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避免醫患矛盾?

杜書生


我也成“醫生”了,也好,要實現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心願!良相良醫良師!我以前真想當官,學而優則仕嘛,想有一番抱負,就像古代士大夫那種。後來上大學想做大學老師,自由學者,哲學家,心理學家…現在做起了心理醫生,心理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每天與來訪者心靈對話,雖小卻愛卻美卻真亦善。

這是我那天接訪一個來訪者,我心感動寫下的。我想這是很多醫生的初心和剛坐診行醫的體驗吧!

我們在心理治療中特看重治療關係(諮訪關係、醫患關係)。

在此拋磚引玉,我從心理學和自己角度談下幾點:要避免醫患矛盾,還是要各自回到自己角色。建立良好醫患關係。社會大環境普遍良好!具體見下文:

醫生回到醫生角色!我是給看病的!要看人的病,也要看病的人。

  • 醫生是以治病為天職

我們學醫,老師和前輩就說醫生是以治病為天職。沒有錯,這是我們工作的本質。我們沒有其他利益,就是單純的給人治病。把治病做好,是我們工作唯一的自豪。

什麼是醫生呢?(做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的我同感,下引用張曉風給醫學院畢業生的畢業贈言(《念你們名字》節選))

孩子們,當一個生命在溫溼柔韌的子宮中悄然成形時,你,是第一個宣佈這神聖事實的人。當那蠻橫的小東西在嘗試轉動時,你是第一個窺得他在另一個世界的心跳的人。當他陡然衝入這世界,是你的雙掌接住那華麗的初啼。是你,用許多防疫針把成為正常的權利給了嬰孩。是你,辛苦的拉動一個初生兒的船纖,讓他開始自己的初航。當小孩半夜發燒時,你是那些母親理直氣壯打電話的對象。

一個外科醫生常像周公旦一樣,是一個簡單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進急救室的人。有時候,也許你只須為病人擦一點紅藥水,開幾顆阿司匹林,但也有時候,你必須為病人切開肌膚,拉開肋骨,撥開肺葉,將手術刀伸入一顆深藏在胸腔中的鮮紅心臟。你甚至有的時候必須忍受眼看血癌吞噬一個稚嫩無辜的孩童而束手無策的裂心之痛!

一個出名的學者來見你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脾氣暴烈的牙痛病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來見你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氣結的哮喘病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來見你的時候,也許什麼都不是,他只剩下一口氣,拖著一箇中風后癱瘓的身體;掛號室裡美麗的女明星,或者只是一個長期失眠、精神衰弱、有自殺傾向的患者--你陪同病人經過生命中最黯淡的時刻,你傾聽垂死者最後的一聲呼吸,探察他的最後一次心跳。

你開列出生證明書,你在死亡證明書上簽字,你的臉寫在嬰兒初閃的瞳仁中,也寫在垂死者最後的凝望裡。你陪同人類走過生老病死,你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啊!一個真正的醫生怎能不是一個聖者?

事實上,作為一個醫者的過程正是一個苦行僧的過程,你需要學多少東西才能免於自己的無知,你要保持怎樣的榮譽心才能免於自己的無行,你要幾度猶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開第一具屍體,你要怎樣自省才能在千萬個病人之後免於職業性的冷靜和無情。在成為一個醫治者之前,第一個需要被醫治的,應該是我們自己。(心理諮詢師的自我體驗也是) 在一切的給予之前,讓我們先成為一個“擁有”的人。

  • 不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

有段話特別感人,是我看《朗讀者》吳孟超大夫朗讀的:

孩子們,儘管人類製造了許多邪惡,人體還是天真的、可尊敬的、奧秘的神蹟。生命是壯麗的、強悍的,一個醫生不是生命的創造者--他只是協助生命神蹟保持其本然秩序的人。

孩子們,請記住,你們每一天所遇見的不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是人的眼淚,人的微笑、人的故事,孩子們,這是怎樣的權利!

孩子們,求全能者以廣大的天心包覆你們,讓你們懂得用愛心去托住別人。求造物主給你們內在的豐富,讓你們懂得如何去分給別人。某些醫生永遠只能收到醫療費,我願你們收到的更多--我願你們收到別人的感念。

再引用一個記者問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院長趙旭東教授的——

問:您一直強調醫生,強調科學性。這是否會意味著,很容易看見“病”,而不見“人”?

趙旭東:我堅持做到特立獨行,就是讓來訪者在這地方,感覺到自己是人,而不是來訪者。讓他們能感覺到我的尊重,感覺到我想聽他們說,他們說的,我懂。這也就是心理治療很強調的同理心。在見來訪者前,你不知道接下來的50分鐘,他會講什麼。但他的故事再離奇,都不會超過人性。當他感覺到你在幫助他時,他不會覺得你冷漠,他反而會信任你

再說個有名的醫學界的波克拉底誓言!

古代西方醫生在開業時都要宣讀一份有關醫務道德的誓詞:

“我要遵守誓約,矢忠不渝。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我要竭盡全力,採取我認為有利於病人的醫療措施,不能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藥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

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洩露。”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誡人類的古希臘職業道德的聖典,他向醫學界發出的行業道德倡議書,是從醫人員入學第一課要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社會所有職業人員言行自律的要求。作為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貢獻不僅是首先制定了醫生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而且在醫學觀點和醫療實踐方面,都對以後西方醫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這個醫道規範的制定者就是希波克拉底。20世紀中葉,世界醫協大會又據此制定了國際醫務人員道德規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審判了納粹分子醫生的罪行後,醫生的職業道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又引起了人們的重視。1948年世界醫學會(WMA)在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基礎上,制定了《日內瓦宣言》,作為醫生的道德規範,全文如下:

“我保證履行由於我的專業我自願承擔的治療和幫助病人的義務。我的義務是基於病人所處的軟弱不利的地位,以及他必然給予我和我的專業能力完全信任。所以,我保證把病人多方面的利益作為我的專業倫理的第一原則。由於承認這種約束,我接受下列義務,只有病人或病人的合法代理人才能解除我這些義務:

①將病人的利益置於我專業實踐的中心,並在情況需要時置於我自己的自我利益上。

②擁有和保持我的專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③承認我的能力的侷限,只要我的病人病情需要,我應向我的各種衛生專業的同事求助。

④尊重其他衛生專業同事的價值和信念,並承認他們作為個人的道德責任。

⑤用同等的關切和獻身精神關懷所有需要我幫助的人,不管他們有沒有能力付酬。

⑥主要為了我的病人的最佳利益,而不是主要為了推行社會的、政治的或財政的政策或我自己的利益而行動。

⑦尊重我的病人的參與影響他或她的決策的道德權利,明確地、清楚地、用病人理解的語言說明他或她的疾病的性質,以及我建議採用的治療的好處和危險。

⑧幫助我的病人作出與他們的價值和信念一致的選擇,不強迫,不欺騙,不口是心非。⑨對我聽到、知道和看到的保守秘密,作為我關懷病人的一個必要部分,除非對別人有明確的、嚴重的、直接傷害的危險。

⑩即使我不能治癒病人,也總要幫助他們,當死亡不可避免時,要幫助我的病人按照他或她自己的打算死亡。決不參與直接的、主動的、有意識的殺死一個病人,即使為了仁慈的理由,或應國家的要求,或任何其他的理由。為了覆行我對社會的義務,參與影響國民健康的公共政策決定,提供領導以及專家的和客觀的證言。將我所說和所信的付諸實踐,從而在我的專業生涯中體現上述原則。

多麼暖人,這已經醫學生的常識,醫生最起碼的倫理守則!這些也在我們無數的醫者身上看到影子!(我插圖的吳孟超大夫就是其中之一)

患者要認識到你是來看病的,醫生給你看病的,你有其他不滿意,找到合理途徑解決,不要把不滿發洩到醫生身上。

你對這個醫院不滿意,你可以換個醫院,你對這個醫生不滿意你可以換個醫生。總之你會感到滿意的醫生的。

心理諮詢專家李子勳老師說:一個諮詢師,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來訪。

每個諮詢師都有他最適合的來訪者,一位諮詢師就曾說:“我最適合那些與我有相同心理問題的來訪者。”就像兩個物體,震動頻率越接近,就越容易產生共鳴。

理想的諮詢就像談戀愛,要雙方都找到感覺,在同一頻道互動,影響才會真正發生。所以,你在選諮詢師,諮詢師也在選擇來訪者,當然,一個諮詢師的技術越成熟,經驗越豐富,適合的範圍會擴大。

如果一個諮詢師非常適合你,那是一種機緣;如果他沒有接受你或你沒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誰的錯,也許只是頻道各不相同。

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是互相選擇的,彼此覺得合適,這樣互相配合,療效也非常好。

而在醫院,我聽同學說目前規定:醫生不可以不接病人,如果不接診,會被停處方權,情節嚴重者,會弔銷執業醫師證。

真的很無奈。做為心理諮詢師,我知道良好的醫患關係對彼此都有益,醫生好,才可以幫助患者,良好的醫患對治療是非常有益的。

建立良好醫患關係。有上面的認識,醫生和患者要學會溝通,互相理解,信任。目標達成一致。

在我們諮詢中,良好的諮詢關係,對療愈非常有幫助。

  • 溝通與治療

希波克拉底:醫生三大法寶——刀械、藥物、語言。

這是幾千年前古希臘醫生留下的箴言。語言已經是和醫學工具、藥物並稱為醫學三大法寶。

良好的語言有利於溝通,也有繼續建立良好醫患關係。而且這種良好關係對於療愈也有效果。

重視醫患關係,重視醫患溝通,強調治療的是“人”,而不是僅治“病”。

人生了病,自然心情不好,醫生也會理解的。患者家屬也可能焦慮。作為醫生,只有耐心,理解,接納,尋找適合患者最佳治療方案。

在心理治療領域,有兩個技術是再怎麼練習都不為過的,那就是:積極關注和共情。

作為病人有沒發現,醫生練習這麼好,就是行好醫,治好你的病。多多理解吧。哪個醫生不希望自己的患者早日康復呢?哪個醫生不希望自己的治療有效呢?

我看到一箇中醫醫院有行字: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

這正是說到位了。希望行勝於言吧!

  • 設置與治療

另外就是治療設置,這個在心理諮詢和治療中特別講究。

我國古人很久以來也有醫者三戒:醫不自治、醫不叩門、醫不戲病。

醫不叩門是指醫者不能主動上門,哪怕是朋友、鄰居。這裡有兩個理:一是責任主體的劃分,二是求醫者需有虔誠、尊敬之心。

當然,求醫者非常恭敬地求醫,上門與否則是次要。這不是擺架子。

事實上,古代名醫常常“來往病者之家,雖祁苦寒大暑,未嘗少憚,如遇清貧者,時常施與賙濟”,心有悲天憫人之高尚情懷。

神醫是百姓對這些大醫的稱謂,這背後,有對人格、精誠醫術、品格的讚許。

  • 信任與理解

病人對醫生的信任至關重要,在我國中醫就有這樣的思想和傳統,西醫雖然重技術,在古希臘到後現代也有強調。

《素問·五臟別論》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有些病,病人不理解醫學的基本原理,對身體變化毫無認識;不信任我們的診斷和辨證,這種情況下是難以取得治療效果的。或者說是做無用功。

初治療有點效果,病人的期望值可能更高,心情更加急迫,反而影響治療計劃。如果效果不好,病人反生怨氣,於病人和醫生都極為不利。

另外,治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各種主客觀因素在變化,病情也在變化,治療方案也需要隨之調整。

絕大多數醫生都不是神醫,奢求藥到病除是不現實的。如果病人對醫生沒有起碼的信任與尊重,就不可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中途放棄治療。

當然醫生也有責任每次將診斷結果和基本病理給病人講解清楚,達成良好的醫患溝通。如果醫生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也是難免的。

有些人認為醫生的些講究,好像醫生很清高,不為任何人所驅使,是自欺欺人。這種理解是比較片面的、狹隘的。

有的還威脅,要挾醫生,你不給我看好,我要你全家的性命。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下,醫生什麼心情。

醫者父母心,從醫是一門高尚的職業,難於屈尊,哪怕你是什麼權貴,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為了達成良好的醫患溝通,取得良好的診療效果,一起努力吧!

社會大環境要改善,免得集中爆在醫療上。

  • 有法律保障醫生和患者的權益。讓人們有法律觀念。

有法保障,有法觀念。法律不健全,誰的權益都得不到保障。

比如,沒有法律,患者對醫生傷害,就得不到懲處,就會恣意妄為。沒有法律觀念,想不到法律後果,就繼續傷人,死於無知。要知道傷害醫生的後果,就會三思而後行。

在心理學有個認知療法,就是認為,一個人認知決定他的行為。

  • 有健康的心理。大環境要注重每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的患者情緒管理很差,動不動就鬧,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醫生也要學會溝通,理解,及時調整。

心理學家說:所有問題都是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都與童年有關。有的人童年受到心理創傷,沒有治癒,後來就會引起各種問題。

  • 社會要合理公平。

只有合理公平,人們才不夠有仇富心理,階級鬥爭。

我們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社會也在倡導公平公正。我想這是個好的倡議。我覺得大家看到實際情況,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是相對的。如果我們有這個認識,就不會走極端。

  • 對健康和就醫的態度要合理。

有的人有不真實的認識,覺得醫生就是神仙,可以起死回生,治不好就是醫生都錯。就開始傷害醫生。其實這是對生命缺乏認識。

人屬於自然,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到了那個年紀,她的生命樣子、用藥反應、免疫力、恢復系統,都有那個年紀的特徵。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些,就可以較好的理解自己,理解醫生了。


我看傷害楊文醫生的家屬這方面還存在認識不足。

病人的診治經過。患者95歲老年女性,腦梗塞後遺症,長期臥床鼻飼營養,生活質量不高。12月4號楊文醫生首診的,病人來時嘔吐、納差、意識不清,家屬簽字拒絕一切檢查,僅要求輸點液,但是輸液後病情無改善好轉,幾個家屬就認定是楊文醫生輸液給輸壞了。

之後我們努力說服家屬同意檢查,證實病情本就不樂觀,老太太全身重症感染(胃腸道、泌尿系、肺部)並伴有心衰、心肌損傷,加上基礎病多、高齡、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治療效果不好預後差是肯定的。我們和家屬交代病情,完全沒辦法溝通。

他們一家子不接受疾病不接受死亡,每天都會因為一點點的病情變化和懷疑我們的用藥,不停的吵鬧、辱罵、威脅,我們建議病人轉院,建議家屬走醫療鑑定,都不同意。他們就在搶救室天天跟我們幹架,小兒子尤其極端和情緒化,

總說老太太死了,我們誰都別想活。半個多月,我們上班都是忍氣吞聲、膽戰心驚。

對健康和就醫的態度要合理,還包括我們不要大病才去看,重在平時。美國醫生特魯多說的好: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就醫態度還包括就醫動機要純,醫生就是給你看病的,我只是小小醫生,社會的小螺絲釘,良醫不會謀財害命,你要謀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打醫生注意,你要害命嗎?醫生又沒得罪你。

楊文醫生遇害,我和北大醫學女生談起魯迅

楊文醫生遇害,我有個剛從醫學部學醫畢業的同學發朋友圈:麻木的人啊,醫生至多救得了他的命,但仍然改變不了他內心充滿戾氣的事實,徒有健全的四肢有何用???

她說:現在我穿著白大衣走醫院都莫名的擔心和害怕[捂臉]工作之餘學學跆拳道散打之類的[捂臉]

我們都很擔心她,她說:謝謝哈,我決定了,業餘時間一定要把跆拳道學習提上日程[憨笑]

想想醫生一門心的救死扶傷,把精力放在專業上,為了治好每一個病人,何時還要自己學一門防身技術?

100年前,魯迅也是學醫的,當他看到民眾麻木的靈魂,徒有健壯的身體,沒用。才決定棄醫從文。奈何今日。。。?

我相信大多數人,患者都是好的,極個別也是走了極端。他們也是受害者。

共勉:

  • 希波克拉底:醫生三大法寶——刀械、藥物、語言。
  • 特魯多: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 威廉奧斯勒: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和充滿可能性的藝術。
  • 李中梓: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

也希望大家理解。

一起創造良好的關係!為我們健康保駕護航!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平安幸福!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 ,有時每天做兩三諮詢,平常喜歡看書,偶爾回答頭條問題,喜歡的話,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解憂心理醫生


作為醫生,術者仁心,醫德厚道,把脈高明,收費合理。

我在中山板芙金鐘村,就遇到這樣一位農村的好醫生,口啤傳遍四面八方。每天都有一大批病人過來,還排隊等候撿號數。(病人有本地人,外來工,農民工等)。

這位醫生姓梁,大夥都叫粱醫生。收取病人的藥費是口服一天藥13元,口服一天藥加打一支針16元,一直幹到終老,早兩年去逝了。

至今還有人提起說“金鐘那個公,睇病高明,收費不貴,人人喜歡”。

前人的榜樣,為何後人不去學習,不去尊守,不去發揚傳統文化。而是為了利益,使出各種套路,再套路。有錢人的病人有一班人圍著轉(醫院領導,主任,醫生,護士,護工)。沒錢的病人交不起醫療費用,停藥,等死,或者明知有重病,就是不敢入院大有人在。人生如同山上的野草,地上的螞蟻,自生自滅。

最好是吃得人生三苦,注意身體健康!少入醫院,不要依賴醫生,減輕醫院的負擔,才能共同建築和諧的天空。


岑升廣


醫患矛盾,我家鄉有個真正的例子,一個老人摔了一跤,把屁股骨摔疼了,子女帶到醫院拍片,醫生說動手術,由於老人不原,過了幾天疼不止,又去另外一家醫院,又進行拍片,那邊醫生說吃點藥、不要走,趟著休息幾天好了,後來果真好了,事例一進一出,錢不算,人受了白白的一刀。從這一真實例子看,醫患矛盾的就要有真本事才行。


亮心菲


說說我十二月十日 突發腦梗 在東莞早八點左右發病 坐下午2點飛瀋陽飛機 然後坐高鐵回到縣城晚九點 去縣醫院掛急診 拍CT 抽血 尿 化驗 然後辦住院 掛吊水 十一號早七點做彩超 心電圖 掛吊水 下午兩點磁共振 晚上各種結果出來 沒什麼大事 十二日早八點主治醫生陪科主任查房 也沒有說出什麼毛來 只問家庭條件 十三號告訴我住十四天出院 不管我了 天天掛吊水 三天交壓金兩千 到出院交了一萬多銀子 這就是我看病過程 雖然說沒有大毛病 但心裡涼涼 唉 無語了


天涯行客705


記得孩提時在家背過母親偷拿一枚雞蛋去找供銷社阿姨換糖果的往事,再看現在層出不窮的傷師傷醫事件的發生,不好說不會說不敢說,可又想說,不知怎樣說,傷心之餘恨起了當年供銷社的阿姨:當時你咋就不少給我幾個糖粒讓我不再來了呀,害得我被母親打紅了好多次屁股,幾十年了還會疼的!!!


手機用戶4424457636


2012年我在北京一個醫院照顧病號,那醫院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醫術高明,對病人態度和藹,隔三差五就到病房噓寒問暖,與患者和家屬聊天,他(她)們說的每一句話,都讓你心裡很舒暢,我們願意給他們交流。象這樣的醫患關係,出現“醫鬧”的概率可以說是很小很小的。


崑崙草13


這個矛盾想消除很困難,因為有些醫院治病不是以救死扶傷為目的,而是向錢看,有些患者家屬由於支付不起昂貴的檢查費和醫療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親人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死去,你想想他們能不對醫院產生怨恨嗎?還有的急性病患者去就醫,醫院沒完沒了的檢查如驗血、驗尿、B超cT拍片等等,完事最少的半天時間,完事後才給患者用藥,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這樣一來患者的家屬能不和醫院產生矛盾嗎?所以說只要醫院不消除如此弊病,醫患矛盾是不會停止的。


散人灌木


醫患矛盾是由於目前醫院追逐利益和醫生過度醫療造成的。

回想小時候,感冒、小傷口及身體某一部位不舒服等小病去醫院,醫生僅憑經驗和學識就能診斷,沒有那麼多儀器檢測。之後頂多就是打一針及開點藥。很少有現今流行的輸液。那時看個感冒幾元錢。

而如今去醫院看個感冒,不輸液和花個幾百甚至上千你是看不好的,而且給開的藥也都是你很少聽過的且出奇的貴。很多年前,就看到過個報道,中國人均輸液量是八瓶,我相信現今這個數字會只高不低的。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世界衛生組織用藥原則,在中國早已被顛覆。各方利益驅動下,中國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輸液大國”。

綜上,醫院迴歸公益,擺脫資本控制,提升醫生職業道德素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患矛盾”。


孤獨狼523


最好沒有病,不去看病!

增加培養醫護,一對一服務!

分等級不吃大鍋飯!

4買醫療商業再保險及國外保險到國外去治療!

全民按各需及經濟條件去就醫,必勉有錢有經濟實力人去百姓醫院!

現在學醫當醫生的學生更少了,尤其是兒科醫生!


海淘769


“市場化是經濟發展的主流,卻不是社會的萬金油,因為市場化的準則就是利益至上,如果教育、醫療、養老這三大基本民生領域都搞成了股份公司,那麼無異於把稚嫩的孩童、脆弱的患者、無力的老人置之荒野,任其自生自滅。”~空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碰拳]人民大眾好了,才能長長久久[祈禱]願自2020年,一切都安好[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