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矛行動":美國最大、最致命的核戰爭行動

1969年10月,在拒絕了勃列日涅夫準備對東方戰略對手發動核打擊的通報兩個多月後,尼克松動用了空中核打擊力量對蘇聯施加戰略壓力。與前兩次雙方劍拔弩張的核對峙不同,這次是美國突然把長矛抵住了對手的胸膛。

尼克松的國家安全顧問、畢業於哈弗的著名博弈大師亨利·基辛格博士幫助總統策劃了代號為“巨矛行動”的核挑釁。這次核挑釁行動中的每個隱患都足以引發毀滅人類的核大戰。

“巨矛行動”

1969年10月10日,尼克松下令啟動了“巨矛行動”計劃。美軍戰略空軍司令部接到總統的緊急命令,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核對峙:總統希望美國軍械庫中最強大的熱核武器能夠立即用於對付蘇聯。至於這次大規模核戰行動的目的,連執行命令的戰略空軍司令部的部分高級指揮官也被矇在鼓裡。

戰略空軍司令部在華盛頓州和南加州空軍基地立即進入戰爭狀態,這是美國戰略核力量第三次在瘋狂狀態下將核彈頭裝載到轟炸機上。不過這次基地人員要格外小心翼翼地按照規程操作,因為一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架裝載著核彈頭的B-52在北極格陵蘭島墜毀併發生核洩露的教訓。

1969年10月27日上午,一支由18架B-52轟炸機組成的機群從美國西部陸續升空,機群越過加拿大領空穿越北極冰帽向蘇聯北極邊境飛去。這些轟炸機每架都擁有8臺渦輪發動機,可以在空中加油機的支持下以每小時800公里的不著陸速度連續飛行。每架飛機都裝載了比摧毀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的威力大數百倍的核核彈頭。機群的指揮官在行動前已經被授權,在遭到敵人攻擊的情況下立刻發動打擊行動。

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一直保持著核戒備狀態:每天24小時在空中保持裝載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巡航,行動的目的,一是保持對蘇聯的核威懾;二是當美國的陸基核力量遭到蘇聯的攻擊時,美國的空中核力量可以立即發起反擊。

然而,五角大樓在一年前取消了空中核戒備行動,所以,當龐大的美國核轟炸機突然群抵近蘇聯邊境時,沒有人會認為這是演習或戰備巡邏行動。

蘇聯的初步反應


儘管蘇聯人捉摸不透美國人的的戰爭遊戲的規則,然而,蘇聯的偵察衛星和在美國的間諜肯定把美國轟炸機裝載了核彈頭的情況報告給了莫斯科,另外,在雷達發現了美國機群后,蘇聯軍方可以通過轟炸機的飛行速度和加油時間間隔得到判斷結果;這些·B-52是裝載了核彈頭的大傢伙。

面對突如其來的空前威脅,蘇聯人明白,要對一個精心策劃的的行動採取過度的反應是徒勞而又代價高昂的。隨著巨型長矛的展開,蘇共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仍然無法確定對手的真實意圖:這是一次虛張聲勢的演習?還是要毀滅蘇聯和世界的最後一擊?為了探清美國的底牌,勃列日涅夫急令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緊急求見尼克松。

尼克松的底牌


在前一年的競選中,理查德·尼克松曾發誓要其任期內結束越南戰爭。在他下令取消對北越的核打擊計劃“鴨鉤行動”之後,他寄予希望的與北越人的巴黎和平談判仍處於破裂之中。頑固的北約人宣稱他們會坐在那裡,寸土不讓,“直到椅子腐朽為止”。在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的遊說下,尼克松決定轉變思維,在北越的後盾上找到突破口。在這個背景下,能幹的基辛格博士很快策劃出了“巨矛行動”計劃。

“巨矛行動”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以突如其來的大規模核打擊優勢壓制蘇聯的有效反應,迫使蘇聯人意識到美國人已經決心毀滅對手,事態已經失控。出於對被毀滅的恐懼,蘇聯人會以取消援助為威脅,強迫北越改變在談判桌上的頑固態度。

蘇聯的表態



面對態度及其冷淡的白宮主人,多勃雷寧大使首先轉達了蘇聯領導人對美國的戰爭行動的震驚,接著解釋說,蘇聯領導人能理解白宮威脅行動的目的。但是,不贊成繼續在越南進行戰爭升級。

尼克松直截了當地要求莫斯科加緊約束北越。如果莫斯科不願意協助美國結束越南戰爭,“美國保留按自己的方式結束戰爭的權利。”

多勃雷寧在給克里姆林宮的報告中敘述了尼克松的威脅性言辭,還描述了尼克松的情緒化狀態。多勃雷寧警告蘇聯領導人說,一個大國的總統在會見外國使節時,絲毫不顧及外交禮儀,這說明他已經處於失控狀態。下一步的瘋狂之舉很難預料。這正是尼克松和基辛格試圖給多勃雷寧留下的印象。

會見後,基辛格為他們的瘋子理論的實驗成功而欣喜若狂。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懷疑多勃雷寧的基本任務是檢驗美國威脅的嚴重性。”基辛格建議總統“繼續利用我們目前的軍事行動來支持我們的口頭警告”

10月30日,尼克松下令結束“巨矛行動”,B-52機群立即掉頭返航。美國核戰威脅的降臨和消除的突然性加強了瘋子理論的效果。在這個理論下,美國可以毫無預警地發起威脅行動,然後以同樣不可預測的方式撤出行動。這會讓克里姆林宮一直猜在惴惴不安中等待對手還會做出何等瘋狂之舉。

行動的效果


顯然白宮未能如願以償。因為,蘇聯人未能約束住北越的建立“印度支那聯邦”的雄心壯志。在七十年代末,北越的另一個前強大盟友為了阻止統一後的越南武力推翻波爾布特,而不惜採取戰爭行動的的事實也證明了越南的雄心壯志是無法遏制的。

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巨矛行動”為70年代初期的美蘇軍備控制協議的簽署打開了大門。除了危急時刻保持克制之外,在“巨矛行動”之後,蘇聯沒有采取任何報復行動。相反莫斯科認識到,他們應該立即與戰略對手進行軍備控制談判。

“巨矛行動”對世界的威脅


作為戰爭計劃“巨矛行動”無疑是成功的,然而,作為對假想敵的威懾行動,該計劃卻隱含著巨大的危險。危險一,如果倉促上陣的龐大機群中有一架B-52墜毀;危險二,如果臨陣磨槍裝載上的核彈頭不受控制地投下;危險三,如果在裝載150噸燃料的加油機給同樣龐大的B-52加油過程中,風向的突變可能會造成兩機相撞而雙雙墜毀。如果這三個危險因素出現一個,後果只有一個:蘇聯將打空它的核武庫,其報復目標不僅是西方的敵人還有幾個月前兵戎相見的東方敵人。已經解密的紀錄證明,不包括其它戰略核力量,僅美國戰略空軍就不止一次發生過誤投核彈和裝載著核彈的的轟炸機墜毀的事故。

在行動結束後,面對異議,基辛格強調,“巨型長矛”的目的是戰略警告而不是挑起核戰爭,然而,軍事行動中的發生的意外所引起的嚴重後果,是博弈理論博士難以預料的。

相關資料


尼克松總統辦公備忘錄中記載了“巨矛行動”的全過程。這篇名為《1969年10月關於加強戰備態勢的說明》的備忘錄於1995年根據美國《信息公佈法》解密。

時任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之一的亞歷山大·黑格上校是備忘錄的執筆。

亞歷山大·梅格斯·黑格畢業於西點軍校。從1966年到1967年,在越戰中擔任旅長,他的直升機座機被敵人的地面炮火擊落而他卻倖免於難。

福特執政時期,黑格擔任了駐歐洲美軍兼北越盟軍總司令,領四星上將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