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這件事,康熙皇帝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孩子在那你爭我奪,他有沒有想辦法阻止?

藍色的夜晚47


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為了融入中原文化,康熙帝在唯一嫡子胤礽滿週歲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了。在康熙一朝,所有的皇子們從小就知道胤礽是未來的皇帝,自己雖然身為皇子但和皇位是無緣的。所以在胤礽被立為太子的三十多年裡,康熙帝雖然有很多兒子,其中也不乏才能出眾的,但他們對太子之位都是不敢妄想的。之所以會出現後面的“九子奪嫡”,是因為康熙廢了太子。所以九子奪嫡始於1708年一廢太子的時候。



1708年,太子胤礽被廢后,康熙的眾多兒子都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因為論出身,只有胤礽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所以他們幾乎是站在同一法禮地位上(其中胤禔為皇長子,地位略高,皇八子的母親出身辛者庫,地位略低,但總體相差不大),那麼誰能得到太子之位,就要看各人的本識了。要問康熙帝知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爭奪太子之位?他當然知道啦,不僅他知道,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應該都知道,這是很顯而易見的事情。


各皇子各顯神通。有的積極攏絡大臣,以獲得更多的支持;有的陷害能力出眾的兄弟,來掃除自己的對手;有的則極力討好康熙,獲得父親的好感。胤礽被廢不久,朝堂上已是暗潮洶湧。康熙做為一位父親,看到自己的兒子為了太子的位置而相互爭鬥,相互陷害,自然非常痛心。而康熙做為一位皇帝,看到兒子們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搞的朝野動盪,更是非常氣憤。所以於公於私,康熙都要阻止諸子爭位,為了改善這種局面,康熙帝也是用盡了辦法!

首先,太子雖然被廢,但他卻不允許兒子們覬覦太子之位,若是有誰表現出來想做太子,他就會極力打壓。

而這表現最明顯的就是他對八皇子胤禩的態度。胤禩從小聰明好學,很得康熙的喜愛,康熙在第一次給皇子們封爵的時候,胤禩在被封為貝勒的皇子中是年齡最小的一個。不僅如此,康熙還曾經多次重用胤禩。胤禩為人寬仁,在朝中和兄弟中口碑都很好,人稱“八賢王”。可是在康熙一廢太子之後,胤禩就積極的活動,張明德曾為胤禩相面,說他以後大貴,他便因此製造與論,為自己鋪路。康熙知道後大怒,狠狠的訓斥了他一頓,並革去了他的貝勒爵位。可胤禩還是沒明白康熙的意思,在隨後康熙帝要朝中官員推薦太子人選時,胤禩又廣結善緣,使得百官都保舉他當太子。這讓康熙非常氣憤,不僅否決了百官保舉的結果,從此也對胤禩加重的防備和打壓,並揚言自己從來沒有立他為儲君的想法。康熙此舉不僅是要絕了胤禩爭儲位的心,也是警示所有的兒子都不要去謀奪儲位,這個位子他看中誰就會給誰,沒看中,你爭也沒用!


其次,做為一個父親康熙最希望看到的是兄友弟恭,任何為了個人利益而傷害兄弟的事情,他都不允許。

大皇子胤禔在諸皇子中年齡最長,功勞最多,也很能幹,雖然是庶出,但母親的地位很高,母族的實力也很大,應該是最合適的儲君人選。所以太子被廢以後,胤禔是一副捨我其誰的架勢,利用誣術謀害太子,並把這嫁禍給風頭正盛的胤禩,同時他還勸康熙帝殺掉廢太子胤礽。康熙聽到他的建議後,把他狠狠的罵了一頓,後來經皇三子胤祉的舉報,康熙知道了他用誣術謀害太子之後,更是下令把他圈禁起來,永遠不能出來。康熙這麼做一是對胤禔的懲罰,同時也是告誡所有的兒子,殘害兄弟的人他決不輕饒。


再次,康熙復立太子,以期讓兒子們停止爭鬥。

康熙雖然極力的打壓兒子們的爭鬥,但是畢竟皇位太誘人,太子之位空懸難免會讓兒子們和大臣們都有很多想法。所以康熙就又復立了太子,這樣一方面可以讓諸皇子斷了非分之想,另一方面他還是不捨得放棄自己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的。可是太子已經被廢了一次,威望已經大不如前。太子為了保住自己失而復得的位置,變的越來越不理智,而諸皇子因為看到過機會,自然也不會輕易放棄。所以這個方法對於阻止諸皇子的爭鬥,效果也並不好。




康熙其實有兩個底限,第一是不能兄弟相殘,第二是不能謀取儲君之位。所以後來的康熙帝對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非常喜愛和看中。

皇十四子胤禵因為在康熙問責胤禩時,挺身為胤禩辯解,甚至為此不惜言語頂撞康熙。康熙雖然當時很生氣,想要拔劍殺了胤禵,但事後對胤禵維護兄長的行為是備感欣慰的,所以對胤禵非常的信任和疼愛,後來更是封他為大將軍王,統軍西征。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康熙本是屬意他繼位,雍正帝是篡改遺旨繼位的,不管真像如何,康熙對胤禵的看重和喜愛是有目共睹的。


皇四子胤禛在康熙晚期很得康熙的重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胤禛自稱富貴閒人,從來不參與奪嫡(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對不忙著冒尖爭搶的胤禛,康熙寬仁很多,對他的封賞很高,也很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做。雍正這種沉穩的態度,反而助他奪得大位,繼位為帝。

所以,康熙晚年一直都是在想盡辦法來阻止兒子們的爭鬥的。可是既便他用盡辦法,也沒能阻止“九子奪嫡”這場悲劇的發生。沒有明爭,還有暗鬥,中國歷史上很多帝王都對這種事情無可奈何,康熙帝當然也不例外。而九子奪嫡的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則是在康熙死後才慢慢表現出來。雍正帝繼位以後,相繼圈禁了皇十子胤䄉和皇十四子胤禵,後來又把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迫害至死。康熙最痛心的骨肉相殘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孔六十三


1.康熙是英明的帝王。

康熙帝即愛新覺羅•玄燁,8歲登基,在位61年,他除鰲拜、削三藩、打沙俄、收復臺灣等等!首先鞏固了邊疆,繼而又治理內政,他在位期間,國家的政治、經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



2.九子奪嫡結局悲慘、淒涼!

但,人無完人,在他執政晚年爆發了九子奪嫡事件,儘管沒出現唐朝兄弟間自相殘殺的玄武門之變的現象,但雍正登基以後,其慘烈程度比兄弟自相殘殺有過之而無不及:老三被幽禁至死,老八、老九被圈禁後都死於非命,老十被圈禁至乾隆登基後才被放出、而與雍正一母同胞的大將軍王老十四先為先皇守陵,後被圈禁到乾隆登基以後才被放出。

也就是說雍正登基以後收拾了自己的五位兄弟;再加上康熙年間因為奪嫡而被永遠圈禁的大阿哥和廢太子胤礽,九子奪嫡最後的結局是讓曾經養尊處優、頤指氣使的七位阿哥下場淒涼而悲切。



3.議政王會議選立皇位繼續人制度還沒過渡到立嫡立長的制度上來!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現象的發生,歸根結底在於此前滿清沒有漢族的立嫡立長的制度,接班人是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決定出來的。

這種制度造就了入關後多爾袞的大權獨攬!順治帝親政以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

到康熙朝,為了加強集權,康熙採取了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早在康熙十四年,他就擁立了嫡次子胤礽為儲君,直接自己指定皇位繼承人!

他的做法在我們看來順理成章,而當時的滿人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接受的;而身為滿人的眾阿哥們有權力、有憤懣,自然就有了覬覦皇位野心!


4.康熙當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你爭我奪皇位。

康熙一開始立兩歲的胤礽為太子;胤礽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也終於成長為文武兼備的皇位繼承人,他監國理政期間贏得了滿朝文武的讚譽。

但由於太子自幼受到父皇的寵溺,又由於大阿哥一黨的打壓,所以,胤礽在朝中激烈中開始結黨營私,勢力日漸長,終致君儲矛盾無法調和!終於廢黜了太子胤礽。

5.對於九子奪嫡康熙有過阻止。

正是意示到了九子奪嫡,八阿哥一黨活動頻繁,康熙才第二次讓胤礽當了儲君,康熙生前圈禁大阿哥就是因為大阿哥為爭奪皇位而謀害太子,先為太子嫡系十三阿哥胤祥被圈禁也是康熙的意思!而與雍正一母同胞的十四阿哥被封為大將王,讓其出外領兵,遠離朝廷,也是康熙削弱八阿勢力的舉措!


希望星晨58298869


康熙對於自己兒子們爭奪“儲君”這件事,肯定是知道的,這個想都不用想。封建王朝的皇帝,哪個會沒有自己的特務系統呢?他之所以不去阻止,是因為事情的發展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簡單分析一下事件的經過?

首先,先跟大家介紹一下“九子奪嫡”是哪九子?

其次,他們兄弟之間的關係?

參與奪嫡的幾個兄弟中,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關係極為親密。胤祥的母妃去世的早,是胤禛的母親把他撫養成人,這哥倆從小一起學習、玩耍,感情勝過親兄弟。

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娥、皇十四子胤禵這四個兄弟關係比較密切,被人稱為“八爺黨”。

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還有太子胤礽,他們三兄弟互不相干,各自成一黨。

最後,幾兄弟是如何奪嫡的?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廢。皇長子胤禔首先跳出來說太子胤礽的不是,列出了太子胤礽的數條罪狀,建議父親殺了胤礽。康熙聽了極為寒心,嚴厲地訓斥了胤禔。

自知奪嫡無望的胤禔轉而支持與他關係較好的皇八子胤禩。因為胤禩是胤禔的母親撫養大的,所以這哥倆關係比較好。但是,康熙極為討厭胤禩結黨謀私,籠絡人心的行為,心中早就對其不滿。

這時,皇三子胤祉揭發胤禔使用魘鎮加害太子一事,康熙大怒,下令圈禁了胤禔,並且連同胤禩也一起抓了,不過沒過多久,就將胤禩放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沒過多久,太子被人揭發結黨營私,圖謀造反,太子之位再度被廢,三阿哥見狀,主動退出了競爭。

之前一直支持胤礽恢復太子之位的四阿哥胤禛見胤礽兩度被廢,察覺太子之位基本與胤礽無緣了,於是便開始暗中招賢納士,結黨營私,處心積慮的窺視儲君之位。

皇八子胤禩自知無緣於儲君之位,便轉而支持十四弟胤禵。恰逢西北邊疆發生動亂,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連同其黨羽一起上奏康熙,推舉胤禵為大將軍出征西北,想讓胤禵通過獲得軍功作為跳板,為奪嫡增加籌碼。不久,胤禵就被封為“大將軍王”,領兵出征西北去了。

“九子奪嫡”的最後結局?

支走了胤禵,三阿哥的放棄,十三阿哥、大阿哥以及廢太子胤礽被圈禁,剩下的八、九、十阿哥也都不被康熙看好,唯一有希望立為儲君的只有四阿哥胤禛了。

所以說,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康熙一直都看在眼裡,雖沒有阻止,但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雖說最終的結果是不立儲君了,但是,從康熙駕崩前將皇位傳給皇四子胤禛來看,其實他心中早有立儲的人選了。所以在“九子奪嫡”事件中的最終獲勝者是皇四子胤禛。

  • 感謝閱讀加關注,謝謝!

歷史舊聞


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帝是知道兒子們的奪嫡之爭。從以下可以簡單看出,如康熙四十七年,在宿營途中,有一晚,康熙感覺到有人在帳篷外面偷偷窺視他,發現是皇太子胤礽。康熙帝於是警惕起來,帳殿夜警直接導致了皇太子的下臺,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六,康熙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廢黜了皇太子胤礽。

但數日之後,康熙略微冷靜些,就覺得皇太子似乎是瘋癲而非謀逆,並且康熙也沒親眼看到,回京途中,大風環繞駕前,康熙認為是天象示警;這之間,查出是庶出的大阿哥利用蒙古喇嘛巴漢格隆以誣術鎮魘了胤礽,嗣後他連續召見了幾回胤礽,發現胤礽瘋態消失,他也就心裡越來越寬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複立為皇太子。

這件事情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皇長子也就是大阿哥陷害太子,希望奪得太子之位!

第二件事就是同樣太子被廢后進行新太子推選上,以八阿哥的勢力集團差點成功成為新太子。後康熙帝復立太子,使得八阿哥重重摔了一跤。從此跌出皇帝候選人的資格!

那麼康熙帝有沒進行一定方法阻止呢?必然是有的,也是可以從上面兩件事情可以看出。打擊大阿哥,八阿哥,復立太子就是最好的例子。為的是緩和競爭激烈的情勢。後來太子再次被廢后一直不立太子也是對心中默認的太子進行保護和暗中觀察。


文理札記



首先康熙帝肯定知道九子奪嫡,知道自己的兒子們在明爭暗鬥!

其次康熙帝想阻止,想抑制各位皇子的權力,但是沒有成功。

一是因為一個正常情況,因為人老了都會糊塗,皇帝也不例外,諸如梁武帝、唐玄宗等等。

康熙帝年老以後,有些老糊塗,又重視親情,所以對親兒子下不了狠手,不能殺一儆百,不能大力打壓或者剝奪權力,所以自然杜絕不了他們奪嫡的野心。

二是康熙帝所在的時期很特殊,因為他一改之前的繼承規律,採取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結果是引起新老傳統的衝突,他又無法緩解這種衝突,所以只能是愈演愈烈。因此太子兩立兩廢,最後嫡長子繼承製也是不了了之,康熙帝再沒有立過太子了。

同時康熙帝之前,皇子還是有很大權力的,而康熙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度以後,為了避免諸皇子之間為了嫡位發生衝突,曾經對封爵的諸位皇子這般說道:“爾等王職,惟朝會大典,除此凡外邊諸事,不可干預。朕若命以事務,當視朕之所命,盡心竭意,方不負朕之所用而貽人譏笑也”。

康熙帝的意思是這些皇子是不能干預權力的,估計是想要效仿明朝那般,皇子是沒有任何事權的,但自相矛盾的是他又要對這些皇子“命以事務”,而辦理政務,肯定會接觸“外邊諸事”,又豈能不擁有事權?

康熙帝時代隨著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實行,引發新老傳統的激烈衝突,康熙帝想要不給這些皇子權力,避免出現諸如他們勾心鬥角的奪嫡情況,可是之前幾十年皇子都有權力的傳統並非一時半會可以扭轉過來的,康熙帝又把握不了這其中平衡,皇子們都擁有事權,擁有實力拼一拼,所以自然是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亂象。

還有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康熙帝在一廢太子胤礽後不久,再度立其為太子,其實並非是真的對胤礽寄予厚望,更多是想要重新將胤礽推於前臺穩定局勢,或者說維繫住這種局面,使九子奪嫡不會愈演愈烈,當然想法是好的,結果並不是那麼好。

最後總結來說,康熙帝肯定知道九子奪嫡的,也想過辦法阻止,但是因為各方面原因,加之新老傳統的衝突,自然是不了了之,因此出現了歷史上最陰暗的奪嫡之九子奪嫡。


宋安之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一生在位61年,可謂是威名赫赫,其一生經歷比之小說還要精彩,美中不足的是,他的敗筆之一就是晚年爆發了九子奪嫡,而且是相當激烈。

九子奪嫡雖然在康熙時期沒有出現兄弟自相殘殺甚至子弒父的情況,但雍正登基以後,其慘烈是比之兄弟自相殘殺毫不遜色。八爺黨成員,老八被圈禁以後疑為被毒死、老九被折磨致死、老十被圈禁到乾隆登基以後才被放出、老十四先被髮配到守皇陵幽禁,後被圈禁到乾隆登基以後才被放出。

還有一個老三被幽禁至死,也就是說雍正登基以後收拾了五位兄弟,再加上康熙時期因為奪嫡失敗被永遠圈禁的大阿哥和廢太子胤礽兩位兄弟。九子奪嫡到了最後,九位阿哥中除了老十三,其他七位阿哥是下場淒涼,要麼半生不得自由,等到重獲自由之時已是風燭殘年,要麼死於禁所之中,再沒有得到自由。

康熙晚年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激烈皇位爭奪戰呢,其實歸根結底,原因不在於康熙帝本人,而是這屬於是清朝在由關外政權過渡為大一統政權以後的制度嘗試。

因為清朝前期對於權力的分配,其實一直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像在清朝開國過程中,大家很少聽過開國名將,開國諸王倒是很多,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嗣,大家熟悉的有諸如攝政王多爾袞,還有多爾袞的同母弟豫親王多鐸,及其禮親王代善等。

當時八旗是清朝的武力支柱,這些宗室成員各領一旗,為清朝開疆拓土。同時國家遇有大事,需要八旗旗主為首組成議政王大臣會議來商議,並且做出最終決定,皇帝並非可以大權獨攬。

也就是說當時的大權在於愛新覺羅家族,分散於統領八旗的諸王之中,所以清太宗皇太極才要集權,並且設立皇帝親領的上三旗。

像順治帝福臨在皇太極猝死,沒有確定繼承人的情況下,就是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成為新皇帝的。

而正因為這種分散於宗室的制度之下,造就了多爾袞從睿親王到攝政王,並且大權獨攬的條件。

當然多爾袞大權獨攬以後,也開始打壓諸王,這無形中為後來親政的順治帝打下了不錯的基礎。順治帝親政以後,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依舊存在,但無疑已經起不了那麼大的作用。

順治帝身為清朝成為大一統王朝以後的第一位皇帝,面對權利分散的情況,也進行了很多嘗試,比如說採取明制中的內閣,甚至參考明朝的二十四衙門,在宮中建立了十三衙門,想要通過宦官集權。

當然雖然議政王大臣會議這種模式被削減了作用,但畢竟清朝是滿洲為根本的,於是各旗的大臣開始抬頭,所以就有了後來康熙繼位以後的四大輔臣。

順治帝想用宦官集權,四大輔臣當然不願意,所以康熙登基以後,他們就急匆匆的撤銷了十三衙門。這時候這個模式的弊端就開始出現了,出了一個欺主的權臣鰲拜,所幸康熙最智擒鰲拜,才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劣發展。

說到這裡大家也可以看出,清朝在前期其實是一直變化和嘗試的過程之中,宗室親王權力太大,結果出了一個攝政王多爾袞。打壓了宗室親王權力以後,又出了一個權臣鰲拜。

所以康熙時期,這位皇帝開始再次嘗試,康熙採取的是上陣父子兵的模式,就是想以自己的幾個親兒子來從這些八旗親王和大臣手中分權,方便自己集權。

可以看出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並沒有參考明制,進行分封藩王的制度,而是留這些以後的宗室親王於京城之中,來協助自己治理國政。

康熙為了集權,採取了嫡長子制度,在康熙十四年,立了嫡次子胤礽為儲君,直接自己指定繼承人。在康熙三十七年,又將那些陸續成年的兒子們授予爵位和八旗領民,共有六個兒子受封。

這六位受封的阿哥們都掌握了八旗一部分權力,自然方便了康熙的集權。但康熙始料不及的是,他同樣為了集權早立太子,與這件事起了衝突。

因為滿族自關外到康熙時期,就不是採取嫡長子制度立繼承人的,滿人當然接受不了以嫡長子制度選出的太子胤礽,或者說需要時間接受。但當康熙將八旗一部分權力給予自己六個兒子以後,這一切就得到了宣洩口,滿人認為這些阿哥們每個人都有繼承權,而阿哥們有權力,自然有野心,同是皇帝親子,他們自然不願意屈居於太子胤礽之下,於是一出九子奪嫡的好戲開始上演了。

所以說九子奪嫡其實根本原因不在於康熙,也不在於九位阿哥的野心,而是清朝入關以後制度不斷變化嘗試之下的結果,更是清朝本身的風俗與關內嫡長子制度風俗的衝突之下的衍生物。

現在大家看明白清朝九子奪嫡背後的真正歷史了吧?

當然這一切衝突在雍正繼位以後就結束了,這位冷血皇帝不只是對兄弟狠,本身也是眼光毒辣,能看出這背後的矛盾所在。所以哪個制度也不用,自己創建出一個秘密立儲制,想選哪個兒子就選哪個兒子,你們都管不住,也別耍小心思了。


一天一點國學


“九子奪嫡”這件事,康熙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那你爭我奪,他有沒有想辦法去阻止?

在《康熙大帝》裡,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的大戲上演得如火如荼,圖窮匕見!作為皇上,耳目眾多,哪裡不知道皇子的你爭我奪?!在太子沒有真正被廢前,如果其它皇子心懷不軌企圖圖之,康熙毫不留情嚴懲。在太子兩廢兩立後,康熙不再立新太子了,而是任由皇子們逐鹿!根本不去阻止。



一,康熙心中的正統。

自從赫舍裡死後,康熙既當爹又當媽全身心呵護太子胤礽的成長。

在太子嘵事後,康熙把太子帶在身邊希望通過言傳身教讓太子潛形默化去學習。

就是後來康熙帶兵親征蒙古,把太子留在京城監國,就是讓太子好好學會處理朝中事情!

沒有想到,做了近三十年太子的胤礽,竟然是扶不起的阿斗!當佟國維提議立八阿哥做太子時,康熙大帝立馬否決!因為康熙內心裡還是希望維護正統,就是康熙再次原諒他,可是胤礽還是硬生生把自己的錦繡前程斷送。

與康熙冊封的貴人鄭春華勾搭,幹些大逆不道的事。盛怒下的康熙徹徹底底讓太子出局。



二,九子奪嫡的大戲殘酷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隨著太子兩廢兩立,又沒有再立新太子,那些有心逐皇位的皇子們幾乎是大顯神通不擇手段去逐鹿,爭奪。

這個時候,康熙的身體健康每況如下。從最初哪個皇子對太子之位圖謀不軌,就立即打壓。而這個時候,康熙沒有采取措施去阻止,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l,心有餘力而不足。

2,讓皇子們去爭奪,歷練一下宮中殘酷之爭,勝者為王敗者寇。

於是,康熙在駕崩前的精力集中死後傳位如何宣詔和落實具體細節上。

因為新君登基前的朝局動盪是避免不了的。於是,康熙任由皇子們的你爭我奪。



由此可見:九子奪嫡的大戲與康熙的晚年優柔寡斷是分不開的。隨著皇子們逐鹿的白熱化,在最關鍵時刻康熙還是出手善後了!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順著推下去,如果康熙不讓他們兼管六部,他們就不可能有權力,沒有權力,如何奪嫡?

所以,你沒看清楚這件事,九龍奪嫡的本質就是康熙讓他們去爭奪,而不是康熙無力阻止他們奪嫡,

康熙登基時,受輔政大臣的欺負,受議政王大臣的欺負,再往前,皇太極死了,他的成年兒子豪格在多爾袞的威脅下,竟然登不上皇位,再往前推,褚英不明不白的就死了,代善被摸黑無緣皇位。

順治的登基,是多頭政治,弱者上位的結果,多頭政治下,皇帝又有多大權力呢?

所以,滿清是從原始社會直接到皇權專制時代,幾代人把中原兩三千年的都經歷了,康熙怕立了太子後,太子權力太大,威脅皇權了,最後步漢武帝的後塵,自己殺了太子或者太子殺了自己,在立太子後,選擇了孫權模式,也就是用親王牽制太子,

於是就有了九龍奪嫡,讓幾個皇子都擁有權力,來牽制太子,防止太子想不開了想提前接班。


南朝居士


“九子奪嫡”這件事,康熙皇帝是知道的,歷史上真實的康熙,深諳帝王之術,喜怒哀樂不行於色,斷然不會貿然失態。

就拿太子胤礽被廢,群臣聯名上書舉薦八阿哥為新太子這事說吧,其實,康熙知道八阿哥廣結朋黨,滿朝文武幾乎都與八阿哥有善緣。四阿哥是一孤臣,心繫江山社稷。康熙下旨要群臣舉薦德厚之人為太子人選,有其深意。其一,太子被廢已有時日,康熙心裡是想復立胤礽為太子。其二,對於八阿哥這位八賢王的結黨營私,康熙早已洞若觀火,藉此機會打壓八阿哥一黨,以防不測。康熙一生聖明燭照,從來都是拿捏別人的性命與鼓掌。

還有,太子胤礽二次被廢一直到駕崩都沒有再立太子一事,康熙知道兒子們會為爭太子之位而不折手段,就是不立太子,還把老四削了爵位,那是為了保護帝國繼承人。


江陵煙雨


康熙一開始立兩歲胤礽為太子,胤礽聰慧好學,文武兼備,見過理政期間舉朝稱譽。但因康熙對其太子的極度溺愛兼之朝中激烈的結黨紛爭,致太子心理扭曲,後期驕奢淫逸,君儲矛盾無法調和,歷經兩立兩廢,隨之諸皇子展開激烈奪儲之爭,史稱“九子奪嫡”。九子奪嫡異常慘烈,骨肉相殘。康熙千古一帝,英明神武怎麼會不知道呢,況且大阿哥謀害太子失敗就是康熙圈進。太子第一次被廢,百官推舉太子人選,就是康熙否定八阿哥。太子嫡系十三阿哥高牆圈進也是康熙所為,十四阿哥出兵在外也是斷了八阿哥臂膀等等。最後為四阿哥掃清障礙,並傳位為他都是康熙一手掌控,你說康熙能不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