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為什麼抓到漢人俘虜後不殺死,反而優待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

戴老師講歷史


漢朝建立之後,漢匈就處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白登之圍以後,漢朝為了換取短暫的和平只得實行和親政策,把和親公主嫁給匈奴人,用女人和財物換取和平。我們可能只看到漢人女子嫁給匈奴人,卻看不到匈奴人也利用女人收買漢朝人。匈奴人為了拉攏漢朝人也會使用“美人計”。



匈奴人經常搶掠漢朝邊境,似乎又對漢朝將軍格外喜歡。漢朝初年,韓王信被劉邦打敗之後投降匈奴,受到匈奴人的禮遇。燕王盧綰背叛劉邦之後也投靠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廬王。匈奴人不僅禮遇這些投降者,對於戰敗被俘的將軍也格外禮遇。比如李陵兵敗被俘之後,匈奴單于將女兒嫁給他,並且封其為右校王。李陵本人在匈奴有一定地位,李陵的子孫甚至曾經左右匈奴的政局。李廣利算是一個草包將軍,李廣投降匈奴以後,也受到了匈奴的禮遇。狐鹿姑單于將女兒嫁給李廣利,並且非常寵愛他,對李廣利的寵愛甚至超過了衛律。為什麼匈奴人要格外看重這些漢朝的降將、俘虜,甚至不惜將單于公主嫁給他們呢?



漢朝在匈奴面前不是一個富國的身份就是一個強國的身份。漢朝初年國力並不如匈奴,但是漢朝卻要比匈奴富庶,人口也要遠遠超過匈奴。匈奴人口也不過是漢朝一個大郡的人口。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帝國,國家的抗災能力相對較弱,經濟發展潛力和水平遠不如農耕文明的漢朝。漢朝不僅經濟發展程度高於匈奴,政治和文化程度更是遠遠超過了匈奴。匈奴雖然是草原上的民族,但是也深知政治、經濟、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原本匈奴沒有計數方法,漢朝的中行說教會匈奴人計數方法。中行說的傳授大大便利了匈奴人計算自己的財產。匈奴人在漢朝人那裡得到了不少好處,知道漢朝人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所以匈奴人非常需要這些有能力的漢朝人。

現在不少國家利用優厚的待遇吸引人才,讓這些人才為我所用。匈奴不能用優厚的待遇吸收漢朝人才,便採用嫁女兒或者封官的方式吸引漢朝人才。匈奴利用漢朝人才努力發展自己,漢朝人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匈奴相對落後的狀態。匈奴人學習漢朝先進的經濟、文化、生產和生活技術以及制度促進了本民族發展。沒有被俘虜的漢將或者在漢朝受到重用的漢將自然不願意到匈奴發展。漢朝降將、俘虜便成了匈奴人吸納漢朝人才最佳的選擇。漢朝降將、俘虜不少也是人才,也能促進匈奴的發展,匈奴人需要拉攏這批人。嫁一個女兒,封一個高官是拉攏這些人最好的方法。



漢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戰爭狀態。戰爭雙方都在尋找克敵制勝辦法,拉攏敵方陣營中的人便是其中一種手段。漢朝利用匈奴降將幫助訓練漢朝騎兵,增強漢軍作戰能力。漢軍甚至有匈奴騎兵隊。匈奴也利用漢朝降將訓練匈奴部隊。雙方互相利用,取長補短。比如趙信投降漢朝之後,漢朝非常重視他。後來他投降匈奴的時候,匈奴單于認為他了解漢朝詳情,所以把妹妹嫁給他,而且封其為自次王。趙信重回匈奴之後,根據自己掌握的情報確實給漢軍帶來不少麻煩。再比如漢朝都尉李緒投降匈奴之後,曾經幫助匈奴訓練軍隊對付漢朝。漢武帝誤以為是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而殺李陵全家。通過此事至少可以說明匈奴人有意識利用漢朝降將訓練自己的軍隊,熟悉漢軍的作戰策略和作戰理念。漢武帝之後,漢朝士兵的戰鬥力已經大大超過了匈奴士兵。當時流傳著一漢當五胡的說法。這樣漢朝俘虜的價值便更大。



漢朝的降將、俘虜並不是因為能力不夠或者官職不高。這些漢將因為一些原因被迫投降匈奴,其實有些人有一定能力或者身居高位。李陵當年被迫投降匈奴,但沒有人能否定李陵的能力。李陵用五千步兵對抗匈奴十幾萬騎兵的事蹟已經打服了匈奴,匈奴人也非常敬重李陵。李廣利雖然能力很一般,但是也曾經“威震西域”。李廣利的職位要遠遠高於他的能力。匈奴單于非常看重李廣利的職位,像李廣利這樣身份和地位的人投降匈奴並不多。所以匈奴單于非常寵愛李廣利,不僅把女兒嫁給李廣利,還給予高官厚祿。漢朝不少降將、俘虜都是打擊匈奴的好手,他們都有一定軍事能力,他們也都受到匈奴的敬重。匈奴人歷來崇拜強者,他們願意給這些降將、俘虜足夠的待遇,甚至願意將女兒嫁給他們。



匈奴人優待漢朝降將、俘虜,讓他們在匈奴娶妻,都是為了拉攏他們。匈奴大部分國土位於寒冷地區,生存條件比漢朝要差很多,生活設施也比漢朝差很多。想讓這些漢朝的降將長時間呆在這裡並不容易。漢朝不少降將也都受到傳統忠孝觀念影響,想讓他們心甘情願留在匈奴也不容易。趙破奴曾經投降匈奴,但是他卻一直想重回漢朝。最後他終於跑回漢朝,並且成為對匈作戰的猛將。一刀結果了他們固然簡單,但是對匈奴卻沒有任何好處。為了留住他們的人,也留住他們的心,優待他們,讓他們在匈奴娶妻生子是最好的選擇。一旦這些漢朝降將、俘虜在匈奴有了高官厚祿便可能會對匈奴心懷感恩,一旦這些人在匈奴有了家便有了牽掛,他們便可能會長久留在匈奴。




漢匈兩國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漢朝的人才儲備遠遠超過匈奴。即使這樣漢朝還不斷吸收匈奴的降將。漢武帝曾經封了近二十個匈奴降將為侯,漢武帝封他們為侯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利用高官厚祿吸收更多人來投降。匈奴人優待漢朝降將也有此種目的。匈奴希望通過優待漢朝降將、俘虜,吸引更多漢朝將領投降,降低漢軍打仗時以命相搏的概率。如果他們把漢朝降將、俘虜全部處死,估計就沒有人敢投降了,他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意投降匈奴。戰死疆場,家屬還能還能受到漢朝優待。投降匈奴則要承受全家被斬殺的風險。


依稀說史


匈奴人抓到漢人俘虜後不殺死,反而優待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原因如下:

一、為了匈奴發展的需要

匈奴人生活在北方沙漠、草原地帶,地廣人稀。匈奴人為了快速發展實力,就必須要快速實現人口繁盛。要想快速實現人口繁盛,除了多生育,以及妻後母、妻嫂子等外,就需要四處掠奪人口,甚至是俘虜人口。

二、為了戰爭的需要

匈奴人是個好戰的民族,內部經常發生戰爭,各部落之間互相仇殺,報仇雪恨;爭奪大汗、單于的領導地位等。通過戰爭,來達到一級級的征服、兼併,逐步地壯大力量,最後達到匈奴的統一,形成勢力的鼎盛時期,大約能召集軍隊四五十萬人。

一旦統一強盛後,就開始對外發動掠奪戰爭,特別是對漢朝的戰爭。漢朝在當時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大國,所以,匈奴與這個強大的對手較量,勝利只是暫時的,失敗卻是必然的。在數百年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匈奴人也大批傷亡,造成人口的更加缺乏。這就需要補充人口。

三、匈奴人的人口繁殖規律及戰爭

1、參考古籍對匈奴的記載發現,匈奴人在被漢朝打敗以後,人員大量傷亡減員,殘餘勢力就會分散為各個部落或部落聯盟。對外戰爭就變為小股偷襲,掠奪物資、人口後,快速逃走。

2、維持約十幾年後,人口稍有增長,就開始掠奪、吞併其他部落,以快速壯大實力。但在兼併中也要有傷亡。

3、繼續兼併其他部落,形成部落聯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十餘年時間。兼併中也會造成人員減少。

4、部落聯盟之間互相掠奪和兼併,奪取最高領導權力,以達到統一。這個統一的過程也會造成人員損耗。這個時期大約需要十來年時間。

總之,每到匈奴因戰爭徹底失敗被打殘以後,如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的征伐匈奴。匈奴需要四十多年的休整時間,而後就能捲土重來。在這休整期的四十多年中,匈奴對外戰爭相對較少。

5、在達到統一後,形成鼎盛時期,這是匈奴最猖獗的時期,大肆侵略、掠奪、騷擾等。這個時期隨著漢朝的反抗和打擊力度而成反比。即匈奴的鼎盛時期等於1除以反抗力度加打擊力度。


南宮外史


中原民族歷史以來跟遊牧民族就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特別是在劉邦被困白登之後,漢朝跟匈奴更是你死我活。但兩個王朝之間有個令人稱奇的地方就是,匈奴人往往抓到漢人後就出現一種半強迫性的婚姻關係。

在這些長期的兩國交往過程中,一方面匈奴以軍事為手段,強迫漢朝採用和親政策,將漢女子嫁到匈奴;另一方面,匈奴如果在戰場上俘獲漢朝男子,那麼他們就會被強迫取匈奴女子為妻。

看到這裡,我們就會出現一個疑問,為什麼匈奴會讓成為戰犯或奴隸的漢朝男子,取自己國家的女子為妻,並讓他們生孩子呢?

據《史記》、《漢書》記載,歷史上漢人因某種原因流落到匈奴國家的,大部分都設有娶妻生子的經歷。

首先就是張騫,他在出使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人抓獲,匈奴國家流亡長達十幾年,而史料記載中,張騫曾娶了一名胡人女子為妻。

“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從上面的“予”字可以看出,張騫和胡人妻子的婚姻必定不是你情我願的,而是匈奴人強迫張騫取了胡人女子。

而為漢守節十幾年的蘇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時,蘇武寧死不投降匈奴,匈奴單于氣得把他丟在北海牧羊,要公羊生小羊才能讓他回來。但儘管受到這樣殘酷的待遇,他們仍讓蘇武取了胡人為妻,從匈奴回來後還生了兒子“蘇通國”。

除了這些歷史記載的時節外,漢人還有因戰鬥失敗被俘的軍人,比如李陵。他在兵敗後被俘虜到匈奴國家,但單于未來拉攏李陵,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從此後李陵的後裔在匈奴裡生息繁衍,形成了強大的黠戛斯族,到如今黠戛斯人演化成了吉爾吉斯坦人。

為什麼匈奴人會喜歡強迫漢人取胡人女子為妻?

  • 首先來說,從上面的歷史記載來看,這些被俘的漢人都是國家精英級人士,漢人對家的概念又特別的看中。因此,匈奴人喜歡用家庭這種無形的枷鎖來困住他們,希望這些人可以長期停留在匈奴,在時間長久後進而為匈奴效力。而事實上,這其實就是一種美人計,用女人和家庭來軟化漢人男子的一種計謀,而這樣的計謀恰恰是最管用的。


  • 其次,匈奴人是希望可以利用這些女子來監視他們,預防他們逃跑或發動叛亂,從蘇武和張騫的經歷可以看出,漢人對家庭、同甘共苦的女人都特別看中,所以他們如果要逃跑或叛亂,一旦身邊有女人形成累贅,反而不容易逃跑。

  • 最後,從匈奴人的習俗上來看,他們的觀念很開放,並不反感將本族女子嫁給漢人。而歷史以來外邦國家對漢文化是極度的崇拜,如果這些漢人會因為美人計而留下來,那麼這對匈奴這種文明比較落後的國家,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

《鹽鐵論》:“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賤而棄之。無壇宇之居、男女之別。”

再從軍事角度來講,匈奴人也非常希望漢男子來本族通婚。

根據歷史記載,匈奴最強盛時期的人口不過“漢之大郡”,而漢朝時期的一個大郡的人口在150萬左右,而匈奴的人口也差不多在這裡。為了能夠長期跟漢朝對抗,匈奴必須要維持更多的人口。

但是草原環境惡劣、食物來源稀少,而頻繁的戰爭導致男丁銳減,出現許多的孤兒寡母,女多男少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匈奴才會出現“妻後母”這樣的收繼婚習俗。

而讓漢人來草原娶妻生子在匈奴國家繁衍生息,消化過剩的女性,是增加人口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也是為了能讓匈奴的人口增長,來對抗漢朝的一種策略。

匈奴人,除了會優待漢朝精英人士,也會讓秦朝普通百姓和匈奴女子通婚。據《史記》記載:

衛律為單于謀劃,“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共守之”。顏師古注說:“秦時有人亡入匈奴著,今其子孫仍號秦人。”

秦末大亂之時,有大量的人逃亡到匈奴,而漢武帝時期到秦末已經有80多年,從“仍號秦人”這句話來看,這些匈奴籍的秦人起碼繁衍到三代了,而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秦人與匈奴人一定有過通婚的關係。

修長城是為了預防漢人跑到匈奴通婚?

或許是受到“優待漢男子,取匈奴女子為妻”的優待政策影響。漢朝時期,經常有人穿過邊境,投靠匈奴娶妻生子的事件,“聞匈奴中樂”也正是由此而來,漢男子頻繁投靠匈奴,造成“樂不思蜀”的場面。

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希望漢朝撤掉邊塞的士兵,以提供雙方國家休養生息的環境,而漢元帝卻說,鎮守士兵、修建長城,不但是為了防禦匈奴,也是為了預防漢人越過邊境,跑到匈奴那邊跟本族女子通婚。

邊境的漢人為了享受匈奴給予的待遇,甚至不顧自身的性命安危也要進入匈奴國家,這也體現了當時漢人亡入匈奴的普遍性。


摯潷畫畫紅塵


匈奴,在秦漢時期聽到匈奴一詞,中原人無不害怕,因為他們來到中原,搶錢、搶糧還搶人,說到搶錢、搶糧大家都理解,搶人怎麼看,難倒抓去做奴隸?恰恰相反,他們抓去的男人為主,女人少,而抓到匈奴之後卻拿他們為自己人一樣,幫助他們娶妻生子,這時為何呢?

我們來一一進行分析:

一、匈奴人也是華夏分支

匈奴人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在夏朝滅亡時候,向北遷徙,在秦末漢初逐漸形成了強大的遊牧民族,所以本是華夏的後裔,他們也並不是想真正的無緣無故的殘殺中原百姓。

二、為匈奴增加人口匈奴本是遊牧民族,他們生活在北方的沙漠地區,在草原地帶那裡地廣人稀,匈奴人並不像中原地區那樣繁衍速度快,所以他們需要不斷地補充自己的人口,而掠奪和俘虜的人口可以迅速增強自己的人口,隨著與西漢的開戰,匈奴人也有大量的傷亡,需要補充人口,所以迫於增加人口,匈奴人只能厚待掠奪和俘虜的人口。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三、吸收和便於俘虜投降

對待掠奪和俘虜的態度,其實可以增加自己名聲,也使得後面被俘虜和掠奪的人投奔自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陵,自己的皇帝不明是非的殺了自己的妻子孩子,而匈奴人對自己確很熱情,也導致最後勸李陵回國的時候,卻被拒絕了。

所以這一點也讓匈奴在當時有很好的優待俘虜的名聲。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匈奴人好戰,正常發動一些戰爭,戰爭就要死人,而匈奴始終缺男人,所以對待抓住的男人,一般都會優待的,西漢的張騫、李陵等人都得到了匈奴人優厚的待遇,在匈奴娶妻生子。

所以戰爭的年代,匈奴的做法這就是歸化,讓你在匈奴的地盤上,有妻子有兒女不在思念自己的家鄉,從而麻痺你,死心塌地的留在匈奴。


中華文武君


現代中國人很難想象,在古代,甚至在現代的某些國家,人口,也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比如俄羅斯,國家喊出了“為祖國做愛”的口號,真叫人節操碎了一地。為什麼這樣毀三觀?就是因為俄羅斯人口出現了負增長,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古代中國也是這樣,不獨是少數民族。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史料中還記載國民每生一個孩子,國君勾踐都會親自去慰問,送上酒食。為什麼這樣?也是為了增加人口。

在人口貧乏的地方,有了人口就有了戰鬥力和勞動力,人口就代表著財富。所以匈奴人對於抓到的戰俘,不是殺死,而是“收編”,編在生產或戰鬥編隊之中,轉化為自己的人口。所以蘇武被俘,派他去牧羊;張騫被俘,給他分派了妻子(好像史料沒記載給他安排工作,但肯定不會是白養活了十幾年);《楊家將》中的四郎被遼所俘,也是招為附馬。

範圍稍大一點,《水滸傳》中梁山活捉了一丈青扈三娘,許給誰做老婆是一回事,但從來沒想過要殺了她。因為她是人才,是重要的資源。


棲鴻看紅樓


一般來說,匈奴人抓打漢人俘虜後,不會把他們殺死,而且匈奴人還會優待一部分漢人。

就比如鐵匠、木匠等手藝人,還有一些身份特殊的漢人,這些人對匈奴有用,因此不會被殺死,他們會得到匈奴的優待,而且還會讓這些漢人在本族娶妻生子。

就比如漢朝的張騫,匈奴為了使他屈服,曾許諾給他高官厚祿,而且還讓他在本族娶妻生子。

還有蘇武也是如此,他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匈奴給了他一個女子,然後讓他在北海放羊,但他始終沒有屈服於匈奴。

同樣還有漢朝的李陵,他與匈奴大戰,最後戰敗被俘,結果漢武帝以為他投降了匈奴,因此將他全家問斬,此後李陵投降匈奴。

匈奴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還封他為右校王,在匈奴的地位很高。

如果是普通人,一般不會有這麼好的待遇。對於那些沒有特殊作用的漢人,匈奴也不會殺害他們,只不過待遇沒那麼好。

匈奴需要壯大,人口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被俘虜的漢人,可以為他們服務,甚至還可以替他們打仗。

如此一來,這些漢人俘虜很快就會成為匈奴的一部分,畢竟在草原上缺少食物,沒人能逃跑。

他們為匈奴做出貢獻後,匈奴就會優待他們,還會讓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這些漢人俘虜的下一代,就會成為匈奴人。


東方大史


“匈奴”與“漢族”在歷史上本就是水與火的關係,雙方之間經常是戰爭不斷,那麼為什麼匈奴人抓到漢人之後不把其趕緊殺死反而是優待他們,還讓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這樣的“福利”未免也太好了吧,匈奴人已經“傻”到了這個地步了?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隨著其勢力不斷擴大,屢次進犯漢朝。成為漢族的生存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礙。所以,不論是在影視作品上,還是在古代史書記載中,我們都能瞭解到匈奴與漢族人民之間的“愛恨情仇”。

為了彼此進行牽制,在這兩個民族之間也產生了一種叫做“和親”的政策。皇上經常會把自己家的公主遠嫁到北方,而匈奴人若是在戰場上抓到漢人當然也不會放過,會逼迫他們娶匈奴女子為妻,為本族的發展貢獻力量。所以說匈奴人才不傻呢,他們心裡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漢人若能夠在匈奴娶妻生子那真的再好不過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 1. 首先,匈奴人生活在蒙古高原上,可以想象一下。那裡肯定是一片片荒漠接著一片片草地,一望無盡。佔地面積相當大但是人卻沒有多少。人類是文明的傳承,如果連人都沒有了,那麼匈奴不也就隨之消失了嗎?所以,長遠看來,人口繁殖非常重要。可是匈奴人就這麼多,又怎麼夠呢?所以,他們俘虜了漢人後並不會把他們殺死,而是會許配他們匈奴女子,在本族生活,這樣一來,匈奴的生育率上就會有所提高,人口也就自然上來了。這也是為匈奴長遠發展做準備。

  • 2. 其次,雖然說這兩個民族是對立的,但民族之間的文明卻不是對立的。在匈奴人看來,漢朝有很多文化都是精髓,同時也有很多的人才,一些優秀的品質,這些都是匈奴想要去學習的。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匈奴的民族包容性還是挺強的。他們對漢文化,對中原文明,一直保持著一種敬佩學習的精神,所以對待那些外來的漢人肯定是優待他們,想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優秀的東西。這其中就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蘇武牧羊”。

  • 蘇武被匈奴俘虜,他們用高官厚祿對蘇武進行利誘,但蘇武卻是死也不屈服,留在匈奴19年之久,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結果。他當時若是服從了匈奴的安排,在那裡娶妻生子,也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匈奴人定會優待。但正是出於他對漢朝的忠心,卻怎麼也不向匈奴妥協,對於這種人,匈奴也是定不會厚待了。

  • 3. 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匈奴人眼裡怎麼能容得下與自己相爭的漢人呢?這還不是為了以後嘛。俘虜了漢人,優待他們,把他們培養成自己的人,發展自己的勢力,難道不比殺了他們更有價值嗎?這樣就更能深入敵方內部,竊取敵方重要機密,以此來為自己的勝利鋪磚墊瓦,這才是真的不傻。

所以啊,匈奴優待那些漢人自有他們的道理,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傻”。


小姐姐講史


確切地說漢人與少數民族有著本質的區別。

1,膚色。雖然說亞洲是棕色人種,但少數民族的男人的皮膚都是油黑髮亮,而漢人的皮膚則是白裡透紅。

2,服裝,漢人的穿著衣是衣褲是褲,無論走著站著都給人一種英姿風爽的感覺。而少數民族的服飾太希奇古怪,再帥的男人看著都沒漢人帥氣。

3,衛生,漢人對衛生非常講究,一天不洗臉兩天不洗澡,就覺得渾身不舒服,衣服贓了必須要洗乾淨再穿,無論何時何地身上都帶有一股體香。而少數民族一年難洗三次臉兩次澡。一身都帶著羊騷味。

4,思維。漢人喜歡用腦解決問題,而少數民族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少數民族與漢人鬥,總是吃虧的多,佔便宜的少。

5,雜交。通過實踐證明少數民族與漢人結婚,生出的後代更聰明,免疫力更強,患病率特低。

綜上五個特點,不得不說少數民族女子最喜歡漢族男子。由於種族觀念的束縛,漢人不喜歡與少數民族結婚,而少數民族女子喜歡漢族男子只能在心裡,因自卑而不說出口。至今為止,漢人去西藏,如果娶了藏族女子,只要生了孩子,老丈人就會送你一大群犛牛做她女兒的嫁裝,隨你一同回家鄉。不過沒生孩子,你什麼都得不到。


凝解


問題中所提及的漢人俘虜需要分兩種情況來看:普通漢人俘虜,基本上都被充作奴隸,地位極低,沒任何優待可言;而受到優待的漢人實際上屈指可數,他們大多是漢朝廷的文武官員,之所以受到優待,不過是“奇貨可居,有利可圖”。


一、軍事上帶來的“利”

很大一批流落匈奴的漢人原本是漢朝廷的軍官將領,比如李陵,李緒、衛律,他們加入匈奴後,不僅為其訓練軍隊,還參與匈奴與漢軍的交戰。

史書記載:

“徵和三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轉戰九日。”

有的不直接參戰,但也在背後出謀劃策,比如趙信:

“教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疲漢兵,繳極而取之。”

或者洩露漢軍的軍事機密:

“軍候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後援,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成安候校各八百人為前列......’”


二、政治上帶來的“利”

漢人投降後,不僅在軍事上可以助匈奴一臂之力,還會加入匈奴人的權力角逐中,為匈奴貴族出謀劃策,以換取實權,比如衛律在狐鹿姑單于死後,與閼氏密謀,隱瞞了單于去世的消息,假傳單于令,“與貴人飲盟,更立子左谷蠡王為壺衍單于。”

除此以外,由於漢俘的天生優勢,比較瞭解漢朝的情況,因此可以充當匈奴與漢朝外交之間的媒介;

另外,優待他們,還可以勸降更多的漢朝人才——李陵多次嘗試勸降蘇武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然,蘇武覺悟很高,未曾動搖。


三、文化上帶來的“利”

漢人俘虜不僅在政治軍事上可以貢獻智慧,他們同時也為匈奴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匈奴自己是沒有文字的,與漢朝往來之間的文書,以及相關制度的制定,均為入匈漢人所為;

其次,漢人還教會了匈奴一些簡單的計算方法,為其培養大量的文職官員。


總結:匈奴並沒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先入之見,誰能為他們帶來好處,他們就可以奉其為上賓。匈奴人非常清楚一點:優待有價值的戰俘,不僅可以為自身帶來諸多益處,還能豎立“榜樣”,誘惑那些意志不堅的漢人主動投降,在軍事交戰中也可以降低漢軍的拼死抵抗的可能性,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阿中說文史


匈奴在和漢朝的戰爭中,俘虜了很多漢朝的人,匈奴都沒有殺他們。尤其是一些俘虜的漢朝將軍。不但不會殺他們,而且還會把他們封為王,單于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把他們當成一家人。

(李陵劇照)

最典型的例子,是李陵投降匈奴以後,匈奴單于就把他封為王,把女兒嫁給了他。當時在匈奴,已經被匈奴單于封為王的,還包括早些時候投降過去的衛律和李緒,後來李廣利也投降了過去。

而且圍繞這幾個投降匈奴的人,還發生了很多故事。當時李緒是最積極投降匈奴的人,他不但投降了匈奴,還幫助匈奴練兵,用以攻打漢朝。李陵沒這麼做,但探子回去給漢武帝報告說,李陵在幫匈奴人練兵。因此,漢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全部給殺掉了。這件事,也造成李陵恨透了漢朝。

後來漢武帝去世以後,霍光和上官桀派人去匈奴,準備把李陵接回去。當時衛律招待漢朝使者,實際上是監督李陵,不許李陵回去。而李陵因為傷心和憤恨,堅決表示不回漢朝。

後來,李廣利投降了匈奴以後,匈奴也封他為王。但是,他和衛律爭鬥了起來,結果,衛律慫恿匈奴單于,殺掉了李廣利。

看看,漢朝的將軍投降匈奴的,不但非常的多,而且還在匈奴的高層中形成了派系的爭鬥,真是非常熱鬧。

(李廣利劇照)

那麼,匈奴為什麼那麼看得上漢朝將軍呢?

一、匈奴認可漢朝是上邦大國。

在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北方遊牧民族一直認中原國家為上邦大國。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中原國家的文明高度發達,物產也非常豐富,禮儀制度各方面都比較健全。這讓北方遊牧民族非常羨慕。

北方遊牧民族雖然多次南下入侵中原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眼紅。他們想獲得中原國家那些豐富的物質,乃至於入主中原這一片土地。如果打得贏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打;打不贏的時候,他們就會去求中原國家,希望中原國家能給予他們照顧。比如說賜給他們一些物資,比如希望中原國家的皇帝能夠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當妻子。等等。

他們仰慕中原國家,因此對中原國家的人才也就非常欣賞。在他們看來,無論是衛律,還是李陵、李緒、李廣利都是治理國家的大才。他們希望這些人才,能夠把中原國家先進的經驗帶到匈奴去。比如,他們讓衛律當了宰相,讓李緒幫助訓練軍隊等等。

既然是人才,因此他們當然不會殺的。

(漢武帝劇照)

二、匈奴軟化漢朝軍隊的意志。

漢武帝時期,漢朝的軍隊整體上對匈奴的軍隊構成一種攻勢。也就是說,匈奴軍隊一般都打不贏漢朝軍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願意漢朝軍隊把他們往死裡打。如果俘獲了漢朝軍隊的將領以後,對他們給予很大的優待。那麼,那些漢朝將軍們在戰場上,如果打不贏就會投降。反正投降過去以後,都會獲得極大的優待,為什麼還要拼死打呢?

這一點,其實不只是匈奴人這麼做,漢朝也這麼做。當年,有五個匈奴將軍投降了漢朝,漢景帝就立刻把這五個人封為侯。因為這件事,漢武帝還和周亞夫爭執起來。周亞夫認為,投降的人品德上是很差的,不能夠封他們為侯。但是漢景帝認為,封侯會軟化匈奴軍隊的意志。

原因就在於,漢景帝時期的漢朝的軍隊,打不贏匈奴的軍隊。

(霍光劇照)

三、匈奴分化瓦解漢朝的朝廷。

以李陵事件為例,最能說清楚這個問題。

李陵在投降匈奴以後,圍繞李陵事件的問題,漢朝朝廷裡,很多人都捲入其中。大史學家司馬遷還因為李陵,受到了腐刑。朝廷中很多人也非常同情李陵,同時對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政策,越來越不滿。覺得漢武帝做法,實在是薄情寡恩。後來漢武帝去世以後,霍光和上官桀立馬就派使者去匈奴,想把李陵接過來。這就是他們不滿漢武帝的表現。

後來李廣利投降匈奴以後,漢朝朝廷內部又一次出現了極大的分化,甚至牽涉到了漢武帝立儲的問題。

而這些事情的發生,最終也讓漢武帝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晚年的時候,他調整了政策,不再對匈奴窮追猛打了。

由此可見,匈奴的做法,在漢朝朝廷中確實起到明顯的干涉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