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元璋最喜爱的女婿梅殷拥兵40万,为何不救建文帝?

哉避zJC47336


这个是朱元璋他们的家事,虽然自己是女婿,可是并不是他的儿子,自然是管不了这么多,更何况现在要是自己乱动的话,可能就没好下场,沐家也就是这样,坐山观虎斗,看谁赢了就是赢了吧,更何况当时这个建文帝占据着非常强大的优势,没人相信他会输,结果朱棣赢了。



更何况他参加这件事情的话,拥有40万大军乱动的话,朱棣和文帝可能不会再打起来,甚至都会要搞他,毕竟这是一股决定性的力量。

他不想要去帮助建文帝,因为他没有得到重用,更不想要去帮助朱棣,因为自己不想要成为乱成贼子。

建文帝最后失败了,其实也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得到锻炼,而他的叔叔朱棣可是经历了生死之间的磨难,甚至和蒙古人打了很多次,自己揣着一匹马带领着军队,就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请问地怎么能够和他相比呢?更重要的是他的爷爷朱元璋把很多功臣都杀死了,他没有什么厉害的将军可用,最终是导致了建文帝的失败。


但是当时最开始的时候,建文帝是可以说是掌握着最大的主动权,朱棣只是拥有了一只小小的部队,建文帝是拥有了几十万大军,每次都可以将朱棣打败,但是手底下的人得到了命令不能够杀死他,所以一次一次的朱棣逃跑了,最终朱棣成功了,导致了建文帝的失败。

当决定权掌握在朱棣手底下的时候,已经非常明确了,这个时候女婿也没有什么用,建文帝的失败已经是看得到了。


汪公说


1398年风烛残年的老朱召见了他最喜欢的女婿梅殷,老朱对梅殷说到: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如果有违大者,你可以讨杀他!老朱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建,梅殷手握重兵数十万镇守淮安。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梅殷拒绝燕军从自己防区通过,但是他并没有主动攻击燕军,也没有切断燕军的后路。最终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妻子宁国公主给梅殷写血书招降他。梅殷在驻地为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上庙号神宗;然后回到南京接受朱棣册封继续镇守淮安!

笔者认为梅殷在靖难之役时保持中立态度,既不帮助朱棣,又不协助建文帝,是他权衡利弊后的结果。那就是朱家天下朱家人做,我两不相帮,可安享荣华富贵;一旦站了队,成功了还是驸马,没有上升空间;失败了就会人头搬家,挑担欧阳伦仅仅是走私就被杀了,何况他战败或者造反呢?

另一方面梅殷有自知之明,那就是他不是朱棣的对手,他梅殷只是一个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并不是蓝玉那样纵横疆场的猛将。老朱对梅殷的评价是:精通经史,堪为儒宗!梅殷一个书生如何去跟常年与蒙古军交战的朱棣相抗?建文帝百万大军都灰飞湮灭了,他手中那点兵不是去送死吗?

都说梅殷拥兵四十万,笔者认为那是夸张的说法,他最多有数万兵丁,加上后备兵员,可能有十来万。明朝初年总兵力只有一百万左右,梅殷驻守淮安一地不可能有兵四十万!朱棣率领三十万久以战阵的燕军南下,建文兵发兵百万相抗,老将耿炳文战败,李景隆战败投降。故梅殷再去跟朱棣相战,只是送死而已。

梅殷后来跟朱棣关系不好,总是心怀前朝,对于建文帝心中有愧。最终朱棣安排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两人将梅殷挤下水淹死,然后又斩了谭深、赵曦两人。梅殷死后宁国公主指责朱棣杀了她丈夫,朱棣就封梅殷的两个儿子当官,并说是看到他们母亲的面上。

综合而言,梅殷不是辅助治国的大才,也不是战阵上的名帅猛将,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笔者认为梅殷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只是一个想明哲保身的庸臣。


大秦铁鹰剑士


梅殷是明朝的皇亲国戚,是明朝的将领,是开国功臣梅思祖的侄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他娶了朱元璋女儿宁国公主,是朱元璋众多女婿中最受朱元璋喜爱的。

这样一位有兵权的驸马怎么说都应该在国家有难时应该会挺身而出才对,可是在当时手握重兵却不帮建文帝,是因为他早就想背叛建文帝了。

受太祖重视,却是信错了人

梅殷其实很受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曾密令梅殷辅佐建文帝。而且在朱元璋即将驾崩时,他就在一旁服侍着,因此朱元璋嘱咐他:“你老成忠信,可以将朱允炆托付给你。”还下了一道圣旨给梅殷,写道:如果有违大者,你可以讨杀他。

可见,朱元璋不仅信任他,还对他寄予厚望。可太祖一世英名,阅人无数,这次却看错了人。

表面臣服,心中早已叛了建文帝

其实,梅殷很像他的叔父梅思祖,都是鼠首两端,只臣服于最强者的人。而建文帝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身的书生气,温文尔雅。既腼腆又没有治国理政经验,且不说无法和明太祖朱元璋相比,就连他那些叔叔都比不了。在梅殷心里建文帝就是一个黄口小儿。

再说了,他是太祖定的辅政之臣,却让他在外领兵,驻扎淮安,让他远离权力中心,相当于皇上在排挤他这位辅政之臣。而像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样的文臣却成了建文帝的心腹。不被中用,被排挤,这位辅政之臣已经在心里就反建文帝了。



作为朱元璋的托孤之臣,却要听从一个黄口小儿和一帮腐儒的话,心里肯定是无比不爽的。

假装抵抗,其实只是为保名声

不过,再怎么不爽,自己毕竟是太祖皇帝定的辅政之臣,也要做做样子。所以,在朱棣以进香为借口想要经过他驻扎的地方时,断然拒绝了。还把朱棣派来的使者给侮辱了一遍——把使者的鼻耳给割了。


朱棣大怒,却也只能绕道而行。可是在朱棣攻打南京时,他却坚守不出,既不帮建文帝也不帮朱棣。照当时的情况,可以说他帮谁谁就胜利。后来朱棣登基为帝,朱棣也明白,梅殷早已叛了建文帝,现在只要给他一个台阶下,那么他就是自己的人,所以朱棣便让梅殷的妻子写了一封血书,果然梅殷看到妻子寄来的信后就乖乖的跑回来了。因此,朱棣也是最看不起梅殷。

所以,梅殷手握重兵却不救建文帝,那是他早已叛了建文帝。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说


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皇位传承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在明朝朱元璋的继承者朱标死后,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但朱允炆孝顺仁慈、性格孱弱,军事才能不如自己的朱元璋的儿子们,所以在朱元璋临终前,为保障朱允炆坐稳江山,为他留下了很多后手,不但诛杀了很多开国功臣,而且还指定了托孤大臣。其中就有他的女婿,也就是驸马梅殷,他是朱元璋的二女儿宁国公主的驸马,在诸多的驸马中,朱元璋最赏识梅殷,史料记载“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驾崩前,将梅殷定为了托孤大臣,让梅殷辅佐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并且下旨:“如果有违大者,你可以讨杀他。”但就是这样一个托孤重臣,却在靖难之役中手握四十万大军按兵不动,在南京城被朱棣攻破之时,没有进京勤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驸马梅殷虽是明朝开国功臣汝南侯梅思祖之侄,颇得朱元璋器重,被定为托孤之臣,肯定不会帮助燕王朱棣;梅殷虽被世人认为“恭谨有谋,能骑射”,但实际是“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因此谨慎小心、优柔寡断是他的性格,还不善统兵,最终落得个被人质疑的下场。具体原因是:

一是因为梅殷觉得靖难之役是朱家家事,自己作为外人不应该参与。虽然在外人看来,靖难之役关乎国体,是皇位之争,搞不好就会更换国号,但对于精于儒学之道的梅殷来说,这是朱允炆与朱棣的家事,因为两人之争虽关乎皇位,但却不是改朝换代,他只是朱元璋的女婿,对于朱家来说,他还是个外人,自己没必要,也不想参与他们的家庭纷争,因为争来争去他都是一个外臣。

二是因为梅殷当时没有40万军队,军队战斗力也不及朱棣。我们知道,古代对外称统兵多少万,其实是将辎重兵、杂役兵、甚至随军的家属一起算在内的,而实际可战之兵恐怕最多只有三分之一。梅殷虽号称统帅四十万军队,其实能上阵打仗的士兵恐怕最多十万出头。并且,在靖难之役时,朱棣作为实力最强的藩王,兵力也不足十万,其地位、实力都在梅殷之上,他的兵力尚且不足十万,更何况是梅殷呢?并且梅殷是文臣统兵,士兵战斗力也难以和常年与蒙古作战的燕王军对相匹敌。在朱棣进攻淮安时,梅殷不敢和朱棣正面较量,而是用灵牌这种不对称的方式逼朱棣退兵,可看出梅殷的军事力量不及朱棣。

三是因为梅殷早已料定大势已去,选择养精蓄锐,以备东山再起。在靖难之役中,由于朱允炆盲目听信文臣建议,急于削藩夺权,逼得各地藩王纷纷造反,可谓是众叛亲离,并且当时朱棣带领军队势如破竹,将要攻打进京城,所以,梅殷料定大势已去,仅凭自己的军队很难翻盘,并且朱元璋曾下旨:“如果有违大者,你可以讨杀他。”所以,梅殷选择退而求其次,养精蓄锐,以备东山再起,等待机会为朱允炆报仇。

四是因为梅殷来不及出兵救援。朱棣在进攻南京时想借道淮安,但是却遭到梅殷拒绝,于是选择绕开淮安进攻南京,但南京几乎没有抵抗,守军就开城投降了,从借道淮安到攻破南京,朱棣仅用了2个月时间,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谓不神速。朱棣绕开淮安进攻南京的战略,让作为文臣的梅殷始料不及,因为他并非实战经验丰富的统帅;另外,朱棣攻破南京城用时太短,南京城守卫投降也让梅殷始料未及,所以即便梅殷想派兵救援也来不及出兵。

五是因为梅殷是文臣,并非统帅之才,不敢冒险与朱棣较量。虽然梅殷在诸多驸马之中最受朱元璋喜爱,但是却精通经史,曾任山东学政,明初之人多评价他为儒宗。虽然“恭谨有谋,能骑射”,但却没有统领军队参加过大规模战争,这与一个出色的统帅朱棣相比差得远了。并且“恭谨”,说明他为人做事谨慎,在遇到强劲的对手朱棣时,不敢冒险去和当世名将燕王朱棣争锋,甚至在朱棣南下之后也没有发兵两面包抄、断其后路。因为淮安是战略要地,谨慎小心的梅殷不敢轻易放弃,同时自身的军队实力又逊于朱棣,所以他不敢主动和朱棣较量。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原因,小编认为,在靖难之役时,作为驸马的梅殷虽手握四十万大军,但由于是托孤大臣,肯定不会公开帮助燕王朱棣;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谨慎小心,也不敢和久经沙场的燕王朱棣相对抗,从而不敢派兵勤王,再加上朱棣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势如破竹攻进南京城,自己始料不及,根本就无法派兵勤王,只能按兵不动,以图东山再起。


葛大小姐


这个,皇帝家事很有趣,另外,梅殷不看好建文帝那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