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2020对于应经饱受2019寒冬的中小型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说“2019年是过去十年中最困难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中最美好的一年” 。这句话是对当下企业所处环境最好的描述。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2020年这场疫情确实带来的很大的危害,第一是对个人健康的影响,第二波也就是对各行业和企业的冲击。疫情加速了很多企业的倒闭。

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的一句“倘若疫情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西贝账上的现金撑不过三个月”

这两天,新闻媒体上的信息相信引起了很多人的观看。

兄弟连北京校区员工全部遣散 创始人李超背上千万债务

2月6日晚间,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创始人李超,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发表《致兄弟连全体学员、员工、股东的一封信》,表示因受疫情影响,即日起,兄弟连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K歌之王全员解散

2月7日,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发布了《总经理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宣布将于2月9日,与全部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有30%员工不同意这个方案,公司将进行破产清算。

就上述两家企业的情况,我们不必要太过恐慌,在这个特殊时期,只是加速了企业的危机显现,我们必须了解两家企业背后的原因。

一兄弟连破产分析。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李超在信中称,高校延迟开学,线下培训业务暂停等措施对资金储备少、包袱重、一直亏损的兄弟连无疑是雪上加霜。兄弟连在年前曾压缩成本、缓发工资、全体动员,计划在节后招生旺季打一个翻身战,但疫情将公司计划全部打乱。

从兄弟连的情况来看,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疫情不过是加速了企业问题的显现,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兄弟连会不会倒闭?答案是肯定的,一样会倒闭。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

兄弟连是业内知名的IT技术培训机构,2006年创立,2016年11月10日,成功挂牌新三板(股票代码:839467) 。不过在2018年4月终止挂牌。2016年年报显示,当年收入1.35亿,净利润1169.6万元。2017年上半年利润-2155.3万元

据华夏时报报道,创始人李超曾在2017年4月与投资公司签协议,承诺2017年利润不低于2600万。

为完成业绩,他大手笔投放广告,效果并不明显。2018年4月25日,易第优终止其股票挂牌。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兄弟连的倒闭,是自身经营已经无力支撑,即使没有遇到疫情,也会倒闭。

二、关于北京K歌之王的“云雾之谜’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信中表示,北京K歌之王2019年度的效益大不如前,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公司特意聘请了专门的咨询服务人员,对公司把脉问诊,进行制度与流程方面的梳理和改革。突发的疫情,让K歌之王承受巨大的财务压力。

为此,律师建议公司优先进入破产程序,将公司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公司仅需要承担注册资金100万元的债务,其中包含员工工资、社保及其他外部债务。

目前,K歌之王决定,于2020年2月9日与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超过30%员工不通过,公司将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通过对K歌之王这封信的深度解读,我只能说是云里雾里:

1、这封<strong>信为内部文件,2020年2月7日发布于其公司所在企业钉钉公告栏中,信中表示2020年2月8日24点后未答复者,我们将理解为默认同意。

<strong>2、如以上方案有超过30%人不通过,公司将被迫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信中内容透漏的信息,其实就是变相强制裁员,如果同意,1月份的工资照发,如果不同意,公司破产清算,公司只承担100万总损失,员工能否拿到1月份工资遥遥无期。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实质上就是企业投资经营者在甩包袱,卸担子,缩减企业的损失。企业破产,经营者确实也是有损失,但在这特殊时期,对于200个员工也是增加了更大的困境。

同时信中有这样一句话,<strong>“我们相信在政府的领导下,将很快度过疫情,公司愿意优先安排老员工入职,并对支持公司的老员工予以一定的补偿与奖励。”让我很是云里雾里。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企业裁员后,还会继续经营?这个就会让很多人愤慨了。

在这特殊时期,政府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可能并不会让k歌之王就此简单解决。

另外我们再看一个信息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止2020年2月10日,有近100多家房地产企业破产清算。

这些信息背后,我们要明白一个事情,不要因为一两家企业的倒闭而恐慌,中国有4000多万家企业,每天都会有倒闭的,我们要客观的看待。疫情确实加速了一部分企业的倒闭,但还要从企业自身角度考虑问题。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疫情期间,企业的压力确实很大,对于很多的小微企业,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就是说,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调查显示,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确实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重大支出,占62.78%,租金13.68%,两项合计76.46%;说明多数小企业员工薪资和五险一金是成本支出的大头,其次是租金。

这些数据说明,中小企业的确实非常脆弱。随着人口以及资本红利逐渐耗尽,增长的东风不再强劲,中国企业正在进入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存量经济时代。在“猪都能飞”的风口期,企业躺着也能赚钱;而逆境来临时,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在这个冬天,很多企业会倒下,但活下来的一定会更强。通过这次危机,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一定要重视公司的现金流

企业倒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经营模式,绝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现金流出了问题,资金断流而死掉的。

其实分析很多的企业破产倒闭原因,会发现有一大部分企业业务盈利还是不错的,但是一旦现金流断裂,就是致命的危机。例如当年的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因盲目投资巨人大厦,导致资金流断裂,最终拖垮了整个巨人集团。

首批企业倒闭!疫情非“元凶”,四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20世纪90年代一段央视广告词:"中原之行那里去,郑州亚细亚",让全国人都神往。曾经作为中国商战的一面旗帜,20世纪90年代初"亚细亚"在中国商业领域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亚细亚"的商标和品牌风靡一时,妇孺皆知。2001年10月14日,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被河南建业住宅集团有限公司以2.3亿元买下整体产权。中国零售业最耀眼的明星--亚细亚就此陨落。亚细亚的倒闭也是因为扩张太快,导致资金流断裂。

太多的案例都告诉我们,

现金流就是企业的命脉,经过这次危机,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企业必须保证足够的风险储备金,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危机。古人讲”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到今天一样适合我们的企业。不断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打造壁垒;积极储备企业的风险基金,以应对危机;不要盲目扩张,保证企业有序发展。

这次危机让很多的企业意识到储备不足的严重性,虽然这次危机到现在仅仅一个多月,很多经营困难的企业,资金已经不足以应对开支,于是只能宣布破产,所以现金流就是生命。很多创业者总是急功近利,盲目最求速度,过分强调资金的周转效率。手中不余钱,一旦有了资金就立刻投资扩张。这种思想无疑是时刻在赌博,把自身的财务风险时刻至于危险境地。

一旦生意或资金回笼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就像心肌梗塞一样,即使其他器官再好,一旦供血系统出问题,顷刻间就会生命终止。

第二、不要盲目扩张。

很多的创业企业,盲目的追求商业模式,而忽略了自身的盈利能力。有的是通过融资烧钱,有的是用自有资金堆砌,希望通过资本推动企业快速抢占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一旦自由资金透支,或融资资金烧完,也就意味着很多企业走到头了。我们不要以京东、滴滴等为模板发展,因为如果没有好的盈利期望最终很难支撑。毕竟成功的概率很低,我们有几个人又能赌得起呢?

例如前两年的共享单车市场群雄逐鹿,众多的品牌无不是烧光了钱,黯然离场。

2020对于很多的创业公司,确实无比的艰难,市场普遍困难,融资无望。如果企业资金无法支撑三个月,那么将非常的危险。很多老板也是彻夜难眠,甚至有的企业到处借高利贷为企业续命,但这也是极度危险的行为,对于很多的企业都是老板一个人资产抵押贷款,一旦无法达到预期,那么将会是倾家荡产,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是满盘皆输。

所以对于很多的企业缩小战线,集中核心业务,确保生存,或许更是明智的选择。战略上撤退并不丢人,或许只有撤退才会有机会。确保稳定现金流,稳步发展。

第三、精简架构,做好模式转型

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占企业支出的62.78%,租金13.68%。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很多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人力成本确实是企业的沉重负担。在过去我们以人数胜天下,当下企业必须要调整组织架构,做好先关的模式转型。因为一旦遇到危机或意外,人工成本支出极有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重要原因。

在这次危机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受影响比较小的企业,或者在此期间能够快速发展的企业,无不是用人相对较少的互联网企业,所以作为企业经营者的我们在考虑行业特性的基础上,如何改变现有的组织架构,有效的调整运营模式,提高企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要及时的跟上社会的趋势。

例如在这次疫情期间,无人快递车投入武汉,智能检测机器人投入使用,智能工厂快速组装投产,线上办公模式人数激增,在线教育逆势而起,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不能落伍,否则只能挨打。

第四,责任=话语权

这次危机确实给很多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西贝餐饮贾国龙在媒体上发声,西贝2万名员工,企业资金支撑不过3个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舆论,随后2月6日,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即完成核批西贝餐饮授信额度5.3亿元,2月7日通过远程线上核保、签署保证合同后,浦发银行即落地1.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入账西贝餐饮集团。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正在落实中,越来越多的省市推出“暖企政策”,多家银行业出台了办法,为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纾困。

创业型企业老板要做好筹划,积极行动,及时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争取机会。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只有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历史,才可以有机会获得政策的扶持。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无法申请扶持?首先我们看,西贝有2万名员工,肩负着2万名员工的社会责任,其次西贝过去的经营一直表现良好,在餐饮及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再者就是西贝在行动。反问我们自己,<strong>我们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在当地有影响力吗?我们过去的利税如何?信用记录是否良好?我们采取行动了吗?

我们经营企业就是承担社会中的各种责任,你的责任越大,你就越有话语权。例如我们的企业如果在当地做的比较好,比较有影响力,那么作为老板的你有很大机会进入政协,是不是你的话语就比很多普通人有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商业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企业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就会赢得更多人的认可,同时也就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strong>综上所述,在当下危机时期,每一个企业及个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企业艰难,个人也很艰难。我们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及从业人员,不能等待或依赖国家的救助,更重要的是如何积极开展自救,唯有自救才能生存。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企业当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才是企业老板及从业人员要思考的问题。

逆境来临,唯有自强者才能生存。在这个冬天,很多企业会倒下,但活下来的一定会更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