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清以6萬滿八旗軍就能征服一億多人口的大明和蒙古?

擲出窗外事件


許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六萬八旗征服了天下。其實大錯特錯,是滿蒙漢八旗+蒙漢藩王征服了天下。皇太極的政權是內部滿蒙漢八旗,外部漢族、蒙古藩王的聯合政權。只有理解到這個層面,才能理解了明清易代。

(1638年皇太極的政權建設取得巨大成功)

努爾哈赤時期,八旗軍戰鬥力很強,基本是百戰百勝,對明軍直接摧枯拉朽。從薩爾滸之戰到沈遼之戰,再到廣寧之戰,八旗軍打明軍可比後來打寧錦、大淩河、松錦簡單多了。但為什麼依然只能侷限於關外一小塊呢?

根源就在於努爾哈赤晚年封閉的關門政策。對遼東的漢民壓榨且不信任,甚至對自己的女婿李永芳都不信任。自然離心離德,毛文龍的實力就是這幾年逃人給壯大的,尤其是策反了劉愛塔將軍。

(努爾哈赤晚期後金很虛)

皇太極要不是改弦更張,估計後金堅持不了幾年自己就黃了。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李自成在佔了北京後,還推行百姓不納糧,向豪紳犒餉的傳統,政權沒有轉型,就沒法團結這些人,在山海關一戰失敗後,河北、山東、河南的士紳很快推翻了當地的大順政權。

講了反面的,繼續來談皇太極政權。

皇太極一方面削弱莽古爾泰、代善、阿敏三大貝勒,確立至高無上的汗權;一方面積極融合蒙漢,建立滿蒙漢八旗;同時還保留實力派自主權,諸如蒙古漠南的藩王,漢人的三順王一順公。

(皇太極)

這種情況下,如滾雪球般的壯大,而且向心力越來越強。在松錦決戰之後,明朝的遼東督撫一度嘗試策反孔有德,但孔有德直接將信上交給皇太極。

在皇太極死後,皇太極的這套政策沒變。多爾袞運用的爐火純青,這才確立了清朝的一匡天下。

一枚明粉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回答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一是入關前的清朝到底有多少兵力?

努爾哈赤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後金的時候,有八旗兵6萬左右,這6萬部隊是後金發家的基本盤。但是隨著不斷髮展,後金人馬增多,蒙古族、漢族等人口不斷加入。1636年改金為大清,到1644年入關前,大清兵包括滿族八旗、漢族八旗、蒙古八旗等兵力有十幾萬,但是峰值應該是17萬左右。滿清就是憑藉這17萬人的部隊,奠定了統一大業。

二是明末到底有多少人口?《明實錄》對明朝的人口統計始終是5000-7000萬人之間,明朝末年的天啟年間,人口在5000萬出頭。很多歷史學者懷疑這個數字,有人認為在1億以上,有人認為在1.2億左右,有人認為在1.5億左右,葛劍雄教授認為接近2億。只有易中天教授比較靠譜,認為明末人口在6000萬左右。我對明史進行過深入研究,橫向縱向比較,宏觀微觀思考,認為,1644年,明朝滅亡前,人口已經沒有5000萬。

我們用腦子想想,17萬人,這麼可能滅的掉上億人口的國家?

沒有1億人。在地瓜、紅薯等糧食作物被引進中國之前,我們都是靠天吃飯,取暖煮飯靠大自然,而糧食種類少,產量少,養活人不容易。

明朝常備軍是110萬左右,如果有上億的人口,完全可以養220萬常備軍。如果有上億的人口,皇帝和大臣不會因為明朝十幾萬宗室人口的吃穿發愁。

明成祖朱棣時期,人口就是5000多萬,他能做到五徵漠北、數下西洋,征服安南。如果明末有1億人口,甚至兩億人口,萬曆皇帝早就可以再來幾次“成化犁庭”。長期的消耗,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到崇禎後期,明朝是真正到了民窮財盡。清軍入關後,清軍兩路出擊,英親王阿濟格可以率著幾萬人追的李自成滿地找牙;豫親王多鐸可以率著幾萬人消滅南京弘光政權。在兵器沒有發生革命性變革的時候,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只有一種解釋,大明把天下榨乾了。

當然,清朝能入關還在於利用了漢人的力量,他們在團結蒙古人之後,進一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漢族人,發揮他們的力量,一起共謀大業。尚可喜、耿繼茂、洪承疇、吳三桂等等,看看乾隆編的《貳臣錄》,就知道多少明朝文官武將投降了滿清,比國民黨投降的還多,這些人為什麼投降滿清?滿清在那個時候靠譜,像個朝廷,李自成、張獻忠像土匪,崇禎朝廷像黑社會,大臣一不小心輕則進監獄,重就丟了性命。

得人心者的天下,明末精英人士的一次用腳投票,選擇了滿清。


坐看東南了


額,得先說清楚,大清入關時,滿八旗的兵力可不是區區的6萬。當時八旗總兵力在14-15萬左右,扣除掉漢八旗的2.4萬和蒙八旗的3萬人,滿八旗的總數應該在8萬左右。


在松錦大戰之前,滿八旗共有兵7萬,在松錦大戰中損失了斤兩萬後,皇太極隨後向北徹底吞併野人女真,強徵索輪族和達斡爾族兩族壯丁,並將兩部併入女真,作為滿八旗後備兵源地。隨後,滿八旗兵力重新補充到8萬左右。

在明清戰爭的同時,大清也在對蒙古諸部進行征服。從努爾哈赤時期,後金便開始了對科爾沁部的征服,同時和喀爾喀和察哈爾也有摩擦。

1596年,努爾哈赤征服了科爾沁部明安和內喀爾喀部老薩等部。

1606年,內喀爾喀諸部盡數歸附努爾哈赤。

1624年,科爾沁大部歸順後金。

1627年,皇太極奇襲察哈爾部,削弱了察哈爾的實力,扎魯特部歸順後金。

1632年,皇太極再爭察哈爾,先前歸附後金的蒙古諸部觀望不前,不過後金仍然佔據優勢。五月,後金進軍至歸化城,林丹汗南渡黃河,逃往鄂爾多斯。後金俘獲察哈爾數千人。次年,茂明安部、烏喇特部歸附。


1634年,林丹汗病逝,察哈爾、克什克騰部眾相繼歸降。

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出降,獻元代傳國璽“制誥之寳”,察哈爾部滅亡。鄂爾多斯部、歸化城土默特一併歸降。

1636年,大清建元,年號崇德。內蒙古諸部已經全部歸附大清,皇太極稱帝,同時擔任蒙古大汗。

不難看出後金也是花了近半個世紀的功夫,才吞併整個內蒙古,這期間除了軍事征服,還有設置官吏和互相聯姻的政治手段。



相比於徵服蒙古,大清在征服大明上雖然花的時間短,但是廢的功夫可是真不少。之所以能夠拿下大明,一方面先前的六次入關劫掠和松錦大戰已經盡數消滅了大明精銳。

之後由於李自成打進北京,大明失去了強有力的統一政府,雖然大夥都奉弘光帝為正朔,但是軍閥之間勾心鬥角,互相不團結,各有各的算盤,最後要麼各自為戰,要麼倒戈相向,充當大清滅明的先鋒。


可以說,僅是南明弘光政權投降大清的官兵,就有六七十萬之眾,被裁軍整編後,新的綠營軍仍然有30多萬,如此龐大的兵力,在配合上15萬八旗兵,再加上後續源源不斷的投降兵力,大清自然是不愁缺人打仗,倒是漢人的表現實在是悲哀。


火器工坊


題主的六萬滿洲八旗兵是不準確的,六萬只是八旗的騎兵。而根據相關記載,皇太極準備入關時,在太廟舉行祭天,可以動員的兵力就達到了15萬,為了策應吳三桂“獻關”,傾巢而出,號稱20萬大軍,彼時,滿清已經是對中原志在必得了。

網上總有人說,滿清是吳三桂放進來的,明朝是李自成滅的,滿清就是撿了一個“漏”。須知,但凡要成就霸業者,必有高人相助,努爾哈赤、皇太極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外因方面:

其一,以漢制漢,籠絡人心。


眾所周知,滿洲人作為遊獵民族,最擅長的就是“劫掠”,打仗野蠻勇猛,搶到手就是強者。經常以劫掠“人畜”多少炫耀戰功。但是,光靠野蠻殺伐搶掠是不能佔領中原的。從努爾哈赤時代一直到皇太極時代,他們都很重視漢臣。先是重用范文程,再就是使出百般解數成功招降洪承疇。

尤其是,洪承疇的問鼎中原的諫言被多爾袞採納,“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擊敗李自成。

當江南戰事不利之際,洪承疇被寄以厚望,被授予“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之職,成功安撫江南。可以說,滿清入關能夠運籌帷幄之中,還真少不了這些漢臣的鞍前馬後的獻計獻策,洪承疇居功至偉。

其二,軍事實力,不容小覷。


如果說,後面吳三桂充當了清軍入關的“帶路黨”,無疑,洪承疇等漢臣起到了定海神針、指路明燈的作用,這些人的作用不啻於大海航行中的舵手,讓清軍在入關之前,就完成了“滿蒙漢”集團的聯手,如同打完了一艘超級“航空母艦”。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祖孫三代滿洲首領,能成功問鼎中原,更源於為“滿漢蒙”軍事集團賦予的一個超級殺手鐧。

這個超級殺手鐧就是努爾哈赤創建的滿洲八旗。

八旗內部極其團結,這是其壯大取勝的關鍵。而當時的滿族統治者將滿漢蒙三旗軍隊整合成一個利益鏈條,規定:“凡是兵丁在作戰中擄掠奴隸,就可以上升為奴隸主階級。這和秦朝的軍功制度相似,只要你打仗能夠擊潰敵人,殺傷敵人就獎勵給你土地,獲得侯爵封賞”。其實都是要激起戰士內心的戰鬥慾望,使他們為了巨大的利益而不顧性命的奮勇殺敵。

“長期的狩獵和惡劣的自然環境讓他們的戰鬥力得到了天然的鍛鍊,所以在與明朝軍隊的作戰中,往往捨身不顧命地奮勇拼殺,連連取勝。”

這些都讓滿洲八旗爆發出洪荒之力,尤其是數量遠超明軍的騎兵,如同一支移動的機械化坦克軍團,日行一百公里決戰千里之外。

復旦大學知名歷史學者侯楊方教授研究後認為:“光靠步兵,炮兵,野戰中如何衝鋒、追擊? 松錦大戰時的追殺,山海關的衝鋒,都是騎兵,即使明清第一次決戰的主力仍然是騎兵,一次性投入就有三萬多騎”。強大的騎兵詮釋了“騎射乃滿洲之本”的用兵思想,併成功獲得戰爭主導權。


自此,滿洲有了龐大的軍事集團,那麼以此為開端,滿清如何收買人心、網羅中原豪傑呢?

其三,“懷柔手段”,恩威並施。


為了籠絡明朝抵抗勢力,滿清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欺騙世人。

正是受益於漢臣的諫言,入主中原必須清除各種障礙中,最大的障礙不是他們眼中的流寇,而是訓練有素的殘餘明軍。

眾所周知,闖王李自成犯下了一個最大的失誤是逼死了崇禎。當然,這並不是李自成想要的結果。崇禎帝一死,群雄並起,他們紛紛把矛頭指向了逼死崇禎的李自成。

值此混亂之際,滿清迅速調整政治手段,以“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搶關多隘,抵抗勢力,望風而降。這其中,不但有洪承疇、吳三桂等人投靠清廷“輕車熟路”引發的多米諾效應,更有他們倆人,一文一武,將明朝殘餘勢力的動搖分子瞬間吸收到麾下。

很多人以為這是報仇的機會,以為他們滿洲人不是來爭奪天下的!

但事實證明,世人被欺騙了!

儘管洪承疇之流,為滿清立下了“開清第一功”,但諷刺的是,若干年後,康熙將其列入《貳臣傳》,留下後世罵名。時至今日,其後人不知羞恥為其搞隆重的祭祀慶典,實在不可理喻。

既然嚐到了“懷柔”的甜頭,滿清如法炮製,以“聯姻”為名,將蒙古各部落王公們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形成鐵血聯盟,徹底解除了滿洲人的後顧之憂。於是,滿人成為蒙古的姻親,蒙古成為滿人的幫兇。再用八旗制度,讓蒙古成為滿清的鐵桿死忠粉。

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滿洲狼來了,就這麼走了?沒那麼容易!

內因方面:

其一,國庫空虛,透支嚴重。


明朝自從萬曆三大徵後,雖然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但是自身也損失巨大。不僅軍事實力損失巨大,更因為援助朝鮮,戰爭曠日持久,導致國庫虧空嚴重。

在這場大戰中,明朝遼東邊軍損失了一多半的精銳力量。從最初的十萬之眾打到勝利後僅僅不足四萬軍力。而這場戰爭消耗了大明朝有限的國防預算,當時一年的國庫收入在四百萬兩,而實際戰爭支出卻達到了七百萬兩白銀。

其二,饑荒不斷,稅賦加重。


如果說建州女真的外憂是主因,那麼,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導致的內患則讓明朝雪上加霜。

國庫空虛後,為了維持和遼東後金的戰爭,各地加大了農民的稅賦,而當時正值小冰河時期,災害嚴重,不僅饑荒不斷,顆粒無收,一億多人口的生活無法保證。

而明末引進的番薯、土豆和玉米還在福建等地試種,正在逐步推廣,但是這個時間和空間都沒有留給明朝。偏偏各地饑民太多,食不果腹,他們紛紛鋌而走險啊,揭竿而起,由於饑民源源不斷,起義軍從來不缺兵源,這也是為什麼明軍越鎮壓造反的人反而越來越多,根源在於,人口與自然災害下的有限資源嚴重不成比例。

反而滿清通過這場戰爭,在屠殺了七千萬人後,暫時緩解了人口和糧食短缺引發的最突出矛盾,在後期將土豆紅薯玉米推廣後,恢復人口就很快了。

其三,南明政權,內訌不斷。


內部紛爭,黨爭四起,山頭林立,無法號令天下,不能形成合力,被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如果說,滿清軍隊打進來,是一個強有力地攻擊力量,那麼,事實上,還不至於將明朝徹底打倒。

因為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


南明建立的幾個政權,都無法做到讓天下人“歸心”。雖然都標榜自己是正統,但崇禎帝死後,這些政權的實力都不能完全掌控明朝殘餘勢力。比如,鄭芝龍就完全架空了隆武帝,他大權在握,不僅掌控兵權,而且早年就很擅長海上貿易,中飽私囊,根本沒有興趣抗清,更別說收復明朝破碎的山河了。他不僅對隆武帝敷衍塞責,抗清是假,撈政治資本才是真,更是善於趨炎附勢,審時度勢,被清廷拉攏很快就叛變了,不但毀滅了隆武政權,最終自己也落了個被清廷斬首的下場,好在兒子鄭成功爭氣,矢志抗清,收復臺灣,成為堅持抗清的民族英雄。

再比如,左夢庚。他是明朝名將左良玉之子,手握重兵,投降清軍時精銳最保守有二十萬之眾,號稱80萬。兵可謂多,糧也足,兵精糧足,可是卻偏偏向比他更弱的清軍投降了。而來受降的阿濟格率領的清軍人數只有他的一個零頭,一萬人!這得有多諷刺?

據不完全統計,明軍前前後後投降的兵力達到了百萬之多,降兵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剃髮易服,作為歸順新朝的標誌。而同時,人數並不佔優勢的滿洲八旗軍,總是作為督戰隊、側翼包抄力量出現,為這些漢旗軍“打雞血”,攻城奪寨,肆無忌憚。他們燒殺搶掠,用殺戮激發出恐怖的戰力。

雖然,整個南明政權先後湧現出了無數英雄豪傑,如史可法、李定國、張蒼水、鄭成功、李來亨、閆應元、夏完淳、黃得功等等,但在“覆巢之下”,都沒能力挽狂瀾,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一曲曲英雄悲歌,傳頌後世。

總之,天災人禍,內憂外患,饑荒不斷,讓明朝不堪重負。而滿清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依靠合理正確的軍事策略,分化瓦解明軍殘餘勢力,殘酷鎮壓中原抵抗勢力,憑藉“天時地利人和”,最終成功入主中原。

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滿清竊取了明朝的政權,依靠暴力手段入主中原,尤其是為讓中原百姓歸附新朝,採取極端殘酷的屠戮手段,實施“剃髮易服”,給中原百姓帶來了一段長達268年、黑暗的血淚歷史,是必須受到批判的!這也時刻警示後人,任何時候,只有團結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大家好,我是艾米,如果喜歡我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關注+點贊”我!你的“關注+點贊”,是我前進的助推動力,你的“轉發+評論”是我進步的堅實後盾!

“感恩有你,有你更精彩!”2019讓我們超越夢想,再造輝煌,一起飛!


卓爾艾米


滿清無論是六萬還是十六萬,大明無論是六千萬還是一個億,這幾組數據對比之下,都是很懸殊的。怎麼看都無法相信十萬左右的滿清,可以吃掉一個億的大明,100:1,用中國人的俗話說,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滿清,但是一個搞笑結果是,最後淹死的卻是大明。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簡單到今天的中國人都看不清原因,或者是不願意看清原因。無論是人口、經濟、文化、武器、裝備、經驗、戰術、戰略,綜合起來看,滿清都不是大明的對手。滿清惟一比大明強一點點的就是“團結”,這裡的“團結”和今天很多人理解的團結不是一個概念,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滿清的是“結”,而大明的是“團”。薩爾滸戰役是明清戰爭的戰略轉折點,從此之後,滿清從戰略防守變成了戰略進攻。薩爾滸戰役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少勝多,滿清以數萬老弱病殘分頭擊敗了數倍自己的大明朝鮮聯軍。為啥滿清就可以以少勝多?大明就不能以少勝多?甚至連以多勝少都做不到?前面說了,大明可是綜合實力遠勝滿清百倍。有人可以說滿清詭計,大明輕敵,但是自此以後大明基本是屢戰屢敗,總不能屢屢輕敵吧?一直輕敵到崇禎上吊?其實滿清之所以屢屢以少勝多,本質就是滿清人用自己的“團結”打敗了大明的團結。這裡講的“團結”本質上就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凡是能以少勝多的一方,他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一定是先進的,或者是相對於對手更先進一點。大明雖然有一億人口,但是在數百年的集權統治和儒家文化教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面上萬眾一心,緊緊圍繞在皇上身邊,無比“團結”,但是實際上早已矛盾四起,危如累卵。除了一個“團結”的皇權外殼,內部一億個人之間是一億個矛盾,甚至是一億個敵人。而滿清雖然只有數萬人,但是卻有著“相對先進”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由於滿清還處於半原始社會的“分權合作制”社會,沒有受到常達數千年集權的“毒害”,所以只要在數萬人之間,對內處理好權力的民主集中方式,對外處理好利益的按勞分配,幾萬人就會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團結”體系,打遍天下無敵手。滿清內部高效合理的“團結”體系,必然戰勝大明表面的“團結”一心。就好比今天的企業模式,一個內部股權清晰,權責制衡,分配合理,利益一致的小公司,只要給他抓住一個機會,很容易打敗一個,規模龐大,權力集中,任人唯親,矛盾重重的大公司。一億人口的大明內部是一億個敵人,最後只有崇禎一人衝鋒陷陣,而數萬人的滿清確是數萬的“唯利是圖”的戰士,勝敗一目瞭然。滿清之前的成吉思汗玩的這手,雖然很原始,滿清之後的歐美也玩的這個遊戲,後來的日本人更是爐火純青,今天的所有資本化國家都是這種股份化的利益共同體。都是用更先進的現代的人與人的管理制度,利用合理的責權利關係,公平透明的法律體系,把幾十萬幾百萬的個體“團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用戶103736157006


首先軍事上,清軍天下無敵。

誠如洪承疇所言: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八旗軍野戰能力天下無敵,皇太極時期,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航海來歸,助清軍建立起強大的炮兵部隊,使清軍攻城野戰能力都非常強大。松錦一戰,13萬明軍精銳全軍覆沒,明朝必亡矣!

清軍入關後,以20萬八旗軍為核心,先後消滅了李自成100萬軍隊、消滅張獻忠40萬軍隊、消滅南明60萬軍隊,完成了國家統一。

其次戰略上,佈置得當。

清初統治者,先聯姻蒙古(一部)合力進取中原,再聯合南明消滅李闖,然後收降江北四鎮和左夢庚,令其為前驅,驅兵南下剿滅弘光政權、隆武政權、紹武政權等。清軍在統一天下進程中,充分運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總體看是比較成功的。

其次政治上,內部相對團結。

南明擁兵百萬,清軍南下卻土崩瓦解,關鍵在於南明內部四分五裂。清軍內部相對團結,上層統治者具有高超的統治技巧,注重拉攏漢族上層精英,予以高官顯爵,予以統兵大權,共同鎮壓反清起義。比如吳三桂,本是明朝高級將領,降清後被封為平西王,一路斬殺大順軍和南明軍,將川陝雲貴朱姓人家幾乎全部殺絕。再比如李成棟等,亦是如此。

最後,清軍殘暴嗜殺,武力震懾。

百姓稍有反抗即行屠城,婦女老幼,雞犬不留。不肯歸順,全家誅殺,毫不留情。起兵造反者,千刀萬剮,手段極其殘忍。在強大的武力震懾下,大量城鎮郡縣望風而降,百姓戰戰兢兢,反抗意志被泯滅殆盡。


擲出窗外事件


清黑一枚。

拒絕康乾盛世和千古一帝康麻子。

但是不得不說,努爾哈赤建立的滿洲……強大如斯!八旗軍是因地制宜而改革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的一項制度,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努爾哈赤正是靠著這套體制征服建州,為滿清入關打下了堅實基礎。

黃、白、紅、藍、鑲(黃、白、紅、藍)八旗制度貫穿滿清一朝,儘管末期八旗子弟羸弱,不堪一擊,但建立之初,著實了得。

努爾哈赤以黃白紅藍四旗為基礎,先後征服建州女真各部,蒙古各部然後擴編為八旗。八旗的核心在於有效統一了散亂的女真部落,形成政治和軍事的有機結合,兵源源源不斷,戰鬥力強悍。

在此基礎上,皇太極,多爾袞等人不斷完善八旗制度,征服蒙古編為蒙古八旗,入關取中原又完善漢族八旗。

可以說,不管是征服蒙古還是竊取漢室江山,八旗制度起到關鍵性作用。

曾經我回答過蒙古為什麼能把西亞各部打得落花流水,更是滅金滅宋,建立元帝國。其實就是蒙古建立了領先當時的制度,形成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

同出一轍,清朝也如此,八旗制度在當時因地制宜,制度領先,形成強大的力量。制度體系才是征服蒙古和漢室的基礎與根本。

正如現在,三權分立的美國製度制霸全球,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快速發展(後續必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的軌跡,我比較堅持制度體系決勝一切。


煮水論史


1.漢人至隋以後戰力直線下降,至明已羸弱不堪,原因是隋朝科舉之後,天下英雄封劍念四書五經,誰無聊去舞刀弄劍肯定餓死。到明朝,八股文玩弄到極致,倭寇入東南沿海,如無人之境,一句話,社會導向上出了問題。

2.與此同時,此消彼長,至馬鐙發明之後,遊牧民族戰力直線上升,天天打獵和搶劫練就了天然的悍勇戰士。

3.後金戰力一般,雅克薩一戰被哥薩克虐,清史記載無敵戰士的索倫人,被哥薩克人抓住吃了不少。

4.人口多的大明在沒有科舉的後金面前,就是土狗瓦雞,砍瓜切菜般的滅了不少。當然風水輪流轉,當女真人迷戀四書五經後迅速over,讀了四書五經的女真人打架還不及漢人,因此有了淮勇和湘勇。😁

5.最後我想說,看到大明皇帝寫給羅馬的求救信,可以看出多麼絕望,打不過就是打不過。

以上是背景,然後說下結論:不是後金太強,而是大明太弱。一、不僅是征服,而且還奴役。不是漢人不行,是自已自廢武功。


王憐花兒


回答:不必大動大腦一個朝代的更替,絕不是偶然的那是必然地。會看歷史大清帝國的滅亡,八國聯軍的燒殺掠奪入侵,回首(⊙o⊙)追隨者底層國民的憤怒😠追隨才是大患。

一個民族沒有信仰,沒有信富指數,就像無頭蒼蠅沒有文明,只有苟且為了生存。這也是生存法則無可厚非。

現如今我們中華民族富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毛主席中華民族勞苦大眾就沒有脊樑,沒有毛主席中華民族就沒有民族魂,沒有毛主席中華民族這頭雄獅巨龍決然怒吼騰飛。中華民族兒女永遠緬懷我們可愛可親的偉大領袖毛主席。


美麗雨點1


首先,滿八旗到底多少人,這個沒有確切數字。其次,滿人沒有徵服蒙古,頂多是和蒙古東部的部落通過聯姻確立了關係,漠北和漠西只是名義上臣屬關係,不然你們問問漠西和漠北的蒙古人留不留辮子,而且蒙古人每年從滿清得到大量好處,不像漢人地區每年交鉅額的賦稅。至於漢人的數量,滿遺需要的時候,明朝的人口數可以按照需求改變。比如,提到明清人口對比,一般會說明朝最多隻有幾千萬,而滿清有幾億;如果是為了凸現滿人牛逼,那麼漢人的數量往往突破一億。至於滿人能以少數人征服人數眾多的漢人,這其中有漢人自己的因素,也有兩個民族處於不同時期的因素。滿人雖然人口少,但是男性幾乎全部是戰鬥人員,自幼參與戰爭,而且都是從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的情況下自然篩選出來的;反觀漢人呢,經過幾十年的農民起義、對外戰爭,男丁都被抓丁抓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員以老弱病殘為主,而且這裡面絕大部分都是從小沒有接觸過戰爭的人,有做各種小本生意的(磨豆腐、剃頭匠、裁縫等等、等等),真正的有戰鬥力的人員有多少?在軍隊四分五裂、精銳部隊投降敵人的情況下,不用別人打,內耗都耗死了!同樣的情況可以看看滿清末期,也是人家幾條船,下來幾百個人,就可以把滿清打服並且簽訂一堆不平等條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