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中小学职称应该是教师荣誉,不应与工资待遇挂钩,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熊忠万守望中国


目前的职称是和工资挂钩的,职称越高,工资也就越高,比如说你聘上了中小学高级,那么恭喜你,你的工资会比中小学一级的时候增长600多块,而且以后工资调整的时候也会占尽先机,快人一步。


工资和职称挂钩是否合理?

那么这种职称和工资挂钩的体系是否合理呢?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工资发放依据应该是什么?正常来说,工资应该体现的是多劳多得,优劳优得。那么,职称高的老师是否多劳或者优劳了么?如果不是,那么这工资的发放就是不合理的。

同一所学校,同样的工作量,仅仅因为职称不一样,工资相差一半多,同工却不能同酬,这让职称低的老师情何以堪?


再说说优劳,也就是教学业绩。很多评了高级职称的都是校领导,后勤人员,或者评上了高级之后就转为了后勤人员,他们的业绩怎么评价?就算在教学岗位,是不是高职称就意味着好的教学成绩呢?只怕未必!

职工资和职称挂钩是否能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小学老师而言,评上了高级职称就意味着职业生涯基本到达顶峰,所以部分高级老师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教学也不那么积极用心了,对学校的活动也不怎么热心参加了,教学成绩也开始滑坡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工资。他们是高级,所以哪怕考了倒数第一,工资也不会因此少一毛钱。这样看来,职称和教学成绩,和优劳优得没有什么关系。


本来用来提高老师工作积极性的职称评聘体系,现在却成为影响学校团结的因素。君不见,多少老师为了职称,放下知识分子的矜持,上串下跳,拉关系走后门;君不见,多少老师为了职称花钱发论文,搞课题;君不见,多少老师为了职称,放下教学任务一门心思去研究公开课,优质课;君不见,为了职称,多少同事之间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试问,这样评聘出的职称对促进教育教学有什么用?

结束语:一直以来,一线老师都呼吁职称和工资脱钩,不是有了考核老师绩效的办法吗?为什么不能根据老师的工作量,工作业绩来核定工资呢?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而不是高职称躺在功劳簿上拿高薪!职称当然要评,但是仅仅是说明资历,代表一份荣誉,工资应当按照工作量,工作业绩考核发放。


周老师的工作室


中小学职称制度遭到一部分老师诟病,这很正常,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师职称制度也一样,都是在不断发展中趋于完善。中小学职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情况,是老师的一种荣誉,更是老师的一种责任担当。一部分老师认为中小学教师职称不应该与工资待遇挂钩,能够评上职称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属于学校中的教学骨干,在工资待遇方面应当与其他教师有所不同,让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回报,这是职称与工资挂钩的主要原因。


就目前情况来看,职称工资是教师工资中差距最大的部分,中级和高级每年相差上万元的收入,一些没评上职称的教师抱怨职称制度不合理,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目前没有找到更合理的政策来代替职称制度,所以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职称制度。

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案来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可以通过缩小教师职称工资差距来缓解矛盾,同时把绩效工资与职称脱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更能充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增加教龄工资或工龄工资,让老师的工资收入差距不至于拉得太大。



目前一个高级职称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两个刚进中级的教师工资,而高级职称的教师还享受所学校的"特殊"待遇,少上课或不上课(从事学校其他工作)。而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的工作量是高级职称教师的两倍,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主力军。这种反差太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教学一线教师牢骚满腹,这样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


Lance课堂


我觉得不可行,原因有三:

一、教师属于事业编制,为专业技术职称。这个制度已经实行多年,与之配套的是一系列的制度,动一发而牵全身,不可能轻易更改。

二、我国教师队伍庞大,必须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管理。职称与工资挂钩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实践证明也是很有效的。当然,现在存在争议的地方就是好多地方在评定教师职称上不公开透明,存在暗香操作行为,让广大教师颇有微词。

​三、工资与职称挂钩制度设计的初衷也是为了调动教师努的工作积极性,获取更高的职称来收获高收入。如果改变这一制度,就可能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局面,不利于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大家争议的焦点是在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而并不是制度本身。现实中,确实不少这样的事情发生,有关系有背景的职称晋级很快,而奋斗在的一线教师却往往得到不公正待遇。而与此同时,国家也正在进行有关方面的改革,比如职称指标向乡村学校倾斜,评定职称不再受论文数量的限制等等。

下步,希望借助国家反腐倡廉这股东风,对教师职称评定不合理现象好好进行整治。还广大教师一个公正合理的环境,让教师能够真正把心用在教学上,为祖国培养人才!


梧桐夜雨390


职称本身应该是体现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就是业务能力。现在却演变成了行政管控老师的工具,把和业务毫不相干的东西强行附加在其身上,比如支教,扶贫,优秀干部,优秀党员……,这和业务水平有关系吗。

其次,要是少数高级老师不好好干活或者不如初级干的好,怎么办?是不是要取消高级呢?

最后,怎样量化一个老师的水平?是证书的多少?是民主测评?是领导讨论?还是学生的分数?显然都不能。如果可以,为什么那么多发达国家不评职称?是他们不懂教育?还是教育搞得不好?显然也不是。

所以,职称既然不能体现出业务水平的高低,也不能体现出实际工作的好坏,留着何用?反而真正变成了养懒汉。


秋风i喜雨


没有职称就没有权威,没有权威就缺乏对事业的不停追求。职称不与薪酬挂钩,评审还有何用?现在的问题是:评审公平问题!

改革方向:

1、校级领导,特别是校长不应该参加教师职称评定。校长、副校长职业化,评一级、二级、三级等校长,分中、小学等级校长,可以在全县、市、省流动,高级的可在全国流动。

2、教师晋级的基本条件,考评为主,条件达到了,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内容所任学科基础知识。考试严格:象考驾照、医师证一样。

3、教师证获取严格。

4、多次考试不合格者,教书有好评者,到一定年限可以自动晋升,比如男57、女52岁。


秋子晚城


首先,阐明一下为什么搞实业的各类工程师的职称不与工资挂钩,唯独教师工资要与职称挂钩呢?个人认为,这和教师的工作性质以及财政支出的性质有关。

搞实业的工程师们本身就属于企业开资,他们本身就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者,因此他们的工资看的是创造的价值,而非职称本身,因此工资发放跟职称高低有一定关联,但不是工资高低的主要依据,也不像教师的职称工资那样差的那么远。

而教师工资的高低几乎唯一形成巨大差距的就是职称,教龄的高低不是造成老教师间工资巨大落差的原因,因为教龄工资差异数十年来一直唯持每年每月涨3-5元的标准,唯有职称,每一级职称间的差距在300-1000左右,造成同一个学校,同工不同酬,甚至相差一半以上的巨大落差。这是其他行业没有的现象。

那么教师工资按职称高低核定的原因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方面教师工作属精神文明建设,本身创造的价值无法和经济价值关联,且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因此使教育成为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要支出款项。另一方面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如果经济不发达,那么本地庞大的教育开支将是财政开支的一大压力,要知道各地用于教育的财政开支可不仅仅是教师工资,还有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减小这一财政开支的压力,控制教师数量和教师工资的增长和工资发放总额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按职称发放很好的减少了教师工资的财政开支,又给广大老师以希望,都盼着有一天能评上职称拿高工资,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大多数老师可能一辈子也评不上高级教师,一辈子拿3000多块钱的低工资。

由此可见,虽然很多人认为取消教师工资与职称挂钩才是振兴教育、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根本,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这谈何容易?除非教师工资的发放转地方财政为国家财政,方有可能不受本地经济发展的限制,才有望实现教师工资同职称脱钩,实现同工同酬,提高教育职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

另外,职称作为完全作为一种荣誉,完全脱离经济利益的鼓励也是不现实的,即使是搞实业的工程师,他们职称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工资差距,只是不像教师职称之间那样差别巨大罢了。未来希望减少教师职称间工资差异巨大的现象方是正道。不知大家怎么看,欢迎关注交流。


指尖教育帝国


首先肯定这个不可能实现,不然他们怎么玩儿你啊………

所以我比较认同题主的观点,职称就是反映的一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贡献,而不是工资的多少。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怎样来认定这个光辉呢?不可能就是太阳照射一下,你就光辉了吧?所以得有一定的认可方式,而职称正好反映了这一职业的伟大,光辉的意义。

职称不仅需要体现老师从事教育事业这个事实,同时也应该反映出老师的工作能力,老师的敬业精神,老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等等。

记得刚刚上班的时候,每年教师节,都会评各种各类的荣誉,当年我被评为了区级政府优秀教师称号,我都兴奋了很久,虽然没有资金或者奖品,只是一张证书而已,我都觉得光荣,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想那个时候很多老师与我是一样的想法吧,没有想过要从这些荣誉中获得什么利益,而就是因为被认可了而高兴。

可是,现在变味 ,很多老师根本就不在乎那个优秀证书,或者荣誉证书,因为那个带不来实质性利益和好处,而与之看重的却是职称,因为评上职称可以每月从工资上得到直接体现,几百上千的不等 。如果从职称和工资角度来选择,我想很多老师都愿意选择涨工资,而可以不需要职称。因为荣誉已经不重要了,虚名而已。

所以现在很多老师,可能会为了评职称,想尽各种办法评职称,有与领导搞特殊关系的,有各种渠道弄论文证书的,也有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各种类各类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活动中去,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当然也有个别领导拿职称来威胁老师,一手掌握老师职称的生杀大权,滋生腐败现象等等,而真正奋斗在一线的老师,却与这些无缘,你搞不了关系,没有时间去搞各种资料证书(一心扑在教育战线上),也参加不了各种活动(教学任务繁重,走不开),而他们却是最应该得到被认可的群体,他们有资格去享受高级职称带来的各种利益,荣誉真就不考虑了。

只有真正把职称与工资不挂钩,才能调动大多数老师的积极性,才能对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师们的一种尊敬和认可。否则,只是”肥“了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却里谅谅的。

当然,仍然有很多坚实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还在辛苦的奋斗着,虽然职称与他们很远,但他们不因为此而放弃自己的教育坚守信念,努力工作,向这个群体老师致敬(肯定也有我的)


杨锅来了


职称是对教师职业尊严和专业水平的肯定,不是荣誉。如果职称不与工资挂钩,那用什么和工资挂钩?工作年限?教学水平?还是靠人际关系?如果靠这些话,教师队伍将出现混乱,更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因此,从目前的形势看,尽管职称评审有弊端,但仍然不能取消。只能是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使其更加趋于完善。


王营评教育


客观说教育系统的事是专业内的事,我觉得专业内的事应该由专业的人来评判比较合适,我们作为外外行吧,去评判他们内行的事既不专业也未必能达到效果,而且呢,有点乱评论的感觉,不建议这样做。


用户卢新民


不是很同意这个观点。

教师本身是很崇高的职业,这个职业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传承中国优良传统,担负着个人素质和国民素质提升的重任,因此很多人包括我喜欢把教师职业抬得很高。教师职业受人爱戴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林子大了,难保每一名教师都是优秀的,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也需要一种“度量衡”来界定教师能力的好坏,其实职称就是一种度量衡。可是度量衡有了,要通过什么客观形式来表现出教师的差异,而单单一个证书或名称并不能刺激到教师的神经,所以将职称和工资待遇挂钩 变得合情合理了。

现实中确实是这样,一个就是职称考试的难度,一个就是职称考后所带来的激励。

在我父母那个年代,在高考还没恢复之前,很多高中生中途辍学,但由于学历文化程度稍微高一些就被乡里乡村聘为学校里的民办教师,拿着一些微薄收入。在教育改革后,教育局开展职称评定,对于民办教师来讲无非就是机会。拿到职称后,不仅可以成为公办教师拥有一个铁饭碗,而且工资获得提升,未来退休金也会按照公办标准进行发放。我的父母为了家里的生活提升,也为了为了将来的发展,已然开始苦学苦练,那段时间给我们孩子唯一的感觉就是最近总是不能按时吃饭,因为父母每天教课外还要看书学习,有时基本上把做饭的时间的忘记了。经过父母的努力,两人都拿到高级教师的职称,也达到了当时他们目的。直到今天,听父母讲,他们领导退休金基本上根据每年政策变化而不断的提升,不枉他们那段时间的努力。

随着每年教师工资的改革,直至今年,教师工资支付虽然不再将职称作为拉开教师工资水平的唯一标准,工龄也作为评估教师资历的标准之一,但一样离不开绩效性质的度量衡来评估教师的优劣,一样的将工资和教师优劣挂靠在一起。

因此,中小学职称与教师工资水平挂钩不是一种现象,而是所有职业或行业都必备的考核激励套路之一,是不能轻易给取消的。这样的做法不仅是为学生们负责,而且为国计民生负责。

奋斗的小强2018专注于职场疑惑解答,欢迎大家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