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爺爺一樣的年齡,卻是同輩,我到底該叫什麼合適?為什麼?

譚佳輝


當然是叫哥了,難道他和你爺爺同歲你也叫他爺爺嗎?反之,如果他和你同歲,卻和你爺爺同輩,那你只好把他叫爺爺了。在稱呼上,論輩數不論歲數(當然如果是同輩,那就論歲數了)。


萬古荒原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叫哥了!

我自己就親身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情,那一年,我爺爺去世了,我們便回老家奔喪。

我的家族,在老家是一大戶,和我父親同輩的弟兄,就有四五十個之多,大多數我都不認識。

當時的我只有十來歲,負責看護妹妹。父母都很忙,根本無暇顧我,我被安排在本家的一個屋子裡。

當時,房子的主人已經有六十多歲,我便尊稱了一句“您”,他很嚴肅地告訴我,我們是兄弟,不應該如此稱呼。

後來,從父母的口中得知,儘管我父親的年齡還沒他大好多,但卻是他實實在在的叔叔,而我,是他實實在在的弟弟。

因為,他爺爺的爺爺,和我爺爺的爺爺,是同一個人。


大漠綠海和諧音


在很久以前的農村,同一宗姓的幾十戶人家,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都住在同一個村莊繁衍生息。有一次,一大一小兩個孩子一起玩,大孩子把小孩子揍哭了,一個小媳婦兒跑過來,拉過那個小孩子,劈頭蓋臉地打了那個大孩子,並且駡道:你這個龜孫子,把你的小爺爺打哭了……原來大孩子是要叫小孩為爺爺的!

俗話說:長房出免輩。那時候的人結婚早,有的還不到三十歲,就做了婆婆。在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婆婆和兒媳婦一起坐月子、生孩子,那都是司空見慣的小亊。還有老婆婆和孫子媳婦一前一後生孩子的,那也是稀鬆平常的亊…………先生下來的不一定是小爺、小叔、小哥,後生下來的也不一定是孫子、侄子、小弟弟!所以在同一個村莊裡,也有七十多歲的老人,喊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子為小叔的。沒有辦法,小傢伙的輩分擺在那裡,話不能亂說、飯不能亂吃,輩分擺在那裡,也無論如何也是不能隨便亂叫的!

所以題主說的那個跟你爺爺一樣的年齡,卻是同輩,你就只能喊他老大哥,是絕對不能喊爺爺的。因為他是不能與你爺爺稱兄道弟的,如果不按輩分地亂叫一氣,結果就是啼笑皆非!亂點鴛鴦譜。

在城市裡,因為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就沒有了那麼多的講究,根據對方的年齡情況,可以用丈母孃的嫂子——大岳母(約莫)地稱呼就可以!但是也不能閉上眼睛亂喊一氣。前幾天在小區的老年活動室裡,一個三十多歲的小夥子,一個勁地喊我老大姐,反正又不是一祠繼祖,無論喊什麼我都沒有在意,不料過一會兒,他媽媽也來玩牌了,見到我就親熱地喊大姨,我倒沒說什麼,小夥子卻尷尬地逃跑了…………😂😂😂😂😂😂











九天老嫗下凡塵


輩份不按年齡排序,我們村上的輩份上上下下相錯五、六代,比我年齡小的卻是老爺級別,年齡80多了卻又問我喊爺……無論歲數比自己大了或是小了,該叫什麼就大大方方叫什麼,扭扭捏捏反倒遭人閒話!

有一次,我到縣委宣傳部開會,部裡好幾位領導都在辦公室說話,副部長與我同村,按輩份我是他爺。見了我,他果真打招呼說:“噢,我爺來了!你好!”引得大家都笑起來。我反倒不好意思,我說:“在部裡你是領導,回老家我是你爺!”大家又笑!!


楓葉33682


家族千百口,樹大早分枝,

宗派傳天下,輩分識高低。

大門的孫子么門的爺。

跟你爺爺是同齡跟你是同輩,盤根知底只要是本族,你當然稱呼“哥哥”了,因為早年分支時人家是大門,你們可能是小門或者是么門。

舉個例子:我“義門陳家”……在陳家灣我們老四門的同輩大哥年近一百一十歲了,而同輩小弟弟才四十歲。而我的爺爺生年至今才一百一十五歲,我本人現實六十三歲。


團圓83


既然大家論了輩分就按輩分叫,應該說是雙方的一種拉近關係,關係不好的,就是真的沾親帶故也見了面不叫。我小時候,就有鄰居六七十歲了跟我同輩,要喊他大哥,我經常能躲就躲,感覺很不好意思。他兒子兒媳叫我叔,他孫女過年到我家拜年:給老爺爺老奶奶,爺爺拜年。其實我只比她大幾歲。一晃搬走剛好20年了,那大哥可能不在了。


guofan81


同家族的同輩,不論他年齡多少與誰(爺爺輩、父輩)同齡,都是你的兄或弟,這與年齡大小沒關係。

我爺爺兄弟五個,我大爺爺比我爺爺年長二十一歲,我爺爺是老五。我大爺爺家的我大伯(我大爺爺的兒子)與我爺爺同歲(我爺爺是他五叔),我這大伯的兒子又比我父親大三歲,是我父親的侄子。我1969年18歲隨我父親(我父親當時43歲)回老家,見到了這位比我父親大三歲的大哥哥。見面後他拜稱我父親為九叔(五個爺家共有十五個兒子,我父親排行第九),稱我為小弟。回到老家,我這不到20歲的小青年竟有很多比我年齡大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圍著我叫叔叫舅。我那大哥哥的孫子當時5歲,18歲的我也沾了大哥哥的光當上了“爺爺”。

如果村裡、城裡的街坊鄰居或單位同事,因無親戚關係,你見到比你大十幾歲以的人應稱為兄長,比你年長二十歲及以上的應該稱叔叔,當然有些比你大二十幾歲或更大一些的人怕別人說他老,不希望你稱他為叔叔,那你就按他的要求來稱呼他。


我愛我家214230147


我和妻子相識時,她21歲。帶她回農村老家,左右鄰居都過來了,有的孩子已經到她肩頭了,怯怯的叫她奶奶。我妻一下子蒙了,她才多大年紀啊,一到農村就是奶奶了。

我向她解釋,左右鄰居雖然和我父親差不多大,我按輩分稱他們為哥哥,他們兒子比我大幾歲,稱我為叔。他們的孩子按輩分就應該尊稱你為奶奶。我妻那時才知道農村有這個、那個的村俗。

回家時,看到歲數和我父親同齡的兄長,都將最後一個字用上再加一個哥或兄。如盧x群,稱群哥或群兄。

看到歲數和我父親同齡的晚輩,又將最後一個字加上一個爹。如張×華,稱為華爹。

稱謂上解決後,就沒有尷尬。然後按年齡,我給他們敬菸、點火。

尊重別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輩分論,在農村仍會長期存在,在談婚論嫁時,都要研究一生輩分,不可亂了輩分。隨著越來越多的個性化姓名,已經隱去了輩分,婚姻自由,讓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農村坐桌子,仍有輩分、長幼之分。聽主人安排,就免了尷尬。

鄉情、鄉音,難忘故鄉。



顧小兵1


同輩就是100歲也喊哥,先輩分,後年齡。根本不用糾結,這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

在我們村上,都是張氏一脈,約1600人,每個人都是有輩分的,倒插門的不同姓氏,也跟女方家輩分排。近四百年來,同村輩分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真正的有八代人。上面比我高的有三代人,叫老爺;下面有四代人,叫我太爺,跟年齡無關。只有同輩人才分年齡。

歷史走到今天,起名字已經沒那麼多講究。但是輩分始終流傳下來。平常生活中確實有不便。例如我曾經的老師七十多歲了,就叫我三叔,我就回稱張老師。村上當市委組織部長的也叫我叔,我就回叫張部長,畢竟年齡相差太多,直呼其名確實有點尷尬,但是沒錯,都會理解。


張三哥855


想起一個類似的事。我四舅本來有一個女兒,十幾歲患病夭折了,於是40多歲了又要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在同齡人裡輩分就特別大,甚至是爺爺輩的。他才幾個月大時,我表姐的兒子已經十幾歲了。我的外婆非要我這個外甥管我那個在炕上爬來爬去的表弟叫舅舅,我表弟氣得飯都不吃了,出去了半天不回來。但是不管他願不願意叫,那個也是他親表舅啊。[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