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圣人为什么让右相和太子都穿着粗布衣服去赴宴?

秦腔须生


在“长安”中,当自认为即将代政走向人生巅峰的林九郎看见圣人赐给他的布衣时,瞬间心如死灰,有种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可以说就像日了狗一样难受。



在唐代,就是“人靠衣服,马靠鞍”。衣着代表着脸面,尊严和等级,唐制,三品以上着紫服,五品以上着红色官服,老百姓就只配穿白布。所以林九郎对于紫色官服那是爱的不得了,现在让他穿布衣,和让他光屁股实际上没什么两样。



其实相对于林九郎来说,太子所受的屈辱更大,作为储君和林九郎受到一样的惩处,可以算是给了林九郎天大的面子。

在彼时的大唐,所有的男子除了平头老百姓,所有的官员和贵族都有品级,包括亲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只有两个人没有品级,就是圣人和太子,可以说他俩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两个人。

林九郎为右相,左仆射,国公,不过是从一品,在“长安”里他一天之内死命扑腾为的就是把太子拉下马,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棋差一招,跑了小李必,他和郭力士连手上书,参奏林九郎不法。官司打到了正准备欢度上元节的唐玄宗手里,结果两人都受到惩罚,玄宗让他们穿布衣,下了两人的脸面,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可是储君和臣子打官司,一起受罚,本身就是对太子打压,太子也罚的更重。实际上,林九郎不应该表示什么不满,这已经给足了他脸面。

圣人所谓的代政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彻底放权,真的放权,放给太子,自己做太上皇多舒心。他只是想把一些琐碎事甩出去,能腾出手来玩乐。

面对即将代政,林九郎野心勃勃,为了代政后揽权,他竟然想立即除掉太子李亨。这一切实际上玄宗看在眼里,嫉恨在心里。作为臣子,面对代政的大权,其实要做的不是迫不及待,而是一推再推,闭门谢客,甚至于上书请求退休,一定不能显示出对权利的炽热期盼,这样等于找死。



另外,许多人将这一情节和现在的君主立宪制放在一起比较。其实两者差着十万八千里,玄宗根本不可能真正放权,另一方面如果林九郎真的大权在握,玄宗的死期也就到了,当官肯定不如当皇帝舒服,林九郎就是王莽第二。


林九郎实际上触碰到了玄宗的底线,他并不是对李亨不满,他只是对太子这个位置不信任,废了太子让林九郎掌权,实际上是狗屁逻辑。

玄宗对太子李亨还是比较信任的,不然太子早就死了好几回了,他只是在不断敲打李亨,比如让他和林九郎一起穿布衣。但是废掉太子,唐玄宗不会干的。

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丙子,再贬坚江夏别驾,兰、芝皆贬岭南。然上素知太子孝谨,故谴怒不及。

打压太子需要抓手,林九郎自己凑了上去,但是听说要代政了,这个爪子有点痒了,伸的长了,玄宗自然要打几下。顺便再次敲打一下太子,何乐而不为呢!


醉美木渎


右相林九郎本想借着何监和李必自投罗网的机会,栽赃陷害太子一下,把权力攥在自己的手里。谁知借故出逃的李必抢先一步,通过郭利仕的关系,把右相手握三个重要部门大印的事情先报告给了圣人。再度来到右相府的郭利仕,带来了一件圣人赐给右相的衣服,嘱咐他要在赴宴的时候穿上。满心欢喜的林九郎打开装衣服的盒子后,脸色大变。

给一个当朝要员送了件粗布衣服,还要人家穿着去宫中赴宴,圣人的想象力果然异乎常人。何监也不忘了趁机补刀,让林九郎又害怕又纠结。

只是穿件档次不高的衣服去宫里吃个饭,林九郎怎么就怕成这个样子呢?

唐朝等级制度森严,官员们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穿的,绫罗绸缎才是为官者使用的面料。在现代社会颇受欢迎的纯棉麻服装,那时只有底层百姓才穿。一个人的衣服,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底层百姓不能超越所在的等级穿高规格的衣服,不小心穿错了,也是可以定罪的行为。要是一个机缘巧合穿上了龙袍,脑袋就保不住了。

地位低的不能穿地位高的衣服,那么反过来让官员穿穿百姓的衣服,搞个忆苦思甜,体验民间生活之类的不行吗?在自家小院里不见外人的时候,没人管得着官员们穿什么。可是在上元节夜宴这样的大型场合,当着各国使臣的面穿了粗布衣服,那和被圣人打了脸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圣人赐了右相一身粗布衣服,是为了剥夺右相的脸面,对他的行为加以警告

右相非法把持大权的事情,圣人已经知道了,但林九郎树大根深,直接斥责他牵连太大,又是在上元节这样的大日子,不好对林九郎发难。可变相警告一下右相,让他认清自己的位置,圣人还是做得到的。

官员最重要的就是脸面,他们的服饰就是品阶的体现,给他身粗布衣服,提醒林九郎他的权利都是圣人给的,脱离了圣人的恩宠,就相当于再次回到平民阶层,又要穿回粗布衣服。圣人不动声色的把对他的不满传达给了林九郎,还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丑,意识到皇权的厉害,不敢再将自己凌驾在皇权之上。

何监也说在林九郎看到粗布衣服后,说了一个穿错衣服被圣人惩罚的官员,有先例在,林九郎感到此次事态严重,自己可能都无法控制,一时想不出解决的方式,只好苦苦哀求郭利仕,希望能获得不穿粗布衣服的允许。

圣人同时赐了太子粗布衣服,是为了构建右相和太子势均力敌的竞争关系,平衡朝堂上的两股势力

圣人对林九郎狠心,多年信任的重臣就听了宁王孙的几句状告,便驳了他的脸面。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同样没给个好脸色,太子也在夜宴前收到了圣人送的粗布衣服。

太子在圣人面前不得宠,地位还比不过林九郎,是官场中人尽皆知的事情。圣人宁愿把权利丢给一个外人接管,也不想让太子掌权。朝中审时度势的官员,倒向右相的大有人在,势力超过了太子党。

作为最高统治者,圣人不想看到任何一方势力过强,帝王之术讲究的是平衡牵制,唯有太子和右相实力相当,才能保证官场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不至于一家独大。

为了牵制右相,圣人让太子也穿着粗布衣服进宫,这样在文武百官面前,两派的领导人等于各自都被圣人从心理上责罚了一下。外人看起来,也分不清到底哪一方在圣人心中的地位更重。

宫宴过后看不懂圣人心思的官员们,将会重新选择自己要依傍的势力,右相的一部分党羽就有希望改投太子名下,让两方阵营达到实力相当的水平。圣人管制起来更加轻松。

右相和太子争斗不休很多年,各自拉拢朝臣企图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到头来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圣人的掌握之中,他们不过是圣人用来制衡的棋子。长安十二时辰的最大赢家,到最后只能是手握天下的圣人。


萌萌小笑笑


这是帝王之术。

就像李必所说,圣人是要以平衡之术御下,从而巩固他的无上皇权。

帝王之术有两大要诀:

第一,决不能让臣下变成铁板一块,而要让他们相互争斗;皇帝则要做高高在上的裁决者。相互争斗的两派或者几派大臣,都需要争取皇权的支持,所以都会无比依赖皇帝、效忠皇帝。

第二,争斗的各方势力要大致保持平衡,决不能让一方独自做大。如果一方独大,完全压制其他的势力,就会直接威胁皇权。

林九郎是皇帝用来平衡太子一党的重要棋子,所以赋予了他很多权力,似乎权倾朝野。但是皇帝也有他的底线,那就是必须保证能够控制林九郎和他手中的权力。剧中林九郎有点狂妄、有点忘乎所以。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是当时最高监察、审判和司法机关,结果这三个重要部门的大印藏在家中,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说明林九郎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三大部门的实权。皇帝岂能容他?!

所以倾向于太子的郭利仕把这个消息告诉皇帝以后,皇帝立刻察觉其中的危险信息,并且立刻决定给李九郎一个响亮的耳光——让他穿着布衣(也就是平民百姓的衣服)出席花萼楼夜宴,叫他在百官面前出丑丢脸,也让他明白,他的一切权力都是皇帝借给他的,随时都可能会被收回。他林九郎就算再炙手可热,天子一怒,就会让他一无所有,甚至死无葬身之地!这是对他的警告和敲打。

至于为什么让太子也穿布衣,说到底还是为了平衡。

如果林九郎穿着布衣,而太子依然光鲜亮丽。那么就会向百官和天下人释放出一个信号,太子在权力斗争中获胜,林九郎一败涂地。如此一来,太子必然实力大涨。这是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

加之太子在当天的表现,也让皇帝极为不满。所以也赏赐了他一件布衣。


上将嗳福斯


圣人赐了右相一身粗布衣服,是为了剥夺右相的脸面,对他的行为加以警告。

右相非法把持大权的事情,圣人已经知道了,但林九郎树大根深,直接斥责他牵连太大,又是在上元节这样的大日子,不好对林九郎发难。可变相警告一下右相,让他认清自己的位置,圣人还是做得到的。


官员最重要的就是脸面,他们的服饰就是品阶的体现,给他身粗布衣服,提醒林九郎他的权利都是圣人给的,脱离了圣人的恩宠,就相当于再次回到平民阶层,又要穿回粗布衣服。圣人不动声色的把对他的不满传达给了林九郎,还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丑,意识到皇权的厉害,不敢再将自己凌驾在皇权之上。

圣人同时赐了太子粗布衣服,是为了构建右相和太子势均力敌的竞争关系,平衡朝堂上的两股势力。

圣人对林九郎狠心,多年信任的重臣就听了宁王孙的几句状告,便驳了他的脸面。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也同样没给个好脸色,太子也在夜宴前收到了圣人送的粗布衣服。

太子在圣人面前不得宠,地位还比不过林九郎,是官场中人尽皆知的事情。圣人宁愿把权力丢给一个外人接管,也不想让太子掌权。朝中审时度势的官员,倒向右相的大有人在,势力超过了太子党。


作为最高统治者,圣人不想看到任何一方势力过强,帝王之术讲究的是平衡牵制,唯有太子和右相实力相当,才能保证官场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不至于一家独大。

为了牵制右相,圣人让太子也穿着粗布衣服进宫,这样在文武百官面前,两派的领导人等于各自都被圣人从心理上责罚了一下。外人看起来,也分不清到底哪一方在圣人心中的地位更重。


右相和太子争斗不休很多年,各自拉拢朝臣企图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到头来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圣人的掌握之中,他们不过是圣人用来制衡的棋子。长安十二时辰的最大赢家,到最后只能是手握天下的圣人。


小牧是你啊


是告诉他们,你们在怎么争权、闹事在圣人眼中,可以随时让你们成为百姓,也是圣人眼中和百姓无二。


葡萄精儿


敲打他们,权力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他们再怎么斗争都可以,但绝不能对皇帝有贰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