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蝼蛄对蔬菜种植的危害,该如何防治?

农夫七哥


蝼蛄有非洲蝼蛄、华北蝼蛄,属于直翅目蝼蛄科,拉拉蛄、小蝼蛄、地拉蛄、土狗子都是其别名,属于地下害虫。蝼蛄在全国各地的菜园、田块都能生存繁殖;农业种植上蝼蛄主要是危害刚播下的各类蔬菜、农作物的种子或者幼苗。



蝼蛄的体形形态特征

①非洲蝼蛄成虫:非洲蝼蛄成虫的体长大概在35毫米左右,体色呈灰褐色。腹部处的颜色较背部处的颜色浅,全身都布满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呈现卵圆形,中间处具有比较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的凹陷斑点。前翅较短,仅达腹部的中部,呈灰褐色;后翅为扇形,较前翅长,超过了腹部的末端处。腹部末端处生长有尾须1对,前足是蝼蛄的开掘足(掘土打洞),而其后足胫节的背面内侧上生长有4个距。


②华北蝼蛄成虫:华北蝼蛄成虫的体型会较非洲蝼蛄的体型大,体长大概有50毫米左右,体色呈黄褐色,后足胫节的背面内侧上仅生1个距,其前胸背板上的心形凹陷不太明显。

③卵:蝼蛄卵为椭圆形,长度大概在2.0~2.4毫米左右,卵刚产出时呈光泽黄白色,在2~4小时左右会转变为黄褐色,当卵呈现为暗褐色表示其已进入孵化阶段。

④若虫:蝼蛄末龄若虫的体长大概在25毫米左右;刚孵化出来的若虫行动迟缓,体长大概在4毫米左右,呈乳白色,复眼呈红色,刚孵化出来若虫经6~8小时,身体会转变成浅色,至二三龄后体色会加深至接近于成虫。



蝼蛄发生与危害蔬菜症状

非洲蝼蛄在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每年可发生1代,在北方地区每2年发生1代,华北蝼蛄生活史较长,大概需要3年时间才能发生1代。两种蝼蛄都是以成虫或者若虫潜伏在地下深层越冬。在来年的3月中下旬,气温回暖后便开始活动,活动的蝼蛄会在地表顶出虚土堆,非洲蝼蛄仅在洞孔顶起一小堆的新鲜虚土,而华北蝼蛄能顶起8~10厘米长的新鲜虚土虫道。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蝼蛄的最活跃时期,是年内第一个危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因天气炎热,潜入地下活动;9月上旬至9月下旬,随气温下降,蝼蛄再回地面活动,危害秋季的蔬菜作物,形成年内第二个危害高峰期;10月中旬以后,陆续入土越冬。


每年的5~6月、9~10月是蝼蛄的发生盛期,蝼蛄成虫、若虫会潜伏在土壤中咬食刚播下的蔬菜种子和幼芽,或将幼苗咬断,导致幼苗枯死。被蝼蛄咬食的蔬菜根部呈现乱麻状。另外蝼蛄在活动时,会在土壤中拱窜出许多的隧道,导致蔬菜植株的根部与土壤分离,从而发生失水干枯现象,最后造成菜地发生缺苗断坑的现象。在温室、温床、苗圃里,由于这些地块的土质比较疏松,而且有机质多,其保温时间又长,最适宜蝼蛄的寄主,也利于蝼蛄提早出土活动,加之这些田块种植的蔬菜幼苗集中,发生蝼蛄早害后,受害会较重。



蝼蛄的生活习性

蝼蛄昼伏夜出,成虫对黑光灯和卤素灯有较强的趋光性,对香甜物质如半煮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以及马粪等有机肥也有强烈的趋性。夜间9~11时蝼蛄会由地下层爬到地面活动,这个时间段也是蝼蛄的活跃盛期,尤其是湿度大、天气又闷热的夜晚,蝼蛄会在夜间时9~11时这个时间段大量出土。蝼蛄成虫的寿命可长达数月,甚至1年。非洲蝼蛄喜在潮湿的地方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30~50粒,产卵前先在5~10厘米深处作一鸭梨形卵室,由于初孵的若虫怕光、怕风、怕水,雌虫在完成产卵后用杂草等将室口封好,以保护小幼虫,再另作隐蔽室;华北蝼蛄喜在盐碱地内靠近田埂、畦堰或松软油渍状土壤里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120~160粒,最多时可达500粒,产卵前先作形态复杂“多重Y”形虫道窝,深度可达20~30多厘米,成虫隐蔽室在土室的最下方。

非洲蝼蛄5月开始产卵,盛期为6~7月,9月为产卵末期,卵在6月下旬开始孵化,7~8月是卵孵盛期;华北蝼蛄8~9月是产卵盛期,经过2年的生长发育至第三年8月羽化为成虫。



蝼蛄的生态环境

适宜蝼蛄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10~28℃;最适环境为土温15~25℃,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土质疏松、潮湿、有机质含量高的砂壤土;土质黏重、板结的发生数量少。


蔬菜种植过程中如何防治蝼蛄

①灯光诱杀:

蝼蛄成虫盛发期,利用其趋光特性,在菜地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②毒饵诱杀:蝼蛄成虫、若虫盛发期,选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30倍液,用炒香的豆饼,或者麦麸,或者棉籽饼5千克边喷边拌制成毒饵,将毒饵散放在发生蝼蛄的温室苗床或隧道处周围进行诱杀,在无风闷热的傍晚施用效果更好。

③人工灭虫:早春根据蝼蛄在地表造成虚土堆和虫道的特点,查找并挖除在虫道内的越冬虫源和灭掉虫卵,以减少田间的虫口基数。



关于蝼蛄的生活习性是怎么的,蔬菜种植遇蝼蛄为害该如何防治的问题就解答到这,感谢大家的阅读!!!

南粤新农人每天分享各类农业种植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农业种植经验,喜欢本条内容的朋友记得点赞鼓励下,谢谢大家。


南粤新农人


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蝼蛄俗名 蝲蝲蛄,形态特征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0毫米,黄褐色(雌大雄小),腹部色较浅,全身被褐色细毛,头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红斑点,前翅长14~16毫米,覆盖腹部不到一半;后翅长30~35毫米,附于前翅之下。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0~2个刺,多为1个。

蝼蛄:几乎为害所有作物、蔬菜等,在我国为害最重的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是咬食作物地下根茎部及种子的多食性地下害虫。蝼蛄经常将植株咬成乱麻状,或在地表活动,钻成隧道,使种子、幼苗根系与土壤脱离不能萌发、生长,进而枯死,从而造成缺苗断垄或植株萎蔫停止发育。

蝼蛄:约3年1代,以成虫、若虫在土内越冬,入土可达70毫米左右。第2年春天开始活动,在地表形成长约10毫米松土隧道,为调查虫口的有利时机,4月份是为害高峰期,9月下旬为第2次为害高峰。秋末以若虫越冬。若虫3龄分散为害,如此循环,第3年8月份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期。其食性很杂,为害盛期在春秋两季。

蝼蛄:多数1~2年1代,以成、若虫在土下30~70毫米越冬。3月份越冬虫开始活动为害,在地面上形成一堆松土堆,即其隧道,4月份是为害高峰,地面可出现纵横隧道。其若虫孵化3天即开始分散为害,秋季形成第2个为害高峰,成为对秋播作物的暴食期。可在秋末冬初部分羽化为成虫,而后成、若虫同时入土越冬。

两种蝼蛄均有趋光性、喜湿性,并对新鲜马粪及香甜物质有强趋性。卵产于卵室中,卵室深约5~25毫米不等。

防治措施

在免耕等保护性耕作下,由于耕层很少翻动,而为其生存提供了有利环境,这样就增加了其防治难度,因此,应以药剂毒杀为主要防治措施,有条件时也可及时灌水进行防治,以减轻为害。

药剂拌种:可用50%辛硫磷,或40%乐果乳油,或50%地亚农乳油等,按种子量的0.1%~0.2%药剂和10%~20%的水对匀,均匀地喷拌在种子上,并闷种4~12小时再播种。


农村人老张


学名Gryllotalpa africana( 非洲蝼蛄),学名Gryllotalpa unispina(华北蝼蛄)

【症状】 我国菜田中主要有两种: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蝼蛄食性极杂,可为害

多种蔬菜,成虫、若虫在土壤中咬食播下的种子和刚出土的幼芽,或咬断幼苗,受害的植株

根部呈乱麻状。蝼蛄活动时会将土层钻成许多隆起的隧道,使根系与土壤分离,至使根系失

水干枯而死。在温室、大棚内因气温较高,蝼蛄活动早,对苗床的为害更重。

形态特征 非洲蝼蛄成虫体长30~35毫米,灰褐色,身体瘦小,腹部末端近纺锤形,

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3~4个距;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5毫米,身体肥大,黄褐色,腹部

末端近圆筒形,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l个距或消失。非洲蝼蛄若虫共6龄,2~3龄后与成虫

的形态、体色相似;华北蝼蛄若虫共13龄,5~6龄后与成虫的形态、体色相似。

发生规律 华北蝼蛄约 3年 1代,卵期 17天左右,若虫期730天左右,成虫期近

1年。以成虫、若虫在67厘米以下的无冻土层中越冬,每窝1只。越冬成虫在翌年3~4月

开始活动。5月上旬至6月中旬,当平均气温和20厘米土温为15~20℃时进入为害盛期,

并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期约1个月, 平均每头雌虫产卵288~368粒。卵产在10~25厘米深

预先筑好的卵室内,其场所多在轻盐碱地或渠边、路旁、田埂附近。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

气炎热,则潜入土中越夏,9~10月份再次上升至地表,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 非洲蝼蛄

在大部分地区1年1代,东北与西北两年1代。其活动为害规律与华北蝼蛄相似,但交配、

产卵及若虫孵化期均提早20天,平均每头雌虫产卵60~100粒,产卵场所多在潮湿的地方。

两种蝼蛄均昼伏夜出,夜间21:00~23:00时最活跃,雨后活动更甚。具趋光性和喜湿性,

对香甜物质如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农家肥有强烈趋性。

  【病因】蝼蛄

【防治方法】①农业措施 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以及精耕细作、深耕多耙、不施未经腐

熟的农家肥等,造成不利于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减轻蝼蛄为害。

②马粪和灯光诱杀 可在田间挖3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的坑,内堆湿润马粪,

表面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

③毒饵诱杀 将豆饼或麦麸5千克炒香,或秕谷5千克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

体敌百虫150克加水将毒饵拌潮,每亩用毒饵l. 5~2. 5千克,撒在地里或苗床上,诱杀蝼

蛄。

④药剂防治 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1. 0~1.5千克,掺干细土15~30千克充

分拌匀,撒于菜田中或开沟施入土壤中。或用25%亚胺硫磷乳油250倍液灌根


棒棒娃


蝼蛄俗名 蝲蝲蛄,形态特征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0毫米,黄褐色(雌大雄小),腹部色较浅,全身被褐色细毛,头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红斑点,前翅长14~16毫米,覆盖腹部不到一半;后翅长30~35毫米,附于前翅之下。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0~2个刺,多为1个。

蝼蛄:几乎为害所有作物、蔬菜等,在我国为害最重的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是咬食作物地下根茎部及种子的多食性地下害虫。蝼蛄经常将植株咬成乱麻状,或在地表活动,钻成隧道,使种子、幼苗根系与土壤脱离不能萌发、生长,进而枯死,从而造成缺苗断垄或植株萎蔫停止发育。

蝼蛄:约3年1代,以成虫、若虫在土内越冬,入土可达70毫米左右。第2年春天开始活动,在地表形成长约10毫米松土隧道,为调查虫口的有利时机,4月份是为害高峰期,9月下旬为第2次为害高峰。秋末以若虫越冬。若虫3龄分散为害,如此循环,第3年8月份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期。其食性很杂,为害盛期在春秋两季。

蝼蛄:多数1~2年1代,以成、若虫在土下30~70毫米越冬。3月份越冬虫开始活动为害,在地面上形成一堆松土堆,即其隧道,4月份是为害高峰,地面可出现纵横隧道。其若虫孵化3天即开始分散为害,秋季形成第2个为害高峰,成为对秋播作物的暴食期。可在秋末冬初部分羽化为成虫,而后成、若虫同时入土越冬。

两种蝼蛄均有趋光性、喜湿性,并对新鲜马粪及香甜物质有强趋性。卵产于卵室中,卵室深约5~25毫米不等。

防治措施

在免耕等保护性耕作下,由于耕层很少翻动,而为其生存提供了有利环境,这样就增加了其防治难度,因此,应以药剂毒杀为主要防治措施,有条件时也可及时灌水进行防治,以减轻为害。

药剂拌种:可用50%辛硫磷,或40%乐果乳油,或50%地亚农乳油等,按种子量的0.1%~0.2%药剂和10%~20%的水对匀,均匀地喷拌在种子上,并闷种4~12小时再播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