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走廊
戰國時期,人民對於大戰之後有大疫這種事情,已經有了文字意義上的準確認知。以《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為例,其中記載:“‘者(諸)侯客來者,以火炎其衡厄(軛)。’炎之可(何)?當者(諸)侯不治騷馬,騷馬蟲皆麗衡厄(軛)鞅轅,是以炎之。”
這句話的翻譯是:“諸侯國有來客,要用火燻其車上的衡軛。”問:為什麼要用火燻?答:倘如諸侯國不處治馬身上的寄生蟲,寄生蟲會附著在車的衡軛和駕馬的皮帶上(帶入我國境內,影響我國的農業生產),所以要用火燻。
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意思是,甲正在接受城旦(築城)的刑罰,服刑還沒有結束,現在得了麻風病,該如何處置?應當把他轉移到癘所再處理。
從此可以得知,古代的人民,在對於預防特定條件下的疫情,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
感謝關注子夢奇談,更多好玩的有趣歷史,咱們不見不散!
子夢奇談
古時的先民們,對待瘟疫不比我們現代人差~中國文明史歷史悠久~所以瘟疫面前,人人平等,處理瘟疫的情況很嫻熟~
PS(清末中國爆發了一次嚴重鼠疫,有興趣可以八度)
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後代的影響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傳染病在古代稱為疫,而疫字在漢代說文解字裡“疫,民皆疾也。”疫字最早可以看到記載的是先秦時期的《周禮》“遂令始難歐疫”,那時人們就意識到疫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病。
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
石灰最早記載於《周禮》,除了建築戰爭煉丹印染用於房屋塗抹,驅蟲消毒,墓葬。端午節有些地方的習俗有將混合有雄黃酒的石灰水灑於房屋角落。《左傳》成公六年(前585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當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採用深埋和土層過濾處理汙水的方法,來防治疫病。
Ghoul內幕
根據《史記》,僅明確記載發生了過一次大的疫情,這一次大疫情發生在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當年的疫情十分嚴重並且伴有嚴重的饑荒。史載“三月,軍罷。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大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從秦王嬴政四年的三月開始,天下的疫情就已經十分嚴重了,因為此時的秦軍居然由於疫情居然停止了軍事行動。另外在前一年,天下也發生了大饑荒,可以推測是由於連續兩年的饑荒導致大量平民死亡而使秦王嬴政四年的疫情集中大爆發,成為戰國時期唯一一起有明確記錄的大疫情。縱觀《史記》中戰國時期的歷史記錄,在秦始皇之前天下並無嚴重的大疫情記載,而在秦始皇時期不僅開始有了疫情的記載,可怕的大饑荒在秦王嬴政時期爆發了四次。
為什麼在其他時期沒有爆發大疫情和大災荒呢?我想其中原因有很多的。
到了秦王嬴政執政時期,秦日益加速的統一六國的戰爭和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國人員流動越來越頻繁,以及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都是是大疫情爆發的原因之一。大疫情的產生必要條件是大規模的人口移動,因為人口的移動使得一地的小疫情經過流動傳人口播而是使各地開始都開始爆發嚴重疫情,因此有了所謂“大兵過後,必是凶年”的說法。所以一旦某年的疫情較為嚴重則必定殃及到全天下。
而連續性饑荒產生則是秦王嬴政四年的主要原因,當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兩年的饑荒。從古至今的歷史中,民眾在荒年必定會離開家鄉而逃亡到別的地區,災民人口的流動和死亡的屍體無人處理導致疫情加重。
天下大災大難的產生,似乎也成為了秦國統一的中國的一個有力因素。因為在全天下都遭災的時期,秦國的對手國力必定大大削弱,而秦國憑藉變法以來強有力的行政手段必定可以有效減輕秦國的損失,而六國的國力更為虛弱。此時天下不屬於秦還能屬於哪國?
浮沉的歷史
這個問題有誤區,戰國距今兩千餘年,我們無法判斷是否有大的疫情發生,以及疫情規模大小,只能說從現有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看,大規模疫情爆發的次數很少,但不是沒有。
瘟疫頻繁發生,影響人類文明
人有生老病死,疾病與人類相伴相生,大規模的流性疾病便是瘟疫。
自人類開始群居生活,瘟疫就像幽靈一樣如影隨形。
如果說水災、旱災是天災,戰爭是人禍,那瘟疫就是天災和人禍的結合體,是人類揮之不去的噩夢。人類歷史上幾次超大規模的瘟疫,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幾乎阻斷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我國曆史悠久,人口眾多,戰亂頻繁,導致瘟疫頻發,考古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充斥大量求神問卜、祈求保佑無災無病的記載,這些病絕非個人所患疾病,而是流行疫病。
瘟疫大流行,需要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
1、人口眾多,居住密集,流動頻繁;
2、醫療衛生條件落後,防範措施少。
按理說,戰國是著名亂世,各國攻伐不斷,戰爭頻發,死傷眾多,加上醫療衛生條件差,應該會經常性爆發瘟疫才對,但為何戰國史料中很少見到關於大瘟疫的記載?
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戰國史料稀缺,瘟疫記載極少
中國向來重視修史,據官方史書記載,從戰國到明朝末年,至少有將近100次瘟疫大流行,而且越接近現代,史料記載越豐富、越詳細,瘟疫記載就越多。
但自春秋以來,史料最為殘缺、混亂的就是戰國。
本來戰國時代每個國家都有史官,留有完整詳細的史料,至少比春秋更要豐富,但後來都沒燒了。大家可能以為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給燒掉的,實際上這是冤枉秦始皇了。秦始皇沒有燒六國史料,反而把這些寶貴的史料書籍都拉到咸陽館藏起來。
但項羽攻破咸陽後,一把火把秦宮燒了個灰飛煙滅,館藏書籍付之一炬,所以項羽才是燒掉戰國史料的罪魁禍首,就連後世儒家學者也說“書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項籍之罪也”。
戰國史料稀缺,導致對這一時期的各方面記載都很少,瘟疫記載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司馬遷寫《史記》寫的很艱難,不得不借鑑一些亂七八糟的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聞。
在有限的戰國史料中,至少可以看到一次大規模瘟疫的記載。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獻公十六年民大疫,日蝕。”這一年是公元前369年,秦國爆發了大瘟疫,同時發生了日蝕,這是關於戰國的史料記載中最早的一次大瘟疫記載,但記載十分簡略,只有三個字而已,波及範圍有多廣,持續時間有多長,死了多少人,規模到底有多大,我們都無從推斷。
戰國情況特殊,不適宜瘟疫爆發
1、人口少,居住分散
由於史料少,先秦時期各國人口沒有確切記載,但有學者進行過粗略估計,“七雄”中的大國如秦國、齊國、楚國、魏國、趙國等,人口在200萬到500萬不等,加上其他小國,全國總人口估計在3000萬人左右,大概相當於現在三個山東省。
這個人數乍一看不少,但分散在如今大半個中國的版圖內,3000萬人口跟現在比就算很少了,而且是分散居住在“戰國七雄”這些大國和其他十幾個小國中,不像現在人口稠密。
2、管理嚴格,流動緩慢
戰國時期的經濟以農耕為主,農耕是靜態經濟模式,不像商貿業流動性強,大多數百姓一輩子被固定在土地上,幾乎不流動;當時交通條件落後,人們很難進行大規模流動;各個國家之間都有國界劃分,處於封閉狀態,城池關隘管理很嚴,不允許各國百姓自由流動。
3、高度重視,措施強力
古代科技和醫術條件差,原本不利於疫情控制,但正因為如此,統治者更加重視瘟疫,他們不會花很大力氣研究如何醫治患者,而是採取“斬草除根”的方式,一旦確定瘟疫傳播,立刻採取措施設立隔離區,能治最好,治不了或控不住,就把患者全部殺掉,放火焚燒,疫區的所有活物都被燒死,可謂雞犬不留,雖然有些慘無人道,但卻簡單粗暴,有效防止疫情蔓延。
如果戰爭導致死屍遍地,當時普遍會打掃戰場,及時掩埋或焚燒,防止瘟疫爆發。更重要的是,戰國時期的戰爭死亡人數記載,有很大水分,真正的傷亡人數沒有那麼多。
4、溫帶地區,氣候適宜
戰國時代,我國的版圖還沒有擴展到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等亞熱帶氣候區,像楚國這樣的國家都被中原視為邊遠之地,人們主要生活在長江、黃河流域,“戰國七雄”都分佈在這兩大區域。這些地區都屬於溫帶,氣溫適中,不容易傳播瘟疫。
到了漢朝,華夏一統,戰爭減少了,形勢和平了,版圖擴大了,導致經濟不斷髮展,人口大量增長,流動性增強,瘟疫反而更加頻繁,有記載的瘟疫越來越多。
從史料記載和史料分析,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天災人禍往往伴隨瘟疫流行”,經濟越發達、人口密度越高,瘟疫越肆虐,因此人們才說“大災必有大疫”、“大戰必有大疫”,而戰國只符合“戰爭頻繁”這一個條件,缺乏瘟疫大流行的基礎和環境,加上史料稀缺,戰國時代很少見瘟疫大爆發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戰國時期戰爭頻發,軍隊丶百姓死傷無數,但是並沒有發生太大的疫情,原因是:
,古人注重陰陽相隔,會將死者及時的集中連片掩埋,而且生活區、生產區丶墓葬區是嚴格分離的。人們的活動區域,通常是遠離墓葬區的。這些習慣有效的防範了疫情的發生。
,古代統治者,對疫情極為重視。一旦出現疫情就馬上將疫區圍堵隔離,能治就派醫者救治,無能為力時就殺光疫區百姓,放火將疫區燒光,雞犬不留。而且事後會拋棄這個地區,不會再讓人到疫區生產生活。這些手段雖然殘忍,但是有效的阻止了疫情的擴散與漫延。
我國厲害的瘟疫,多為外來瘟疫,戰國時,還沒有傳入我國。
1,鼠疫源於今天的中亞吉爾吉斯的天山以北區域,匈奴人打不過漢朝,就將鼠疫傳入中原,導致疫情爆發。
鼠疫對人、老鼠有害,對牛丶羊丶馬匹作用不大,匈奴人就是利用邊境貿易將鼠疫引入中原。後來很多王朝嚴管草原與中原的貿易往來,這也是原因之一。
2,天花丶麻疹丶猩紅熱…源於東南亞,當時並沒有傳入我國。
古代東南亞人口少,主要也是疫情過重所至。近代東南亞人口增長迅猛,是由於醫學防治能力大幅增強,有效的防控了疫情。
3,霍亂之類的疫情來自於西域,戰國時還沒傳入我國。
4,梅毒來自美洲,愛滋病丶艾博拉……也是近百年才出現。
,古代中醫傳承體系完整,由於人口偏少,環境優良,中藥採集容易,用藥成本較低,利於防治疫病。
我國主要位於溫帶丶亞熱帶氣候區,氣溫適中,環境適宜,本就不屬於瘟疫高發區。
鬼影147951010
不是沒有爆發,是可能爆發了我們並不知道。一方面是現存史料資料太少無法證實當時是否真的爆發了傳染病,另一方面在古代瘟疫爆發就是很可怕的事情,在那時候消除瘟疫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很可能就是——任由感染的人死光。
可是這並不代表我國古代在處理疫情方面任由平民百姓死去,在消除疫情和解決疫情方面是這樣的的過程:認識疫情——防控疫情——解決疫情,總稱為防疫。
首先認識疫情。我國在對瘟疫這件事上有著很深刻的瞭解,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傳染病在古代稱為疫,而疫字在漢代說文解字裡“疫,民皆疾也。”疫字最早可以看到記載的是先秦時期的《周禮》“遂令始難歐疫”,那時人們就意識到疫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病。
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
其次,防控疫情。
在這裡防控疫情分為兩種,一為疫情尚未爆發,但是有趨勢蔓延,二位疫情已經爆發,已成氣候。
在疫情尚未爆發之時,人們已經有意識的進行防控。人痘接種術在清代時候已經有職業的種痘師了,而且失敗率是隻能是5%。
石灰最早記載於《周禮》,除了建築戰爭煉丹印染用於房屋塗抹,驅蟲消毒,墓葬。端午節有些地方的習俗有將混合有雄黃酒的石灰水灑於房屋角落。
《左傳》成公六年(前585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當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採用深埋和土層過濾處理汙水的方法,來防治疫病。
城市汙水並不是簡單粗暴的直接排入河道,而是要通過一定比例把大小石頭塊、粗細砂礫、泥土進行巧妙搭配組合,並且再用草木的枯枝敗葉將其分隔為若干層的城市的排汙溝後,變成“中水”後才能排入到河裡。
中國人熟知病從口入,吃熟食喝熱水的習慣也為細菌病毒滋生的渠道和途徑斷絕了溫床。
注重衛生習慣,防患於未然是阻隔瘟疫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疫情已經爆發之時,解決方法歸納起來的方式如下:
0.順應節氣
先秦典籍(《禮記·月令》》中提到: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於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瘧疾。
原因在於“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因而,先民們在有所興作時非常重視順應節氣。
1.巫術的精神控制
先秦時期,傳說帝額項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中一個居江水是為瘟鬼。
為此,人們每於疾疫發生時,作法以驅除疫鬼。
《周禮·夏官》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即是專門的驅疫鬼者。此四人身披熊皮,頭帶面具,執戈揚盾,帥百隸逐室毆疫,此即後世灘戲的由來。
除此以外,歷代流行的紙船送瘟神等民俗,也都是驅疫鬼的具體形式,甚至連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也與驅疫鬼有關。
這種迷信的辦法,對於防治疾疫當然不會有任何作用。
2.巡視疫情,施醫賜藥保障。最早的巡診制度見於先秦時期,《周禮·地官》中有司救一職,其職責就是:“凡歲時有天患民病,則以節巡國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此可被視為是中國古代巡診制度的濫觴。
3.施隔離患者,培養醫學人才。此處由於戰國時期資料匱乏,最早記錄只有東漢時期。自東漢以後,開始有了隔離病人的記載,顯示人們已經開始重視流行病的傳染性問題。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漢書·平帝紀》)。此可視為對病人實行隔離措施的最早記錄。
4.保障衛生,埋癱屍骨;屍體是病毒和細菌藉以大量繁殖的最主要載體,處理屍體,即是切斷疾疫流行的一個重要渠道。
據《周禮》所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了處理無主屍體的做法。此後,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屍體的做法。
5.開倉放糧,販災免賦等。
最後解決疫情,在防控疫情之中已經附帶了這一部分的內容,此處不再贅述。
但是事實可能並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因為在醫學落後的戰國時期,能夠看的起醫生的畢竟是少數,況且在醫學落後的年代和奴隸制社會轉向封建王朝時期,平民百姓的姓名在統治者眼中不過是草芥。而解決瘟疫的最好方式就是我在文章開頭寫的那樣——人們都死去了。
負暄
先民們早在原始社會,已經通過血的教訓,形成一種經驗教訓,就是腐爛的屍體會給活人帶來疫病!考古發現在原始穴居時代早期,居住山洞的先民有尊崇死者的習慣,會把死者的遺體留在部落居住的山洞裡,後來這樣做的部落越來越少,直到沒有。據推測,一個是有些部落有智慧高的人總結出每次部落發生疫病前,都有死者留在山洞裡的屍體腐爛發臭,雖不知道原因,但兩者顯然有某種關聯,從此開始改變處理死者遺體的方式。
另一個是繼續堅持這樣做的部落,最終都自然消亡了……所以,從那個時代活下來的古人,是知道屍體會產生疫病的,戰國時代在我國曆史上,屬於先秦時期,而先秦時期給我們留下不多的文獻典籍當中,已經可以看到先民們對“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總結,而且我國傳統當中,“災”的概念,除自然災害之外,同樣還包括“兵災”、“匪災”之類兵禍。一但有大規模死亡現象發生,有能力就會盡快處理屍體,沒能力的話,就會扶老攜幼逃離相關地區。我們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瞭解到,在戰國那個奴隸制末期的時代裡,還保留很多殘酷的習慣,比如斬人頭記功,比如壘“京觀”威嚇敵方。
不過也可以看到,那時候的人,一句懂得用石灰醃製處理割下來的腦袋。這些都對戰爭後疫病爆發產生了阻礙。另外還有兩個原因,形成我國戰國時期戰後疫病大規模爆發很少的狀況,其一是我國從地理環境上相對封閉,在海洋、高原、荒漠環繞下,先民們已經適應地區性生物環境,天生已經對該地區疫病有足夠的抗性,後世我們所熟知的那些鼎鼎大名的傳染病;天花、霍亂、鼠疫……這時都還沒傳進我們國家,這些烈性傳染病都要到漢代開始,才由胡人從西北方向傳進我國。外來物種的生物侵害,產生的疫情,遠非本地原生病毒可比,戰國時代流行的原生病毒傳染疫病,原生態環境下生物,包括人,都有足夠的適應性抗體,幾乎不存在後世外來病毒因完全沒有抵抗性,所產生的農村十村九空,城鎮十室九空的慘狀。
另一個,是古代人口尚不具備密集條件,戰國時代只是城市發展的初期,所謂城,就是一些有土圍子的鎮子,我們從很多文學作品裡還可以看到,到一千多年後的唐宋時期,世界上第一座百萬人口的長安城,東京汴梁,城裡居然還可以有菜園子,城外更是動不動那條路就出現大蟲,導致道路中斷,枉說一千多年前的戰國?真有疫病發生,有條件逃出百里的人屈指可數,而這種時候,還有能逃出百里的身體條件,基本也不可能是病人了,所以即使有疫病發生,在那個時代,也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裡自生自滅,無法形成干係重大的疫情。
李三萬的三萬裡
其實不僅僅是戰國時期,從部落和國家概念形成後,就有了地盤和利益之爭,有衝突就有傷亡,尤其是冷兵器從石塊綁木棍發展到了鐵、銅製品時,戰爭就會導致大量的傷亡。
古今中外的戰爭都是非常殘酷的,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參加的人數眾多,死亡自然也就十分慘重。戰爭在考驗指揮者的兵法運用的同時,也是對陣雙方人數的比拼,一仗下來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統一六國的時候,雙方僅僅是交戰部隊死傷就高達數十萬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將白起在長平坑殺四十萬趙軍。雖然實際被殺趙軍降卒沒有四十萬之多,但趙國軍隊基本上被全部消滅。造成了人類戰爭歷史上十分慘烈的一幕。類似的戰爭全球不知發生了多少次,包括熱兵器的近代和現代,如兩次世界大戰。
有戰爭就有死亡,對於戰場上留下的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屍體,他們會怎麼處理呢?
1.坑埋。古人也是十分講究的,民族的興旺和國家的鞏固需要人脈的延續,防止溫疫的流行是統治者必要考慮的,同時古人受儒學思想影響講究禮信,所以戰爭結束後會挖坑埋葬戰爭中死去的戰士和擔夫,讓逝者入土為安,有限防止溫疫的發生,鞏固統治地位。
2.火葬。自從有了火,人類文明前進了一大步。火在古人心中有崇高的地位。儘管是敵對雙方,但人的靈魂是始終存在的,時刻要保持敬畏之心。用火燒屍體後也是防止溫疫,同時淨化人的心靈。
3.還有一個十分令人毛骨悚然的處理屍體方法,那就是“築京觀”。所謂的築京觀就是把那些戰敗方的士兵屍體全都堆積在道路兩側,然後用泥土夯實,形成一座山,這樣的做法不僅有效的處理了屍體,還能像敵人炫耀自己的武力。但後面漸漸不用了。
4.還有就是暴屍荒野,自生自滅成枯骨。
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都是可怕的,任何戰爭對於一線士兵及後勤民夫和中下級指揮官兵而言,不亞於一個巨大的無法控制的絞肉機,只能讓千萬民眾生靈塗炭。
希望我們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漢天下2019
疫情,不管是古人現在當代的所有人聽了都會談之色變的詞語。它的存在,不僅攪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更是導致整個區域或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暫緩。
史籍中記載,“疫情”的說法實際上一種危害極大的傳染性疾病。以現代病理學的分類來看,古時歷代發生過的疫情涉獵廣泛,痢疾、天花、瘴氣,也不乏現代常見的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等。
有一句話名為“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也就是說,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為的禍亂,凡是出現短期內集中死亡的地方,由於其屍首沒有得到及時的掩埋,暴露在外的腐爛屍體就會出現病菌,從而引起大規模瘟疫。
我們回溯戰國時期,那時候戰爭頻發,軍隊百姓死亡無數。按理說疫情會非常嚴重,那為什麼戰國時期具有適合瘟疫肆虐的情況,卻沒有發生非常大的疫情呢?
原來,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們,對待瘟疫這種疾病的法子並不比我們現代人要差多少。相反,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瘟疫這種疾病具有傳染性,並及時發現隔離手段並及時處理。
據湖北出土的《封診式》竹簡記載,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但由於戰國時期資料匱乏,我們具體很難追溯先人的防疫辦法,而漢代記載,曾專門設有“病遷坊”,專門用以隔離患有麻風的病人,這也顯示了人們已經開始重視瘟疫的傳染性問題。
同時,古代的統治者也對疫情也極為重視,如果在其境內發生疫情,統治者會將疫情發生地進行圍堵隔離,阻斷下游水流,防止下游地區再度發生疫情。然後再派醫官前去救治,但如果實在無法治癒便會採取極限措施,即殺光患者,再燒光疫區。雖然這種辦法極其殘暴,但還是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擴散。
其次,古人信奉陰陽八卦,十分注重陰陽兩相隔。如果發生非正常死亡的現象,親人就會將其及時埋葬。除了埋葬在自家墓陵,大部分人會選擇在專門的葬場,且該區域也遠離生活區域。所以,這也說明了古人對於未知疫情的防範意識空前。
另外,戰國時期在戰爭多發期間很少有疫情大規模爆發的狀況的原因還因為其天生的地理環境和人文原因。
戰國時期各國統治地域大多相對封閉,當地人早已能夠適應生存環境,有足夠的適應性抗體應對原生病毒傳染的疫情。而且我們所熟知的傳染病比如霍亂、天花等追溯起源頭,也要從漢代開始,正是這個時候已有胡人從西域傳播至內陸。
最後,因為歷史時期人口相對較少,大多數百姓最多聚集在村莊部落裡,遠遠沒有達到現代社會這般聚集稠密的狀況。一旦發生大規模的疫情,這便有利於更好地隔離、防控,阻斷瘟疫蔓延。
況且,戰國後一千多年後的唐宋時期才有了第一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長安城,更何況一千多年的戰國時期會有多少人呢?所以即使有疫情發生,也僅僅會侷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裡。而在疫區裡的人無法出逃,更無法形成大範圍的疫情。
大咖扒八卦
古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就是說大災時大量人員短期內集中死亡,隨之而來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瘟疫。戰國年間戰爭頻發,軍隊、百姓死亡無數,為什麼沒有發生大的疫情?
傳染病在古代稱為“疫”,疫字在《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疫,民皆疾也。”——老百姓都得病就叫疫。疫字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周禮》中:“遂令始難歐疫”,那時人們就意識到疫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傳染性疾病。
湖北出土的《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專門用來隔離麻風病人。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員在短時期裡集中死亡,大量死屍沒有得到迅速及時掩埋,大量暴露在外的腐爛的屍體就會出現病菌,從而引起大規模瘟疫。
先民們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通過血的教訓,形成一種經驗教訓,就是腐爛的屍體會給活人帶來疫病!考古發現在原始穴居時代早期,居住山洞的先民就有尊崇死者的習慣,會把死者的遺體留在居住的山洞裡,但後來這樣做的部落越來越少,直到沒有。據推測,一個原因是有些部落裡一些智慧高的人總結出每次部落發生疫病前,都有死者留在山洞裡的屍體腐爛發臭,雖然不知道兩者之間的確切聯席和原因,但認識到兩者之間顯然有某種關聯,從此開始改變處理死者遺體的方式。
另一個原因是繼續堅持這樣保存屍體的部落,最終都自然消亡了……所以,從那個時代活下來的古人,是知道屍體會產生疫病的。戰國時代在我國曆史上,屬於先秦時期,而先秦時期給我們留下不多的文獻典籍當中,已經可以看到先民們對“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總結,而且我國傳統當中,“災”的概念,除自然災害之外,同樣還包括“兵災”、“匪災”之類由戰亂引起的兵禍。
一旦出現了短時間裡大規模集中死亡,只要有能力就會盡快處理屍體,沒能力的話,就會扶老攜幼逃離相關地區。我們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瞭解到,在戰國那個奴隸制末期的時代裡,還保留很多殘酷的習慣,比如斬人頭記功,比如用對方屍體壘成“京觀”顯示武功威嚇敵方等。
不過也可以看到,那時候的人,卻懂得用石灰醃製處理割下來的敵方腦袋,因為那時是用首級去記功領賞的,如果這個腦袋腐爛了,可就麻麻煩了。石灰最早記載於《周禮》,除了建築戰爭煉丹印染用於房屋塗抹,驅蟲消毒,墓葬。端午節有些地方的習俗有將混合有雄黃酒的石灰水灑於房屋角落。《左傳》成書於公六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當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採用深埋和土層過濾處理汙水的方法,來防治疫病。這些都對戰爭結束後在客觀上對疫病爆發產生了一定的阻止作用。
另外還有兩個原因,也使我國戰國時期,大戰之後很少有疫病大規模爆發的狀況,其一是我國從地理環境上相對封閉,在海洋、高原、荒漠環繞下,先民們已經適應地區性生物環境,天生已經對該地區疫病有足夠的抗性,後世我們所熟知的那些鼎鼎大名的傳染病;天花、霍亂、鼠疫……這時都還沒傳進我們國家,這些烈性傳染病都要到漢代開始,才由胡人經西域通道傳進我國。外來物種的生物侵害,產生的疫情,遠非本地原生病毒可比,戰國時代流行的原生病毒傳染疫病,原生態環境下的生物,包括人,都有足夠的適應性抗體,幾乎不存在後世面對外來病毒完全沒有抵抗性,這才會出現所謂十室九空,屍橫遍野的慘狀。
另一個,是古代人口不多,遠遠沒有達到今天人口居住密集的地步。戰國時代還只是城市發展的初期,所謂城,就是一些有土圍子的鎮子,我們從很多文學作品裡還可以看到,到一千多年後的唐宋時期,世界上第一座百萬人口的長安城,甚至到了更後面北宋的東京汴梁城,城裡居然還可以有菜園子,城外更是動不動那條路就出現大蟲,導致道路中斷,更何況一千多年前的戰國?
所以,即使真有疫病發生,有條件逃出百里的人屈指可數,而這時候,還有能力逃出百里之外的人,身體條件,基本也不可能是病人了,所以即使有疫病發生,在那個時代,也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裡,處在疫區裡的人基本上就是自生自滅,無法形成大範圍嚴重的疫情。
總結一下,戰國年代雖然戰爭頻發,軍人、百姓死傷無數,但是並沒有發生太大的疫情,主要原因有:
第一,古人注重陰陽相隔,會將死者及時掩埋,而且生活區、生產區、墓葬區是嚴格分離的。人們的活動區域,通常是遠離墓葬區的。這些習俗有效的防範了疫情的發生。
第二,古代統治者,對疫情極為重視。一旦出現疫情就馬上將疫區隔離,能治就派醫者救治,無能為力時就殺光疫區百姓,放火將疫區燒光,雞犬不留。而且事後會徹底拋棄這個地區,不會再讓人到疫區進行生產生活。這些手段雖然殘忍,但是有效阻止了疫情的擴散與漫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