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十九課《青山不老》教材解析

《青山不老》是六年級語文上冊部編教材第六單元第十九課。

本文選自梁衡的“新聞四部曲”之一——《 沒有新聞的角落》,以“我”進村採訪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聚焦大山深處的普通人。文章敘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用十五年的時間在晉西北沙漠,奇蹟般地創造了一塊綠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讚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義。

六上第十九課《青山不老》教材解析


全文層次井然,內容清晰。共有7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3 自然段,開篇展示了一幅滿眼綠色的宜人畫卷,窗外的楊柳、山上的綠意、四周的“綠色波浪”,呈現出小院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然後再寫這條山溝所處的“大”背景和院子裡的“小”環境,襯托出改造山林的難度之大。第二部分為第4、5自然段,用一連串的數據及村幹部的講述寫出了不起的奇蹟,既有數據的震撼力,又有旁證的信服感。之後,老人陪“我”來到溝裡實地觀察,“我”親眼看到了老人種樹的功績,體會到了樹木與惡劣自然環境抗衡的頑強,感受到了老人“栽樹直到爬不起來為止”的宏偉設想。第三部分為第6、7自然段,老人用生命捍衛著青山,實現著自己的價值,老人的精神是不會老的:文章的最後,以“我”的感悟點明瞭文章主旨。

六上第十九課《青山不老》教材解析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將山溝裡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情景表現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文中的插圖意境含蓄。山巒若隱若現,一位老人的身影,在依山而植的層層樹木中清晰可見,表現了老人守衛綠洲,與青山共存的信念。

(來自教師教學用書,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