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这件事,康熙皇帝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孩子在那你争我夺,他有没有想办法阻止?

蓝色的夜晚47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为了融入中原文化,康熙帝在唯一嫡子胤礽满周岁的时候,就立他为太子了。在康熙一朝,所有的皇子们从小就知道胤礽是未来的皇帝,自己虽然身为皇子但和皇位是无缘的。所以在胤礽被立为太子的三十多年里,康熙帝虽然有很多儿子,其中也不乏才能出众的,但他们对太子之位都是不敢妄想的。之所以会出现后面的“九子夺嫡”,是因为康熙废了太子。所以九子夺嫡始于1708年一废太子的时候。



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的众多儿子都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因为论出身,只有胤礽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所以他们几乎是站在同一法礼地位上(其中胤禔为皇长子,地位略高,皇八子的母亲出身辛者库,地位略低,但总体相差不大),那么谁能得到太子之位,就要看各人的本识了。要问康熙帝知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争夺太子之位?他当然知道啦,不仅他知道,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应该都知道,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事情。


各皇子各显神通。有的积极拢络大臣,以获得更多的支持;有的陷害能力出众的兄弟,来扫除自己的对手;有的则极力讨好康熙,获得父亲的好感。胤礽被废不久,朝堂上已是暗潮汹涌。康熙做为一位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太子的位置而相互争斗,相互陷害,自然非常痛心。而康熙做为一位皇帝,看到儿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搞的朝野动荡,更是非常气愤。所以于公于私,康熙都要阻止诸子争位,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康熙帝也是用尽了办法!

首先,太子虽然被废,但他却不允许儿子们觊觎太子之位,若是有谁表现出来想做太子,他就会极力打压。

而这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他对八皇子胤禩的态度。胤禩从小聪明好学,很得康熙的喜爱,康熙在第一次给皇子们封爵的时候,胤禩在被封为贝勒的皇子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不仅如此,康熙还曾经多次重用胤禩。胤禩为人宽仁,在朝中和兄弟中口碑都很好,人称“八贤王”。可是在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胤禩就积极的活动,张明德曾为胤禩相面,说他以后大贵,他便因此制造與论,为自己铺路。康熙知道后大怒,狠狠的训斥了他一顿,并革去了他的贝勒爵位。可胤禩还是没明白康熙的意思,在随后康熙帝要朝中官员推荐太子人选时,胤禩又广结善缘,使得百官都保举他当太子。这让康熙非常气愤,不仅否决了百官保举的结果,从此也对胤禩加重的防备和打压,并扬言自己从来没有立他为储君的想法。康熙此举不仅是要绝了胤禩争储位的心,也是警示所有的儿子都不要去谋夺储位,这个位子他看中谁就会给谁,没看中,你争也没用!


其次,做为一个父亲康熙最希望看到的是兄友弟恭,任何为了个人利益而伤害兄弟的事情,他都不允许。

大皇子胤禔在诸皇子中年龄最长,功劳最多,也很能干,虽然是庶出,但母亲的地位很高,母族的实力也很大,应该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所以太子被废以后,胤禔是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利用诬术谋害太子,并把这嫁祸给风头正盛的胤禩,同时他还劝康熙帝杀掉废太子胤礽。康熙听到他的建议后,把他狠狠的骂了一顿,后来经皇三子胤祉的举报,康熙知道了他用诬术谋害太子之后,更是下令把他圈禁起来,永远不能出来。康熙这么做一是对胤禔的惩罚,同时也是告诫所有的儿子,残害兄弟的人他决不轻饶。


再次,康熙复立太子,以期让儿子们停止争斗。

康熙虽然极力的打压儿子们的争斗,但是毕竟皇位太诱人,太子之位空悬难免会让儿子们和大臣们都有很多想法。所以康熙就又复立了太子,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诸皇子断了非分之想,另一方面他还是不舍得放弃自己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的。可是太子已经被废了一次,威望已经大不如前。太子为了保住自己失而复得的位置,变的越来越不理智,而诸皇子因为看到过机会,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所以这个方法对于阻止诸皇子的争斗,效果也并不好。




康熙其实有两个底限,第一是不能兄弟相残,第二是不能谋取储君之位。所以后来的康熙帝对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非常喜爱和看中。

皇十四子胤禵因为在康熙问责胤禩时,挺身为胤禩辩解,甚至为此不惜言语顶撞康熙。康熙虽然当时很生气,想要拔剑杀了胤禵,但事后对胤禵维护兄长的行为是备感欣慰的,所以对胤禵非常的信任和疼爱,后来更是封他为大将军王,统军西征。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康熙本是属意他继位,雍正帝是篡改遗旨继位的,不管真像如何,康熙对胤禵的看重和喜爱是有目共睹的。


皇四子胤禛在康熙晚期很得康熙的重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胤禛自称富贵闲人,从来不参与夺嫡(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对不忙着冒尖争抢的胤禛,康熙宽仁很多,对他的封赏很高,也很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做。雍正这种沉稳的态度,反而助他夺得大位,继位为帝。

所以,康熙晚年一直都是在想尽办法来阻止儿子们的争斗的。可是既便他用尽办法,也没能阻止“九子夺嫡”这场悲剧的发生。没有明争,还有暗斗,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对这种事情无可奈何,康熙帝当然也不例外。而九子夺嫡的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在康熙死后才慢慢表现出来。雍正帝继位以后,相继圈禁了皇十子胤䄉和皇十四子胤禵,后来又把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迫害至死。康熙最痛心的骨肉相残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孔六十三


1.康熙是英明的帝王。

康熙帝即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在位61年,他除鳌拜、削三藩、打沙俄、收复台湾等等!首先巩固了边疆,继而又治理内政,他在位期间,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



2.九子夺嫡结局悲惨、凄凉!

但,人无完人,在他执政晚年爆发了九子夺嫡事件,尽管没出现唐朝兄弟间自相残杀的玄武门之变的现象,但雍正登基以后,其惨烈程度比兄弟自相残杀有过之而无不及:老三被幽禁至死,老八、老九被圈禁后都死于非命,老十被圈禁至乾隆登基后才被放出、而与雍正一母同胞的大将军王老十四先为先皇守陵,后被圈禁到乾隆登基以后才被放出。

也就是说雍正登基以后收拾了自己的五位兄弟;再加上康熙年间因为夺嫡而被永远圈禁的大阿哥和废太子胤礽,九子夺嫡最后的结局是让曾经养尊处优、颐指气使的七位阿哥下场凄凉而悲切。



3.议政王会议选立皇位继续人制度还没过渡到立嫡立长的制度上来!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在于此前满清没有汉族的立嫡立长的制度,接班人是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出来的。

这种制度造就了入关后多尔衮的大权独揽!顺治帝亲政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

到康熙朝,为了加强集权,康熙采取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早在康熙十四年,他就拥立了嫡次子胤礽为储君,直接自己指定皇位继承人!

他的做法在我们看来顺理成章,而当时的满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受的;而身为满人的众阿哥们有权力、有愤懑,自然就有了觊觎皇位野心!


4.康熙当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你争我夺皇位。

康熙一开始立两岁的胤礽为太子;胤礽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也终于成长为文武兼备的皇位继承人,他监国理政期间赢得了满朝文武的赞誉。

但由于太子自幼受到父皇的宠溺,又由于大阿哥一党的打压,所以,胤礽在朝中激烈中开始结党营私,势力日渐长,终致君储矛盾无法调和!终于废黜了太子胤礽。

5.对于九子夺嫡康熙有过阻止。

正是意示到了九子夺嫡,八阿哥一党活动频繁,康熙才第二次让胤礽当了储君,康熙生前圈禁大阿哥就是因为大阿哥为争夺皇位而谋害太子,先为太子嫡系十三阿哥胤祥被圈禁也是康熙的意思!而与雍正一母同胞的十四阿哥被封为大将王,让其出外领兵,远离朝廷,也是康熙削弱八阿势力的举措!


希望星晨58298869


康熙对于自己儿子们争夺“储君”这件事,肯定是知道的,这个想都不用想。封建王朝的皇帝,哪个会没有自己的特务系统呢?他之所以不去阻止,是因为事情的发展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简单分析一下事件的经过?

首先,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九子夺嫡”是哪九子?

其次,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

参与夺嫡的几个兄弟中,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关系极为亲密。胤祥的母妃去世的早,是胤禛的母亲把他抚养成人,这哥俩从小一起学习、玩耍,感情胜过亲兄弟。

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娥、皇十四子胤禵这四个兄弟关系比较密切,被人称为“八爷党”。

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还有太子胤礽,他们三兄弟互不相干,各自成一党。

最后,几兄弟是如何夺嫡的?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废。皇长子胤禔首先跳出来说太子胤礽的不是,列出了太子胤礽的数条罪状,建议父亲杀了胤礽。康熙听了极为寒心,严厉地训斥了胤禔。

自知夺嫡无望的胤禔转而支持与他关系较好的皇八子胤禩。因为胤禩是胤禔的母亲抚养大的,所以这哥俩关系比较好。但是,康熙极为讨厌胤禩结党谋私,笼络人心的行为,心中早就对其不满。

这时,皇三子胤祉揭发胤禔使用魇镇加害太子一事,康熙大怒,下令圈禁了胤禔,并且连同胤禩也一起抓了,不过没过多久,就将胤禩放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没过多久,太子被人揭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太子之位再度被废,三阿哥见状,主动退出了竞争。

之前一直支持胤礽恢复太子之位的四阿哥胤禛见胤礽两度被废,察觉太子之位基本与胤礽无缘了,于是便开始暗中招贤纳士,结党营私,处心积虑的窥视储君之位。

皇八子胤禩自知无缘于储君之位,便转而支持十四弟胤禵。恰逢西北边疆发生动乱,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连同其党羽一起上奏康熙,推举胤禵为大将军出征西北,想让胤禵通过获得军功作为跳板,为夺嫡增加筹码。不久,胤禵就被封为“大将军王”,领兵出征西北去了。

“九子夺嫡”的最后结局?

支走了胤禵,三阿哥的放弃,十三阿哥、大阿哥以及废太子胤礽被圈禁,剩下的八、九、十阿哥也都不被康熙看好,唯一有希望立为储君的只有四阿哥胤禛了。

所以说,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康熙一直都看在眼里,虽没有阻止,但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虽说最终的结果是不立储君了,但是,从康熙驾崩前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来看,其实他心中早有立储的人选了。所以在“九子夺嫡”事件中的最终获胜者是皇四子胤禛。

  • 感谢阅读加关注,谢谢!

历史旧闻


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帝是知道儿子们的夺嫡之争。从以下可以简单看出,如康熙四十七年,在宿营途中,有一晚,康熙感觉到有人在帐篷外面偷偷窥视他,发现是皇太子胤礽。康熙帝于是警惕起来,帐殿夜警直接导致了皇太子的下台,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六,康熙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废黜了皇太子胤礽。

但数日之后,康熙略微冷静些,就觉得皇太子似乎是疯癫而非谋逆,并且康熙也没亲眼看到,回京途中,大风环绕驾前,康熙认为是天象示警;这之间,查出是庶出的大阿哥利用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以诬术镇魇了胤礽,嗣后他连续召见了几回胤礽,发现胤礽疯态消失,他也就心里越来越宽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

这件事情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皇长子也就是大阿哥陷害太子,希望夺得太子之位!

第二件事就是同样太子被废后进行新太子推选上,以八阿哥的势力集团差点成功成为新太子。后康熙帝复立太子,使得八阿哥重重摔了一跤。从此跌出皇帝候选人的资格!

那么康熙帝有没进行一定方法阻止呢?必然是有的,也是可以从上面两件事情可以看出。打击大阿哥,八阿哥,复立太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为的是缓和竞争激烈的情势。后来太子再次被废后一直不立太子也是对心中默认的太子进行保护和暗中观察。


文理札记



首先康熙帝肯定知道九子夺嫡,知道自己的儿子们在明争暗斗!

其次康熙帝想阻止,想抑制各位皇子的权力,但是没有成功。

一是因为一个正常情况,因为人老了都会糊涂,皇帝也不例外,诸如梁武帝、唐玄宗等等。

康熙帝年老以后,有些老糊涂,又重视亲情,所以对亲儿子下不了狠手,不能杀一儆百,不能大力打压或者剥夺权力,所以自然杜绝不了他们夺嫡的野心。

二是康熙帝所在的时期很特殊,因为他一改之前的继承规律,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结果是引起新老传统的冲突,他又无法缓解这种冲突,所以只能是愈演愈烈。因此太子两立两废,最后嫡长子继承制也是不了了之,康熙帝再没有立过太子了。

同时康熙帝之前,皇子还是有很大权力的,而康熙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以后,为了避免诸皇子之间为了嫡位发生冲突,曾经对封爵的诸位皇子这般说道:“尔等王职,惟朝会大典,除此凡外边诸事,不可干预。朕若命以事务,当视朕之所命,尽心竭意,方不负朕之所用而贻人讥笑也”。

康熙帝的意思是这些皇子是不能干预权力的,估计是想要效仿明朝那般,皇子是没有任何事权的,但自相矛盾的是他又要对这些皇子“命以事务”,而办理政务,肯定会接触“外边诸事”,又岂能不拥有事权?

康熙帝时代随着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行,引发新老传统的激烈冲突,康熙帝想要不给这些皇子权力,避免出现诸如他们勾心斗角的夺嫡情况,可是之前几十年皇子都有权力的传统并非一时半会可以扭转过来的,康熙帝又把握不了这其中平衡,皇子们都拥有事权,拥有实力拼一拼,所以自然是出现了九子夺嫡的乱象。

还有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康熙帝在一废太子胤礽后不久,再度立其为太子,其实并非是真的对胤礽寄予厚望,更多是想要重新将胤礽推于前台稳定局势,或者说维系住这种局面,使九子夺嫡不会愈演愈烈,当然想法是好的,结果并不是那么好。

最后总结来说,康熙帝肯定知道九子夺嫡的,也想过办法阻止,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加之新老传统的冲突,自然是不了了之,因此出现了历史上最阴暗的夺嫡之九子夺嫡。


宋安之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一生在位61年,可谓是威名赫赫,其一生经历比之小说还要精彩,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败笔之一就是晚年爆发了九子夺嫡,而且是相当激烈。

九子夺嫡虽然在康熙时期没有出现兄弟自相残杀甚至子弑父的情况,但雍正登基以后,其惨烈是比之兄弟自相残杀毫不逊色。八爷党成员,老八被圈禁以后疑为被毒死、老九被折磨致死、老十被圈禁到乾隆登基以后才被放出、老十四先被发配到守皇陵幽禁,后被圈禁到乾隆登基以后才被放出。

还有一个老三被幽禁至死,也就是说雍正登基以后收拾了五位兄弟,再加上康熙时期因为夺嫡失败被永远圈禁的大阿哥和废太子胤礽两位兄弟。九子夺嫡到了最后,九位阿哥中除了老十三,其他七位阿哥是下场凄凉,要么半生不得自由,等到重获自由之时已是风烛残年,要么死于禁所之中,再没有得到自由。

康熙晚年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激烈皇位争夺战呢,其实归根结底,原因不在于康熙帝本人,而是这属于是清朝在由关外政权过渡为大一统政权以后的制度尝试。

因为清朝前期对于权力的分配,其实一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像在清朝开国过程中,大家很少听过开国名将,开国诸王倒是很多,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嗣,大家熟悉的有诸如摄政王多尔衮,还有多尔衮的同母弟豫亲王多铎,及其礼亲王代善等。

当时八旗是清朝的武力支柱,这些宗室成员各领一旗,为清朝开疆拓土。同时国家遇有大事,需要八旗旗主为首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商议,并且做出最终决定,皇帝并非可以大权独揽。

也就是说当时的大权在于爱新觉罗家族,分散于统领八旗的诸王之中,所以清太宗皇太极才要集权,并且设立皇帝亲领的上三旗。

像顺治帝福临在皇太极猝死,没有确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就是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成为新皇帝的。

而正因为这种分散于宗室的制度之下,造就了多尔衮从睿亲王到摄政王,并且大权独揽的条件。

当然多尔衮大权独揽以后,也开始打压诸王,这无形中为后来亲政的顺治帝打下了不错的基础。顺治帝亲政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依旧存在,但无疑已经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

顺治帝身为清朝成为大一统王朝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面对权利分散的情况,也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说采取明制中的内阁,甚至参考明朝的二十四衙门,在宫中建立了十三衙门,想要通过宦官集权。

当然虽然议政王大臣会议这种模式被削减了作用,但毕竟清朝是满洲为根本的,于是各旗的大臣开始抬头,所以就有了后来康熙继位以后的四大辅臣。

顺治帝想用宦官集权,四大辅臣当然不愿意,所以康熙登基以后,他们就急匆匆的撤销了十三衙门。这时候这个模式的弊端就开始出现了,出了一个欺主的权臣鳌拜,所幸康熙最智擒鳌拜,才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劣发展。

说到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出,清朝在前期其实是一直变化和尝试的过程之中,宗室亲王权力太大,结果出了一个摄政王多尔衮。打压了宗室亲王权力以后,又出了一个权臣鳌拜。

所以康熙时期,这位皇帝开始再次尝试,康熙采取的是上阵父子兵的模式,就是想以自己的几个亲儿子来从这些八旗亲王和大臣手中分权,方便自己集权。

可以看出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并没有参考明制,进行分封藩王的制度,而是留这些以后的宗室亲王于京城之中,来协助自己治理国政。

康熙为了集权,采取了嫡长子制度,在康熙十四年,立了嫡次子胤礽为储君,直接自己指定继承人。在康熙三十七年,又将那些陆续成年的儿子们授予爵位和八旗领民,共有六个儿子受封。

这六位受封的阿哥们都掌握了八旗一部分权力,自然方便了康熙的集权。但康熙始料不及的是,他同样为了集权早立太子,与这件事起了冲突。

因为满族自关外到康熙时期,就不是采取嫡长子制度立继承人的,满人当然接受不了以嫡长子制度选出的太子胤礽,或者说需要时间接受。但当康熙将八旗一部分权力给予自己六个儿子以后,这一切就得到了宣泄口,满人认为这些阿哥们每个人都有继承权,而阿哥们有权力,自然有野心,同是皇帝亲子,他们自然不愿意屈居于太子胤礽之下,于是一出九子夺嫡的好戏开始上演了。

所以说九子夺嫡其实根本原因不在于康熙,也不在于九位阿哥的野心,而是清朝入关以后制度不断变化尝试之下的结果,更是清朝本身的风俗与关内嫡长子制度风俗的冲突之下的衍生物。

现在大家看明白清朝九子夺嫡背后的真正历史了吧?

当然这一切冲突在雍正继位以后就结束了,这位冷血皇帝不只是对兄弟狠,本身也是眼光毒辣,能看出这背后的矛盾所在。所以哪个制度也不用,自己创建出一个秘密立储制,想选哪个儿子就选哪个儿子,你们都管不住,也别耍小心思了。


一天一点国学


“九子夺嫡”这件事,康熙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那你争我夺,他有没有想办法去阻止?

在《康熙大帝》里,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的大戏上演得如火如荼,图穷匕见!作为皇上,耳目众多,哪里不知道皇子的你争我夺?!在太子没有真正被废前,如果其它皇子心怀不轨企图图之,康熙毫不留情严惩。在太子两废两立后,康熙不再立新太子了,而是任由皇子们逐鹿!根本不去阻止。



一,康熙心中的正统。

自从赫舍里死后,康熙既当爹又当妈全身心呵护太子胤礽的成长。

在太子哓事后,康熙把太子带在身边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太子潜形默化去学习。

就是后来康熙带兵亲征蒙古,把太子留在京城监国,就是让太子好好学会处理朝中事情!

没有想到,做了近三十年太子的胤礽,竟然是扶不起的阿斗!当佟国维提议立八阿哥做太子时,康熙大帝立马否决!因为康熙内心里还是希望维护正统,就是康熙再次原谅他,可是胤礽还是硬生生把自己的锦绣前程断送。

与康熙册封的贵人郑春华勾搭,干些大逆不道的事。盛怒下的康熙彻彻底底让太子出局。



二,九子夺嫡的大戏残酷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随着太子两废两立,又没有再立新太子,那些有心逐皇位的皇子们几乎是大显神通不择手段去逐鹿,争夺。

这个时候,康熙的身体健康每况如下。从最初哪个皇子对太子之位图谋不轨,就立即打压。而这个时候,康熙没有采取措施去阻止,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l,心有余力而不足。

2,让皇子们去争夺,历练一下宫中残酷之争,胜者为王败者寇。

于是,康熙在驾崩前的精力集中死后传位如何宣诏和落实具体细节上。

因为新君登基前的朝局动荡是避免不了的。于是,康熙任由皇子们的你争我夺。



由此可见:九子夺嫡的大戏与康熙的晚年优柔寡断是分不开的。随着皇子们逐鹿的白热化,在最关键时刻康熙还是出手善后了!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顺着推下去,如果康熙不让他们兼管六部,他们就不可能有权力,没有权力,如何夺嫡?

所以,你没看清楚这件事,九龙夺嫡的本质就是康熙让他们去争夺,而不是康熙无力阻止他们夺嫡,

康熙登基时,受辅政大臣的欺负,受议政王大臣的欺负,再往前,皇太极死了,他的成年儿子豪格在多尔衮的威胁下,竟然登不上皇位,再往前推,褚英不明不白的就死了,代善被摸黑无缘皇位。

顺治的登基,是多头政治,弱者上位的结果,多头政治下,皇帝又有多大权力呢?

所以,满清是从原始社会直接到皇权专制时代,几代人把中原两三千年的都经历了,康熙怕立了太子后,太子权力太大,威胁皇权了,最后步汉武帝的后尘,自己杀了太子或者太子杀了自己,在立太子后,选择了孙权模式,也就是用亲王牵制太子,

于是就有了九龙夺嫡,让几个皇子都拥有权力,来牵制太子,防止太子想不开了想提前接班。


南朝居士


“九子夺嫡”这件事,康熙皇帝是知道的,历史上真实的康熙,深谙帝王之术,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断然不会贸然失态。

就拿太子胤礽被废,群臣联名上书举荐八阿哥为新太子这事说吧,其实,康熙知道八阿哥广结朋党,满朝文武几乎都与八阿哥有善缘。四阿哥是一孤臣,心系江山社稷。康熙下旨要群臣举荐德厚之人为太子人选,有其深意。其一,太子被废已有时日,康熙心里是想复立胤礽为太子。其二,对于八阿哥这位八贤王的结党营私,康熙早已洞若观火,借此机会打压八阿哥一党,以防不测。康熙一生圣明烛照,从来都是拿捏别人的性命与鼓掌。

还有,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一直到驾崩都没有再立太子一事,康熙知道儿子们会为争太子之位而不折手段,就是不立太子,还把老四削了爵位,那是为了保护帝国继承人。


江陵烟雨


康熙一开始立两岁胤礽为太子,胤礽聪慧好学,文武兼备,见过理政期间举朝称誉。但因康熙对其太子的极度溺爱兼之朝中激烈的结党纷争,致太子心理扭曲,后期骄奢淫逸,君储矛盾无法调和,历经两立两废,随之诸皇子展开激烈夺储之争,史称“九子夺嫡”。九子夺嫡异常惨烈,骨肉相残。康熙千古一帝,英明神武怎么会不知道呢,况且大阿哥谋害太子失败就是康熙圈进。太子第一次被废,百官推举太子人选,就是康熙否定八阿哥。太子嫡系十三阿哥高墙圈进也是康熙所为,十四阿哥出兵在外也是断了八阿哥臂膀等等。最后为四阿哥扫清障碍,并传位为他都是康熙一手掌控,你说康熙能不知道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