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矛行动":美国最大、最致命的核战争行动

1969年10月,在拒绝了勃列日涅夫准备对东方战略对手发动核打击的通报两个多月后,尼克松动用了空中核打击力量对苏联施加战略压力。与前两次双方剑拔弩张的核对峙不同,这次是美国突然把长矛抵住了对手的胸膛。

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毕业于哈弗的著名博弈大师亨利·基辛格博士帮助总统策划了代号为“巨矛行动”的核挑衅。这次核挑衅行动中的每个隐患都足以引发毁灭人类的核大战。

“巨矛行动”

1969年10月10日,尼克松下令启动了“巨矛行动”计划。美军战略空军司令部接到总统的紧急命令,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核对峙:总统希望美国军械库中最强大的热核武器能够立即用于对付苏联。至于这次大规模核战行动的目的,连执行命令的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部分高级指挥官也被蒙在鼓里。

战略空军司令部在华盛顿州和南加州空军基地立即进入战争状态,这是美国战略核力量第三次在疯狂状态下将核弹头装载到轰炸机上。不过这次基地人员要格外小心翼翼地按照规程操作,因为一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架装载着核弹头的B-52在北极格陵兰岛坠毁并发生核泄露的教训。

1969年10月27日上午,一支由18架B-52轰炸机组成的机群从美国西部陆续升空,机群越过加拿大领空穿越北极冰帽向苏联北极边境飞去。这些轰炸机每架都拥有8台涡轮发动机,可以在空中加油机的支持下以每小时800公里的不着陆速度连续飞行。每架飞机都装载了比摧毁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的威力大数百倍的核核弹头。机群的指挥官在行动前已经被授权,在遭到敌人攻击的情况下立刻发动打击行动。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一直保持着核戒备状态:每天24小时在空中保持装载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巡航,行动的目的,一是保持对苏联的核威慑;二是当美国的陆基核力量遭到苏联的攻击时,美国的空中核力量可以立即发起反击。

然而,五角大楼在一年前取消了空中核戒备行动,所以,当庞大的美国核轰炸机突然群抵近苏联边境时,没有人会认为这是演习或战备巡逻行动。

苏联的初步反应


尽管苏联人捉摸不透美国人的的战争游戏的规则,然而,苏联的侦察卫星和在美国的间谍肯定把美国轰炸机装载了核弹头的情况报告给了莫斯科,另外,在雷达发现了美国机群后,苏联军方可以通过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和加油时间间隔得到判断结果;这些·B-52是装载了核弹头的大家伙。

面对突如其来的空前威胁,苏联人明白,要对一个精心策划的的行动采取过度的反应是徒劳而又代价高昂的。随着巨型长矛的展开,苏共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仍然无法确定对手的真实意图:这是一次虚张声势的演习?还是要毁灭苏联和世界的最后一击?为了探清美国的底牌,勃列日涅夫急令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紧急求见尼克松。

尼克松的底牌


在前一年的竞选中,理查德·尼克松曾发誓要其任期内结束越南战争。在他下令取消对北越的核打击计划“鸭钩行动”之后,他寄予希望的与北越人的巴黎和平谈判仍处于破裂之中。顽固的北约人宣称他们会坐在那里,寸土不让,“直到椅子腐朽为止”。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游说下,尼克松决定转变思维,在北越的后盾上找到突破口。在这个背景下,能干的基辛格博士很快策划出了“巨矛行动”计划。

“巨矛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核打击优势压制苏联的有效反应,迫使苏联人意识到美国人已经决心毁灭对手,事态已经失控。出于对被毁灭的恐惧,苏联人会以取消援助为威胁,强迫北越改变在谈判桌上的顽固态度。

苏联的表态



面对态度及其冷淡的白宫主人,多勃雷宁大使首先转达了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的战争行动的震惊,接着解释说,苏联领导人能理解白宫威胁行动的目的。但是,不赞成继续在越南进行战争升级。

尼克松直截了当地要求莫斯科加紧约束北越。如果莫斯科不愿意协助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美国保留按自己的方式结束战争的权利。”

多勃雷宁在给克里姆林宫的报告中叙述了尼克松的威胁性言辞,还描述了尼克松的情绪化状态。多勃雷宁警告苏联领导人说,一个大国的总统在会见外国使节时,丝毫不顾及外交礼仪,这说明他已经处于失控状态。下一步的疯狂之举很难预料。这正是尼克松和基辛格试图给多勃雷宁留下的印象。

会见后,基辛格为他们的疯子理论的实验成功而欣喜若狂。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怀疑多勃雷宁的基本任务是检验美国威胁的严重性。”基辛格建议总统“继续利用我们目前的军事行动来支持我们的口头警告”

10月30日,尼克松下令结束“巨矛行动”,B-52机群立即掉头返航。美国核战威胁的降临和消除的突然性加强了疯子理论的效果。在这个理论下,美国可以毫无预警地发起威胁行动,然后以同样不可预测的方式撤出行动。这会让克里姆林宫一直猜在惴惴不安中等待对手还会做出何等疯狂之举。

行动的效果


显然白宫未能如愿以偿。因为,苏联人未能约束住北越的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的雄心壮志。在七十年代末,北越的另一个前强大盟友为了阻止统一后的越南武力推翻波尔布特,而不惜采取战争行动的的事实也证明了越南的雄心壮志是无法遏制的。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巨矛行动”为70年代初期的美苏军备控制协议的签署打开了大门。除了危急时刻保持克制之外,在“巨矛行动”之后,苏联没有采取任何报复行动。相反莫斯科认识到,他们应该立即与战略对手进行军备控制谈判。

“巨矛行动”对世界的威胁


作为战争计划“巨矛行动”无疑是成功的,然而,作为对假想敌的威慑行动,该计划却隐含着巨大的危险。危险一,如果仓促上阵的庞大机群中有一架B-52坠毁;危险二,如果临阵磨枪装载上的核弹头不受控制地投下;危险三,如果在装载150吨燃料的加油机给同样庞大的B-52加油过程中,风向的突变可能会造成两机相撞而双双坠毁。如果这三个危险因素出现一个,后果只有一个:苏联将打空它的核武库,其报复目标不仅是西方的敌人还有几个月前兵戎相见的东方敌人。已经解密的纪录证明,不包括其它战略核力量,仅美国战略空军就不止一次发生过误投核弹和装载着核弹的的轰炸机坠毁的事故。

在行动结束后,面对异议,基辛格强调,“巨型长矛”的目的是战略警告而不是挑起核战争,然而,军事行动中的发生的意外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是博弈理论博士难以预料的。

相关资料


尼克松总统办公备忘录中记载了“巨矛行动”的全过程。这篇名为《1969年10月关于加强战备态势的说明》的备忘录于1995年根据美国《信息公布法》解密。

时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亚历山大·黑格上校是备忘录的执笔。

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毕业于西点军校。从1966年到1967年,在越战中担任旅长,他的直升机座机被敌人的地面炮火击落而他却幸免于难。

福特执政时期,黑格担任了驻欧洲美军兼北越盟军总司令,领四星上将军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