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瀾,遷都瀋陽(清太祖四)

後金天命六年(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擋之勢攻佔了瀋陽,進而一鼓作氣攻下明朝遼東軍政中心——遼陽,並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陽,設為東京,大興土木,修築宮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瀋陽。雖然王公、貝勒竭力反對,但努爾哈赤君意已決。祭過父祖之後,即刻率領大軍經過一天一夜的行軍,遷進瀋陽城。

歷代王朝選定都城,都不外出於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考慮,因此史學家在討論後金的遷都原因時,首先就要從這幾方面去尋找證據。
  遼陽雖然在當時是遼東的軍政中心,但因明廷的腐敗,其經濟已開始下降,而瀋陽的經濟正處於上升階段。瀋陽地勢平坦開闊,糧食出產富足,有林有獸,有水有草,符合滿族人狩獵的生活條件。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上看,遼陽城因長期滿漢雜居,民族矛盾激化;而瀋陽只是一箇中等城市,人口便於管理。

從地理位置來講,瀋陽一直是一個軍事要地,是所謂的“形勝之地”,進可攻、退可守,既便於護衛新賓老家和鐵嶺、開原等國土,又便於西征、北伐。這是史學家們比較遼陽與瀋陽條件優劣,對努爾哈赤為何遷都瀋陽做出的結論。其依據,主要是《清太祖實錄》和《滿文老檔》的有關記載。

但不管努爾哈赤是出於何種考慮,他的這次遷都,完全是出於對後金下一步戰略的考慮,為其子孫的進一步南進,做了必要的準備。也正是他這次遷都,使瀋陽成為了後金最後的都城和清王朝開國的京師。

力挽狂瀾,遷都瀋陽(清太祖四)

瀋陽故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