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日前,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延期開學。各地的教育部門也高調呼籲: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停課不停教、不停學”。

這把很多教師們都打了個措手不及,當老師被迫趕鴨子上架變身成業餘主播,倒是反襯網課等專業在線教育業的優勢。

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先看數據 ●

與此同時,國內的線上教育也初見規模,2018年6月國內在線教育人員參與度就達到了1.72億人次,據相關媒體預測,2020年國內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4330億元。

一面是龐大的用戶群,另一面則是繁榮的市場,再加上特殊時期市場需求的加持,似乎線上教育將迎來黃金髮展期,但現實的骨感和種種問題就隨之消失了嗎?

在線教育獲客貴、盈利難

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在此次社會因素爆發之前,可以說整個在線教育都處於低谷期,早在2016年,在線教育因大量資本的入場攀上高峰,已經經過一輪風口了。

但隨著2018年教育培訓方向上一系列監管政策的落地,資質和合規化的問題導致線上教育機構甚至連帶一部分線下機構都歷經倒閉潮。

儘管資本市場曾經推波助瀾,但實際的運營情況卻不甚理想,這其中獲客難度大和盈利難,是主因。

在線教育平臺的初衷是希望承接市場轉移部分線下用戶,但根據一些調查機構的報告,在線教育平臺尚德機構,每獲客一人成本達到4970元,對比同樣是外語行業的線下教育機構新東方,這一成本僅為202元。如此懸殊的成本差,勢必導致線上機構盈利難。

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並且,在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一、二線城市,線下教育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在線教育更多是以數據分析為導向的個性化輔助。

而廣闊的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為在線教育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但這部分人群的消費能力又是個問題。

更多人入局為哪般?

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在線教育在大起大落後,資本市場已經看淡,但當下,確實也有更多的平臺蜂擁入局,這背後的原因既有欣喜,也有無奈。

欣喜的是企業展現了責任感。幾乎所有主流在線教育平臺都宣佈推出免費直播課程內容產品,包括國內短視頻巨頭,也上線了“停課不停學”的專區。

這既是一種公益行為,同時也是一種獲客手段,趁著這個線上旺季來吸引更多用戶,這和字節跳動花6億請全國人民看電影《囧媽》是同樣的道理。

同時也催生了老師被逼成主播,學生給APP低評分的時代話題。

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無奈的是線下教育機構,這些主營業務集中在線下授課的教育機構在這段時間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如新東方因寒假班無法開課,導致數百萬學生翹首以盼,如果全退費,七八萬老師及員工的生計,會摧毀這家近三十年的企業。

此時匆忙轉型線上,還得面對祭出免費送課大招的各種平臺同業競爭,短期內確實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老中青三代”的出路在哪裡?

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在經歷多次資本洗禮的行業浪潮之後,大家都很清楚,真正決定未來能否活下來的是教育內容本身,而非短時間的用戶數量,所以主流的三股勢力會有不同的出路。

首先是老牌的教育培訓機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課程實力積累依然循序漸進,將傳統的線下師資力量轉化為在線力量,也容易吸引線上需求的用戶,但授課效果需要市場的檢驗。

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其次是近些年新興的平臺,它們主要是通過互聯網營銷進行資源傳播,原始用戶受廣告影響很大,但平臺實力和課程厚度則褒貶不一。要知道,在資本高潮期,這樣的平臺不勝枚舉,但大潮退去,多少裸泳者又顯而易見。

再次是BAT佈局的平臺,由於背後有絕對的大佬支持,聚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向用戶輸出。有市場,輕營銷,失敗的概率很低。不過也並非穩賺不賠,畢竟BAT的重心都不在這裡。

——在線教育——

迎來“利好”的在線教育,能華麗轉身嗎?

解讀君想說,在線教育並不能完全蠶食傳統線下教育機構的市場份額,非常時期過去之後,競爭的格局還是會回到原有的軌道。

擺在在線教育眼前的基本面,還是獲客成本高、盈利難、競爭更激烈的問題,不能被一時的火熱矇蔽雙眼,還是要腳踏實地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