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知乎语文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这个问题牵涉到古今字义的变化,以及诗词固定意象的形成和使用。

在古时候,“木”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树”的意思,是个名词。这一点我们看小篆的字形就知道,“木”字其实就是一棵树的形状。那么“树”又是什么意思呢?“树”是人手拿着一棵树在栽种的样子,所以,“树”是动词,有“十年树木”,“树立威信”之类的讲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古诗中很少看到“树叶”,却有“木叶”的词语。因为“木”原本就是树,今天说“树叶”,古时就是“木叶”。如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丕的“草木摇落露为霜”。直到汉唐时节,树、木才开始混用,如唐朝马戴的《楚江怀古·其一》: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那什么时候用“树”,什么时候用“木”呢?这其中是有微妙的不同的,我们不妨看两首诗感觉一下。南北朝时期吴均的《答柳恽》: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再看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从这两首诗的不同情境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木”本身带有了冷落、枯萎的味道,适合表现寒冷萧瑟的意味;而“树”则更多地表现了枝叶茂盛的大树状态。“木”不但带了树干枯黄的颜色暗示,同时给我们以粗糙、龟裂等树干才有的触感,让人自然形成衰败、萧条的意象认识。

也就是说“木”有了固定的意象。古诗中使用“木叶”的场合和“落叶”也不一样。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明显是写秋天的落叶萧瑟下坠,而曹植的《美女篇》中,“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则可以看出使用“落叶”的情况是更轻柔,更飘逸的叶落状态。

经过这些意象的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树叶”、“落叶”更适合形容春夏之时,在微风抚慰下飘飘洒洒,一落三荡的唯美绿叶飘飞状态。而“木叶”、“落木”则适合在秋冬之时,寒风凛冽摧残得枯枝上的败叶飒飒下坠的景象,意象联想自然就和离人、游子、清秋、悲伤这些感受结合起来。

因为“木”即树,本身就包括了树干和树叶,所以“落木”一词在当时是就是指“落叶”,只不过利用了“木”这种本身附带的诗词意象,为整首诗沉雄、悲凉的基调描写添砖加瓦。

至于有些朋友说“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指在江边看到放木排或者送木头去下游的景色,思路开阔是好的,但是于整体的意境并不符合,这里就不讨论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我小时候常在江边野树林里拾柴禾,哪是候外来树种很少,在江南一般都是阔叶树。秋天来临时,部分树叶先变黄,飘落。然后有些树的小枝会落下来。特別是椿树,它的嫩枝在叶子落完后,会从根部脱落(在树干上留下一个三角园形的白斑),由于是枝子还是青的,含水量大比较重,下降速度很快,落枝的时间也集中在那几天(和落花一样集中)。树枝纷纷下落,落在铺满落叶的地上,莎莎作响。哪时才真正体会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而落叶是没有萧萧下的感觉,只能是飘飘下。


广明1234


江边有一种树是针叶,而非阔叶!我以前到江边游玩,看见有一排排针叶树,什么树我也不知道,正好秋风起,针叶在秋风中扑簇簇落下,我心头就涌上杜甫的这句诗,恰当无比,确实落叶不合适,因为叶子在我们印象中都是一片片的!


无穷无尽的无聊


杜甫有一句诗,用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是“无边落叶萧萧下”。虽然这时的“落木”就是“落叶”之意,但诗人这样的遣词造句绝非随意,而是经过深入推敲而用之。要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说起——

题中这句诗出自杜工部名作《登高》,是诗人穷困潦倒之时所作

“无边落木萧萧下”这句诗出处杜甫的名作《登高》一诗,原诗是这样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正值安史之乱过去四年,而各大军阀争夺地盘,互相混战,民不聊生之际。当时杜甫在成都投奔严武,作了他的幕僚,经营着著名的“杜甫草堂”,过了一段时间的安逸生活。可悲的是严武不幸去世,失去靠山的杜甫便无法再继续在草堂生活下去,只好去了夔州,到远离故土千里之遥的异乡漂泊。加之失去经济来源,身体又病痛不断,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极为悲凉的。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重阳节,在南方地区有九月九登高之俗。这时,大病初愈的杜甫,信步登上高岗,他满眼所见不是硕果累累,也不是丰收的景象,而是风高浪急,落叶萧萧,哀猿悲号,倦鸟低回的压抑场景。

由这种悲凉的场面,诗人又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困境,病独艰难,霜鬓老迈,即使自己想喝口酒借以消愁,却也因病而不能如愿。

这就是诗人作这首诗时的背景。

“落木萧萧”比“落叶萧萧”更能表达诗人当时沉重的心情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文采不输李白。杜甫的诗作虽然多压抑,但言词却非常讲究,绝不会随便用词用字。

“无边落木萧萧下”这句诗里的“落木”就是“落叶”的意思,但诗人用前者却远比后者显得沉重。用“落叶”则有“飞扬”“飞舞”之意,虽然也能表现萧索韵味,但也有欢快、轻飘之感,不能充分地表达诗人当时的心境。

另外,“落木”还有重量感,打在诗人的心上,有锥心之痛。这可能也是诗人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了。


方圆居文化


路过。我必须强忍悲痛含泪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其实参阅了其他全部回答,希望能找到观点跟我保持高度一致的回答,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偷一下懒,就不必劳神去写一篇高度雷同的回答了。

遗憾的是,通观前面所有的回答,竟

全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为诗圣杜甫感到无比悲痛,也为他的名篇《登高》感到悲痛。《登高》的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是杜甫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当时正值秋季,万物萧条,诗人恰又老迈多病,此时登高望远,意在排遣心中的烦忧,却不料所望远景反倒是勾起了诗人更多的愁苦。

诗人登高,看到的是长江上的景色。众所周知,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通道。大件运输,特别是西南地区盛产的木材,都是走长江水道,抵两湖境内后,再由陆路运输北上中原等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指的是长江上放江排的壮观景象。江排就是指长江上沿江而下的木排,壮观中暗藏着凶险,稍有不慎,木排上放排的人便会遭遇不测,也给沿江过往船只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上图为证,看看放排时的盛况:

像图中这样的木排体量,在古代的长江上只是小儿科。曾有史书记载,长江上的木排,在高峰期可绵延数十里而不见其尽头。我本人小的时候,也曾亲眼目睹过砍伐自秦岭的木材顺嘉陵江而下的壮观景象。而嘉陵江在重庆汇入长江,再往下走,就是夔州。我曾经在想,杜甫看到的木排,会不会是从嘉陵江放下去的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后,紧接的是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的凶险呼应了落木的凶险,长江汹涌奔腾的气势造就了无边落木的磅礴气势。造成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是由诗人所处的观景位置、长江在夔州境内的巨大落差共同实现的。一个“来”字表明诗人站在下游往上游看;一个“落”字写出了长江奔涌出盆地时形成的巨大落差。这两句明面上写景,实则是暗喻诗人自身命运的凶险:多病、潦倒、年迈、客居他乡。即使是在社会保障比较完善的今天,一个人身上兼具以上全部关键词,也是凶多吉少的。

杜甫之所以被称作诗圣,除了他为民请命,讴歌社会底层的疾苦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尊敬外,主要是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写实见长。所以,

落木就是落木,不关落叶任何鸟事。况且,在秋季的长江两岸,其实仍然是山林葱茏墨绿,鸟鸣猿啸,跟北方的秋季完全是两码事。对了,昨天有网友在质疑某“著名诗人”怎么可能在冬天种蔬菜,我无言以对,只好站在自家楼上随手拍了一张照片给他看,告诉他那个“著名诗人”确实没有说谎。咱这里都入冬了,还照样山青水秀。目测我家所处的位置,跟那个“著名诗人”家所处的位置,在同一个纬度上,并且是在长江以北约200公里的地方。所以落叶跟长江边的大多数野生树种没有多大联系。

所以,读古诗不要想当然,而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意的都来点个赞吧。(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最后一张为川江木排)


专拔狗牙


这些回答,非常可笑,特别是还教科书说是木排,哪家教科书这么解释,绝对是误人子弟!

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一,中国的诗词特点非常鲜明,一般前部分写景,后部分抒情。本诗前四句即是如此。如果是木排,和诗中前四句描写深秋萧瑟的主旨无关,显然作为落叶解是符合诗的主旨的。

有人说重庆秋天无落叶,其实,重庆秋天也会有部分树种落叶,包括栾树、鹅掌楸、白蜡、玉兰、枫树、合欢。在大风天落叶飘零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实则是观察对象不同,表述的情感不同,一般人会用“落叶”,而“落木”,是诗人杜甫高明的地方,因为用“无边落叶萧萧下”,表达的是叶子在空中落的过程,而“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写了落叶萧萧下,又同时描写了落叶后无边的萧瑟的失去叶子的树木的悲凉,和诗整体主旨吻合。

所以,用落木是一句诗写树木和叶子,又切题,是又一个“推敲”的经典。



竹阁观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不是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就想起中学时候,我的一位老师就讲过这首诗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大约看了一下头条的大伙儿的回答,一致认为“落木”应该是“落叶”。在我的记忆当中,我那位老师讲解的可不是这样。

在我老师的理解里面,“无边落木萧萧下”应该是古时候伐木放排的一种景象。古时候运输工具落后,长江两岸山高林密,人们需要木材建造房屋,于是把那些高大的,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的树木砍伐后扎成木排,放入长江让它们顺流而下,运输到有需要的地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想象一下这种场景,在诗人登高望远的视野里,出现这样壮观的放排的景象也是很震撼啊。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木扎成的木排顺流而下,绵延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木材都去了需要的地方,而诗人只能作悲秋客,忧愁多病,独自登高伤感。

作者空怀忧国忧民之心,却施展不了抱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心烦恼得头发都花白了,成日里借酒浇愁愁更愁啊!

也许是我老师讲解得太精彩了,这篇诗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小学课堂讲解中,老师们不会讲究平仄韵,格律,反而是把字词句子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解给我们听。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还有他描绘给我们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虽然我看到许多人都认同了“落木”即“落叶”,但是我还是觉得我的老师讲的挺有道理。


第七天空侯瑛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名句,历来脍炙人口。

为何诗中用落木,首先需要准确知道其真正含义。

历来“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关于落木有两种解释:

1、动宾结构(动词+名词):落下的树叶

2、偏正结构(形容词+名词):凋落的树木

根据律诗的对仗,“落木”与“长江”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词的词性都应该相同,然而“落”即“下落”是动词,“长”是形容词,就失对了。因而“落”是形容词“凋落”,故落木应为第二种解释。

再来品味诗中意象,“落叶”是春夏之交包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落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因此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

另外,落木一词早已有之。 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看到“落木”一词就不是偶然了。


李成林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杜甫的《登高》历来受人推崇,还被人誉为七绝之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更是为人所称道。

诗人用“落木”,为什么不用“落叶”?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解字

“木”的象形,就是写实的树木形。“从屮,下象其根”,向上是延展的枝丫,向下是延伸的根茎。

“叶”的象形,下半部分是“木”的象形,上边是挂着叶子的树枝。“从艸”,“艸木之枽也。”

由此可见,“叶”的基础就是“木”。而且,“木”也包含“叶”的意思,含义更广一些。如“木脉”,就是指“叶脉”;“木落”指的是“叶落”。“木落归本”犹言落叶归根。

音韵

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

“木”,“m”,双唇音,浊音,“u”合口呼单元音韵母,组合在一起的四声“木”,属于“合口洪音”,声音沉闷厚重。

“叶”,“y”为韵头,舌根喉音,是撮口呼。“e”开口度最小,舌位最前,发出的音尖细,属于“合口细音”。

纵观全诗,在如此悲苦的基调下,用重音更能凸显悲凉之意。

意境

“落木”本身不仅仅只含有“落叶”的因素,还包括了光秃的“木枝”。“落木”与之前的“无边”,承接了首联暗含的山林。

登高远眺,从宏观的角度,看到的是“高木”之阔大之景。“木”雄于细“叶”,如果这里用“叶”,格局远远不够和后面的“长江”之景匹配。

“萧萧”也不仅是风吹落叶的声音,如此“风急”,必定吹动树枝。急风呼啸声、簌簌叶落声、枝条摆动声,声声入耳,亦是萧萧质感。

“落木”一词的分量,使得诗的意境更加凄怆悲凉。


恋恋西普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他的《登高》诗中所描写的一幅深秋落木图。大家都知道这首《登高》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是五十六岁的杜甫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的诗作,它不仅写尽了大自然中的秋景之美,也道尽了诗人自己的飘零之苦,所以被誉为“七律之冠”。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指在秋冬交替时节,树上的枯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些叶柄还在树枝上留恋着母体的温暖,久久不愿离去。可是,天气忽然起了变化,呼号的北风,在一夜之间毫不留情的把他们硬生生的从树枝上“揪”了下来,而这一幕,就被去登夔州白帝城外高台的杜甫看到了,于是,吟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句。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中的“落木”绝对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落叶”,而是指树叶连接着树枝的叶柄(见图3)。而“落木”和“落叶”的关系,可以说是兄弟姐妹关系,因为,对于落叶乔木类的树木来说,“叶柄”和“叶”,都是需要作出自我牺牲,来成全自己的母体能够安全度过冬天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属于兄弟姐妹关系。但是,如果从“叶柄”是连接“树叶”与“树枝”的介质,他们又似乎不完全是兄弟姐妹关系了。

但是,对于树木来说,他们就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假如没有“叶柄”,许多种属的树木的“叶”就没有办法和树枝连接在一起,此时,“叶”就没有办法从树木上吸收养分,茁壮生长。同样,假如没有“叶柄”,许多树木没有树叶,就没有办法依靠“叶”的光合作用,把树木所需要的养分转化为有效的成分供给树木生长。所以说,他们是无法分割的一家人。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把白帝城外的秋景给写绝了,也把诗人穷困潦倒的晚年写绝了。鉴于大家喜欢阅读短小经典的文章,卓姥姥今日在此只把杜甫的原作用【图片】方式介绍给大家,同时,与大家分享我的【译文】供大家参考。关于这首诗的详尽【赏析】,过几天再与大家一起分享。

《登高·原文》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

高耸入云的山上,风在呼呼的吼,猿在哀哀的叫,
清澈的江水倒映着小洲,成群的白沙鸥盘旋而飞。
漫山遍野的树木在风中摇曳,无数秋木萧萧飘落,
无边无际的江水,滚滚而来,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万里河山美如画,唯独我从春漂到秋哪里是我家?
今日我虽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却想独自上高台。
一生颠簸流离,历尽千辛万苦,双鬓长满了白发,
而今实在是穷困潦倒,连浇愁的劣酒也喝不起了。

【图解】风急天高猿啸哀

【图解】渚清沙白鸟飞回

【图解】无边落木萧萧下

【图解】不尽长江滚滚来

【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

【图解】百年多病独登台

【图解】艰难苦恨繁霜鬓

【图解】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