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廣州社區互助不僅需要“小而美”的故事

疫情之下,廣州社區互助不僅需要“小而美”的故事

故事能治癒人心,而穩定的協作機制,則可以為社區帶來長久的活力。

一場疫情,將給人們帶來多大變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學習如何應對“狡猾”的病毒。而湖北武漢成為全國慈善和社會力量聚焦的關鍵點。如今,數以億計的愛心款物以分秒必爭的速度從全國各地流向武漢前線。

然而,除了將目光聚焦於湖北各市,社會力量還可以發揮哪些更切實的作用?面對每天變動的確診、疑似、治癒和死亡數據,悲傷與希望同樣夾雜著浸入社區生活的角落,衝擊和變化悄然泛起——人們無不關注起個人防控的重要性並減少了出門;社區困境群體的生活和醫療物資需求變得顯著起來;好與不好的消息正衝擊一些人的精神狀態……

疫情之下,广州社区互助不仅需要“小而美”的故事

人們減少了出門的次數,街上顯得安靜。

與此同時,在廣州這片土地上,有社工機構聯動慈善資源,為獨居老人確保糧食儲備;有專業社會組織創建心理援助熱線,撫慰受傷心靈;也有志願者團體走遍社區,協助宣傳防控知識。本土社會力量展現出其特有的活力,並以其優勢資源助力社區抗疫,給社區帶來更多“韌性”。

不少人認為,社區互助的特質將在長遠的將來給居民帶來更多美好以及抗擊困難的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疫情激發出來的社區力量本身顯得“小而美”,帶有偶然性。如何聯結友鄰共同應對疫情,增強社區韌性,成為了公益慈善領域值得思考的方向之一。而協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多方的關注。

社區花絮:他們以故事溫暖心靈,百名志願者接力

“小朋友和大朋友們,新年好!我是千禾社區基金會【故事陪伴社區】的志願者。這個新年很獨特,你們都聽爸爸媽媽說過冠狀病毒嗎……千禾社區基金會【故事陪伴社區】也會這個艱難的時刻陪伴著你……”和許多人一樣,家住番禺的光美因疫情減少了出門的機會。但也因為疫情,她每天開始了在家中錄製繪本故事,分享給社區的親子,也陪伴網絡上互不相識的朋友度過這段時間的焦慮。

“最近我有個靈感,自創了一個故事。”光美分享道,那是跟新冠病毒相關的小故事,一段超時空對話——2050年,一個可愛小男孩的老師佈置了特別作業,要和過去的病毒展開對話,男孩穿越找到了新冠病毒,質問它為什麼傷害人類。病毒坦白說,其實它不想傷害大家,只是想提醒人類……

疫情之下,广州社区互助不仅需要“小而美”的故事

志願者們線上以故事陪伴大朋友與小朋友度過這個不一樣的時光。

故事錄製後,光美各個認識的社區群中,給父母和孩子聽。她說,和她一樣的故事“主播”還有77人,每天都有溫馨的故事錄製。早在2月1日,他們作為千禾社區基金會的城市支教老師,在線上開展了“故事陪伴社區”活動,希望用故事相互陪伴,安撫大朋友、小朋友們的焦慮,鼓舞大家共同面對疫情。

故事裡藏著治癒和希望,光美一直堅信著這些美好的存在。作為城市支教志願者,在過去的一年裡,她走遍了廣州的六七個社區,為那裡的父母傳授講故事的技巧,父母則可以為社區裡的孩子講述溫馨動人的故事。而在更早之前,她在一商業機構中負責開展繪本故事會工作。

“在商業機構裡工作了五六年,我想過做其它工作,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成為了城市支教的城市故事課導師。”依舊是故事講師,光美的心態卻發生不一樣的變化。在城市支教中,志願者接觸的多是城市流動孩子父母,幫助這些熱心爸爸媽媽們組織故事會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技巧、書單的推薦、繪本賞析等。

“和商業機構的付錢並接受服務的單向消費模式不一樣,如今我感覺到更多是內在情感的連接,共同進步,照見自己內心的狀態。”光美說,這些家長大多是外來打工,接受完培訓便會陸續利用自己的閒餘時間,給社區裡的流動兒童開展故事會,打造一個有趣的空間,在故事裡尋找更多的價值。

他們希望開展親子繪本閱讀分享故事會,用親子閱讀的方式,幫助孩子們養成閱讀習慣,促進親子關係,同時,也讓社區居民們聚在一起,共同去營造一個更好的社區生活環境。在每一個參與者看來,“故事是一種溫馨的陪伴。”而當疫情來襲,城市支教的老師和各個社區的家長紛紛作為志願者開展起了“線上故事會”。

大家每天錄製美妙的故事,社區的服務群裡。在光美看來,這樣的故事分享和許多市面上的“故事”錄音並不一樣,“故事主播們都來自社區,讀故事的人本身就像一束光,通過故事帶動周邊的人。”令她感到觸動的是,當這個活動登上了荔枝電臺時,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參與了進來,分享他們所在社區的所見所聞,溫暖而有力量。

疫情之下,广州社区互助不仅需要“小而美”的故事

社區裡的故事主播,互相分享。

據瞭解,自2月1日以來,已有超過100個志願者參與到這個項目,陪伴網絡上互不相識的朋友度過這段時間的焦慮,每天有10多個故事在互相傳播,在這一刻,數據依舊不斷更新。如今,信息每天流動變化,新冠肺炎將每一個人席捲其中,大家都在等待疫情結束,一切恢復如常的那天。

最初彎路:起初想馳援武漢,但社區才是更擅長的事

珠三角不乏溫暖的社區故事。千禾社區基金會秘書長李妙婷透露,其實很多人、公益機構都已經行動起來,有的是律師利用自身專業特長為有需要的群體開展法律援助,有的是專業心理諮詢師組成團隊免費為受疫情影響的人們提供幫助,還有的青年希望待疫情過後開一場社區劇場,讓社區的彼此通過分享獲得建議、支持和療愈。

這些努力和想法在廣袤的時空中並不顯赫一時,卻能帶來真實的改變,而這些行動本身也需要得到支持,不斷“成長”。為了給積極參與抗災互助的社區行動者提供支持,助力社區互助,千禾社區基金會發起了“社區互助防疫——千里馬行動基金”。李妙婷透露,其實廣東地區有著很好的社區氛圍,珠三角地區申請的項目數已超60個。

疫情之下,广州社区互助不仅需要“小而美”的故事

物資儲備、應急支持、情緒關懷……不少機構正在為社區防控出一份力。

“最初,我們接觸到很多的社會愛心,我們自身也希望儘自己的力量支援武漢。”千禾社區基金會秘書長李妙婷回憶道,“湖北當地最大的需求就是醫療物資,而千禾在採購上因為沒有經驗,參與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社會力量能否在這次疫情中貢獻出更大的價值?彼時,李妙婷在其所在的社區感受到了另一些可能性——

對於來自疫情相對嚴重的地區的人們,誰都不能保證心裡沒有一絲隔閡。她說,“在我們小區裡就有來自湖北的人,但大家並沒有排斥和恐懼。”在李妙婷的記憶中,湖北鄰居由於居家隔離,出現了不少生活不便的地方。彼時,同一社區的街坊們紛紛伸出援手,有的人幫忙收快遞,有的人幫忙買菜,再多的困難和需求,都在群策群力下變得渺小。

疫情之下,广州社区互助不仅需要“小而美”的故事

社區有互助的“種子”,但需要陽光和水分。

這些都是細小卻溫暖的場景,也啟發了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李妙婷稱,“千禾是一家立足珠三角的社區基金會,致力於動員並聯結各界力量,持續開展社區服務、共建共享社區資源、打造社區文化,推動社區創新發展、合作與多元治理。”

珠三角本身就是一個流動人口的大省,隨著返工潮的來臨,本地社區的防疫挑戰本身也會加大,同樣需要資源投入到本地社區。“有不少人是願意喚醒社區的溫暖,和鄰居一起為社區做點事的。”李妙婷表示,千禾社區基金會將著力方向迴歸到本地,支持社區行動者發起社區互助防疫行動,恰恰能發揮自身的最大優勢,讓那些不起眼的社區行動茁壯成長,社區互助的氛圍得以不斷沉澱固化,培養社區的活力。

據瞭解,千禾社區基金會發起的“社區互助防疫——千里馬行動基金”將資助社區行動者在防疫相關的社區互助行動中產生的活動經費、物資採購、差旅餐飲補貼、工作津貼等。李妙婷向記者分析道,疫情發生後,社區的困難群體也會遇到困難,有的沒辦法出門買藥,有的需要關懷和資助,因此該資金支持的其中一個行動主題就是針對社區困難群體。此外,疫情將每一個人席捲其中,人們足不出戶,面對網上信息的衝擊,難免低落壓抑,而共抗疾病家史社區史梳理、社區藝術表達、團體心理輔導等行動也是基金關注的方向之一。

當目光投射到未來,“康復”便不僅僅涵蓋治癒者。李妙婷認為,這些行動涉及到社區康復,包括個體心理的康復,人與人關係的康復。而在更為長遠的未來中,社區教育將是反思和總結疫情的方式之一。記者瞭解到,申請“社區互助防疫——千里馬行動基金”的社區行動者將通過其搭建的平臺實時交流、共享信息;行動結束後,提交總結報告,與更多同行、公眾分享經驗,讓社區互助的精神沉澱下來。

疫情之下,广州社区互助不仅需要“小而美”的故事

冷靜思考:社區互助也是慈善之城一部分,協作或是瓶頸

“單打獨鬥”和“小而美”的故事固然美好,卻充滿了偶然性。如何讓社區保持慈善活力,社區行動得以有效的開展,輻射更廣泛的人群則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想喚醒社區的溫暖。”李妙婷向記者分析道,廣州的互助氛圍其實由來已久,“許多外地人來到廣州會覺得這座城市特別不一樣,因為它有慈善的傳統,以及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推進社區建設,而紮根基層的社會組織則帶來別樣活力。”

在李妙婷看來,來自社區的“草根”組織如同粘合劑,將社區的街道、居委、志願者以及社區企業連接在一起,而社區居民本身樂善好施,使得每個個體面對困難時可以獲得社會多方協力解決,感受到個體具體的溫暖,“這也是一座慈善城市的所必備的眾多要素之一。”

“不過,缺乏聯動社區資源的協作者,社區容易變成一盤散沙。”她認為,有的機構將自己定位為服務社區,而社區工作人員要把自己變成專業的服務人員,把服務變成自己的專業方向。對此,她有不同的意見——社區工作者還應該是一個協作者,將社區的各種資源有效連接起來,激發社區的活力。

值得思考的是,此次疫情突然來襲,對不少慈善(公益)組織來說都是一次考驗。李妙婷說,面對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自然而然是最受關注的,但最開始的支援熱情消退時,就會考慮到如何更理性合理地分工。在她看來,國內的公益慈善仍處於起步的階段,在應急方面還需要不斷演練。

當目光聚焦在了社區行動上,李妙婷說,“聚焦於社區,我比較倡導大家聯動起來。因為每一個社區都是比較小的,但當我們共同倡導時,資源籌集能力便不是一個量級,尤其是在重大的災害面前。”除了資助社區行動者可以順利開展社區行動,李妙婷透露,“社區互助防疫——千里馬行動基金”也希望探索社區組織打造長久的協作機制。

她說,目前社區的不少項目呈現一定的共性,比如有的都在做社區防疫手冊,其實是反映了社區的共性需求,而平臺則可以將這些有效的社區行動“推出來”,讓這些帶來美好的行動更持久和專業,輻射更廣闊的人群和更遙遠的未來。

據瞭解,接下來千禾社區基金會打算搭建珠三角一線社區組織共同行動網絡,集合多方力量。在她看來,面對這次疫情,通過一個行動網絡,可以讓社區組織在抗擊疫情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此外,在今後也可以更好地發揮行動網絡作用,更專業和有效地提供社區支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

圖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