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要亲自到法场救张五哥?发个谕旨不就行了吗?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张五哥被陷害替任季安顶罪,马上就要被开刀问斩,这个时候康熙皇帝亲自来到了法场,将张五哥解救了出来。



关于康熙皇帝亲自到现场来解救张五哥,而不是下圣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猜想

1、康熙皇帝要亲自验证事实真相

犯人秋决是当时国家的一件大事,因为所有的死刑犯都是经过层层审核,最终到报道刑部才执行的。

如果康熙皇帝因为十三阿哥的一面之词就下圣旨中止这件事情,如果万一并不是胤祥所说的那样,就会成为笑话。

所以康熙皇帝到现场亲自进行验证,如果确实如胤祥所说就是说明有冤情,可以重新调查,如果现场调查后不是胤祥说的那样,也可以继续行刑,不会留下话柄。


2、刑部是太子兼管,如果康熙不亲自出面可能镇压不住。

从剧中我们知道,刑部是太子兼管,如果刑部主管依仗太子是靠山,为了掩盖这起冤案,强行将张五哥斩首。

胤祥或是一道皇上的圣旨是压不住的, 或者是如果不是康熙亲自到现场揭穿这个事实,有人会暗中做手脚,逃避罪责。

3、康熙皇帝来非常生气,要亲自到现场看一看事情的真相。

4、最后一种可能是康熙来不及下圣旨,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逝去即历史



堂堂天子亲临法场,救下了一个经过三审三决且素不相识的草民,实在令人大吃一惊。其实康熙可以发一道圣旨甚至是口谕,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救下张五哥。但为何康熙一反常态,亲自去现场呢?


其实这是康熙的无奈,也是对卷入张五哥案的所有官员及其皇子们的痛心疾首。康熙需要作出一个姿态,让所有人明白自己对这件冤案的态度,以及对此次事件幕后黑手的零容忍。



张五哥是谁?为何会被秋后问斩?


张五哥只是江夏镇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只因为老四胤禛等人去江南筹款结束后,在回京的路上路过江夏镇,没有地方过夜,被好心的张五哥全家收留,这才让张五哥及其妹妹阿兰与胤禛和胤祥有了交集。但也因为这件事,张五哥全家被江夏镇的地头蛇任季安和刘八女所忌恨。


后来任季安犯了死罪,让张五哥去顶替,而且告诉张五哥自己已经都打点好了,只需要做几个月的牢就可以出狱。张五哥全家想到刘八女老爹的恩情,也就答应了下来,张五哥也愿意为了父亲去坐牢。


谁知道,张五哥却被判了秋后问斩,张五哥的妹妹阿兰由于之前已经认识了胤禛和胤祥等人,于是千里去了京城求救,找到十三爷胤祥,并说明了实情。救人如救火,胤祥连忙去了宫里,向康熙做了汇报。没想到,康熙却做出了亲临法场救张五哥的举动,着实惊呆了所有人。



康熙亲临法场,其实向外界透露出很多含义:


第一,刑部是当时太子胤礽主管的部门,却发生了这样的冤案,而且还经过从地方到中央的层层审批,居然没有一个部门发现问题,可见大清的吏治已经烂到根上了。太子更是草菅人命,无药可救了。这种冤案的发生,会让民间的不满和质疑遍布全国。


而康熙的出现,表明了一查到底的决心,不论是谁一查到底,也是对太子彻底失望的表现,其中涉及到的层层官吏,也是难逃法网。此举亡羊补牢,也算是安抚了民心。


第二,刘八女、任季安以及任伯安,都是老八胤祀的人,他们却可以手眼通天,太子缺钱,他们就花钱消灾,也让从上到下所有的部门都闭上了嘴,可见其能量多大。康熙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此次前来也是想通过任季安来敲打老八胤祀,至少让老八胤祀失去任伯安这个钱袋子。


第三,张五哥替父坐牢,孝心可嘉。而康熙此时却看到众皇子为了皇位继承权而大打出手,作为父亲的康熙,实在是很心痛,但是又无能无力。


如今看到张五哥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父亲的性命,受到了感动。所以康熙亲临法场救下张五哥,也是作为父亲的康熙,向所有皇子们暗示:你们看看张五哥,学学张五哥,一个草民都有如此举动,你们贵为天子的儿子,整天为了争权夺位,你们丢不丢脸?



谁是赢家?


康熙法场救下张五哥,最大赢家莫过于张五哥。康熙对张五哥进行了人事安排,让他做康熙的贴身侍卫。从一个草民直接变成了皇帝的贴身侍卫,这等荣耀在有清一代都没有第二例,可见康熙对张五哥的厚爱和抬举。


而太子胤礽则走到了被废的前夜,也因为任季安被杀,任伯安忌恨老八胤祀,改投了太子门下,因此把《百官行述》引了出来。


至于老八胤祀,则因事后诱审肖国兴,手段卑鄙,被康熙痛骂:其心可诛。可见老八通过这件事也彻底无缘皇位。


倒是老四胤禛及其胤祥,在这件事上做的不错。而被康熙任命为贴身侍卫的张五哥,则在康熙驾崩那晚,奉康熙口谕为胤禛继位铺平了道路。似乎救下张五哥,就是康熙为胤禛继位做准备的。


对此,你觉得康熙为何亲临法场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康熙亲自到法场救张五哥正是康熙的厉害之处。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对任何事情的处理,尽显帝王心术,权谋老道,又不失仁慈形象。

刑部发生了冤狱,不管案件大小,首先责任在谁?实际上无论怎么讲,康熙的天下,康熙是管理整个帝国的真正灵魂人物。刑部发生这样的案件,至少舆论会把责任堆在康熙头上的,但那个年代没人敢直接说天子的不是。

因而这件事情的实际责任人是负责主管刑部的太子胤礽。没有他的默许,这类事情是决计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一步步问责下去,谁都吃不了兜着走。况且胤礽开销大,就指着吏部、刑部捞钱呢。所以这类贪污受贿、花钱买命的勾当,真正责任人的确也在胤礽这个层面。

胤礽之过本身也是康熙之过,但是康熙实力甩锅的手段在第一集里观众们就见识过了。

康熙48年大水,要救灾,但是国库无银可用,周边省份无粮可调。康熙一句自己把国事托付胤礽及诸位皇子,结果就弄成这个样子。虽然貌似在说这事是自己的责任,但是别人一听,都是胤礽不争气,辜负了康熙的厚望啊。

而更关键的是这次是侠王胤祥直接找到康熙捅破这个事情,拉着康熙直奔刑场救人的。


侠王胤祥在剧中实际上就是一个“忠义”的象征,他是康熙脸面。所以跟着胤祥去刑场救人,绝对是不只是因为情况紧急,来不及下旨。因为来不及下旨,还可以传口谕么。

而是这件事情的恶劣程度,是由民间开始发酵的。张五哥的妹妹阿兰千里进京喊冤申诉,最终找到了胤祥,偏偏胤祥还和他有一面之缘,曾经在江夏镇寄宿张五哥家时,见过阿兰。

所以康熙听完胤祥的介绍,对此案的恶劣影响心知肚明。所以要澄清这种恶劣影响,表面此事只是基层官员的贪赃枉法,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菜市口人山人海的地方,亲自出现,纠正冤假错案。如此一来不单单可以消除恶劣影响,更是难得的一次口碑宣传。康熙原来也是嫉恶如仇,痛恨官员贪腐的。这就是传统说的,皇上都是好皇上,都是官员太坏。

当然此刻康熙并不清楚,这次刑部冤狱,张五哥被宰白鸭,牵涉方面广泛,涉及人员众多,影响恶劣,后果严重。这里已经不是简单的刑部官员的收受贿赂、不辨黑白、草菅人命。

因为此案的真正犯案的主角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任季安和刘八女,而这两人控制之下的江夏镇又是胤禩集团的地下资金池,这个资金池筹措的资金大部分被用于胤禩的夺嫡活动;而这两人有恃无恐的背后,更是牵涉到任季安的哥哥任伯安。此人更是利器,他在吏部当差的时候,曾经花了十年时间,抓了300多个朝廷官员的小辫子,整理出了一部《百官行述》。

所以这就意味着,虽然任伯安、任季安、刘八女身处江南,任伯安职节也不大,甚至任季安、刘八女就是个土财主,甚至没有功名,但是他们却是真正的“夺嫡神器”。《百官行述》就是“大棒”,江夏镇的银子就是“金元”。谁拥有他们,谁基本上就能控制整个京城的大小官员。

康熙让胤礽主管户部,他卖官鬻爵、让他主管刑部,他买卖人命。这让康熙深深失望了,所以对于刑部冤狱的清查,原本是希望胤禛再接再厉的,结果胤禛病了,只能胤禩上了,但是康熙多了一个心眼,让胤祥一起审理。

也正是后来胤禩和胤祥共同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胤禩做得太绝,为了撇清关系,让胤禟直接把任季安和刘八女锁了交官。这才导致了任伯安转投胤礽,才牵出了《百官行述》。也最终因为胤礽和任伯安的那封书信把胤礽彻底拖下水。

但是对于张五哥这种落难之人,康熙把张五哥放在自己的身边,做贴身侍卫。

实际上按照程序,这种做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之所以实现了,那是因为胤祥奋不顾身去就的人绝对也是重情重义之人,另外张五哥自己也说了是因为为了父亲才给任季安顶罪的。康熙从内心中对身边的其他人是不信任的,自己的儿子们尔虞我诈,争权夺势,太子胤礽一滩烂泥扶不上墙。所以康熙此刻最愿意去相信张五哥这样的人。




炒米视角


《雍正王朝》中,张五哥由于替任季安顶罪被骗,妹妹阿兰没有办法,跑到北京找到十三爷胤祥帮忙。为了救张五哥,老十三找到老四胤禛,老四胤禛说:这件事要么不闹,要闹就闹他个惊天动地。

什么是惊天动地?当然是让康熙皇帝知道,只有惊天了,才能动下面那些贪赃枉法之地。这才有了康熙亲自到法场揭发冤案的事情。

但是看起来很解恨,但是细细一想,不对,身份尊贵的康熙皇帝怎么会为了一个小民亲自到法场救人呢?他发个谕旨或者圣旨派人去办不就行了吗?他这是作秀还是另有打算啊?这背后的事情一定不简单啊。

康熙的晚年,面对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归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两条:一是吏治腐败。二是诸王夺嫡。这使得康熙倦于朝政,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忧烦于心。康熙是重兄弟之情的人,对于九子夺嫡带来的兄弟感情不纯和父子孝道难全之事十分敏感,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他十分喜欢有孝道讲情分的人,但是从一个帝王的角度讲,他又不得不乾纲独断,不留情面。

张五哥事件的出现,似乎弥补了康熙老年心中的遗憾或者不足,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心理上的感情传达和表现。

但是作为一个帝王,却不能局限在父亲的角色里面,他还必须考虑到整盘的计划。而张五哥冤案的出现,又让他觉得找着一个机会,为将来或者说九子夺嫡的最终结局作一些铺垫性的工作。

所以,对于一个小民,康熙还说:朕要带回去细细的问。

一个皇帝细问一个小民,也是没得说了,这不仅是小民无上的荣耀,也是康熙着手的另一盘棋。

张五哥是个诚实孝顺的人,从他后来与康熙的对话来看,康熙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说真话,说实话。所以,康熙作为张五哥的救命恩人,全盘托出这件事是再正常不过了,不仅仅是指顶罪的事,包括江夏镇,包括刘八女,包括阿兰与十三爷等等。

所以,张五哥虽是一个小民,但是他却串联上了江夏镇任伯安(八爷党的人),两位皇子(老四老十三),这足以说明,张五哥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民,他身上可以利用的价值很大很大。

有人说,那是救下张五哥之后的事,你随便怎么说都行,再说康熙这样的人精,会偏听偏信?

康熙当然不会偏听偏信,他自有印证,那就是老十三和老四商量后,要闹就闹个惊天动地的思路。在张五哥问斩之前,老四和老十三一定跑到康熙的跟前,如实的向康熙汇报了与张五哥所有的情况,包括江夏镇,包括刘八女,包括阿兰与十三爷,至于从哪个角度来讲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至少康熙知道了这个张五哥串起了两大集团,所以殊为可用。

康熙的身边正需要这样一个诚实忠勇之人,一方面能弥补他作为父亲的缺憾,另一方面,为构建继位人储备人才。

为什么说张五哥是康熙需要的人,忠勇仁孝不必说了。从现实情况来看,他是深受八爷党迫害的人,对八爷党可谓痛恨不已,八爷党想收买张五哥这样的人,估计很难了。张五哥的妹妹阿兰还与十三爷有私情,十三是老四胤禛的人,所以,张五哥顾忌到阿兰,也决然不会轻易背叛老十三和老四。张五哥还是自己亲自救下的,这里面其实还有老十三和老四的功劳,张五哥也清楚,为了感恩,张五哥也不会背叛老四老十三和自己。总之,这个人留给老四那是铁定合适不过了。康熙心中中意老四,为他留个人,也是替他铺路啊。

综上若干条理由,张五哥都值得康熙一救。从后来的情况看,张五哥也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康熙和雍正交给他的各项任务。所以,这就是康熙不走寻常路,亲赴法场救张五哥的原因所在。

当然,现实中皇帝亲往法场救小民的事只不过是是传说,作为电视艺术作品,通过这种展示,更能体现康熙的帝王心术。


黄金视觉


发谕旨自然是可以的,但康熙之所以亲临,而不是发封谕旨了事,是因为他觉得有必要出手震慑一下这群牛鬼蛇神。



因为刑部冤狱牵涉甚广,里面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首先,主管刑部的太子胤礽自然就难辞其咎。他为了个人私利,伙同刑部官员肖国兴等人,不仅买官卖官,甚至调换人犯,草菅人命。

第二,调换的人犯涉及到任季安,就是他买通了刑部,用张五哥替换了自己,张五哥因此稀里糊涂地被审明定罪,押上刑场。任季安的哥哥就是任伯安,再加上江夏镇的刘八女,这几个人在扬州掌握着九爷胤禟的钱袋子,而九爷胤禟有是八爷胤禩的人,属于八爷党的重要成员。

这些事康熙表面不露声色,但却心知肚明。

而康熙面对这场骇人听闻的刑部冤狱,不是发个谕旨了事,而是亲自到场,戳破骗局,一方面是想消除一下此案对朝廷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想借重审刑部冤狱,动一动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



因为事关任季安,自然就事关任伯安和刘八女以及九爷胤禟在扬州的既得利益集团,拔出萝卜带出泥,这就直接动摇了胤禩和胤禟多年在扬州经营起来的钱袋子。

此外,查刑部冤狱,也直接针对太子胤礽。虽然康熙对胤礽近乎失望透顶,但此时他依然顾念着父子之间的亲情,也考虑到废太子后有可能会引发的夺嫡之争,萧墙之祸,所以他似乎并不想对胤礽赶尽杀绝,只是想借刑部冤狱再次震慑太子,令其悬崖勒马。

于是,康熙特意安排了胤禛去查,一方面继续树立其“孤臣”形象,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胤禛还是比较坚定太子党,所以特意安排他去查刑部冤案,至少关键时刻不至于落井下石。

结果令康熙始料未及的是,胤禛也对他耍了心机,故意把自己弄病躲掉了查案,而胤禩又积极报名查案,康熙也只好让胤禩去查。但他又派了胤祥辅助胤禩,而胤祥与胤禛一样,也是比较坚定的太子党,从中也可看出康熙此举也是在利用胤祥保护胤礽,并暗中防备胤禩。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康熙之所以过问此案,也是在还张五哥一个清白的同时,鼓励和提倡他的孝心孝举,后来又把张五哥放在身边委以重任,目的是想给即将陷于夺嫡之争的诸皇子们提个醒,告诉他们不要因为争一个皇位而抛却了父子兄弟之间的情意。


达摩说


导读:张五哥在《雍正王朝》中虽然是戏份并不太多的配角,但其在剧中起到的推动剧情发展、彰显主角人物性格的作用,一点也不比主角少。于“江南募捐”过程中,张五哥对于皇四子胤禛等人的冒险招待,为后来“花钱买命案”的发生奠定了剧情发展的基础;被拉去替人定罪的张五哥,因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关注而被擢升御前带刀侍卫。为后来的皇子夺嫡乃至帝王心术彰显奠定了基础。

在张五哥被开刀问斩的关键时刻,康熙皇帝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引领下,亲赴秋决大典法场,救下了张五哥。

作为大清王朝的皇帝,康熙皇帝为何救下一个人,还得亲自前往?一道谕旨,不就什么都解决了?


对于康熙皇帝亲赴法场的问题,并不用过多纠结,更不需要从当时的政局环境乃至皇子之间夺嫡的具体情形进行原因分析,只需要了解清朝时期的制度和康熙皇帝的心理活动就可充分理解。

张五哥的妹妹阿兰只身前来京城,找到了“侠王”皇十三子胤祥,对于此等骇人听闻的大案,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的义愤填膺,正是康熙皇帝必然会有的愤怒态度。

秋决大典,张五哥等人正要开刀问斩的时候,皇十三子胤祥冲破人群,大声喊道:

“刀下留人,犯人有假!”

这时候,刑部侍郎黄体仁给出了康熙皇帝为何需要亲到法场救人的原因所在:

“十三爷,这些犯人都是三审三决,最后定罪,岂会有假!秋决大典,耽误时辰,谁能担待?”

黄体仁口中所说的“三审三决”啥意思?

所谓“三审”即为“三司会审”,乃系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审判制度。“三司”指的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即为清朝对于“死刑复核”等重大、疑难案件会同审理制度的说法。

《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一》记载:

刑部

掌折狱审刑,简覈法律,各省谳疑,处当具报,以肃邦纪。都御史、大理卿诣部偕尚书、侍郎会鞫,各丽法议狱,曰会大三法司。谳上,复召大臣按覆,然后丽之於辟。

也就是说,刑部乃系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记载:

大理寺

掌平反重辟,以贰邦刑。与刑部、都察院称三法司。凡审录,刑部定疑谳,都察院纠覈。狱成,归寺平决。不协,许两议,上奏取裁。并参与朝廷大政事。

也就是说,大理寺乃系主管对于刑部审理案件的复核;

都察院

掌察覈官常,参维纲纪。率科道官矢言职,率京畿道纠失检奸,并豫参朝廷大议。凡重辟,会刑部、大理寺定谳。祭祀、朝会、经筵、临雍,执法纠不如仪者。

也就是说,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乃系中央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死刑案件,另外参加秋审、热审还监督百官。

也就是说,对于张五哥这等“死刑”案件,必须经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三者职权有所不同,“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

也就是说,黄体仁口中的“三决”之“第一决”乃系都察院的认可;“第二决”乃系大理寺的认可;最后的“第三决”才是“三司”将案件处理意见上呈皇帝,有皇帝亲自对死刑案犯的“勾决”!

这说明什么?

说明对张五哥等死刑案犯的处理,是经过全国最高司法衙门、纠察衙门、监察衙门和皇帝最后定下的案件。“秋决大典”更封建皇权社会历史悠久之“春天定罪、秋天问斩”的隆重处决大典,如果没有皇帝的谕旨或者皇帝亲自前往,哪怕是皇十三子胤祥这样的当朝皇子,监斩官们也有权利予以反对,没有任何权力影响“秋决大典”的正常进行。

那么,康熙皇帝为何不直接交给胤祥一道释放张五哥的谕旨,还非得亲自跑到法场?

这个就更容易理解了!

经过“三审三决、最后定罪”的死刑案件,于堂堂全国最高司法衙门中出现这等“花钱买命”的荒唐大案,康熙皇帝的相信程度肯定不高,他断然不会单凭胤祥的几句话就下达释放自己亲自勾决的死刑案犯。

所以,他必须前往亲自验证,才行!


参考文献:《三堂会审》、《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一》、《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

(文中具体人物和故事情形皆出自《雍正王朝》,并不以具体史实为依据,烦请辨识!)


正说清代十二朝


张五哥一个江夏镇的平民,因为蒙冤入狱,被处以死刑,但是这位张五哥的面子却大到要康熙皇帝来亲自到法场救人。一个皇帝亲自去法场救人,看似十分不合理,皇帝都不需要发圣旨,甚至一道口谕,一块金牌,选择一名侍卫或者直接让十三爷去完全是可以救得下的张五哥的,但是康熙皇帝却便衣亲自到了现场。看似不合理的情况,我们细细想来又十分合理,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的人都非同一般。那么我们就来细细分析一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张五哥首先他是一个被冤枉的平民,生活在江夏镇,一个曾经是康熙皇帝第3次南巡露宿过的地方,并且皇帝亲笔赐名“礼仪德化”之地。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到江南募捐救灾的银两回京城的路上路过江夏镇被阻拦,张五哥热心相帮,被江夏镇胡教头为难。后来江夏镇“镇长”刘八女更是让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下马过江夏镇。两位阿哥自出生没有受过这样的气,胤禛更是直接说以后谁也不许提江夏镇。张五哥就是因为这时候的热心,得罪了刘八女。刘八女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他的姐夫是江南盐道任伯安是八爷党成员,是九爷的小金库。



此案本来的主角是任季安,任伯安的弟弟,他逼死良家妇女被判死刑。九爷有钱,太子渴望钱,所以达成协议,张五哥顶替任季安去死,八爷党出钱,太子党主管的刑部收钱。刑事部换死囚的行为可以说为了金钱制造了清朝建立几十年以来最大的冤案。张五哥的妹妹阿兰找到了十三阿哥,请求帮助。十三阿哥去找四阿哥商量,不久前那个憋屈的夜晚,又一次浮现在两人的脑海。四阿哥决定把事情闹大,闹得惊天动地。所以十三阿哥亲自去找康熙皇帝,诉说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十三阿哥还告诉康熙张五哥还是个孝子,他自愿赴死,不愿意翻案的原因还有为了避免负自己的亲生父亲免受80杖责。其实康熙就张五哥也是作为一个父亲着实有点羡慕,有这样的儿子。



自己的儿子们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却互相争斗,你死我活就是为了个皇位。从来没有哪个儿子替自己想过,为了怕自己的父亲伤心而放弃皇位的争夺,几乎每个孩子都想着如何从自己的手里继承到这个位置,制造了各种各样让自己伤心糟心的事情。所以从情感上来说,康熙要自己亲自去救一下张五哥。当然更重要的要从政治角度来讲这件事牵扯的人物过多,事情过于重要。当朝太子主管的部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作为负责人的太子却不闻不问,康熙甚至没有听到一点儿的风声。任伯安一个四品盐道将朝廷六部玩弄于鼓掌,其背后财富和背后势力实在让人有所思考。无论从太子还是任伯安角度来讲,这都不是简简单单一道口谕,一个圣旨就能解决的。


红雨说历史


这个问题,我打个比方大家也许就一目了然了。

假如有这样一个学校,校长家的小孩在学校是教导主任,但是孩子被宠坏了,孩子任性妄为,无视校规,不仅收受老师贿赂,而且还纵容学校里的混混欺负同学。现在呢,已经有人举报了,校长会管吗。假如他是一个称职的校长,他肯定会管,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和校长的名声,也关系到自己孩子的前途。校长随便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校长是一位明理的校长,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呢?他定会亲自安抚受伤害的同学,然后严办有关人员。

说完这些,大家是否已经明白。康熙皇帝就是一位圣明宽厚慈爱的校长。刑部大案中,张五哥也正是一位受伤害的同学。扬州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强奸杀人的命案,张五哥为救父亲,被逼顶包。张五哥一个三十不到的小伙,顶包四十八岁的任季安,这种大案,肯定过了无数次堂,居然也没被人发现。这足以看出刑部的各级官员,是多么的腐败。而刑部正是太子胤礽主管的,太子胤礽竟然堕落至此。其中真相就是:太子才是幕后黑手,他串通刑部主事肖国兴,为了敛财,默认了鱼目混珠的顶包案发生。



这样一件大案,牵扯到刑部和太子,康熙之所以亲自出马,解救张五哥,正是因为他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一位圣明的君王,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何如此一说呢?

天子脚下,朗朗乾坤,竟然发生如此惊天大案。十三爷和四爷将"此事闹大",上达天听。康熙闻知后,肯定也是非常震惊的。如果康熙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就必须过问。如果康熙只是下一道谕旨,未免太马虎,也太不称职了。就像那个校长,如果只打一个电话,那就未免有点敷衍了事了。康熙亲自出马方显得康煕作为皇帝的称职。



其次,此案事关刑部和太子,康熙肯定也是了然于胸的。太子乃是国之储君,竟有如此之举。康熙亲赴刑场,一方面是为了探知事实真相,眼见为实嘛。另一方面,意在告诫群臣,这事朕管定了,你们不要畏惧太子,朕要严查到底。这足以体现康熙的圣明,他出于多方考虑,这才亲赴刑场。

最后,要说的是康熙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眼见爱子胤礽可能犯错,害人不浅。康熙亲自解救受害人张五哥,这是在替胤礽赎罪。儿子犯的错,父亲义无反顾的替孩子出头,这是一位父亲必须干的事。也是康熙必须要有的担当。

康熙的慈爱还体现在:当康熙得知事情的最终真相后,这位父亲决定再给孩子胤礽一个机会。康熙找到了张廷玉,销毁了肖国兴的供词。这是太子胤礽的最后机会,但是胤礽并没有珍惜。康熙一次次给胤礽机会,这是一位慈父的选择。胤礽最终不能成器,也只能怪他自己,冥顽不灵了。


雍正王朝前半部就是讲康熙皇帝的圣明宽仁,对孩子们的宽仁,对大局的掌控。这就是康熙,康熙亲自解救张五哥,完美的体现了康熙皇帝的气魄与性格,是精彩的笔墨之一。

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风雪梦不逝


张五哥孝顺父亲,令康熙感动。同时,张五哥武功底子很扎实。需要张五哥形象榜样给自己的众多儿子做表率。


康熙身为九五之尊等于国家领导人,亲自为一个平民保价,为何?

九阿哥胤禟的门人任季安被抓去刑场砍头,他竟然买通监狱各个通道的头头找个平民代替他被砍头。康熙经历了除鳌拜收台湾打葛尔丹的惊心动魄的事情,从来没经历过替补砍头的事情,震惊的亲自赶赴刑场救下张五哥。

康熙深感自己经营王朝要倒塌了,自己的刑部部门竟然能被任季安掌控,再不出手,整个天下要拱手让人了。

康熙亲自去刑场救张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后的幕后BOSS大老板。一举消灭了这个幕后BOSS大老板,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发个谕旨无法刺激幕后BOSS大老板,这叫引蛇出洞。


康熙亲自去刑场救张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后的幕后BOSS大老板。一举消灭了这个幕后BOSS大老板,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发个谕旨无法刺激幕后BOSS大老板,这叫引蛇出洞。

康熙亲自去刑场救张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后的幕后BOSS大老板。一举消灭了这个幕后BOSS大老板,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发个谕旨无法刺激幕后BOSS大老板,这叫引蛇出洞。


英雄少年66265076


皇帝亲自到法场救人,在一般的正史剧中是很难看到的,就算是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很难见,毕竟皇帝的身份和职责不允许其亲赴刑场。

《雍正王朝》中,张五哥由于替任季安顶罪被骗,妹妹阿兰没有办法,跑到北京找到十三爷胤详帮忙。为了救张五哥,老十三找到老四胤禛,老四胤禛说:

这件事要么不闹,要闹就闹他个惊天动地。

什么是惊天动地?当然是让康熙皇帝知道,只有惊天了,才能动下面那些贪赃枉法之地。这才有了康熙亲自到法场揭发冤案的事情。

但是看起来很解恨,但是细细一想,不对,身份尊贵的康熙皇帝怎么会为了一个小民亲自到法场救人呢?他发个谕旨或者圣旨派人去办不就行了吗?他这是作秀还是另有打算啊?这背后的事情一定不简单啊。

康熙的晚年,面对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归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两条:一是吏治腐败。二是诸王夺嫡。这使得康熙倦于朝政,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忧烦于心。康熙是重兄弟之情的人,对于九子夺嫡带来的兄弟感情不纯和父子孝道难全之事十分敏感,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他十分喜欢有孝道讲情分的人,但是从一个帝王的角度讲,他又不得不乾纲独断,不留情面。

张五哥事件的出现,似乎弥补了康熙老年心中的遗憾或者不足,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心理上的感情传达和表现。但是作为一个帝王,却不能局限在父亲的角色里面,他还必须考虑到整盘的计划。而张五哥冤案的出现,又让他觉得找着一个机会,为将来或者说九子夺嫡的最终结局作一些铺垫性的工作。

所以,对于一个小民,康熙还说:朕要带回去细细的问。

一个皇帝细问一个小民,也是没得说了,这不仅是小民无上的荣耀,也是康熙着手的另一盘棋。

张五哥是个诚实孝顺的人,从他后来与康熙的对话来看,康熙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说真话,说实话。所以,康熙作为张五哥的救命恩人,全盘托出这件事是再正常不过了,不仅仅是指顶罪的事,包括江夏镇,包括刘八女,包括阿兰与十三爷等等。

所以,张五哥虽是一个小民,但是他却串联上了江夏镇任伯安(八爷党的人),两位皇子(老四老十三),这足以说明,张五哥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民,他身上可以利用的价值很大很大。

有人说,那是救下张五哥之后的事,你随便怎么说都行,再说康熙这样的人精,会偏听偏信?

康熙当然不会偏听偏信,他自有印证,那就是老十三和老四商量后,要闹就闹个惊天动地的思路。在张五哥问斩之前,老四和老十四一定跑到康熙的跟前,如实的向康熙汇报了与张五哥所有的情况,包括江夏镇,包括刘八女,包括阿兰与十三爷,至于从哪个角度来讲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至少康熙知道了这个张五哥串起了两大集团,所以殊为可用。

康熙的身边正需要这样一个诚实忠勇之人,一方面能弥补他作为父亲的缺憾,另一方面,为构建继位人储备人才。

为什么说张五哥是康熙需要的人,忠勇仁孝不必说了。从现实情况来看,他是深受八爷党迫害的人,对八爷党可谓痛恨不已,八爷党想收买张五哥这样的人,估计很难了。张五哥的妹妹阿兰还与十三爷有私情,十三是老四胤禛的人,所以,张五哥顾忌到阿兰,也决然不会轻易背叛老十三和老四。张五哥还是自己亲自救下的,这里面其实还有老十三和老四的功劳,张五哥也清楚,为了感恩,张五哥也不会背叛老四老十三和自己。总之,这个人留给老四那是铁定合适不过了。康熙心中中意老四,为他留个人,也是替他铺路啊。

综上若干条理由,张五哥都值得康熙一救。从后来的情况看,张五哥也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康熙和雍正交给他的各项任务。所以,这就是康熙不走寻常路,亲赴法场救张五哥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