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靖王之后,为何混成了织屐贩席的贫农?

烧音箱


刘备从皇室后人混到了织屐贩席的贫农,这其中主要受到了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的影响。



一、

元朔二年(前127)年,君临天下的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自己手下的王侯将相把自己的封地封给自家子弟,但是却有一个要求,就是被分封的诸侯国只能越封越小,也就是说一旦第一代诸侯去世了,那么第二代诸侯时不能继承第一代的诸侯位的。

打个比方:如果以前被封的郁黎王去世了,那么这郁黎王的儿子是不能直接顶替他的王位的,顶多当个郁黎候。

这个就是所谓的推恩令。

推恩令不同于之前的分封制,分封制是允许嫡长子继承的,也就是说王去世了,继承他位置的人还是王。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也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之前汉景帝就吃过七王之乱的苦头,所以汉武帝才会废弃了分封制,弄了个推恩令,这样的措施更加方便汉武帝对诸侯的管理。

二、

再说刘备,按《三国志》的说法,他是汉景帝之子刘胜的后裔。

关于中山靖王刘胜到刘备之间传了几代,我就不多说了,看看下面的图就明白了。



我还是数了一下,刘备是刘胜的第十六代传人,光按推恩令的说法,这十六代传下去,如果还是诸侯的身份就见鬼了,更别说这这三百年之间还有断了汉朝的王莽新朝了。

说实话,到了三百年后的东汉末年,刘胜还能有后代传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那时候世道真的很乱,当然刘胜能有后代传下来还和他生了一百多个儿子是有一定关系的。

现在我们不是也经常拿刘备的身份打趣嘛,说他有可能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毕竟他儿子那么多,谁能去一一考证下来呀,你说是吧。

接下来再考证一下刘备祖上的身世,远的不说,就说三代,先从刘备的爷爷说起。

爷爷刘雄,在涿县做县令。

父亲刘弘,生平事迹现在也考证不出来了,死得比较早。

刘备也是因为父亲早亡的原因,只能自幼与母亲靠着织席为生。



刘备虽然家道是中落了,但他好歹也是汉室正统,在那个时代有着其他诸侯所没有的正统身份。

这层身份在蜀汉建立前期,也确实帮了刘备不少忙。

总的来说,刘备家道中落还是有原因的,其实不单单刘备,任何人的先祖可能也曾光辉过,但是这些身份必定都会消失在时光长河之中,这是没有人可以左右的。

And.

才疏学浅,博君一笑。


郁黎话史


都别抢,我来答。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但话说回来也只是名头好听,毕竟那都是祖宗时代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都说每个人往上刨五代都是农民出身,往上刨十代或多或少家族都有人做官,按照一般的观点来看,刘备之所以混的如此惨是受到“推恩令”的影响。

不可否认“推恩令”肯定对刘备家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到了后期以后,这种影响其实已经并不大了,主要是前几代的影响比较大,如中山靖王那几代,原本一个诺大的王侯家族在“推恩令”的影响下被肢解的四分五裂。

但是随着王侯家族被肢解,它的封土必然是越来越小,基本上到中后期推恩令就失去效果了,因为土地都分得差不多了,每个后代都占着一亩三分地,不可能说一直无限的分下去,基本上分家以后“推恩令”的影响就消除了。

  • 推恩令的影响

但是不能说推恩令对刘备家族没有影响,有肯定是有的,但是我认为不大,首先刘备的祖先刘贞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第五个儿子,而后者足足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按照“推恩令”的规定这一百二十多个儿子都有权力瓜分父亲的领土。

但是即便没有“推恩令”,实际上刘贞能够分到的好处也并不大,因为在宗法制度下,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遗产,其它儿子都得自己去自立门户。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其实推恩令对刘备家族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因为还有一个宗法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像刘贞有两个儿子,刘备的祖先是刘贞的次子这一支脉,如果按照宗法制度来看,刘备的祖先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遗产的,恰恰相反的是,“推恩令”的出现反而让刘备的祖先占了一定的便宜。

因为朝廷的规定就摆在那里,次子有权力、有底气和话语权去和长子争夺父亲的遗产。因为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推恩令的时候,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最终受益的只有以嫡长子为首的寥寥数人。其它后代虽然也会得到家族的照顾。

但其受利程度是很小的,到最后只会从这个家族里慢慢淡化出去,关键还一点好处都没有捞着,因为好处都被嫡长子代表的势力给霸占了。但推恩令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利益分配中来,因此如果这么去看待推恩令,你会发现刘备支脉非但没有因为推恩令受损,反而因为推恩令占到了便宜。

推恩令本质上的效果是分化王侯的势力,原来在宗法制度的框架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这个家族会保持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嫡长子手中不断的传承,家族的兴衰最终是根据家族老大的经营能力来决定的,经营的好就永享富贵,经营的不好家族就逐渐没落。

就像《红楼梦》里面的贾府,刚刚开府的时候一切都在蒸蒸日上,但是越到后代子孙那里时,因为这些二世祖纵情声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所以家族就慢慢没落了。而推恩令只不过是一种加速王侯家族势力衰落的进程,把一个整体的力量给它打散了,就像一座大房子,老大继承哪一部分,老二继承哪一部分,老三继承哪一部分,以此类推,直到把这座大房子给拆的干干净净。

所以你如果这么去理解“推恩令”,就会发现它对刘备家族的影响是很小的,反而是让刘备家族占到了便宜,那么刘备为什么会混的这么惨呢?

  • 父亲死的早

实际上刘备的家世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沦落到家徒四壁的地步,你看《三国志》中的记载就晓得了: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先主传》

“世仕州郡”是什么意思?就是刘备这一支脉世代都有在州郡做官的人,这么算起来刘备其实也是一个官宦世家,你看他的爷爷刘雄官至东郡范令,也就是县令一职,这个职位还是相当不错的吧。但是到了他父亲这里出现了问题,就是他父亲死的很早。

他父亲也曾以“孝廉”被举荐为官,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如果不是刘备的父亲死的早,其实刘备的家世背景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他父亲死的早,那时候刘备又还小,孤儿寡母的自然生活的相当凄苦。

但是少不了经常得到宗族的帮扶,譬如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就经常资助他家,此外刘备的起点真的低吗?恐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低,你看他能够拜九江太守卢植为老师,说明还是得到宗族动用资源的帮助。

太守相当于今天什么职位,就是市长,如今你一个普通人家孩子想要拜市长为老师,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刘备当时能够搭上卢植这层关系,肯定是宗族在背后出了气力。当然我不否认当时刘备一家孤儿寡母的生活肯定很清苦,但是人家这种机遇是很多人一辈子都碰不上的。

所以刘备的起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低。

亲,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围炉谈史】每天为您提供最专业的回答喲~


围炉谈史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史记 五宗世家》载孝景帝封王的儿子有十三个,所谓五宗就是景帝的这十三个儿子是五个妈生的。刘彭祖和刘胜为同一母贾夫人所生。

中山靖王刘胜是在孝景帝即位之前以皇子身份被封为中山王,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一句话刘胜酒色之徒,子嗣就一百多。

刘备的祖先刘贞就是中山王刘胜的一个儿子,被封涿郡陆城亭侯。

汉时天子祭祀宗庙时,诸侯王也都参加,并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金子作为助祭,称为酎金。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势力,在一次祭祀时,以酎金数量不够,成色不足为由一次削了106个诸侯的爵位,历史上叫“坐酎金事件”,刘贞也是这106个被削诸侯的其中一个。


也就是说,从刘贞起已经失侯。至于《三国演义》中汉献帝让正卿查宗谱,一代一代直至刘备曾祖皆有侯爵,其实是美化刘皇叔皇室贵胄的身份。《资治通鉴》记载刘备也是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汉书》只记录至刘贞无下文。

史书虽然只记录至刘贞,但族谱里刘备是刘贞子孙,刘备也正是涿郡人。刘贞虽然失侯,毕竟是皇室后裔,其后也是富庶之家,后世家族枝繁叶茂。刘备也绝不是孤贫之家,叔父刘子敬对他很好,宗长刘元起也视刘备为亲生儿子。

至于说:“织席贩履”就是袁术这样出身豪门贵族子弟对布衣之人的轻视与侮辱!


寻桂子


刘备,又称刘玄德、刘皇叔,相信大家对他不会陌生。刘备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从一个普通人,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虽然经历多次打击但刘备从未放弃,直到建立了蜀汉。

刘备可以说是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那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值得世人学习!

刘备一开始是白手起家的,这不免给人一个疑问:刘备他不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吗?他不是刘皇叔吗?为何这样的一个人会沦落到以卖麻鞋和织席为生呢?

并非“推恩令”惹的祸

为什么刘备明明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却生活凄惨?有人会说是因为“推恩令”造成的,事实是如此吗?

“推恩令”是可怕的,作为千古阳谋,“推恩令”杀诸侯王于无影无形之中。它的出现,使得诸侯王不再是把封地只传给嫡长子,其他的儿子们也要分得一部分,一个诸侯国被分割为好几个小的诸侯国,诸侯国无形中就被削弱了。

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打击和削弱诸侯国,但在汉武帝掌权初期,部分诸侯国的势力仍然庞大,“推恩令”的颁布,使得汉武帝刘彻完美解决了诸侯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的出现自然是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我们要提到的中山靖王刘胜了。

为什么说刘胜影响最大呢?因为他的儿子很多。《汉书》中记载到: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常与赵王彭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

刘胜喜欢饮酒作乐,不喜欢处理政务,他甚至认为当王的人就是应该要饮酒作乐,就是要享受的。

由于刘胜的这种思想,使得他的儿子数量众多,达到了一百二十多个。在“推恩令”下,每个儿子只能分到一小块封地,这里面包括了刘备的祖先——陆城亭侯刘贞。

那么问题来了,“推恩令”对于刘贞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其实是好事,因为刘贞不是嫡长子,如果没有“推恩令”,刘贞是得不到多少老爹的遗产的。从这点上看,刘贞是受到“推恩令”恩泽的。

刘备的贫困生活不是“推恩令”造成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家庭不幸。

父亲的早逝是造成刘备生活凄惨的原因

对于刘备来说,造成他混得如此惨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早逝。《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刘备的祖父是东郡范令,这样的条件按理说再怎样也差不到哪去。如果不是刘备的父亲死得早,那刘备的生活将完全不一样。

家庭少了顶梁柱,妻子失去了依靠,孩子失去了父爱,对一个家庭的打击有多大,不用多说。

刘备说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岂不更好?

在刘备刚开始打天下的时候,他常常称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人。为什么他不说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呢?这样子的话听起来应该更高大上一些,毕竟可是开国皇帝的后人啊!

但事实上刘备并没有这么做,因为称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人会比称自己是汉高祖的后人更合适。

汉高祖刘邦是开国皇帝,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人,听起来仿佛更高大一些,但刘备当时落魄不堪,一点也没有开国皇帝后人的风范。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人,大多数人会表示怀疑,但如果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就不一样了。中山靖王只是个诸侯王,在“推恩令”下完全有可能家道中落,现在自己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也就不奇怪了,皇亲国戚的身份也就能保住了。

综上,刘备的祖先没有受到“推恩令”的打击,反而受到“推恩令”的恩惠。父亲的过早离世,是造成刘备以卖麻鞋和织席为生的主要原因。


简单平凡123123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他自称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查阅史料得知,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获封涿县陆城亭侯。后来他因坐贡酌金不合(指诸侯在皇帝酌祭时所献的贡金成色不足,质量不符合标准)之罪,被削夺了封爵。刘贞失去了侯爵尊位,沦为庶民,没法回老家中山,便把家安在涿县常住了下来。从此,刘贞这一脉便在涿县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到了刘备祖父刘雄、父亲刘弘时,刘氏子弟世世代代出仕于州郡。刘雄举孝廉,曾为东郡范县县令。

刘备的父亲刘弘很早就去世了,刘备少年丧父,和寡母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编织草席、卖鞋)为业,生活颇为艰辛。

刘备自称汉室宗亲,却为何得不到汉廷的一点点恩惠呢?父亲早亡,家道中落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繁衍2、300年后,刘邦的子孙后代早就多如过江之鲫,朝廷早已是真假难辨、有心无力、照顾不过来了。

《汉书》记载,中山靖王刘胜死于公元前113年,而刘备是公元161年生人,从刘胜死到刘备生,时间已经匆匆流逝了276年。到刘备20多岁起兵镇压黄巾暴动时,其老祖刘胜已经死了300多年。

刘备虽然自诩为刘氏宗亲,但朝廷却没给他一丝半点的好处,他所有的一切,全是自己白手起家、惨淡经营获得的。那么,和刘表、刘璋、刘焉等刘汉宗室亲贵比,刘备为什么沾不到一点皇亲贵戚的光呢?

史载,东汉的开基帝王光武帝刘秀是汉景帝刘启的六世孙,而到东汉末灵帝在位时,假如刘备硬要和他攀亲戚的话,恐怕也得算到十三代以外了。

十三代亲戚?按传统观念看早就出五服了。

也就是说,刘邦的后裔经300多年的繁衍,早已成千上万,刘备和刘姓皇族早已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而且刘备这种十三代以外的关系,除了都姓刘以外,想套近乎加入圈子真的很难。

《汉书》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中山靖王刘胜酗酒好色,有子120余人。

刘胜生了120多个儿子,这是多么强大的生殖力啊!当然,这也和他身体强健,妻妾成群有关。

而刘备的老祖刘贞只是他众多儿子中的一个,他因故被削去封爵后,就留在了原来的封地涿县讨生活,2、300年后,早已物是人非,谁还记得他的后裔也曾是金枝玉叶、大汉苗裔呢?

今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根本不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是拉大旗作虎皮,硬说自己是大汉宗亲、“根正苗红”的汉室之胄。

也许刘备出身贫寒,是靠织席贩履为生的底层平民,在汉末乱世中一无背景、二无实力,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本钱, 他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天下,想到自己也姓刘,就干脆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意思是我代表刘姓皇室来与你“汉贼”曹操或其他割据势力争天下,我是为匡复汉室而战,你是为窃夺天下而谋,我有天赋的权力与毋庸置疑的道德制高点,是正义的化身。于是乎,一大批善良且不明真相的热血之士聚集在这面冠冕堂皇的大旗下,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刘皇叔(汉献帝刘协的叔叔)”。

为何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不直接说是刘邦之后呢?主要是刘胜有120多个儿子,自己忽悠冒充一下,谁有办法去考证并追根溯源呢?已经过去了300多年,谁敢质疑他身份作伪呢?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一家之言 不喜勿喷】


铁马冰河wu


八个字就能解释原因:“出身太低”加上“家道中落”。


一、出身太低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的祖宗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陆城亭侯刘贞。

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三国志·先主传》

这一段话就说明了两个问题: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不假。但刘备只是中山靖王刘胜的支脉后裔;并且刘贞后来因为酎金之罪被夺了爵位,他的这一支后裔在后来变成了老百姓。

备注:酎金是指汉朝诸侯在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上供黄金助祭,如果所献的黄金成色不足或者数量不足,则会受到惩罚。王国要削掉封地,侯国则要除掉封号。刘备的祖宗陆城亭侯刘贞就因为犯了这条罪,就被汉武帝剥夺了爵位。


说到这里,有一点要说清楚,“推恩令”并不是刘备混成织席贩履的直接原因。最多只能算是间接原因之一。

因为受推恩令影响最大的是藩国的大宗,也就是继承王位的那一支。刘备的祖宗陆城亭侯刘贞本来就是中山国的小宗,本来就不能继承王位。不管朝廷是否推行推恩令,以刘贞这种支系小宗的出身来说,他的后代子孙必然是越混越差。所以说,推恩令跟刘备沦为织席贩履之辈,其实没多大的关系。

不过,刘备的祖宗刘贞后来被汉武帝以酎金之罪夺爵,而刘贞之辈不敢抵抗,这多多少少也跟推恩令有点关系。所以说,推恩令以及汉武帝的其它削藩政策,是刘备沦为织席贩履之辈的间接原因。



二、家道中落

出身太低决定了刘备的上限不会太高,顶多只是个地方豪强。但豪强也是有钱人,不至于沦落到织席贩履之辈。所以刘备沦为织席贩履之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家道在他的父祖这一辈时中落了。

我们可以拿刘备和刘秀做一个对比。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秀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两人都是王室支脉,都是小宗出身。刘备陪她妈妈“织席贩履”,刘秀也曾经“贩谷于宛”。(在南阳卖过粮食)

这说明他们两人在发达前,其实混的都很一般般,王室后裔的身份并不能给他们有过多的身份加持,顶多就是拿来炫耀一下“咱祖上也阔过”的谈资。其实两个人混的跟老百姓没多大区别。


但是,刘秀是地方豪强,而刘备不是。

刘秀的父亲、爷爷都是县令,他的姐夫还是个两千石的官员,他们家族虽然跟刘备的家族一样,都不啥高级汉室宗亲,但刘秀起码在老家还是个吃个开的人物。有一定的号召力。他后来跟他哥哥刘演在老家起义,一呼百应,就是他们家族的资本还没有败完的证明。

而刘备呢?刘备的爷爷刘雄,只是个区区涿郡范令,跟区长差不多,不是什么大官。刘备的父亲没有做官的记载,应该是没当过官的,啥也不是。而且他还死的早,留下了孤儿寡母就先去了。以至于刘备小时候还要帮助母亲织席贩履才能维持生计。

这就是刘备和刘秀的最大区别——一个家里啥都没有了,一个家里还有余财。

家里略有余财的刘秀还有潇洒的资本,还有资格做做娶阴丽华的白日梦。而家里完全没有余财的刘备,就只能陪妈妈织席贩履,靠做手工活度日了。



总的来说,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却沦为织席贩履之辈,原因无外乎两点:他的出身不高,不是王室的直系后裔;他的家庭在父祖辈的时候沦落了,家里没有余财。

没钱的娃,陪妈妈干活赚钱是必须的。

另外,西汉中山王在东汉被降了一级,刘备的祖宗在东汉不算了不起的人物。

刘秀在建立东汉之初,西汉所有的藩王他都承认,但刘秀在统一中原后,他就突然对西汉藩王全部翻脸了。所有西汉王侯一律降一级,王降为侯,侯直接无爵,变成普通老百姓。按照这个降爵的标准,西汉的中山王在东汉就变成了侯,新的中山王变成了刘秀的儿子刘焉。

因此,刘备所谓的汉室宗亲身份,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在东汉其实不算什么。他顶多就是个汉室宗亲而已。全国有几十万汉室宗亲,他只是其中之一。


Mer86


古人说的好“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没错,但是到了刘备这一代早已经家道中落,毕竟他与祖上是隔了十代以上,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推恩令制度早已经注定了刘备这一代生活好不到哪去。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是谁?他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



汉初,高祖实现分封制,不仅分封七个异姓王,还封了十二个同姓王,诸王以郡为国。但是分封制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先是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异姓王叛乱,汉景帝时期又发生同姓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即位之后,大臣们鉴于七国之乱的教训,对藩王们非常忌惮,动不动上奏检举他们的过失。

刘胜对此很不满,就大胆上奏揭发地方官吏欺凌诸侯王之事,武帝知道后,增加了诸侯的待遇,停止官吏检举诸侯王,并采用大臣主父偃的建议(推恩令),允许各诸侯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下面的子弟,朝廷还为他们制定制度和封号,这看似是朝廷的一种优礼厚恩,实际上诸侯的封国土地已经渐渐分散削弱变小。



据《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意思是说刘胜为人喜好酒色,有儿子一百二十多人,刘胜这么能生,简直称的上是超级生育机器。这么多的儿子,自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厚此薄彼也在情理之中,嫡庶有别,亲疏有别,封国就那么大,一百多个儿子把家产、爵位一分配,再代代稀释,总有一部分到最后混成了草根,比如刘备,混成了织席贩履的贫农。

我们以《三国演义》刘备初次见汉献帝时的情景作为参考:



刘备上殿后跪伏于地,汉献帝问曰:“卿祖何人?”刘备回答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献帝大惊,即命人找到宗谱查看,负责管理宗族事务的令宗正卿据谱大声宣读:“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家谱有艺术加工的成份,我们再看看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刘备是正儿八经的中山靖王之后 ,这事儿肯定假不了,但是刘备和他的高祖中间隔了两百多年,刘备的祖父刘雄,只是小小的东郡范令,而且还是通过举孝廉当上这芝麻小官的。他的父亲刘弘早亡,刘备与母亲相依为命织,靠席贩履为业,生活过的非常艰苦。



可见,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政策效果非常明显,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推恩令强制要求诸侯王子弟不分嫡庶长幼,要一视同仁将封国土地分封下去,诸侯国如此被越封越小,一直到最后无地可封,就只能落个皇族的身份而自谋生路,刘备,正是推恩令颁行到最后的结果,所以他混成那样是制度使然。


大国布衣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来爆发了绿林和赤眉起义。赤眉起义军由樊崇率领,声势浩大。但是樊崇无法称帝,而是要找个血统“高贵”的当皇帝。找来找去,找了十几个刘姓皇族后裔,其中血统最近的是个猪倌刘盆子。于是赤眉军就拥戴刘盆子当了皇帝。

西汉末年离刘备生活的东汉还有近200年,然而血统和西汉王室最近的刘盆子都已经当了猪倌,刘备当个小贩不是很正常吗?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是武帝的兄弟,离刘备生活的年代已经有300年。靖王有100多个儿子,按照武帝的“推恩令”,这些儿子们都成了侯,把中山靖王的封地分的干干净净。经过300年的繁衍,再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刘备这个“皇族”和东汉皇室的关系已经很远了,他这样的中山靖王之后,估计没有10万也有8万。这么多人,东汉朝廷不可能都养起来,东汉不是大明。

刘备这样的皇族,基本就是国家承认,但是自谋职业。那么,刘备的父亲、爷爷如果积累不多,到刘备的时候,当然就只能当小贩卖草鞋了。


故纸汇


刘备做为中山靖王以后,还是汉高祖之后呢。只能说他祖上比较辉煌,到他这里就不一定了,毕竟过了几百年年了。

我还见过普通百姓,现在日子过得很紧张的,可是他亲口说祖上还是二品大员呢。家道没落,现在说以前的事还有什么用呢。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从中山靖王这里,刘备那都多少代了,很多分支可能都已经没人了。

通常来讲,皇亲国戚可不是一般人,加上又是皇室宗亲,光这一个名号就能够吃一辈子的。

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子子辈辈的下来,人越来越多,也代表着和皇帝的关系和血液越来越远。

举个例子来说:就现在的农村,很多村子里同姓的人往前推个几百年那都是一个根上的,但是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是一样近吗?恐怕不是,只会和自己家里至近的人关系最亲。再者说了,这一个村里的,虽然根上是一个祖宗,但是到现在了,也有过得好的,过得差的,但很多人可能连开口借钱的情分都没有了。

那么皇帝也是一样啊,很多人挂着名是皇亲,可是皇帝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人。

这个时候有一个关键人物要登场了,这个人就是汉武帝。

因为确立了“推恩令”。

什么是“推恩令”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家的子子孙孙太多了,国家养不起了,也没有那么多高官厚禄让你们去做了。

于是设计了一套体系,让你自己慢慢的官位越来越小,俸禄越来越少。一辈比一辈官位底,直到最后成了平头老百姓。

刘备这一支就是这么个意思,最后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了。

至于皇亲国戚,自己心里知道,偶尔也给乡亲们吹个牛,其他的用处基本上没有了。




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刘胜这个哥们,居然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那孙子可能数不清了。

这么多儿子,官位只能传到一个人身上,其他的儿子也只能是有一个小的官位或者想其他办法了。

一代一代下来,到了刘备这里,你不是个老百姓,还能是个什么?

幸好后边有个乱世,让我们知道了刘备这么个人,不然可能刘备要在涿郡干一辈子织席贩履也说不定呢。

我们怎么只听说了一个中山靖王之后呢?怎么没有听说其他的呢?难道没有其他人了吗?

答案自然是其他人没有像刘备一样的雄心壮志,没有想要救汉室于水火的心,更没有建功立业的想法。

结语:人,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己,和你的出身没有关系,有一颗想改变、想做事的心,才有可能有不一样的人生。刘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观复一鉴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古人就明白的道理,意思就是说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几代人后就不复存在了;也指后世子孙经过几代人后把先辈积累的财富败光了。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传到他这这里,已经不止五代了,所以他只能到处说“我祖上也曾富过”。

事实上刘备家道中落有家族本身的原因,也有当时国家政策的客观因素。

祖上总有不肖子

中山靖王有很多个儿子,刘备是其中一个儿子刘贞的后人,刘贞的爵位本来是陆城亭侯,但后来由于酎金之罪,被剥夺了爵位,于是这一支就成了平民百姓了。酎金是个什么罪名呢,简单地说就是在国家和皇室祭祀的时候进献的黄金以次充好,分量不足。

刘贞在被汉武帝剥夺爵位后无法回到封地,只好把家安在了涿郡。家产传到刘备祖父刘雄这一代,还能勉强支撑, 算是地方的一个小豪强。刘雄曾经举孝廉,还曾担任过涿郡范令,算得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怎么也不会沦落到去织席贩履。

可刘备前半生运气实在不太好,摊上一个坑儿子的老爹。刘备的父亲刘宏是个短命的人,在刘备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偏偏他这一支人丁不旺,也没听说有什么叔伯兄弟帮衬,只留下刘备母子,孤儿寡母的。

在古代孤儿寡母总是受欺负的对象,你刘备说你自己是皇室宗亲你就是了?即便是又如何,全国有几十万呢!

所以为了顽强的活下去,他不得不帮母亲“织席贩履"以维持生计。也许就是在这时候刘备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在以后的争霸天下中能够屡败屡战毫不气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