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今年的这个假期有些不同寻常,由于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大学校的开学时间一推再推,因为这延长的假期,作为家长的我们跟孩子也就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思考过自己是以什么身份与孩子交流的呢?许多家长应该会以教育实施者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而孩子则充当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但其实这种行为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


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我的朋友培芬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本身性格较为强势,在与宝宝的交流的大多数情况下,培芬都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自居,手把手教宝宝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宝宝表达内心想法的时候,还经常不自觉地打断并点评,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大愿意找她倾诉。培芬自己还觉得委屈和心累,她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不是打断,那是给出建议并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

对此她很羡慕十安什么都跟我说,愿意和我亲近,上个星期我们微信视频的时候她有提到这个问题:“原想说假期延长好好跟他谈谈心,谁知道他还不领情,说了没几句就说跟我没啥好说的,你说要不然咱俩换个儿子?”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是颇感无奈趁十安写写作业的时间给她出了个注意,让她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以听为主,压制着内心想要说教的冲动,让孩子说完,你来我往才叫交流,单方面的输出就是说教了。

刚开始培芬跟我讲改变习惯了的交流方式好难,但还是有效果的,孩子开始慢慢与她分享了,但是遇到分歧的时候还是容易吵起来。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烦恼,明明自己很关心孩子,时不时就主动询问孩子与之交流,怎么还是和孩子亲近不起来呢?说到底这主要是家长错误的交流方式所导致的,那么家长拥有正确的交流方式到底对孩子来讲有多重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正确的语言交流方式带给孩子的影响

1.父母的交流语言对孩子大脑的塑造

美国芝加哥大学达娜.萨斯金德博士研究发现:

孩子在三岁之前,父母对他们所说的话,直接影响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孩子出生之后,大脑大脑每秒能产生新的神经连接。简单点来讲就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互动,每一个表情,都在刺激着孩子大脑的发育。

之前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有研究表明,在早期父母与孩子进行的有效对话越多,词汇丰富性越强,那么孩子将来大脑的学习优势就会越强。而且不同家庭的语言词汇差距可以达到3000万个词汇。

现在假期大家应该刷了不少的短视频,你会发现那些受到大家喜爱的宝宝小小年纪语言词汇量惊人,谈吐大方,而且模仿能力也相当不错。其实我们从那些视频里面就可以看出父母和他们的日常沟通频率,甚至是用词的选择,随着这些短视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牛娃”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2.正确的语言交流方式对孩子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以四十二组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作为实验的对象,并且对家庭中年龄区间在9个月--3岁的孩子进行了时间跨度长达三年的仔细跟踪和客观研究。

而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早期的语言环境,而并非是我们设想的外界因素。这些外界因素包括经济水平,种族,性别等等

而其他的一些科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了这个观点,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语言发展是宝宝大脑发育的开始。家长与孩子的对话频率越多,孩子的词汇量的增长速度就会越快,在三岁之后检测出来的智商也就会越高。如果家长忽视了对于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用心培养,就很有可能拉大孩子在智商、学业方面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一直认为开发孩子的大脑和智力是一件非常复杂且高大上的事情,需要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父母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好沟通技巧,把握好沟通词汇量与孩子进行互动对话。

尤其是这延长的假期,家长可以把沟通交流融入到每天的小事上面,比如说在做家务这件事,最开始可以只向孩子介绍你要做什么,比如煮饭或者是切水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对词汇量的需求,你可以向孩子介绍你用了什么材料,甚至可以按步骤给孩子讲解你做的美食,这样不仅可以收获高质量的亲子关系,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既然培养孩子早期语言能力如此重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通过语言和交流来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让孩子的智力发展得更好呢?

高质量亲子日常交流的关键技巧

第一、沟通前先确认气氛,再决定是否充分交流,并拓展交流的广度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沟通的效果取决于沟通双方的回应。就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在社交的过程中如果气氛尴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自然也会草草回应只想早早的结束这场沟通,对沟通内容完全提不起兴趣。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觉得说自己每天都在和孩子交流,但交流的数量有了,质量有没有呢?单一的谈话内容会让沟通流于形式,比如说家长经常使用同一段开场白来开展话题,比如“你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什么有趣的是吗?”或者是“跟妈妈说说,我们来聊聊天”。

久之久之,孩子为了图省事也就用雷同的方式来回应,再加上有时候沟通气氛的尴尬,让孩子在交流上产生惰性,同时容易失去对谈话的兴趣。而这样的交流就属于不够优质的典例。

沟通的气氛其实很好确认,父母只要注意不在气头上与孩子交流,不在外人面前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态度平等的话就很容易避免因为气氛而影响沟通效果。

除了上面所讲的语境学习的方式之外,其实还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发地去思考词汇的拓展应用,比如说爸爸妈妈用漂亮这个词来形容家里养的花草,以漂亮这个词作为切入点,让孩子用其他的词来替换漂亮这个词,虽然由于年龄的限制,孩子还不能流畅地说出来,但多多尝试总是会有进步的。这种拓展方法其实跟之后语文课堂上经常做到的近反义词的练习很相似,让孩子在生活中就能将这个难关攻破,对于孩子来讲也是提升学习幸福感的一个小妙招。

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第二、情景交融

从知识的灌输这个角度出发,父母可以“一心二用”,一边讲述内容一边做出对应的动作,以此来深化语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能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于大人来说,或许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解确实会让人感到一丝丝的厌烦,但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许多行为是需要爸爸妈妈解释的。

而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可以作为家长给孩子灌输知识的绝佳情境。比如说妈妈做家务,爸爸修电视机的场景等等,只要父母手上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陌生的就可以被使用。结合实际发生的状况,再加上爸爸妈妈说的词汇可以让孩子以最为清晰的方式明白家长所讲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理解和领会词汇会有很大的帮助。


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第三、双方互动才算是交流

曾经有研究表明,互动的消失会限制孩子大脑的学习和存储知识能力。语言的交流的关键恰恰就在于双方有互动,所以父母在每一次的交流过程要记得给孩子的回应留有余地,让孩子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搜索应答的词汇,这样有来有往的交流才有利于促进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

的确如此,孩子在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词汇储备量是不足的,甚至也不会用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有更多的耐心,哪怕孩子咿咿呀呀,含糊不清,但这些就是宝宝学习语言必须通过的关卡,比起不断纠正孩子的语序等问题,给孩子留出思考的时间才是更为正确的方式。


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第四、切忌打断

不少家长在交谈过程中的主导欲望会比较强烈,往往孩子的话还没讲完,家长就会强行打断,就像我朋友培芬那样,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父母在孩子的表述还没有完成之前就被强行终止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还会影响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家长对于自身的这种行为习以为常的话,孩子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尤其是在多次的否定之后,孩子就算有了想要倾诉的内容,在向爸爸妈妈表达之前,也会思考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还会被否定,而这样的错误认知形成之后,孩子主动表达的渴望也会迅速减弱。


延长的假期不出门,亲子交流如何从无话可谈,到无话不谈?


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婴幼儿时期,除了要关注沟通的有效性之外,还需要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来让表达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若是父母总是希望用自己的意志作为转移,那么孩子身上最独特的一点也将会被慢慢抹平。

最后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