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蜂二師兄
一提起阿炳,耳邊就回響那首如泣如訴的《二泉映月》,從報告文學裡,從廣播劇電視劇裡,我們得知,阿炳原名叫華彥鈞,是個孤兒,是個吃過許多苦的勞動人民,是個對藝術一絲不苟的藝人,是個為人民默默奉獻的藝術家,還是個愛國的抗日模範。
阿炳生在晚清,他19歲的時候,大清滅亡了,可是大清的滅亡並沒有給自己個人的命運帶來什麼轉機。
阿炳好像生下來就為了體驗人世間的痛苦的,阿炳的母親,一個不幸的寡婦劉嫂,在廟裡打工的時候被道長強佔,母親不堪受辱,後來憂鬱而死,阿炳三歲就成為孤兒。
而那個道士華清和在阿炳母親死後,良心發現,不得不認下這個兒子,承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但人言可畏,因為懼怕流言蜚語,華清和只能把阿炳安排到一個遙遠的地方,花錢僱人照料。
由於愛子心切,在8歲的時候,華清和不顧一切把阿炳接到了道觀。不過華清和還是沒有勇氣向兒子說出他的身世。直到阿炳20歲那年,華清和害了一場大病,以為自己要不久於人世,這才向阿炳講了他的身世。
阿炳聽了,心靜如水,並沒有責怪父親,一言不發,只是緊緊地抱著父親。其實在他心裡,師父對他恩重如山,早已就是慈父一般。生父還是師父已經不重要了,自己能做的,就是讓師父兼生父晚年更開心一點。
1918年,父親去世,阿炳痛不欲生。為生離死別,或許也為命運的不公。如果沒有吃人的禮教,他也不會跟孤兒一樣在鄉下待了八年,也不會當別的孩子喊爸爸的時候,自己會納悶,我的爸爸在哪裡?當小夥伴們不跟他玩,趕他、打他,罵他野孩子的時候,他一臉的茫然。沒有人撐腰,沒有人關愛,就像水中的浮萍隨波逐流,像路邊的小草自生自滅。
雖然阿炳不會喊父親,但父愛如山,父親教自己學會了認字,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各種謀生的手藝,也學會了演奏各種樂器。
阿炳不幸,生在一個禮教吃人的社會;阿炳又幸運,遇到了一個師傅,一個跟父親一樣慈愛的師傅,一個多才多藝的師傅。他從師傅兼父親身上學會了太多太多的東西,也繼承了老爸的藝術基因。
16歲的阿炳已經顯露出藝術天才。在道場做法事的時候,能夠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各種曲子,每次聽他演奏的人都前呼後擁,好評如潮。
阿炳是老天送給人間的一個藝術家,阿炳的樂感是天賜的,不管是什麼曲子,阿炳都能把它把它演奏得出神入化、不同凡響。
26歲那年,父親去世,阿炳接替父親開始處理道觀的業務。
中國的出家的人必須要戒酒、戒肉、劫色,其實這等於讓一個會說話的人永遠禁言,是根本做不到的。制定一個根本做不到的律條,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紛紛犯禁,律條失去權威,形同虛設。
食色性也,一個虛偽的人,會在前談精神文明,人後卻抵抗不了誘惑去搞精神汙染。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在演戲,撒謊。這個社會就沒有了誠信,這個國家的道德長城也會崩塌。
據考證,日本的寺裡規定,寺院裡的和尚如果抵禦不了金錢誘惑,就去做生意;如果抵擋不了荷爾蒙的發作,就去娶媳婦。有錢不是罪惡,有媳婦跟信佛不是水火不容。只要心中有佛,到哪都是善哉。
阿炳像天下所有男人一樣,有著正常的人倫需求,抵擋不了這種本能,但卻不能名正言順娶妻生子,只能偷偷去勾連。阿炳不幸最後染上了花柳病。禍不單行,34歲那年,阿炳又雙目失明。
失明之後,阿炳把道觀盤了出去,到江湖四處漂泊。為了排解苦悶,阿炳又迷上了賭博和染上了毒癮。
為了維持生計,阿炳被迫上街賣唱,阿炳在賣唱的時候,把藝術才華發揮到極致,每次演唱都叫人百聽不厭、流連忘返,阿炳的美名開始江湖上開始傳揚。
44歲那年,阿炳人生開始大放異彩,因為他還俗後遇到了一個最愛他的女人董彩娣,這個柔情似水的女人給了他無盡的靈感。
阿炳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尤其是建國後,阿炳獲得了第二次生命,迎來了自己藝術的第二個春天。
《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通過電波走進千家萬戶,走向世界各地。1950年12月4日,阿炳去世,終年57歲。
阿炳是個藝術家,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白居易、蘇軾、柳永都喜歡這個調調,人家也都是放蕩不羈的“文學家”,憑什麼阿炳就該是"正人君子"?
其實阿炳本人並不虛偽,並沒有自己包裝成正人君子。
那些任意美化阿炳的人跟貶低阿炳的人,腦子還是該放到洗衣機裡清洗一下比較好。
歷來現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真實的瞎子阿炳就是一個普通的二胡演奏家。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鈞,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無錫中心洞虛宮雷尊殿旁的一個房間。
瞎子阿炳是風流的產物,是這裡當家道士華清和同 道觀做雜務女工、寡婦秦嫂的私生子。
此事是標準的醜聞,在清末江蘇鄉下,阿炳的母親是要被家族浸豬籠處死的。
即便沒有遭遇生命危險,阿炳母親也飽受家族成員迫害、謾罵、譏笑,在阿炳4歲時候就羞憤而死。
父親無法承認這個私生子,只得將阿炳交給鄉下的親戚撫養,到8歲才接回道觀,謊稱是自己的徒弟。
父親為了面子嚴格保守秘密,直到1918年去世前才向26歲的阿炳坦白身世。
在這之前,阿炳一直把父親叫做“師傅”。
因為是父子關係,父親對阿炳相當鍾愛,不但教他讀書識字,也交給各種本事。
父親自己就是一個小有名氣的音樂家,在他的教導下,阿炳從10歲開始學習二胡、琵琶、三絃和笛子,也開始參與法事。
阿炳具有超人的音樂天賦,加上父親教導有方,很快就成為著名演奏大師。
在17歲師,阿炳開始在道場表演音樂。由於演奏技術極其高超,加上外表俊美,被當地人稱為“小天師”。
父親死後,阿炳繼任當家道士的職務。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遺傳,阿炳也好色,經常穿便裝下山嫖妓,還迷上了鴉片,一抽就是30多年,一說他還喜歡賭博退二八槓。
由於阿炳自己很多惡習,道觀逐步蕭條,最終入不敷出被別人接手。
因為自己身份特殊,阿炳怕被熟人撞見,嫖妓不敢去中高檔場所,往往去最低檔的窯子。
久而久之,阿炳感染上當時的絕症梅毒,到34歲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導致雙目失明,成為了瞎子阿炳。
由於體力極為衰弱,阿炳已經無法做道家的法事,只能在街頭拉二胡賣藝,成為最低等的街頭藝人。
但由於二胡演奏水平極高,阿炳仍然是有名的街頭藝人。
到了46歲,阿炳還俗後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催弟結婚,主要是他雙目失明,需要人照顧。
建國後,國家開始系統保護傳統民樂。
資料這麼寫: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曹安和欲為其錄音,因當時阿炳已棄業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時30分開始錄音,錄製《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當時阿炳已很長時間沒有演奏了,樂器是借來的;阿炳堅持練習了三天才錄的音,錄的六首樂曲(二胡琵琶各三首)都是阿炳本人決定的;當時約定半年以後再錄。
然而,還不到半年,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無後,葬於無錫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阿炳只是一個普通藝人,自己還有很多毛病。他也沒有反抗過日本佔領軍,試問一個瞎子怎麼反抗。他只是在街頭賣藝,如果日本兵付錢聽曲,阿炳不會也不可能拒絕。在進入無錫城時,阿炳同其他老百姓一樣,都要向日本兵鞠躬。
阿炳也不是演奏什麼高雅藝術,為了混口飯吃,他也當街演奏黃色小曲,人總要活下去吧,何況一個瞎子。
阿炳演奏和哼唱的黃色小曲,大人是不允許孩子、半大小子聽的。如果知道孩子聽了阿炳唱的這些黃色小曲,孩子回家就會狠狠挨一頓揍。
話說回來,誰規定藝術家必須是道德楷模的?天底下有這種道理嗎?
薩沙
瞎子阿炳雖然是我國知名的民族藝術家,但他的前半生其實並不算光彩。
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是無錫城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母親是一個寡婦,倆人私下通姦生下了阿炳。
阿炳3歲時,母親被同族相迫而死,他被父親送回老家託族人撫養,8歲後被帶回雷尊殿,並被送入私塾讀書,取學名彥鈞。
直到21歲時,華清和因病去世前,阿炳才被告知了自己的身世。
由於出身不算好,再加上華清和的放縱,阿炳在年輕時可以說是吃喝嫖賭毒全都沾染。他好吸食鴉片和嫖妓,導致入不敷出。
34歲時,由於罹患梅毒,阿炳的雙目失明瞭。瞎子阿炳,那雙眼睛就來自於此。
阿炳流落街頭後,無力參與道觀的法事工作,只能以街頭賣藝為生。就是這段經歷,使得阿炳的技藝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阿炳成為民族藝術家,其實只有短短几個月時間。
那是1950年8月,中央音樂學院邀請阿炳錄製了《二泉映月》等曲目,這些樂曲獲得了大獎,阿炳也一戰成名。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HuiNanHistory
阿炳,一個讓國際頂尖音樂人長跪不起的,中國草根藝術家。
昨日獨木難支,窘迫寂寥;今日眾星捧月,譽滿天下!
1949年無錫解放時,57歲的阿炳的肺病已經嚴重到吐血,無法支撐他繼續賣藝求生,只好通過給人修琴謀生。這時,遠在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意外得知阿炳的存在,教授計劃用當時進口的最先進的鋼絲錄音機,記錄了下來阿炳創作的曲子。但阿炳的身體實在撐不住了,最終只錄完6首曲子。
這時從開始錄製到去世,只有4個月的時間。但就是這6首曲子,被灌製成唱片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二泉映月》唱片被毛主席、周總理當做當作珍貴禮品贈給來訪的國際友人,更被小澤征爾評價:“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還被改變成各種演奏形式,全世界得到的各種榮譽數多到數不過來。
阿炳的一生,用任何一個形容詞都不足以完整表達。
1893年出生於道長和民女的寂靜之夜,4歲母親去世,道長收養阿炳。父子之間以師徒相稱,並且阿炳並不知道自己的師傅就是自己的父親。之後的十七年,阿炳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精通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在當時被稱為“小天師”。
1918年,父親去世,阿炳繼承道觀,但也得知了師傅就是自己親生父親的消息。開始吸食有毒物品等一系列騷操作,直到把自己的道觀經營破產。開始了二十多年的街頭賣藝生活。
1927年,阿炳因為不當行為染上的病毒,導致雙目失明。但阿炳依然靠自己精湛的技藝謀生,兩年後娶了一個民女照顧自己。直到1950年去世。
他的經歷在國際上被拿來與貝多芬相提並論,就能說明了一切。
引用《二泉映月:十八人評阿炳》裡的一句話:失明者阿炳,長久地生活於社會和人世的黑暗低處。然而,正是因為此種複雜的“低”,使他釀製並最終為人類奉獻出動人心絃的永恆音樂。
阿炳到底是一個不屈不撓的人,還是一個放縱自我的人,我們無法考究。但是這阻擋不了阿炳在我們心中封神的形象,他,就是最厲害的二胡草根藝術家。
<strong>
御史臺阿立
只要提起二胡演奏,人們便會想到《二泉映月》這首名曲,就會很自然地聯想起瞎子阿炳來。
當那如泣如訴、扣人心絃的旋律響起時,我們彷彿看到了創作者華彥鈞,也就是瞎子阿炳那命運多舛、悲慘不堪的一生。
據說,1978年,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訪問,聆聽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掩面而泣,不能自己、當即雙膝跪地,虔誠地說,聽這樣的音樂,應該跪著,坐著和站著都是極不恭敬的!
可誰又能想得到,這首具有如此深刻感染力的名曲,正是其創作者瞎子阿炳坎坷命運的真實寫照。下面,咱們撥開歷史的雲霧,走近已經故去半個多世紀的瞎子阿炳的傳奇人生。
01.道士下山,締結孽緣,註定了就是個悲劇
清朝末年,江南的水鄉古鎮無錫,波瀾不驚。
一個名為華清的年輕道士,精通樂律,其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常常引得無數路人駐足聆聽,堪為一道仙風道骨的別樣風景。
一個喚作阿芬的小寡婦,新婚喪夫,心中百般愁悵卻道無處傾訴,封建禮教的枷鎖猶如牢籠困鳥,哪個知她夜難眠淚兒沾巾。
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顧,還是月老昏了頭兒,無意間的一次偶遇,在外人看來,不該有任何交集的二人,卻走到了一起。
1893年,阿炳來到了這個不該來的人間。
02.幼年喪母,寄養人家,不稱父親卻是師傅
一個道士,一個寡婦,竟然有了一個私生子,霎時間,在小城無錫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阿炳的母親阿芬不堪忍受世俗的指責,丟下幼小的阿炳,尋了短見兒。
當父親的華清身為道士,無力撫養自己的骨肉,只好寄養在鄉下一戶人家,到了小阿炳8歲那年,才接回道觀雷尊殿,並以師徒相稱。
同時,華清為了向阿炳的母親阿芬贖罪,以減輕自己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負疚感,將平生音律所學傳授給阿炳,希望將來他可以立身成才。到了18歲,阿炳在音樂上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了。
03.明瞭身世,內心掙扎,放浪形骸麻醉自我
本以為以後的日子會好起來,誰知道阿炳悲慘的人生才開了個頭兒。21歲那年,華清病重,臨死前告訴了阿炳身世。
這對於他不啻於是晴天霹靂。這些年自己一直活在不清不楚的境地,外界的岐視,他人的非議,阿炳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棄兒,在這個世界上,體驗的盡是屈辱和痛苦。
接下來、阿炳的生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顛覆。
他產生了厭世情緒,憤世痴俗,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絕望。他流連煙花柳巷,且染上了鴉片癮,全然不顧自己道士的身份。其荒誕不經的行為舉止,讓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渣男”。
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他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最悲催的是,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成了一個瞎子。
也是因為醉生夢死,揮霍無度,負債累累,最後竟然將父親華清傳給他的雷尊殿,也被他人奪去了,徹底淪為一貧如洗的街頭流浪藝人,靠拉二胡為生。
04.一生是非,傳世絕響,貧病交迫撒手人寰
解放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得知了阿炳的事,對其與音樂密不可分的坎坷人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一行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而此時的阿炳,已有三年多沒有拉二胡了。
經過短暫的練習,難能可貴的錄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作品。其中《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當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然而此時阿炳已病入膏肓,未能應聘。又過了三個月,12月4日阿炳與世長辭,享年57歲,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是不幸的,生下來就飽受世人非議,一輩子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阿炳又是幸運的,在彌留之際,卻留下了傳於後世的天籟之音。
可以說,瞎子阿炳的悲劇人生,是那個封建愚昧的舊時代造成的;而新社會的進步和關懷,卻又成就了他一代大師的傳奇人生!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1978年6月,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指導小澤征爾在北京首都體育館指揮中國中央樂團演出了《二泉映月》,隨著旋律的響起,小澤征爾被深深打動,流下眼淚。次日,他專程到中央音樂學院,第一次聆聽了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為他演奏的是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的女生薑建華,聽完後,小澤征爾動情的說,這種音樂只應該跪下去聽,站著坐著都是極為不恭敬的,說著真的虔誠地從椅子上順勢跪了下去,中央音樂學院名譽院長趙渢趕緊把他扶起來。
能讓美國波士頓愛樂樂團總監、世界著名指揮大師下跪的這首《二泉映月》出自中國二胡藝人瞎子阿炳,阿炳出生於1892年,至今已經120多年了,阿炳的身世來歷、他是怎麼通音律的,眼睛又是怎麼瞎的,今天我們就來還原瞎子阿炳的身世之謎。
謎1:阿炳的身世來歷
無錫有一個瞎子阿炳故居,這裡最初是雷尊殿道觀,阿炳生於此、死於此,他的傳世名曲也都在此創作。
無錫市檔案局聯合公安局,共同搶救出一套阿炳的戶籍檔案,並在“無錫縣國民身份證底冊”上驚喜的找到了阿炳和妻子唯一的一張照片。
照片中,阿炳頭戴禮帽,面容清瘦,鬍子濃密,眼戴墨鏡,墨鏡左鏡明顯高出右鏡,檔案顯示,阿炳生於1892年7月9日,死於1950年12月,私墊文化程度,失明,職業為道士。
阿炳原名華彥鈞,父親是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祭祀雷公雷母)主持華清和,按照道規,道士不能娶妻,很明顯,華清和違反道規,和無錫一個秦家的寡婦結婚,生下華彥鈞,生下不久就送到鄉下,母親在他一歲時病逝,直到6歲,他才回到父親身邊,為掩人耳目,華清和對外人說,這是他從老家領養的小道士,華彥鈞也稱呼父親為“師父”。
華清和精通樂器,卻不願兒子走自己的老路,他希望兒子出人頭地,在他身上傾注了很多心血,從小就教他讀書寫字,但自小耳濡目染的阿炳12歲就能演奏很多樂器,16歲就參加齋事,18歲就成為無錫道教的演奏能手,無奈之下,華清和只好教他樂器。
華清和去世後,華彥鈞子承父業,成了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和堂兄輪流收香火錢。
謎2:阿炳是怎麼瞎的
上圖是華彥鈞的故居,屋內設置基本保持了他生活時的原貌,可以看出,華彥鈞和妻子生活困頓、窮困潦倒,這絕不是一個受香火道士應該的生活,在華彥鈞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1925年到1928年,也就是華彥鈞33歲到36歲之間,他的父親去世了,阿炳成了雷尊殿的當家人,有了錢,母親早逝、父親不敢認的阿炳自此失去了約束,很快走上歪路,染上了吸毒和嫖娼的惡習,據華彥鈞的朋友闞獻之的後人說,華彥鈞交友不慎,染上梅毒,再加上吸食毒品,最終成為一個盲人,他的眼睛並不是日本憲兵迫害致殘的。
自從染上吸毒嫖娼的惡習,花錢如流水,敗光了香火旺盛的雷尊殿,弄得“赤腳地痞光”,再加上雙目失明,為生活所迫,華彥鈞最終走上街頭,賣藝維生,正所謂“好端端的當家道士不做,自甘墮落,偏要做討飯叫花子似的流浪藝人”。
從此世間再無華彥鈞,而多了一個名叫“瞎子阿炳”的流浪藝人。
謎3:阿炳是怎麼成為大師的
36歲時,經人介紹,阿炳和一個寡婦董翠娣走到一起了,每天下午,董翠娣攙扶阿炳到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演唱,阿炳的日子過的很艱辛,雖然二胡拉的好,但是很多人聽了不給錢,他每天也掙不到幾個錢,一條街上的鄰居們經常幫扶他,給他一些剩鍋巴聊以充飢。
每天晚上,阿炳的二胡聲成了鄰居們的晚安曲,有人說,阿炳嫉惡如仇,經常用說唱的方式抨擊時事,深受市民喜愛,還有人說阿炳和日本憲兵“關係不錯”,日本佔領無錫期間,阿炳每天晚上10點回家,而城門7點就關閉了,出入城必須有日本憲兵的特別通行證,但是,只要聽到阿炳的琴聲,守城的日本兵就會開一條門縫讓阿炳進去,有時候,阿炳會給日本兵演奏一段作為答謝,並隨口說“謝謝東洋先生”,這是已故作家陸文夫的觀點。作為多年研究阿炳的專家,陸文夫認為《二泉映月》並非阿炳創作的,而是源自風月場裡妓女和嫖客調情時,唱的淫曲《知心客》,舊社會,他靠一把二胡還能過下去,解放後,煙癮發作,難以斷絕,只能自行了斷,這樣的說法目前無法證實。
讓人百聽不厭的《二泉映月》當時還沒有名字,1949年1月,到南京工作的黎松濤在二胡大師儲師竹家中上課,他無意中拉起了阿炳的旋律,儲教授連連讚歎,黎松濤後來成了二胡專家,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音樂,1950年,他和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教授等人到無錫為瞎子阿炳錄音,阿炳十分激動“我已經三年沒有演奏了,樂器也沒了,讓我練上幾天再演奏吧!”,借用黎松濤等人的胡琴,阿炳演奏了那首熟悉的旋律,楊蔭瀏興奮的問,這首曲子什麼名字,阿炳說“是我瞎拉的,沒有名字。”於是楊蔭瀏就現場取名《二泉印月》,後來改為《二泉映月》。
當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認為阿炳的演技精湛,打算聘請他為教授,遺憾的是,阿炳已經重病纏身,1950年12月4日,吐血離世,終年58歲,入殮時,身無長物,只有錄音時借來的那把胡琴陪著他。
阿炳一生共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三首琵琶曲《龍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
葛大小姐
真實的瞎子阿炳就是一個普通的二胡演奏家。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鈞,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無錫中心洞虛宮雷尊殿旁的一個房間。
瞎子阿炳是風流的產物,是這裡當家道士華清和同 道觀做雜務女工、寡婦秦嫂的私生子。
此事是標準的醜聞,在清末江蘇鄉下,阿炳的母親是要被家族浸豬籠處死的。
即便沒有遭遇生命危險,阿炳母親也飽受家族成員迫害、謾罵、譏笑,在阿炳4歲時候就羞憤而死。
父親無法承認這個私生子,只得將阿炳交給鄉下的親戚撫養,到8歲才接回道觀,謊稱是自己的徒弟。
父親為了面子嚴格保守秘密,直到1918年去世前才向26歲的阿炳坦白身世。
在這之前,阿炳一直把父親叫做“師傅”。
因為是父子關係,父親對阿炳相當鍾愛,不但教他讀書識字,也交給各種本事。
父親自己就是一個小有名氣的音樂家,在他的教導下,阿炳從10歲開始學習二胡、琵琶、三絃和笛子,也開始參與法事。
阿炳具有超人的音樂天賦,加上父親教導有方,很快就成為著名演奏大師。
在17歲師,阿炳開始在道場表演音樂。由於演奏技術極其高超,加上外表俊美,被當地人稱為“小天師”。
父親死後,阿炳繼任當家道士的職務。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遺傳,阿炳也好色,經常穿便裝下山嫖妓,還迷上了鴉片,一抽就是30多年,一說他還喜歡賭博退二八槓。
由於阿炳自己很多惡習,道觀逐步蕭條,最終入不敷出被別人接手。
因為自己身份特殊,阿炳怕被熟人撞見,嫖妓不敢去中高檔場所,往往去最低檔的窯子。
久而久之,阿炳感染上當時的絕症梅毒,到34歲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導致雙目失明,成為了瞎子阿炳。
由於體力極為衰弱,阿炳已經無法做道家的法事,只能在街頭拉二胡賣藝,成為最低等的街頭藝人。
但由於二胡演奏水平極高,阿炳仍然是有名的街頭藝人。
到了46歲,阿炳還俗後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催弟結婚,主要是他雙目失明,需要人照顧。
建國後,國家開始系統保護傳統民樂。
資料這麼寫: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曹安和欲為其錄音,因當時阿炳已棄業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時30分開始錄音,錄製《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當時阿炳已很長時間沒有演奏了,樂器是借來的;阿炳堅持練習了三天才錄的音,錄的六首樂曲(二胡琵琶各三首)都是阿炳本人決定的;當時約定半年以後再錄。
然而,還不到半年,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無後,葬於無錫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阿炳只是一個普通藝人,自己還有很多毛病。他也沒有反抗過日本佔領軍,試問一個瞎子怎麼反抗。他只是在街頭賣藝,如果日本兵付錢聽曲,阿炳不會也不可能拒絕。在進入無錫城時,阿炳同其他老百姓一樣,都要向日本兵鞠躬。
阿炳也不是演奏什麼高雅藝術,為了混口飯吃,他也當街演奏黃色小曲,人總要活下去吧,何況一個瞎子。
阿炳演奏和哼唱的黃色小曲,大人是不允許孩子、半大小子聽的。如果知道孩子聽了阿炳唱的這些黃色小曲,孩子回家就會狠狠挨一頓揍。
刁光鬥丶
已經有了很多正統回答;我來說說感受。
大概十年前,經常去無錫出差,去看過瞎子阿炳的故居,出來進去的感受,滿滿的滄桑和冷清感,一種天才落難的處境。
看阿炳的經歷,幾次落淚。阿炳一生跌宕起伏,有過年輕時的放蕩,與妓女鬼混無度,因而獲紅眼病,沒有經過正規治療,導致雙目失明。
之後潛心研究音樂,後又習古箏。後來以街頭賣藝為生。
後因賽事,阿炳拉了一段自來熟,因而轟動當地,後經中央音樂學院專家親訪,現場錄製了5段音樂,幾月後再去錄製,阿炳已經離世。無限惋惜和遺憾,一世天才僅留下5段錄音。
後來這段音樂被起名二泉映月,贈送日本來訪大使,從而聞名世界。
我自己在故居聽二泉映月原版,聽的淚流滿面。無限滄桑和傷感,而又展露生命中的頑強。原版比現在電視上的演奏感覺要慢一點點,二胡也比較老,沒有功放,音乍感粗糙,實則細膩。
以上都是調動十年前的記憶,或有誤差,但感情滿滿。
鬼谷雜談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其中包括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昭君出塞》六首等。 阿炳算得上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無錫人之一,在無錫市豎立著一尊阿炳的雕像,雕像頭戴禮帽、佝僂著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著頭,全部注意力都傾注在擱於腰間的二胡上。這應該是多數人心目中的阿炳形象:吃力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用二胡控訴黑暗的舊社會,但見過阿炳的多位老街坊均說,雕像不像其本人。 那麼,真實的阿炳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阿炳之謎1究竟長什麼樣? 現存唯一珍貴照片呈現最真實的阿炳 近年來,無錫市檔案局、無錫市公安局等部門都在搶救、整理有關阿炳的一切歷史檔案。經過曲折的蒐集整理,無錫市公安局搶救出一套阿炳的戶籍檔案資料,其中一份檔案裡,有一張阿炳的黑白照片,這實在讓人驚喜——這張照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張阿炳的照片。 照片上的阿炳頭戴禮帽,面容清瘦,留濃密鬍子,頗像影像中民國街頭藝人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的墨鏡,正如故居畫像上所描繪的那樣,這副墨鏡的左鏡很明顯高出右鏡許多。 這張照片出現在1947年“無錫縣國民身份證底冊”上,阿炳和妻子的照片都在其中,上面登記有兩人的住處是“圖書館路三十四號”,並註明阿炳的職業是“演奏”。另外一份檔案為1951年所建的戶口登記簿,這一頁檔案顯示了阿炳1892年7月9日出生,1950年12月死亡,私塾文化程度,失明,職業是道士。 在同頁登記簿的空白處,記者注意到,有人用藍色筆寫有一行字:“華阿炳為全國音樂藝人”,字是繁體字,藍色的墨水區別於原登記簿填寫時所用的黑色筆跡,估計是阿炳去世後不久,檔案登記人員所留。 根據這份檔案,阿炳離世後不久,妻子董氏也離世。檔案同時也留下了線索:阿炳還有一個孫女“球娣”,1944年出生。阿炳和妻子逝世後,“球娣”的戶籍從此地遷出。無錫市公安局檔案科工作人員尋找發現,球娣現居上海,聯繫方式不詳。但她曾在2008年4月接受了無錫本土著名作家黑陶的採訪,詳細回憶了她記憶中的“阿炳”。 原來球娣是阿炳妻子董氏的孫女,董氏是前夫過世後和阿炳走到一起的。球娣大約4歲時,由父親從江陰鄉下送到無錫“親孃公公”(無錫方言,奶奶爺爺)這裡。“公公(阿炳)個子蠻高的,用現在的說法有一米七幾。他有小辮子,再盤起來結在頭頂。”球娣回憶說,“公公出去拉琴賣唱的時候,總是由我攙著帶路。我拉好他的衣服,他一邊走一邊拉琴。公公經常在公園茶館和廣場上賣唱。表演完一段我就拿著公公的帽子,向周圍看的人收錢。”阿炳之謎2為何精通音律? 父親是道士,在道教音樂中長大 阿炳故居距離阿炳雕像不遠,位於無錫崇安寺內,現已成為一個獨立的院落。進門處,一堵有著700多年曆史的牌坊豎立,讓整座院落更顯得古色古香。左手邊幾間房子是展廳,介紹阿炳的身世及其非凡的音樂成就。展廳的大門上方懸掛“雷尊殿”三個大字,聽名字便知這是一宗教場所,這讓記者很是奇怪:阿炳為何會在此地長大? 阿炳故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解釋,阿炳本名叫華彥鈞,父親華清和正是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的住持——當時的崇安寺是一個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場所。阿炳是父親和無錫一個秦家的寡婦所生,按照道規,華清和不能娶妻。於是,阿炳自生下來後便被送到鄉下,直到8歲時,才回到父親的身邊。華清和對外說,這是從老家領養的小道士,而華彥鈞也不稱呼華清和“父親”,而是一本正經喚作“師父”。 如此身世對於阿炳來說自然是難以言說的隱痛,母親在他一歲時便離世而去。母愛和家庭感的缺乏,也為阿炳成人之後的不羈生活埋下伏筆。對於華清和而言,和所有的家長一樣,他自是希望“兒子”能夠出人頭地,這個“師父”將一腔父愛都給了華彥鈞,11歲左右教學《三字經》、《百家姓》,練毛筆字等,傾其所有。 作為道觀住持,華清和精通道教樂器,卻不希望兒子重走他的老路,但從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歡上吹拉彈唱。無奈之下,華清和轉而嚴格教習,阿炳12歲便已能熟練運用各種樂器,16歲便能外出參加齋事,19歲就正式參加道教音樂演奏。因長相俊俏,琴術高超,阿炳被不少人稱作精通音律的“小天師”。 回憶當初,球娣的記憶中多是和公公在一起的天倫之樂,但對阿炳來說,那時生活的重心卻落在瞭如何艱難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之上,對於身旁這樣難得的溫情,他較少注意和享受。阿炳之謎3為何雙目失明? 因生活失檢,染上吸毒宿娼惡習 雷尊殿旁邊是一幢3米多高的白牆瓦房,這是阿炳成人之後的住處。這間瓦房至今保持著當時原貌,屋內極盡簡陋,有一盞落滿灰塵的油燈。阿炳和妻子畫像掛在旁邊的牆壁上,往上望能看見曾經的閣樓的痕跡,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阿炳和妻子當時就住在閣樓上。 記者注意看牆上阿炳和妻子的畫像,雷尊殿那個瀟灑的“小天師”不在了,在這間簡陋、破敗的屋內,阿炳和妻子是一副窮困潦倒的形象,阿炳挽著道士頭,鼻樑上架著一副墨鏡,墨鏡傾斜著,一高一低,顯得極不搭配。阿炳此時已經失明。 據無錫文史研究專家許墨林記述,1925年—1928年間,即阿炳33歲到36歲時,其父華清和去世,阿炳繼承父業,成為雷尊殿當家。“因為生活失檢,阿炳染上吸毒宿娼之惡習,導致經濟入不敷出,雙目先後失明。為生活所迫,阿炳開始走上街頭,以賣藝為生。” “賣藝中,阿炳經常運用‘說新聞’的形式,把在茶館、酒樓、煙館、旅館以及報紙上聽到的新聞,編成押韻的詞句和唱段,敲響竹板,到處演唱。” 鍾桂芳是阿炳妻子董氏的大孫子,這位77歲的老人告訴記者,年少時他也曾如同堂妹球娣一樣,隔三差五從江陰顧山老家來到無錫,陪“公公和親孃”。鍾桂芳說阿炳“唱得蠻好的”、“在家話不多”,他經常扶著公公去大街上賣藝,“聽的人比較多,但很多不給錢就走了”。鍾桂芳對當時一家人生活之拮据印象深刻,他說“家裡的錢經常不夠用,奶奶常常要父親和幾個姑姑貼補”。 鍾桂芳的父親名叫鍾伯英,按照鍾桂芳的回憶,其父經常從鄉下進城,要送些菜、米、油給阿炳和奶奶。江陰顧山文化站原站長毛德彥1979年曾專門採訪過鍾伯英。大約在1932年,經人介紹,阿炳和喪夫的董翠娣走到一起。 “每天一早,翠娣攙扶阿炳到茶樓吃茶,翠娣去買菜,茶罷回家,下午晚上去趕赴堂會或到棧房裡賣藝。”鍾伯英告訴毛德彥。阿炳之謎4緣何成為大師? 一代宗師儲師竹囑咐弟子找出了阿炳 今年83歲的過泳華老人見過阿炳,當時她跟阿炳住在一條街上。時常晚上九十點鐘,阿炳賣藝回家經過過泳華家,過泳華的父親過補白會打招呼,“有時候家裡剩的一些鍋巴,父親會送給阿炳,讓他做次日的早飯。”阿炳會用胡琴拉出“謝謝”的人聲,表示感激。 這樣的情景過泳華記憶深刻,對與她同齡的無錫人來說,每天晚上阿炳回家的二胡聲相當於晚安曲。後來,過泳華才知這首百聽不厭的曲子叫《二泉映月》。1949年1月,剛到南京工作的黎松壽在二胡界的一代宗師、師傅儲師竹教授處上課,為了活動手指,黎松壽無意中拉起了這段阿炳在街頭巷尾常拉的旋律,儲教授突然示意暫停,問這首曲子的來歷。儲教授吩咐弟子完整地再拉一遍,聽完之後連聲稱讚:“太美好啦,不僅富有個性,並且內涵深邃。這是嘔心瀝血的傑作。” 黎松壽後來成為二胡演奏家、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據其所著的《神曲誕生》記述,按照師傅的吩咐,1950年,他與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等幾人來無錫為阿炳錄音,阿炳顯得十分激動,他說:“我已經三年左右沒有奏樂了,樂器也沒有了,荒廢太久了,讓我練上幾天,再演奏吧!” 楊蔭瀏、黎松壽等人給阿炳借來了胡琴、琵琶,這次珍貴的錄音錄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作品。 9月份,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專業分析研究,認為阿炳樂曲傑出,演奏精湛,要請阿炳去音樂學院開《二泉映月》和《聽松》音樂會,並擬聘請他去中央音樂學院任教。 遺憾的是,此時的阿炳已重病纏身,臥床不起。當年12月4日,阿炳吐血離世,享年58歲。阿炳入殮時,家中已無物可帶,身旁只有錄音時那把借來的胡琴。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華彥鈞,出生於無錫市,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
阿炳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1]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4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2]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享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