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當地時間2月9日舉辦。


在本屆的小金人角逐戰中,亮眼的作品和演員不在少數,而我最關注的是,本次憑藉《婚姻故事》和《喬喬兔》中的精彩演出,雙提最佳女主和女配的,寡姐,斯嘉麗·約翰遜。


雖然最終並未得獎,但縱觀寡姐這些年的軌跡,她的進化肉眼可見。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01 美國甜心


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斯嘉麗以美豔聞名。這一點在她早期的演繹生涯中可見端倪。


2003年,斯嘉麗年僅19歲,她主演的《迷失東京》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接連上映,一時間聲名鵲起。


金髮紅唇、窈窕性感的她有一種復古的美感,常有媒體將她稱作瑪麗蓮·夢露的翻版。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美貌,算是一種天分和捷徑。憑藉好看的外表,一個演員能輕易俘獲觀眾的心。


但從演員漫長的職業生涯來看,未必是純粹的好事。


人們出於主觀印象給演員打上標籤,喜愛她 ,追捧她 ,演員的“人設”就必須完全符合觀眾的心理期待。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從2003年的《迷失東京》到2013年的《她》,斯嘉麗在十年間嘗試了各種風格和類型,但所有角色的內涵都大同小異——沒有內涵。


即使能參與到一些很深刻的作品中,如《致命魔術》;即使能與伍迪·艾倫這樣的名導合作,斯嘉麗的人設也從未改變:


有一點不太高的天賦,除了能吸引情人之外作用不大;性格善良軟弱,任人擺佈;耽於情慾,彷彿不生在一段愛情故事中這些角色就毫無個性與魅力。


她的戲路,是觀眾對她的,或者說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幻象催生出來的。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無論製片方如何“聲稱”她是主演,在二十多歲的年紀裡,她所有的角色都可以看做配角——她們不進步、不升華、不成長。


你可以說她是“一個波琳家的女孩”,是巴塞羅那的風情女郎,也可以稱她的角色是一種修辭,鏡頭詩篇中一個辭藻華美的比喻,導演放在鏡頭中的一個美學符號。


美麗,但其本質是工具。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演藝生涯初期,斯嘉麗憑藉美貌在好萊塢佔據一席之地,到了後來,這種做法的弊端逐漸顯露,一味的”示美“已經侵佔了她的表演空間。


在《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中,娜塔莉·波特曼能充分的表演,她像孔雀一樣展示著高傲、狠毒、心機和瘋狂,並且絲毫沒有減損她的美麗。


反觀斯嘉麗,她的角色一如既往的單純柔弱,角色最終的離開與其說是昇華,不如說是認清現實後的必然選擇。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午夜巴塞羅那》,同片女星佩妮·洛普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配。


而即使是12年後的今天,也很難想象斯嘉麗能成功出演佩妮·洛普所飾演的天才畫家,她好像已被定性、定型,囿於美貌的皮囊,與才華或天賦毫無關係。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02 黑寡婦


轉變發生在斯嘉麗加入漫威之後。


復仇者系列電影是她職業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漫威階段”中,人們的審美在逐漸改變,女性的獨立之美被髮掘和提倡,影視作品中開始越來越多體現和青睞“不諂媚的美”。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得承認,在漫威初期,“性感”仍然是黑寡婦這一角色的賣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黑寡婦的能力、性情逐漸展開。角色根據市場不斷調整,越來越符合觀眾的口味和追求。


黑寡婦,成為斯嘉麗十年來最受歡迎的角色和最主要的事業。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斯嘉麗已經變得和小羅伯特·唐尼等人一樣,與電影角色深刻地聯繫在了一起。連她自己的女兒都會以為,媽媽的工作就是拯救世界。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黑寡婦的角色為斯嘉麗創造了一個職業高峰,也使她的公眾印象悄然改變。


在電影中,毫無超能力的黑寡婦卻擁有超強的戰鬥力,她勇敢、獨立、美豔而感性,令人耳目一新。


在電影外,斯嘉麗也獲得一些女性獎項並積極參與慈善事業,這讓她的形象更立體和富有活力。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女星,比如珍妮弗·勞倫斯、查理茲·塞隆、娜塔莉·波特曼,由於一開始就沒有“誤入”美豔的歧途,很早就出演了一些深刻的作品,她們的演技和美貌一樣能得到高度認可。


相對來說,斯嘉麗起步略晚,但在這十年中,她也有了拋棄美豔標籤的苗頭。


斯嘉麗“有意義的表演”開始萌芽,她的美在作品中也逐漸擁有實質意義,觀眾更是越來越欣賞和擁護其獨立女性形象。


斯嘉麗準備好了,在漫威階段結束後開始轉型。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03 從洗澡水到影后


漫威階段落幕,斯嘉麗不僅要思考如何表演,還要面對年紀漸增後美貌衰退,並告別也許是她一生中最大的IP,寡姐。


這種情況下,選擇好劇本,專注於表演本身,忘掉終會被歲月帶走的美貌,用表演留住觀眾,是必然的。


她成功了。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2019年上映的《喬喬兔》中,斯嘉麗的角色在電影中站在昇華和表達的制高點上,雖然是配角,但卻是整片的靈魂,是真正意義上的“繆斯”。


同一年,以普通人面貌出現的《婚姻故事》中,憔悴的臉色、深重的眼袋、微紅的眼眶,讓觀眾徹底忘掉了過去的斯嘉麗,聚焦她的表演。


而即使是和老牌影星勞拉·鄧恩對戲,斯嘉麗也沒有被奪去光芒,大段的臺詞和一個真正的主角讓她的演技得以充足發揮。


——奪目的美貌被淡化,才華浮出水面,奧斯卡雙提名應聲而來。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斯嘉麗的轉變引人深思。


市場總會改變演員,而奧斯卡作為行業標杆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至少在最佳女主和女配的獎項上更傾向於女權主義的主題。


換句話說,從前我們有很多用男演員來表現人性的電影,而女演員只能囿於傳統女性主題,只能是母親、女友、女兒、情人,而不是真正的“人”,這樣的狀況也在改變


結合斯嘉麗·約翰遜和奧斯卡來看,近些年,女性在社會中從一個只能用“美”的標準去衡量的他者,一個被品評、幻象的對象,逐漸向無差別的人類轉變。


在電影市場與人類社會中都是如此。


錯失奧斯卡的寡姐,早已是我心中的影后


提及斯嘉麗·約翰遜,當前的媒體大多對她的才華和作品不吝讚美,鮮有人再提起關於NBA球星杜蘭特想喝她洗澡水的豔聞和幾段婚史——她也不再需要這些來被記住。


也許摘下標籤,不斷進化,是所有人一生的課題之一;也許打破偏見,不再對某一刻板印象進行執著重複,也是社會進步的方向。


現在,我們需要忘掉洗澡水,重新打量走向影后的斯嘉麗·約翰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