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戰國的文言文有哪些名篇?

我真的不是麻瓜121


關於春秋戰國的文言文名篇那真的太多了,不論是該時期的著作,還是後世敘述春秋戰國的著作,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

恰好最近閒來無事,在品讀《資治通鑑》,讀到了公元前265年這個時間點,發生的一樁事情特別有意思,而且這個故事同時被記錄在《戰國策》當中,名為《觸龍說趙太后》。

為什麼介紹這一篇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當時的歷史背景,秦國昭襄王因採納範睢之策,使被舅舅魏冉與母親羋八子掌控的權力重歸秦國王室,並發動攻趙戰役,迅速奪取趙國三座城池。

彼時趙國舊王駕崩新王繼位,內憂外患之際無奈求救於齊國,齊國雖然答應救援,但是也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將長安君送往齊國當人質,否則免提!

趙國上下君臣無一人反對,只希望早點把長安君送過去好解決國內危機,但新王年幼,話語權都掌控在趙太后手中,唯獨她提出反對意見,為什麼?因為長安君是她的兒子,送誰都行就是不能送她的兒子,無奈之下只有老臣觸龍出馬勸說!

我們知道古今社會有一種職業大量存在,那就是說客,說客擅長用言語說服說動他人改變固有的意見。

此時,老觸龍的角色便是一名說客,而他的說服過程一直被後人引以為經典。趙太后反對態度之強烈無人撼動,因為她明確表情誰和我提這事我就唾罵誰!

太后明謂左右言:“復言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資治通鑑-週記》

觸龍可謂是任務艱難,但是還不的不出面,因為不管是資歷還是年紀他是最合適的人選。所以趙太后還是願意給觸龍一個面子,但仍然怒氣衝衝,面色不愉!

接下來的一段對話就是全篇最經典地方,觸龍一上來並未直言長安君為質之事,而是嘮起家常,說起自己年老體衰,以後只怕沒多少機會能見您面了!這話一出頓時引起趙太后的共鳴,表示自己身體也不太好了,出門都需坐車而行,飯也吃不動,只能喝粥!

來回的一番老年人家常對話使得趙太后對觸龍勸說的提防之心大大降低,看到趙太后態度稍有緩和,觸龍畫風一轉有說起自己的小兒子,想要給他在王宮裡求得一個護衛的職位!老太后問他為什麼?觸龍表示自己最喜愛這個小兒子想在臨死之前給他謀劃好未來!

這話引得趙太后新奇:“大丈夫還會寵愛自己小兒子?”觸龍駁到:“那當然,而且比女人還寵愛!”趙太后表示不信,於是觸龍拿趙太后對女兒和兒子的態度來比較!

因為當初趙太后將女兒送給燕國做王后時哭哭啼啼十分想念,可是卻又不希望女兒經常回孃家,而是在燕國越過越好,未來生的兒子能繼承燕王的位置!

可是現在國家危難之際,卻阻止自己兒子為國建功立業,反而讓他留在國內豈不是在害他?難道這也是疼愛兒子的表現?這一番話,引起趙太后的深思,使得其改變主意同意長安君入齊為質,齊國順利出兵迫使秦國放棄進攻!

趙國公子留在國內的危局

為何讓長安君留在國內反而是壞事呢?這就不得不提到趙國一個奇葩的地方!

先秦以前都是通過宗法制維繫貴族統治,而宗法制又是通過嫡長子繼承製來維繫的,但是趙國或者說趙人自發跡以來似乎便於嫡長子繼承命中相悖!

在趙襄子與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分晉前的六代趙氏家主,便有四代是通過兵變奪取家主之位,即使是趙襄子趙無恤也是取代兄長獲得家主之位!

而在趙襄子之後又放棄自己兒子改立兄長之孫趙浣繼位,因此引發國內動亂!更別說三代之內的趙武靈王因改立幼子趙何(文章開頭的病逝的舊王趙孝成王)而引發的沙丘宮兵變,使得武靈王悲慘而死。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戰國策》

正是這種以暴烈且肆意任為的性格使得趙國公子在國內往往難以獲得很高的地位,甚至難以自保!讓趙太后對以子為質的態度發生轉變,而觸龍以己及人、因勢導利的勸說過程,更是為後世說客口口相傳!


子曰歷史


《莊子》,《墨子》,《老子》(道德經),《論語》,《呂氏春秋》,《左傳》四書五經。

老子的《道德經》是我認真閱讀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繁榮,百家爭鳴的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創作了千古名著《道德經》,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問道,《道德經》中的名句主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其作品集為《莊子》,裡面就有名篇《逍遙遊》和《齊物論》,其中《逍遙遊》一直被後人傳頌,被寫入高中語文教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生活於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再傳弟子所編纂的《論語》,是中外聞名的傑作,文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名句均出自《論語》。孔子思想一直被後人所研究,他提倡有教無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的傑出代表人物孟子,其作品集收錄在《孟子》中,其中名篇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均被編入中學語文教材。

還有其他名著《戰國策》《國語》。《左傳》中收錄了《曹劌論戰》,《楚辭》以屈原和宋玉的文章為主。





海貝兒美文優質創作者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繁榮,百家爭鳴的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創作了千古名著《道德經》,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問道,《道德經》中的名句主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其作品集為《莊子》,裡面就有名篇《逍遙遊》和《齊物論》,其中《逍遙遊》一直被後人傳頌,被寫入高中語文教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生活於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再傳弟子所編纂的《論語》,是中外聞名的傑作,文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名句均出自《論語》。孔子思想一直被後人所研究,他提倡有教無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的傑出代表人物孟子,其作品集收錄在《孟子》中,其中名篇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均被編入中學語文教材。

還有其他名著《戰國策》《國語》。《左傳》中收錄了《曹劌論戰》,《楚辭》以屈原和宋玉的文章為主。





魔界詩仙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文章主要出自諸子(如《孟子》、《莊子》),史書(如《戰國策》、《國語》)及楚辭(以屈原、宋玉的文章為主),

  我找了10篇較為經典的,對您看有沒有幫助   長沮桀溺耦而耕(《論語》)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曹劌論戰(《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非攻(《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魚我所欲也(《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漁父(屈原)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對楚王問(宋玉)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崑崙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士亦有之,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登徒子好色賦(宋玉)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玉曰:“體貌嫻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辭,所學於師也。至於好色,臣無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有說則止,無說則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裡;臣裡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是時,秦章華大夫在側,因進而稱曰:“今夫宋玉盛稱鄰之女,以為美色。愚亂之邪臣,自以為守德。謂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窮巷之妾,焉足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雲也。”王曰:“試為寡人說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遠遊,周覽九土,足歷五都。出咸陽,熙邯鄲,從容鄭、衛、溱、洧之間。是時,向春之末,迎夏之陽,鶬鶊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臣觀其美麗者,因稱詩曰:“遵大路兮攬子祛,贈以芳華辭甚妙。”於是處子恍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眄。複稱詩曰:“寤春風兮發鮮榮,潔齋俟兮惠音聲,贈我如此兮,不如無生。”因遷延而辭避。蓋徒以微辭相感動,精神相依憑。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故足稱也。

  於是楚王稱善,宋玉遂不退。

  勸學(《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五蠹(《韓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鄒忌修八尺有餘(《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身體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及,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