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为什么有的不变色?

远山枫001


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一定是位非常细心的朋友。的确,深秋时节,自然界色彩斑斓,各种落叶植物争奇斗艳,或橘黄、或深紫、或艳红,竞相展现自己最丰富的色彩,以此与相拥一年的枝头告别,完成自己生命的绝唱,随风飘零,化作春泥更护花。但的确有少数落叶树,包括乌桕,整株或者部分枝头以及个别叶片进入秋季翠绿依旧,这是为什么呢?

植物落叶前变色是一种生理变化,任何植物落叶前都会变色,所以乌桕不变色只是暂时表象

在前面的问答中基层林业曾经详尽的叙述过乌桕叶片秋天变色的原因,它是植物落叶前的一种生理变化,所有的植物落叶前都会出现这种变化,不同的是不同的植物变化的色彩和色度深浅不一而已。

植物落叶前变色的生理变化大致有以下过程:外部环境影响(光照变弱变短、温度快速下降、叶片缺水等)——内部生理变化(光合作用衰弱、叶绿素分解减少、叶片叶柄处分化产生离层组织)——叶片失水(离层的胶质阻断了叶片水分输导、光合作用停止、温差大叶片制造的有机物淀积)——叶片叶黄素、花青素呈现本色、或黄或红(花青素遇弱酸变红)——叶片水分耗尽在离层胶质、重力、刮风作用下脱落。

乌桕是落叶树种,因此落叶前必然发生变色,目前不变色只是暂时表象。

乌桕整株或局部叶片不变色的原因

在了解了植物落叶前变色的生理变化原因以后,很容易分析到乌桕不变色的原因,那就是:

1)首先,光照依旧未发生明显变化

到了秋季,日照时间变短是自然规律,但是,一些长期处于荫蔽环境下的乌桕,以及局部被遮挡的乌桕叶片一直处于荫蔽环境,是感受不到日照时间的明显变化,它们会暂时维持原状,依然生机勃勃,不会变色。

2)其次,温度依旧维持稳定,未发生大的起伏

秋季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变大,但是有一些小环境下的乌桕,如不通风、长期荫蔽等,温度变化不大,它们不能感知温度的明显变化,仍然我行我素的正常生长。

3)最后,叶片依然得到充足的水分供给

秋季气候干燥,雨水较少,但小环境下的乌桕在羸弱的光照、无明显温差变化的前提下,水分输导正常,叶柄处暂时不会分化产生离层,叶片暂时不会缺水,依旧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叶绿素不会分解减少,因此,暂时不会变色。

但落叶树种的落叶是自然规律,任何植物也改变不了,仅仅是落叶延迟而已。随着光照越来越弱、气温逐渐降低、叶片水分输导越来越少,叶片会随时产生离层,阻断水分输导,快速脱水,短暂的变色后便随风飘零,完成使命。

提高乌桕变色观赏性的几个方法

针对落叶树种,包括乌桕的变色规律,要想提高乌桕的变色观赏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将乌桕栽植于空旷地带或者稀植

这个最容易理解。空旷地带的乌桕,秋季光照变化最大,温差变化最大,对季节变化的感知最为敏感,乌桕叶片变色最为丰富彻底,景观效果最佳!

2)喷施一定剂量的药物

喷施药物是江苏林科院几位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成果,到了秋天,通过喷施稀释的蔗糖、磷酸二氢钾溶液,既能提高叶片糖分积累,增加叶片花青素含量,提升乌桕变色的效果,增强乌桕的观赏性,还可以补充叶片营养成分,延迟落叶时间,使得乌桕的观赏期得到明显延长。

总结:落叶树种落叶前都会变色,乌桕也不例外。乌桕暂时不变色是受小环境影响,深秋以后还是会短暂变色,只是变色不是太明显而已,最终叶片脱落。


基层林业


花青素的作用,但是科学文献对树木为何会在秋天*花青素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比尔赫奇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认为,这种存在于槭树、橡树等植物中称为“花青素”的红色素,扮演着“防晒油”的角色,可以在秋天树木无法从叶片再吸收营养时,遮蔽敏感的光合作用组织,使树木在树叶掉光前尽可能的贮存养分。   光合作用组织在秋天树木残败、无法再从叶片吸收到重要营养时特别不稳定,很容易因为光线太强或其他植物生存压力,如接近冰点的低温、干旱、低营养水准等而受损;而一旦这个过程开始了,叶片就会在叶表附近*大量的花青素。赫奇认为,色素可以在这段期间保护叶片日益降低的养分*能力。根据这项理论,越是空气干*、白天阳光充足、夜间低温的气候,秋色发展得越好,同样也不难理解,为何外层的叶片颜色比内层遮荫处及北面的叶片更鲜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