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这部电影为什么可以获四座奥斯卡奖杯?

tinomam


这部影片刚刚看过,是一部令人深思回味的片子。虽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各种细节把控很到味。说实话看一遍还真不能体味影片的具体韵味,只能说《寄生虫》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上流富豪的不仁,视下流贫民为异类。人类进层数万年,上流人必境是少数,最终大部分人退化成了只能求生的寄生虫。我觉该片获得此四项大奖不虚,用细微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看到的是人类心灵深处的茫然,片中人物及各情节的展示真的让人措手不及,值得细细品味。希望国产影片吸其优良,多创佳作,那些搞笑无厘头少来点,反映社会深层次的东西多来些。在现下社会疫情横行的时刻,我觉得人类需要平静,反思!





剧集禅人参


《寄生虫》中最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黑暗面”。

网上有一条影评得到了很多点赞:“这部电影的精妙就在于社长一家做的事情其实都非常合理,但是从穷人的眼光去看,就变味了。”

这条评论被很多人点赞也反应了很多人习惯对周遭的一切选择漠视,何谓“合理”?又是从谁的角度看是合理的呢?

富人一直在说司机身上有难闻的气味,这不仅是对对方生存环境导致身有异味的歧视,更是对穷人的阶级歧视。也正是因为他习惯了高傲地歧视和侮辱穷人,无视他们的死活,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穷人丈夫表达富人太太很善良的时候,穷人妈妈说道:“有钱才会善良,如果我有这些钱的话,我也会很善良,超级善良。”

可是这一家人终于有了收入,能够摆脱恶臭的地下室时,并没有想着提升自己,而是继续吃吃喝喝,甘于做富人家的“寄生虫”。这其实反应了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

人与人之间本没有阶级之分,更不应该以有钱没钱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就,成就是看生命中是否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舒鉴皓


这个影片触及韩国乃至现代各国比较核心的社会问题。资产者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对于一些底层之人来说几乎就是命脉了,是可以让他们弃置善良去夺取,不惜暴力去维护的。使得道德对底层失去意义,这有时是可以要人命的。这个病态在韩国可能比别处常见或厉害一些,催生出这么一部电影,是韩国电影的成就,但对于韩国社会来说可能不值得欢呼吧。你这种再正常不过的制度环境中,让底层这么卑微,尊严扫地,你韩国有啥解决办法么?或许暴力就是作者思考的最终结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特定的工作不至于重到值得拼命的程度,但除了自由职业,也有很多工作机会的予夺操于雇主、上级手里,换一个工作有时对人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权力不对等对于人格的多多少少的摧残总是有的。现在奥斯卡评委能把奖项授予这部片子,是不是也是由于影片唤起了某些共有的个人体验推动呢?



饕餮影视剪辑


2月10,据韩媒报道,当地时间9日,韩国影片《寄生虫》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是韩国百年电影史上,首次获得奥斯卡奖。

其实这部片子很多网友乧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了,但是由于它的超高水准即使深刻的核心内容,网络上竟然呈现无差评的情况,而在豆瓣评分上,它竟然也高达了8.7分,可以说是一部极品良剧。

这部片子一路走来,神话不断。韩国观影人次突破千万,法国,越南,澳大利亚,均破韩片在当地最高票房纪录;

影片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一个在首尔的韩国平民窟地下室的家庭。他们家甚至连WiFi都是需要隔壁家庭的网络。家庭生计的经济来源取决于披萨盒的生活成本。甚至政府也用消毒喷雾给街道消毒,他们省钱,窗户也不关,蹭免费的家庭消毒。正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企图侵入雇主的房子,并最终暴露出来。

看整部电影,除了它的故事,更让人信服的是故事的引导方式:前半部分充满了笑声,背景音乐,戏剧性的冲突安排是紧张而愉快的。下半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深化,出现了几次意想不到的逆转,整个情节没有多余之处,叙事也很完美。所有人都是无辜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这部电影关注的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尽管这类题材并不新颖。有价值的是,导演利用电影的不同元素打破观众的惯性思维。

精神的贫瘠使他们充当着边角料的角色,在豪宅里,他们是富人的“寄生虫”,在外面,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

从各方面来说,这部电影算是难得的佳作。

而《寄生虫》为什么能成为佳作

首先,《寄生虫》获得了去年的金棕榈奖,这部电影首先在全球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其次,该片首次在北美上映时,99%的烂西红柿等口碑和收视率也创下了外国电影在美国上映的纪录。

回到电影本身,寄生虫是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完美结合。影片在剧本、剪辑、布景、摄影等方面都有许多亮点,演出也击败了《爱尔兰人》,赢得了美国工会最佳群戏。

寄生虫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敢于直接说出坦率和刻薄的社会结构。该片刺激了发达国家的“痛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看完点电影后,我不得不佩服韩国电影近几年的进步,《雪国列车》开始,韩国的电影所呈现的东西就不是单一形态的。

《雪国列车》在这部影片里下层民众通过革命反抗上层,上层统治者通过巧妙的“平衡论”打破了革命领袖的战斗意志,最终领袖选择摧毁火车,让幸存者逃脱,打破绝望的循环。

这里面,统治者的理论根基是“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而随着人数的增加,有人试图打破原有的格局,也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这部《寄生虫》可就不简单了。

电影《寄生虫》的主旨却再一次升华了

而这部片子里也出现了“虫子”的意象,底层人民就是靠着蟑螂制成的蛋白质食品生存的。

我们知道昆虫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在小说的结尾,刘慈欣在《三体》小说的结尾,曾用蝗虫的隐喻提示人们:”昆虫从来没有真正被打败过。”

昆虫之所以不能被打败,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资源成本低)和很强的繁殖能力。从底层人与上层人的关系来看,也类似于虫与人的关系:一方面上层需要底层人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使经济能够运行,社会能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同时,上层也不断压制下层,不喜欢他们占用资源和空间,没有生活质量和品位,也有抵触感和替代感。

底层生存的基本策略是繁殖:因为我在质量上不能打败你,所以我会在数量上打败你。

如果这种情况得以维持,则可以在底部和顶部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然而,社会的变迁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相对富裕的国家,中产阶级将逐步培育出来,这一阶层相比之下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也有阶级跃迁的愿望。

影片最深刻的理念是:消灭昆虫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它们进化。在《雪国列车》上,统治者通过周期性的“革命压迫”循环,以暴力的方式保持一定比例的“平衡”。而到了《寄生虫》,奉俊昊发现,昆虫根本不需要主动消灭。他们会让自己逐渐死去。

这也许就是《寄生兽》可以获得奥斯卡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