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被逼死,主要是高估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影响力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也是曹操事业发展最大的功臣。

他用一生的心血和聪明才智,赢得了曹操的绝对信任,获得了在曹魏集团的至高地位,曹操为了建立与荀彧之间牢固的关系,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长子,但他最后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他竟是被曹操逼死的。

谁看到这种结果,都会禁不住说一句,曹操好狠,荀彧不值。

但即使如此悲催的人生结局,他也是最有资格说一句人生无悔的人。

荀彧被逼死,主要是高估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影响力

首先,他选对了自己的人生舞台。

荀彧是荀子的后人,还是少年的荀彧就已经才华出众,当时的南阳名士何颙见到少年荀彧时,曾叹其为"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志存高远,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所以,当他把自己的家搬迁到冀州后,作为当时割据势力一方的袁绍对他侍若上宾,荀彧和他的弟弟一起到袁绍手下,希望能在这里成就经世济国的愿望。

他在袁绍手下干了一年,这期间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里,他看清楚了两个人。

一个他跟随的袁绍,作为联军盟主,面对董卓的军队,袁绍不敢打头阵,消极避战,光想等着坐享其成。

另一个是曹操。原本没有多少人马的曹操带着自己的5000人马,不顾势单力薄,单独向董卓发起了进攻,损兵折将,还受了箭伤。

此时,只要袁绍拨一支队伍,应援曹操,就可以反败为胜,但袁绍惧怕董卓,眼睁睁看着曹操自我消耗,而他按兵不动,整天饮酒作乐。

大败而归的曹操没有气馁,他痛斥袁绍的不作为,离开所谓的联军,重整旗鼓,准备再战。

亲身经历了这一切的荀彧看透了袁绍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终不能成大事"的本质,虽然此时的曹操既没有实力,也没有靠山,更没有基业,但荀彧看上了他的胆略和气魄,毅然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这是荀彧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离开家大、业大、势力大的袁绍,去投奔名不见经传的败将曹操,和现在一个人离开待遇优越的国企,进入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公司是一样的,靠的不只是胆略,还有一份识人的智慧,而荀彧正是那个既有胆略,又有智慧的人。

荀彧被逼死,主要是高估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影响力

他从敢拼敢闯、越挫越勇的曹操身上感受到了与自己的追求合拍的东西。后来的人生实践也证明,他找到了一个实现理想抱负最好的平台。

其次,倍受器重,在曹操为他搭建的人生平台上,释放了全部的智慧和才华

不要因为荀彧悲催的人生结局,就为他所有的付出感到不值,如果让死去的荀彧再活一次,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他不会因为那个悲剧的结尾,而选择在袁绍的麾下苟且一生,即使寿终正寝活过百岁。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才华横溢的人,满世界才华横溢的人缺的是一个能让自己尽情释放的舞台。

不要相信什么"是金子总是会发光",被挖出来的金子才会发光,谁见过金子自己从地底下跑出来发光的?

也不要相信什么"囊中之锥",把"囊"磨破了,你也老了,机会也没了。

而荀彧就那个为自己的才华找到了最合适的舞台的那个幸运的人。他在三国这个风云密布的历史时空,书写了自己的人生辉煌。

受到了所投明主的格外器重。他和苏秦张仪不一样,这些人遍寻明主之路,处处碰壁,几乎被埋没一生;

他和百战百胜的大将军白起不一样,历经鲁楚魏三国,也没有一个国家真正的敬重他、信任他;

他和韩信不一样,韩信是经过萧何的再三推荐,才得到刘邦重用;

他和汉武帝时期的李广祖孙三代不一样,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也没有换来朝庭的信任和理解。

而当时势单力孤的曹操对荀彧的投奔几乎是喜出望外的,曹操惊呼"这是我的子房啊!"立即委以重任。

曹操有多信任荀彧呢?"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他很少跟着曹操外出征战,但军国之事曹操全都放心的交由荀彧调度筹划。

荀彧被逼死,主要是高估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影响力

有才华,有智慧,还能得到如此信任,这不就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吗?

不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莫过于,我刚好需要,你刚好出现",最称心的人生状态也莫过于此吧。

荀彧确实不负期待,在曹操为他搭建的人生舞台上建立了赫赫功勋。

他说服曹操不要急于一时,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建设好自己的根据地,才能进可攻,退可守,为曹操最终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说服曹操迎接汉献帝,让曹操以及曹操这支队伍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时汉献帝居无定所,狼狈不堪,刘表和袁绍都拒绝了谋土劝他们抢先迎接汉献帝的建议,曹操身边大部分人都不同意他接这个包袱,只有荀彧高瞻远瞩地看到迎接汉献帝对未来局势的重大影响。

他奉劝曹操"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才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主动权。

他以一双慧眼,不仅为自己选对了叱咤风云的舞台,而且为曹操选拔了大量的能人贤士。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曹操事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成为曹魏政权的政治智囊团和中流砥柱。荀彧把曹操给他定位的 "居中持重"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他对曹操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他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战略家之一,他不仅善于分析当前的形势,还能够高瞻远瞩展望未来。

每当曹操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他都能力排重议,说服曹操走上一条正确的路线。

在和袁绍的较量中,曹操一直忧心的是军事力量的悬殊,而荀彧却认为自古以来战场上的较量,胜败并不是全由强弱决定的。

所以在抗袁的问题上,他力排曹操集团内部反对抗袁的力量,透彻分析袁军存在的问题,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

官渡之战爆发后,曹操坚持了八个月,在粮尽兵疲的情况下,动了退兵之念,又是荀彧劝说他不仅不能退兵,而且要抓住当前时机用奇兵解危机。

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歼灭袁军7万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北方的全面统一,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局势。

对于荀彧,曹操不仅是信任有加,对于他的贡献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甚至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这是一个至高的评价,没有一个上级会轻易的把这样一个评价给一个下属的。

由此看来,在曹操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甚至在平定 关西以前,他其实一直把荀彧看成一位合作者,一位同甘共苦的兄弟,一对牢不可破的联盟,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属,这种交情,是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彼此懂得的交情。

最后的分道扬镳,不过是一个不忘初心的理想主义者无法继续读懂另一个因胜利而膨胀的野心。

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他最初的人生理想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比如,刘邦和项羽,他们的人生抱负都和秦始皇有关。刘邦还在做"沛公"时,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出游华丽排场的阵势,就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

无独有偶,项羽也是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到会稽游玩,被他巡威风八面的样子所震撼,情不自禁地对同行的叔父项梁说:"他是可以被取代的"。他叔被他的话吓的半死,赶快捂住他了的嘴。

所以,这两个人的人生目标自始至终就是坐天下。

而曹操的野心更是不容小觑,在他还只一个洛阳城里的一个小北都尉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是何其大的野心啊 !

而荀彧最初的人生理想就是"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可见,匡扶汉室就是他的人生理想。和曹操一起奋斗打拼的20多年,这个最初的理想从未变过。

荀彧被逼死,主要是高估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影响力

所以当曹操就"进爵国公、加封"的事征询荀彧的意见时,他果断提不同意见,"(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他这样斩钉截铁的否定,没给曹操留半点余地,给兴致勃勃的曹操兜头泼了一瓢凉水,曹操暂时搁置了这个提议,但和荀彧的关系就有了一条不可愈合的裂痕。

此时的荀彧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实事。曹操已不是彼时的曹操,现在的曹操已走过最艰难的事业之路,如果以前还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掩盖自己的野心,现在完全没必要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事业成功了,身边聚集的歌功颂得的人越来越多,谄媚阿谀的话听多了,谁还能听进去那些逆耳的声音?

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围绕在身边的人,大家比得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出谋划策的智慧,荀彧自然能以自己出色的才干赢得尊重和信任。

而现在大局已定,已经55岁的曹操,守着"十分天下而有其八"的现实,他想要的是与自己的丰功伟业相称的名号。

而此时围绕在曹操身边的人,比的不再是才干,而是谁最懂曹操那颗彭胀了的野心,谁最能把他想说而又不便亲自说的话,用最冠冕堂皇的方式讲出来。于是,他的身边就出现了另一群最懂他的人。

而这些并不是曾经和他亲密无间的荀彧所愿意做的。

荀彧坚守着那颗匡扶汉室的初心,完全没有试图去理解这位20多年坚定的同盟者、合作者此时的所思所想。或者说有可能20多年来,他都误以为这个人是一个和自己有着共同理想追求的人。

面对曹操的日益冷淡,他并没有调整自己对"加封九锡"这件事的态度,而是始终企图劝说曹操能够放弃这个想法,但曹操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那个曾经在关系曹魏集团生死存亡的多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上,都能充分听取他的意见的曹操早就不存在了,而他还是执拗的相信自己对曹操的影响力,不知道这是他一贯的思维定势问题,还是他确实是在捍卫自己匡扶汉室的初心,也许两者都有。

荀彧被逼死,主要是高估了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影响力

两个20多年来绑在一起的人变的越来越远。曹操对荀彧从最初的冷淡到厌恶。

此时的曹操再也不会想起他曾经称这个叫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得到他犹如得到了一个宝贝;

他也不会再想起他曾经说过的"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如此高度评价这个人立下的丰功伟绩;

更不会想起"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这个人曾经陪他走过的最艰辛的岁月早就湮没在眼前的一片歌功颂德的声浪里。

平定了天下的曹操如同扔掉一块破抹布一样,果断把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踢出了自己的决策中枢。不仅如此,他还要让这个碍眼的人迅速消失。

他派人给病中的荀彧送来一盒点心,荀彧打开,其中空无一物,荀彧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是要他绝食而死,荀彧照办了。

曹操的狠毒不言而喻。但荀彧在当时的大势所趋下,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确实是有些过于固步自封了。

并且,在与曹操的关系上,即使他再依重你,也是上下级的关系,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但真的不能凭以往的经验,高估自己在他心中的影响力,你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看后期的荀彧,特别像是在看一个价值边城的宝物在自撞巨石,一声又一声悲凉且执着的撞击声,空留一地碎片,让人心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