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為什麼要親自到法場救張五哥?發個諭旨不就行了嗎?

青燈問史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被陷害替任季安頂罪,馬上就要被開刀問斬,這個時候康熙皇帝親自來到了法場,將張五哥解救了出來。



關於康熙皇帝親自到現場來解救張五哥,而不是下聖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猜想

1、康熙皇帝要親自驗證事實真相

犯人秋決是當時國家的一件大事,因為所有的死刑犯都是經過層層審核,最終到報道刑部才執行的。

如果康熙皇帝因為十三阿哥的一面之詞就下聖旨中止這件事情,如果萬一並不是胤祥所說的那樣,就會成為笑話。

所以康熙皇帝到現場親自進行驗證,如果確實如胤祥所說就是說明有冤情,可以重新調查,如果現場調查後不是胤祥說的那樣,也可以繼續行刑,不會留下話柄。


2、刑部是太子兼管,如果康熙不親自出面可能鎮壓不住。

從劇中我們知道,刑部是太子兼管,如果刑部主管依仗太子是靠山,為了掩蓋這起冤案,強行將張五哥斬首。

胤祥或是一道皇上的聖旨是壓不住的, 或者是如果不是康熙親自到現場揭穿這個事實,有人會暗中做手腳,逃避罪責。

3、康熙皇帝來非常生氣,要親自到現場看一看事情的真相。

4、最後一種可能是康熙來不及下聖旨,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


逝去即歷史



堂堂天子親臨法場,救下了一個經過三審三決且素不相識的草民,實在令人大吃一驚。其實康熙可以發一道聖旨甚至是口諭,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救下張五哥。但為何康熙一反常態,親自去現場呢?


其實這是康熙的無奈,也是對捲入張五哥案的所有官員及其皇子們的痛心疾首。康熙需要作出一個姿態,讓所有人明白自己對這件冤案的態度,以及對此次事件幕後黑手的零容忍。



張五哥是誰?為何會被秋後問斬?


張五哥只是江夏鎮的一個普通老百姓,只因為老四胤禛等人去江南籌款結束後,在回京的路上路過江夏鎮,沒有地方過夜,被好心的張五哥全家收留,這才讓張五哥及其妹妹阿蘭與胤禛和胤祥有了交集。但也因為這件事,張五哥全家被江夏鎮的地頭蛇任季安和劉八女所忌恨。


後來任季安犯了死罪,讓張五哥去頂替,而且告訴張五哥自己已經都打點好了,只需要做幾個月的牢就可以出獄。張五哥全家想到劉八女老爹的恩情,也就答應了下來,張五哥也願意為了父親去坐牢。


誰知道,張五哥卻被判了秋後問斬,張五哥的妹妹阿蘭由於之前已經認識了胤禛和胤祥等人,於是千里去了京城求救,找到十三爺胤祥,並說明了實情。救人如救火,胤祥連忙去了宮裡,向康熙做了彙報。沒想到,康熙卻做出了親臨法場救張五哥的舉動,著實驚呆了所有人。



康熙親臨法場,其實向外界透露出很多含義:


第一,刑部是當時太子胤礽主管的部門,卻發生了這樣的冤案,而且還經過從地方到中央的層層審批,居然沒有一個部門發現問題,可見大清的吏治已經爛到根上了。太子更是草菅人命,無藥可救了。這種冤案的發生,會讓民間的不滿和質疑遍佈全國。


而康熙的出現,表明了一查到底的決心,不論是誰一查到底,也是對太子徹底失望的表現,其中涉及到的層層官吏,也是難逃法網。此舉亡羊補牢,也算是安撫了民心。


第二,劉八女、任季安以及任伯安,都是老八胤祀的人,他們卻可以手眼通天,太子缺錢,他們就花錢消災,也讓從上到下所有的部門都閉上了嘴,可見其能量多大。康熙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此次前來也是想通過任季安來敲打老八胤祀,至少讓老八胤祀失去任伯安這個錢袋子。


第三,張五哥替父坐牢,孝心可嘉。而康熙此時卻看到眾皇子為了皇位繼承權而大打出手,作為父親的康熙,實在是很心痛,但是又無能無力。


如今看到張五哥不惜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父親的性命,受到了感動。所以康熙親臨法場救下張五哥,也是作為父親的康熙,向所有皇子們暗示:你們看看張五哥,學學張五哥,一個草民都有如此舉動,你們貴為天子的兒子,整天為了爭權奪位,你們丟不丟臉?



誰是贏家?


康熙法場救下張五哥,最大贏家莫過於張五哥。康熙對張五哥進行了人事安排,讓他做康熙的貼身侍衛。從一個草民直接變成了皇帝的貼身侍衛,這等榮耀在有清一代都沒有第二例,可見康熙對張五哥的厚愛和抬舉。


而太子胤礽則走到了被廢的前夜,也因為任季安被殺,任伯安忌恨老八胤祀,改投了太子門下,因此把《百官行述》引了出來。


至於老八胤祀,則因事後誘審肖國興,手段卑鄙,被康熙痛罵:其心可誅。可見老八通過這件事也徹底無緣皇位。


倒是老四胤禛及其胤祥,在這件事上做的不錯。而被康熙任命為貼身侍衛的張五哥,則在康熙駕崩那晚,奉康熙口諭為胤禛繼位鋪平了道路。似乎救下張五哥,就是康熙為胤禛繼位做準備的。


對此,你覺得康熙為何親臨法場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康熙親自到法場救張五哥正是康熙的厲害之處。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對任何事情的處理,盡顯帝王心術,權謀老道,又不失仁慈形象。

刑部發生了冤獄,不管案件大小,首先責任在誰?實際上無論怎麼講,康熙的天下,康熙是管理整個帝國的真正靈魂人物。刑部發生這樣的案件,至少輿論會把責任堆在康熙頭上的,但那個年代沒人敢直接說天子的不是。

因而這件事情的實際責任人是負責主管刑部的太子胤礽。沒有他的默許,這類事情是決計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一步步問責下去,誰都吃不了兜著走。況且胤礽開銷大,就指著吏部、刑部撈錢呢。所以這類貪汙受賄、花錢買命的勾當,真正責任人的確也在胤礽這個層面。

胤礽之過本身也是康熙之過,但是康熙實力甩鍋的手段在第一集裡觀眾們就見識過了。

康熙48年大水,要救災,但是國庫無銀可用,周邊省份無糧可調。康熙一句自己把國事託付胤礽及諸位皇子,結果就弄成這個樣子。雖然貌似在說這事是自己的責任,但是別人一聽,都是胤礽不爭氣,辜負了康熙的厚望啊。

而更關鍵的是這次是俠王胤祥直接找到康熙捅破這個事情,拉著康熙直奔刑場救人的。


俠王胤祥在劇中實際上就是一個“忠義”的象徵,他是康熙臉面。所以跟著胤祥去刑場救人,絕對是不只是因為情況緊急,來不及下旨。因為來不及下旨,還可以傳口諭麼。

而是這件事情的惡劣程度,是由民間開始發酵的。張五哥的妹妹阿蘭千里進京喊冤申訴,最終找到了胤祥,偏偏胤祥還和他有一面之緣,曾經在江夏鎮寄宿張五哥家時,見過阿蘭。

所以康熙聽完胤祥的介紹,對此案的惡劣影響心知肚明。所以要澄清這種惡劣影響,表面此事只是基層官員的貪贓枉法,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菜市口人山人海的地方,親自出現,糾正冤假錯案。如此一來不單單可以消除惡劣影響,更是難得的一次口碑宣傳。康熙原來也是嫉惡如仇,痛恨官員貪腐的。這就是傳統說的,皇上都是好皇上,都是官員太壞。

當然此刻康熙並不清楚,這次刑部冤獄,張五哥被宰白鴨,牽涉方面廣泛,涉及人員眾多,影響惡劣,後果嚴重。這裡已經不是簡單的刑部官員的收受賄賂、不辨黑白、草菅人命。

因為此案的真正犯案的主角是九阿哥胤禟的門人任季安和劉八女,而這兩人控制之下的江夏鎮又是胤禩集團的地下資金池,這個資金池籌措的資金大部分被用於胤禩的奪嫡活動;而這兩人有恃無恐的背後,更是牽涉到任季安的哥哥任伯安。此人更是利器,他在吏部當差的時候,曾經花了十年時間,抓了300多個朝廷官員的小辮子,整理出了一部《百官行述》。

所以這就意味著,雖然任伯安、任季安、劉八女身處江南,任伯安職節也不大,甚至任季安、劉八女就是個土財主,甚至沒有功名,但是他們卻是真正的“奪嫡神器”。《百官行述》就是“大棒”,江夏鎮的銀子就是“金元”。誰擁有他們,誰基本上就能控制整個京城的大小官員。

康熙讓胤礽主管戶部,他賣官鬻爵、讓他主管刑部,他買賣人命。這讓康熙深深失望了,所以對於刑部冤獄的清查,原本是希望胤禛再接再厲的,結果胤禛病了,只能胤禩上了,但是康熙多了一個心眼,讓胤祥一起審理。

也正是後來胤禩和胤祥共同審理這個案子的時候,胤禩做得太絕,為了撇清關係,讓胤禟直接把任季安和劉八女鎖了交官。這才導致了任伯安轉投胤礽,才牽出了《百官行述》。也最終因為胤礽和任伯安的那封書信把胤礽徹底拖下水。

但是對於張五哥這種落難之人,康熙把張五哥放在自己的身邊,做貼身侍衛。

實際上按照程序,這種做法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之所以實現了,那是因為胤祥奮不顧身去就的人絕對也是重情重義之人,另外張五哥自己也說了是因為為了父親才給任季安頂罪的。康熙從內心中對身邊的其他人是不信任的,自己的兒子們爾虞我詐,爭權奪勢,太子胤礽一灘爛泥扶不上牆。所以康熙此刻最願意去相信張五哥這樣的人。




炒米視角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由於替任季安頂罪被騙,妹妹阿蘭沒有辦法,跑到北京找到十三爺胤祥幫忙。為了救張五哥,老十三找到老四胤禛,老四胤禛說:這件事要麼不鬧,要鬧就鬧他個驚天動地。

什麼是驚天動地?當然是讓康熙皇帝知道,只有驚天了,才能動下面那些貪贓枉法之地。這才有了康熙親自到法場揭發冤案的事情。

但是看起來很解恨,但是細細一想,不對,身份尊貴的康熙皇帝怎麼會為了一個小民親自到法場救人呢?他發個諭旨或者聖旨派人去辦不就行了嗎?他這是作秀還是另有打算啊?這背後的事情一定不簡單啊。

康熙的晚年,面對的情況是很複雜的,歸結起來,大概有這麼兩條:一是吏治腐敗。二是諸王奪嫡。這使得康熙倦於朝政,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憂煩於心。康熙是重兄弟之情的人,對於九子奪嫡帶來的兄弟感情不純和父子孝道難全之事十分敏感,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他十分喜歡有孝道講情分的人,但是從一個帝王的角度講,他又不得不乾綱獨斷,不留情面。

張五哥事件的出現,似乎彌補了康熙老年心中的遺憾或者不足,這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心理上的感情傳達和表現。

但是作為一個帝王,卻不能侷限在父親的角色裡面,他還必須考慮到整盤的計劃。而張五哥冤案的出現,又讓他覺得找著一個機會,為將來或者說九子奪嫡的最終結局作一些鋪墊性的工作。

所以,對於一個小民,康熙還說:朕要帶回去細細的問。

一個皇帝細問一個小民,也是沒得說了,這不僅是小民無上的榮耀,也是康熙著手的另一盤棋。

張五哥是個誠實孝順的人,從他後來與康熙的對話來看,康熙之所以喜歡他,就是因為他說真話,說實話。所以,康熙作為張五哥的救命恩人,全盤托出這件事是再正常不過了,不僅僅是指頂罪的事,包括江夏鎮,包括劉八女,包括阿蘭與十三爺等等。

所以,張五哥雖是一個小民,但是他卻串聯上了江夏鎮任伯安(八爺黨的人),兩位皇子(老四老十三),這足以說明,張五哥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小民,他身上可以利用的價值很大很大。

有人說,那是救下張五哥之後的事,你隨便怎麼說都行,再說康熙這樣的人精,會偏聽偏信?

康熙當然不會偏聽偏信,他自有印證,那就是老十三和老四商量後,要鬧就鬧個驚天動地的思路。在張五哥問斬之前,老四和老十三一定跑到康熙的跟前,如實的向康熙彙報了與張五哥所有的情況,包括江夏鎮,包括劉八女,包括阿蘭與十三爺,至於從哪個角度來講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至少康熙知道了這個張五哥串起了兩大集團,所以殊為可用。

康熙的身邊正需要這樣一個誠實忠勇之人,一方面能彌補他作為父親的缺憾,另一方面,為構建繼位人儲備人才。

為什麼說張五哥是康熙需要的人,忠勇仁孝不必說了。從現實情況來看,他是深受八爺黨迫害的人,對八爺黨可謂痛恨不已,八爺黨想收買張五哥這樣的人,估計很難了。張五哥的妹妹阿蘭還與十三爺有私情,十三是老四胤禛的人,所以,張五哥顧忌到阿蘭,也決然不會輕易背叛老十三和老四。張五哥還是自己親自救下的,這裡面其實還有老十三和老四的功勞,張五哥也清楚,為了感恩,張五哥也不會背叛老四老十三和自己。總之,這個人留給老四那是鐵定合適不過了。康熙心中中意老四,為他留個人,也是替他鋪路啊。

綜上若干條理由,張五哥都值得康熙一救。從後來的情況看,張五哥也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康熙和雍正交給他的各項任務。所以,這就是康熙不走尋常路,親赴法場救張五哥的原因所在。

當然,現實中皇帝親往法場救小民的事只不過是是傳說,作為電視藝術作品,通過這種展示,更能體現康熙的帝王心術。


黃金視覺


發諭旨自然是可以的,但康熙之所以親臨,而不是發封諭旨了事,是因為他覺得有必要出手震懾一下這群牛鬼蛇神。



因為刑部冤獄牽涉甚廣,裡面的利益關係盤根錯節。首先,主管刑部的太子胤礽自然就難辭其咎。他為了個人私利,夥同刑部官員肖國興等人,不僅買官賣官,甚至調換人犯,草菅人命。

第二,調換的人犯涉及到任季安,就是他買通了刑部,用張五哥替換了自己,張五哥因此稀裡糊塗地被審明定罪,押上刑場。任季安的哥哥就是任伯安,再加上江夏鎮的劉八女,這幾個人在揚州掌握著九爺胤禟的錢袋子,而九爺胤禟有是八爺胤禩的人,屬於八爺黨的重要成員。

這些事康熙表面不露聲色,但卻心知肚明。

而康熙面對這場駭人聽聞的刑部冤獄,不是發個諭旨了事,而是親自到場,戳破騙局,一方面是想消除一下此案對朝廷的惡劣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想借重審刑部冤獄,動一動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



因為事關任季安,自然就事關任伯安和劉八女以及九爺胤禟在揚州的既得利益集團,拔出蘿蔔帶出泥,這就直接動搖了胤禩和胤禟多年在揚州經營起來的錢袋子。

此外,查刑部冤獄,也直接針對太子胤礽。雖然康熙對胤礽近乎失望透頂,但此時他依然顧念著父子之間的親情,也考慮到廢太子後有可能會引發的奪嫡之爭,蕭牆之禍,所以他似乎並不想對胤礽趕盡殺絕,只是想借刑部冤獄再次震懾太子,令其懸崖勒馬。

於是,康熙特意安排了胤禛去查,一方面繼續樹立其“孤臣”形象,另一方面也考慮到胤禛還是比較堅定太子黨,所以特意安排他去查刑部冤案,至少關鍵時刻不至於落井下石。

結果令康熙始料未及的是,胤禛也對他耍了心機,故意把自己弄病躲掉了查案,而胤禩又積極報名查案,康熙也只好讓胤禩去查。但他又派了胤祥輔助胤禩,而胤祥與胤禛一樣,也是比較堅定的太子黨,從中也可看出康熙此舉也是在利用胤祥保護胤礽,並暗中防備胤禩。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康熙之所以過問此案,也是在還張五哥一個清白的同時,鼓勵和提倡他的孝心孝舉,後來又把張五哥放在身邊委以重任,目的是想給即將陷於奪嫡之爭的諸皇子們提個醒,告訴他們不要因為爭一個皇位而拋卻了父子兄弟之間的情意。


達摩說


導讀:張五哥在《雍正王朝》中雖然是戲份並不太多的配角,但其在劇中起到的推動劇情發展、彰顯主角人物性格的作用,一點也不比主角少。於“江南募捐”過程中,張五哥對於皇四子胤禛等人的冒險招待,為後來“花錢買命案”的發生奠定了劇情發展的基礎;被拉去替人定罪的張五哥,因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關注而被擢升御前帶刀侍衛。為後來的皇子奪嫡乃至帝王心術彰顯奠定了基礎。

在張五哥被開刀問斬的關鍵時刻,康熙皇帝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引領下,親赴秋決大典法場,救下了張五哥。

作為大清王朝的皇帝,康熙皇帝為何救下一個人,還得親自前往?一道諭旨,不就什麼都解決了?


對於康熙皇帝親赴法場的問題,並不用過多糾結,更不需要從當時的政局環境乃至皇子之間奪嫡的具體情形進行原因分析,只需要瞭解清朝時期的制度和康熙皇帝的心理活動就可充分理解。

張五哥的妹妹阿蘭隻身前來京城,找到了“俠王”皇十三子胤祥,對於此等駭人聽聞的大案,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的義憤填膺,正是康熙皇帝必然會有的憤怒態度。

秋決大典,張五哥等人正要開刀問斬的時候,皇十三子胤祥衝破人群,大聲喊道:

“刀下留人,犯人有假!”

這時候,刑部侍郎黃體仁給出了康熙皇帝為何需要親到法場救人的原因所在:

“十三爺,這些犯人都是三審三決,最後定罪,豈會有假!秋決大典,耽誤時辰,誰能擔待?”

黃體仁口中所說的“三審三決”啥意思?

所謂“三審”即為“三司會審”,乃系古代中國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審判制度。“三司”指的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會審”即為清朝對於“死刑複核”等重大、疑難案件會同審理制度的說法。

《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一》記載:

刑部

掌折獄審刑,簡核法律,各省讞疑,處當具報,以肅邦紀。都御史、大理卿詣部偕尚書、侍郎會鞫,各麗法議獄,曰會大三法司。讞上,復召大臣按覆,然後麗之於闢。

也就是說,刑部乃系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

《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二》記載:

大理寺

掌平反重闢,以貳邦刑。與刑部、都察院稱三法司。凡審錄,刑部定疑讞,都察院糾核。獄成,歸寺平決。不協,許兩議,上奏取裁。並參與朝廷大政事。

也就是說,大理寺乃系主管對於刑部審理案件的複核;

都察院

掌察核官常,參維綱紀。率科道官矢言職,率京畿道糾失檢奸,並豫參朝廷大議。凡重闢,會刑部、大理寺定讞。祭祀、朝會、經筵、臨雍,執法糾不如儀者。

也就是說,都察院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乃系中央法紀監督機關,既審核死刑案件,另外參加秋審、熱審還監督百官。

也就是說,對於張五哥這等“死刑”案件,必須經過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個中央司法機關會同審理。三者職權有所不同,“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

也就是說,黃體仁口中的“三決”之“第一決”乃系都察院的認可;“第二決”乃系大理寺的認可;最後的“第三決”才是“三司”將案件處理意見上呈皇帝,有皇帝親自對死刑案犯的“勾決”!

這說明什麼?

說明對張五哥等死刑案犯的處理,是經過全國最高司法衙門、糾察衙門、監察衙門和皇帝最後定下的案件。“秋決大典”更封建皇權社會歷史悠久之“春天定罪、秋天問斬”的隆重處決大典,如果沒有皇帝的諭旨或者皇帝親自前往,哪怕是皇十三子胤祥這樣的當朝皇子,監斬官們也有權利予以反對,沒有任何權力影響“秋決大典”的正常進行。

那麼,康熙皇帝為何不直接交給胤祥一道釋放張五哥的諭旨,還非得親自跑到法場?

這個就更容易理解了!

經過“三審三決、最後定罪”的死刑案件,於堂堂全國最高司法衙門中出現這等“花錢買命”的荒唐大案,康熙皇帝的相信程度肯定不高,他斷然不會單憑胤祥的幾句話就下達釋放自己親自勾決的死刑案犯。

所以,他必須前往親自驗證,才行!


參考文獻:《三堂會審》、《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一》、《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二》

(文中具體人物和故事情形皆出自《雍正王朝》,並不以具體史實為依據,煩請辨識!)


正說清代十二朝


張五哥一個江夏鎮的平民,因為蒙冤入獄,被處以死刑,但是這位張五哥的面子卻大到要康熙皇帝來親自到法場救人。一個皇帝親自去法場救人,看似十分不合理,皇帝都不需要發聖旨,甚至一道口諭,一塊金牌,選擇一名侍衛或者直接讓十三爺去完全是可以救得下的張五哥的,但是康熙皇帝卻便衣親自到了現場。看似不合理的情況,我們細細想來又十分合理,因為這件事情涉及到的人都非同一般。那麼我們就來細細分析一下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張五哥首先他是一個被冤枉的平民,生活在江夏鎮,一個曾經是康熙皇帝第3次南巡露宿過的地方,並且皇帝親筆賜名“禮儀德化”之地。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到江南募捐救災的銀兩回京城的路上路過江夏鎮被阻攔,張五哥熱心相幫,被江夏鎮胡教頭為難。後來江夏鎮“鎮長”劉八女更是讓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下馬過江夏鎮。兩位阿哥自出生沒有受過這樣的氣,胤禛更是直接說以後誰也不許提江夏鎮。張五哥就是因為這時候的熱心,得罪了劉八女。劉八女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他的姐夫是江南鹽道任伯安是八爺黨成員,是九爺的小金庫。



此案本來的主角是任季安,任伯安的弟弟,他逼死良家婦女被判死刑。九爺有錢,太子渴望錢,所以達成協議,張五哥頂替任季安去死,八爺黨出錢,太子黨主管的刑部收錢。刑事部換死囚的行為可以說為了金錢製造了清朝建立幾十年以來最大的冤案。張五哥的妹妹阿蘭找到了十三阿哥,請求幫助。十三阿哥去找四阿哥商量,不久前那個憋屈的夜晚,又一次浮現在兩人的腦海。四阿哥決定把事情鬧大,鬧得驚天動地。所以十三阿哥親自去找康熙皇帝,訴說了整個事情的經過。十三阿哥還告訴康熙張五哥還是個孝子,他自願赴死,不願意翻案的原因還有為了避免負自己的親生父親免受80杖責。其實康熙就張五哥也是作為一個父親著實有點羨慕,有這樣的兒子。



自己的兒子們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卻互相爭鬥,你死我活就是為了個皇位。從來沒有哪個兒子替自己想過,為了怕自己的父親傷心而放棄皇位的爭奪,幾乎每個孩子都想著如何從自己的手裡繼承到這個位置,製造了各種各樣讓自己傷心糟心的事情。所以從情感上來說,康熙要自己親自去救一下張五哥。當然更重要的要從政治角度來講這件事牽扯的人物過多,事情過於重要。當朝太子主管的部門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作為負責人的太子卻不聞不問,康熙甚至沒有聽到一點兒的風聲。任伯安一個四品鹽道將朝廷六部玩弄於鼓掌,其背後財富和背後勢力實在讓人有所思考。無論從太子還是任伯安角度來講,這都不是簡簡單單一道口諭,一個聖旨就能解決的。


紅雨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打個比方大家也許就一目瞭然了。

假如有這樣一個學校,校長家的小孩在學校是教導主任,但是孩子被寵壞了,孩子任性妄為,無視校規,不僅收受老師賄賂,而且還縱容學校裡的混混欺負同學。現在呢,已經有人舉報了,校長會管嗎。假如他是一個稱職的校長,他肯定會管,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學校和校長的名聲,也關係到自己孩子的前途。校長隨便打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校長是一位明理的校長,又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呢?他定會親自安撫受傷害的同學,然後嚴辦有關人員。

說完這些,大家是否已經明白。康熙皇帝就是一位聖明寬厚慈愛的校長。刑部大案中,張五哥也正是一位受傷害的同學。揚州巡鹽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強姦殺人的命案,張五哥為救父親,被逼頂包。張五哥一個三十不到的小夥,頂包四十八歲的任季安,這種大案,肯定過了無數次堂,居然也沒被人發現。這足以看出刑部的各級官員,是多麼的腐敗。而刑部正是太子胤礽主管的,太子胤礽竟然墮落至此。其中真相就是:太子才是幕後黑手,他串通刑部主事肖國興,為了斂財,默認了魚目混珠的頂包案發生。



這樣一件大案,牽扯到刑部和太子,康熙之所以親自出馬,解救張五哥,正是因為他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一位聖明的君王,一位慈愛的父親。為何如此一說呢?

天子腳下,朗朗乾坤,竟然發生如此驚天大案。十三爺和四爺將"此事鬧大",上達天聽。康熙聞知後,肯定也是非常震驚的。如果康熙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就必須過問。如果康熙只是下一道諭旨,未免太馬虎,也太不稱職了。就像那個校長,如果只打一個電話,那就未免有點敷衍了事了。康熙親自出馬方顯得康煕作為皇帝的稱職。



其次,此案事關刑部和太子,康熙肯定也是瞭然於胸的。太子乃是國之儲君,竟有如此之舉。康熙親赴刑場,一方面是為了探知事實真相,眼見為實嘛。另一方面,意在告誡群臣,這事朕管定了,你們不要畏懼太子,朕要嚴查到底。這足以體現康熙的聖明,他出於多方考慮,這才親赴刑場。

最後,要說的是康熙也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眼見愛子胤礽可能犯錯,害人不淺。康熙親自解救受害人張五哥,這是在替胤礽贖罪。兒子犯的錯,父親義無反顧的替孩子出頭,這是一位父親必須乾的事。也是康熙必須要有的擔當。

康熙的慈愛還體現在:當康熙得知事情的最終真相後,這位父親決定再給孩子胤礽一個機會。康熙找到了張廷玉,銷燬了肖國興的供詞。這是太子胤礽的最後機會,但是胤礽並沒有珍惜。康熙一次次給胤礽機會,這是一位慈父的選擇。胤礽最終不能成器,也只能怪他自己,冥頑不靈了。


雍正王朝前半部就是講康熙皇帝的聖明寬仁,對孩子們的寬仁,對大局的掌控。這就是康熙,康熙親自解救張五哥,完美的體現了康熙皇帝的氣魄與性格,是精彩的筆墨之一。

歡迎分享吐槽關注


風雪夢不逝


張五哥孝順父親,令康熙感動。同時,張五哥武功底子很紮實。需要張五哥形象榜樣給自己的眾多兒子做表率。


康熙身為九五之尊等於國家領導人,親自為一個平民保價,為何?

九阿哥胤禟的門人任季安被抓去刑場砍頭,他竟然買通監獄各個通道的頭頭找個平民代替他被砍頭。康熙經歷了除鰲拜收臺灣打葛爾丹的驚心動魄的事情,從來沒經歷過替補砍頭的事情,震驚的親自趕赴刑場救下張五哥。

康熙深感自己經營王朝要倒塌了,自己的刑部部門竟然能被任季安掌控,再不出手,整個天下要拱手讓人了。

康熙親自去刑場救張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後的幕後BOSS大老闆。一舉消滅了這個幕後BOSS大老闆,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發個諭旨無法刺激幕後BOSS大老闆,這叫引蛇出洞。


康熙親自去刑場救張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後的幕後BOSS大老闆。一舉消滅了這個幕後BOSS大老闆,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發個諭旨無法刺激幕後BOSS大老闆,這叫引蛇出洞。

康熙親自去刑場救張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後的幕後BOSS大老闆。一舉消滅了這個幕後BOSS大老闆,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發個諭旨無法刺激幕後BOSS大老闆,這叫引蛇出洞。


英雄少年66265076


皇帝親自到法場救人,在一般的正史劇中是很難看到的,就算是一般的文學作品也很難見,畢竟皇帝的身份和職責不允許其親赴刑場。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由於替任季安頂罪被騙,妹妹阿蘭沒有辦法,跑到北京找到十三爺胤詳幫忙。為了救張五哥,老十三找到老四胤禛,老四胤禛說:

這件事要麼不鬧,要鬧就鬧他個驚天動地。

什麼是驚天動地?當然是讓康熙皇帝知道,只有驚天了,才能動下面那些貪贓枉法之地。這才有了康熙親自到法場揭發冤案的事情。

但是看起來很解恨,但是細細一想,不對,身份尊貴的康熙皇帝怎麼會為了一個小民親自到法場救人呢?他發個諭旨或者聖旨派人去辦不就行了嗎?他這是作秀還是另有打算啊?這背後的事情一定不簡單啊。

康熙的晚年,面對的情況是很複雜的,歸結起來,大概有這麼兩條:一是吏治腐敗。二是諸王奪嫡。這使得康熙倦於朝政,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憂煩於心。康熙是重兄弟之情的人,對於九子奪嫡帶來的兄弟感情不純和父子孝道難全之事十分敏感,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他十分喜歡有孝道講情分的人,但是從一個帝王的角度講,他又不得不乾綱獨斷,不留情面。

張五哥事件的出現,似乎彌補了康熙老年心中的遺憾或者不足,這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心理上的感情傳達和表現。但是作為一個帝王,卻不能侷限在父親的角色裡面,他還必須考慮到整盤的計劃。而張五哥冤案的出現,又讓他覺得找著一個機會,為將來或者說九子奪嫡的最終結局作一些鋪墊性的工作。

所以,對於一個小民,康熙還說:朕要帶回去細細的問。

一個皇帝細問一個小民,也是沒得說了,這不僅是小民無上的榮耀,也是康熙著手的另一盤棋。

張五哥是個誠實孝順的人,從他後來與康熙的對話來看,康熙之所以喜歡他,就是因為他說真話,說實話。所以,康熙作為張五哥的救命恩人,全盤托出這件事是再正常不過了,不僅僅是指頂罪的事,包括江夏鎮,包括劉八女,包括阿蘭與十三爺等等。

所以,張五哥雖是一個小民,但是他卻串聯上了江夏鎮任伯安(八爺黨的人),兩位皇子(老四老十三),這足以說明,張五哥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小民,他身上可以利用的價值很大很大。

有人說,那是救下張五哥之後的事,你隨便怎麼說都行,再說康熙這樣的人精,會偏聽偏信?

康熙當然不會偏聽偏信,他自有印證,那就是老十三和老四商量後,要鬧就鬧個驚天動地的思路。在張五哥問斬之前,老四和老十四一定跑到康熙的跟前,如實的向康熙彙報了與張五哥所有的情況,包括江夏鎮,包括劉八女,包括阿蘭與十三爺,至於從哪個角度來講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至少康熙知道了這個張五哥串起了兩大集團,所以殊為可用。

康熙的身邊正需要這樣一個誠實忠勇之人,一方面能彌補他作為父親的缺憾,另一方面,為構建繼位人儲備人才。

為什麼說張五哥是康熙需要的人,忠勇仁孝不必說了。從現實情況來看,他是深受八爺黨迫害的人,對八爺黨可謂痛恨不已,八爺黨想收買張五哥這樣的人,估計很難了。張五哥的妹妹阿蘭還與十三爺有私情,十三是老四胤禛的人,所以,張五哥顧忌到阿蘭,也決然不會輕易背叛老十三和老四。張五哥還是自己親自救下的,這裡面其實還有老十三和老四的功勞,張五哥也清楚,為了感恩,張五哥也不會背叛老四老十三和自己。總之,這個人留給老四那是鐵定合適不過了。康熙心中中意老四,為他留個人,也是替他鋪路啊。

綜上若干條理由,張五哥都值得康熙一救。從後來的情況看,張五哥也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康熙和雍正交給他的各項任務。所以,這就是康熙不走尋常路,親赴法場救張五哥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