親密關係是人類原始的本能慾望之一,體現了人類的歸屬感和愛的需求。尤其是兒童時期,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最為親密的,我們需要父母的陪伴,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望。

但是反觀現在在家,可以每天守著孩子的父母,朋友圈各種抱怨,我的閨蜜就吐槽,自己孩子4歲了,之前,自己上班,孩子白天送奶奶家,沒有覺得孩子多麼黏自己,現在自己在家,反而孩子一刻也不能讓自己離開一步,把她整的非常頭疼,她現在整天盼著上班,盼著開學,只要不要守著這“小惡魔”就好,其實孩子依戀行為是正常的,並且作為父母,要正確理解孩子的依戀行為,才能真正做到好的教育。

兒童依戀被心理學家分為四個典型的風格。

<strong>a.安全型依戀:

寶寶在媽媽離開家時候會哭,但是在媽媽回來的時候能夠無所顧忌的表達自我,會開心的抱著媽媽,也可能會肆無忌憚的撒嬌、哭鬧。

<strong>b.迴避型依戀:

寶寶可能並不是特別關心媽媽的離開,在媽媽回來之後也不會主動靠近,感覺像是被傷透了心一樣,對媽媽已不報希望。

<strong>c.拒絕型依戀:

寶寶對媽媽的離開很在意,但是當你回來的時候又拒絕你的靠近,並對你很生氣,不容易被安撫。

<strong>d.混亂型依戀:

對寶寶來說這是最糟糕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變得非常矛盾,你回來抱起他,他不開心,你安慰他,他可能會對你愛答不理。


父母奮戰抗疫一線,孩子變“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所以,孩子依戀你,你要覺得慶幸,因為他們的反應出來的是安全型母嬰依戀關係,他們表面撒嬌、哭鬧,其實是內心有安全感。

作為父母,應該怎麼正確對待孩子的依戀?

1.接納寶寶的哭鬧,滿足他的需求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說道:敏感的養育,對嬰兒做出迅速、一致、恰當的反應,溫柔細心的抱著他們,有利於寶寶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相對比之下,不安全依戀兒童的媽媽一般跟孩子的身體接觸較少。

6個月以前的寶寶基本是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他們可能是餓了、困了、病了,媽媽要根據情況準確判斷,正確、及時的滿足他們的需求,還要儘可能多的和寶寶進行肌膚接觸,抱抱、親親、給他安撫等。

父母奮戰抗疫一線,孩子變“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一兩歲的寶寶,更多時候用"裝"來表達自己,明明自己會走路,偏偏要抱抱,明明自己可以玩耍,非要媽媽陪著,不順他的意思就會大哭大鬧,順著又怕會把孩子寵壞。

其實,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寶寶的"裝",只是想證明我們對他的愛和關注。不要擔心會寵壞他,當他五六歲以後,你想在讓他黏著你,想再去抱著他,估計孩子都不願意了,他會更加渴望自由自在的玩耍。

2. 關注寶寶的內在感受,正確、及時的回應

大點的寶寶會用動作和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他的開心、難過、痛苦都是情緒的表達,作為寶寶最信任和依戀的媽媽,我們要儘可能地去接納他的情緒,正確回應他們的感受。

父母奮戰抗疫一線,孩子變“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3.與寶寶建立信任感,讓他更好的探索世界

我們只要細心就可以發現,在寶寶學習一項新的技能的時候,總是會不斷看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可,也希望媽媽的保護一直都在。

所以,媽媽要做的就是要陪伴他,信任他,肯定他,在他猶豫、害怕時,主動安撫。媽媽用陪伴和鼓勵,讓寶寶建立對彼此的信任,這種信任感,能夠幫助他更好的探索世界,是他發展自信獨立的前提。

母嬰依戀可以說是生命最初的紐帶,會影響情緒、情感、性格、社會行為以及對人態度的形成,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囧媽》,電影裡面由徐崢扮演的徐伊萬在開頭就和袁泉扮演的張璐離婚,張璐對徐伊萬控訴他在控制自己,總想改變自己,以及徐伊萬和自己母親在火上相愛相殺,徐伊萬對著母親說,小時候她和父親總是爭吵,自己都看在眼裡,並且對此表達出不滿。

父母奮戰抗疫一線,孩子變“留守兒童”,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囧媽》劇照

其實從這兩件小事可以看出,其實徐伊萬,小時候的安全型依戀沒有建立成功,才致使在婚姻中沒有安全感,總想著控制張璐來保住自己婚姻,和母親的關係不和諧,不理解母親,此種種行為皆有兒童時期的經歷造成。

孩子在這幾年的親密關係中獲得愛、信任與安全感,如果不能和父母建立起親密關係,那麼,很可能要花費一生去尋找這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所以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趁著現在還來得及,為人父母的我們,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幸福的童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