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有哪些派別?中國近現代史書法有哪些派別?

小週四哥


我先說明下,你的問法有些問題,中國書法史不是幾個派別就能理清楚的,每個朝代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各有各的風格。

可以用類別來區分,分為篆隸楷行草

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幾個階段:

1、古漢字階段:殷商至秦

2、隸書時代:兩漢

3、楷行今草奠定階段:漢末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4、書法藝術形式與內涵擴充階段:宋,元,明代前中期

5、書法藝術變革和總結階段:明末至清代

篆書

前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代的書體就有大篆,小篆,刻符等八種書體,代表作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等。

到了兩漢

就有了漢隸,代表作有《石門頌》、《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等著名隸書石碑。

到了魏晉南北朝

著名書法家父子王羲之和王獻之出現了,人稱“二王”,代表作《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中秋貼》等著名行書,楷書有僧人智勇的《真草千字文》,魏碑是南北朝時期的楷書,有碑刻,墓誌,造像記,摩崖四種。代表作《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記》等。

到了隋唐五代

楷書盛行期,出現了初唐楷書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期中歐陽詢是以楷書著稱的唐代楷書第一位書法家,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倪寬贊》都是其巔峰之作。

顏真卿,又稱“顏魯公”,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筆法,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代表作《自身告書貼》、《勤禮碑》、《祭侄文稿》(有填下第二行書著稱)。

柳公權有《玄秘塔碑》。

到了宋代

有了北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有天下第三大行書之稱。

到了元代

出現了趙孟頫,代表作《膽巴碑》等。

到了明代

出現了吳門四家: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王寵等人。

清代

有劉墉,王文治,揚州八怪等人。


青年書法愛好者


一、中國古代書法流派分析

書法的流派這個話題比較廣比較複雜,也難以講清楚。因書體太多,下面我僅從楷書和行草上講一下我的認識:

楷書的高峰是在唐朝,從風格流派上主要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這幾位,他們在楷書方面的成就都很高,影響深遠。後來元朝的趙孟頫楷書成就也很大。於是從書法史上就形成了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雖然王羲之、王獻之、鍾繇等人的楷書成就也很大,但由於他們那個年代大多留下來的碑帖是小楷,而且很多楷書的法則、筆法,到唐朝才被完善,被完全楷法。所以二王和鍾繇的楷書影響並不及歐、顏、柳、趙。但單從小楷方面講,二王、歐顏柳趙都有各自的風格,影響很大,還有明朝的文徵明、王寵等人都有很高的成就,也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此外,唐人寫經類的小楷,成就也很高,尤其以《靈飛經》最為著名。

行草書的風格流派就更多了。以二王風格為主的這一派有:王羲之、王獻之、陸柬之、孫過庭、李邕、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等。顏真卿的行草書風格迥異於二王,而自成一派,對後世影響很大,歷朝歷代宗之者甚多,也是一大派。此外,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或襄)稱為宋四家,他們的行草書,也都形成了各自的風格流派。

二、近代中國書法流派分析

1.個人以為啟功先生人品自然是高潔的,書法也很不錯。同時我個人也認為謝稚柳在書法上的造詣也很高。

2.康有為等

3.如果論畫家書法,我覺得張大千外,吳昌碩、潘天壽、溥儒、唐雲、錢瘦鐵等人亦有可觀之處。

總之,中國書法史上,古代、近代的風格流派很多。大凡有成就的書法家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但若分流派,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認為並沒有很嚴格的界限。


校傲臨風(書畫)


中國書法史的派別,首先得從書法各體的演變理清脈胳,上古時期結繩為記,後來人們在生活記錄一些自然現象,表現勞動,歌舞等形態而刻畫在岩石上的巖畫,而產生文字雛形,殷商時期占卜,記事,祭祀刻於龜甲,獸骨出現的甲骨文。以及春秋戰國隨著青銅技術成熟鑄在青銅器皿上的金文,亦稱大篆,秦統一六國文字,是為小篆,漢朝簡化篆書而產生隸書,魏晉南北朝楷書出現的時候行書草書也差不多同時流行,書體的演變是以方便書寫記事而產生,書法表現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理念,漢人書法尚勢,晉人書法尚韻,唐人書法尚法,宋人書法尚意,明清書法尚態的書風。中國書法史大體分為碑派,帖派,地分南北,書法亦有南北之分。北方碑派為以漢魏書法為代表,以雄強,豪邁,大刀闊斧的形式表現,大都是刻碑石摩巖上的文字。南方帖派從晉人始,隨著造紙術的提高,書寫基本在紙上進行,是為帖派。以雅逸,婉轉,不激不厲的中庸之道為主。中國近現代書法有傳統派,後來受日本人影響的現代派和後現代派。不論那種派別,最終還是不同環境和地域,文化差異,審美的產物,最終目的還是要發展中國書法藝術!





黃石書畫


1、傳統經典派。對傳統經典加以尊崇,在碑帖之間更重視帖而非碑。注重弘揚和傳統技法的精純度,對經典有價值維護的文化情結。

2、現代派書法。將書法視覺元素空前突出,進而將繪畫和書法整合起來,使書法更象抽象繪畫。強調反傳統書法,對線條、行氣、章法之類不感興趣,而對空間結構、視覺衝擊力、墨色塊面情有獨鍾。

3、後現代書法。從西方後現代理論中學會了顛覆性、平面化、無深度、非主體等概念,從西方現代後現代藝術挪用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的元素,加上非漢字體系和反內容反闡釋的拼接遊戲、,最後形成反書法的抽象化的視覺效果和醜化的視覺衝擊力。

4、書法行為藝術——書法材料裝置或書寫過程中借“書法”之名以行反書法之實。作為後現代的變種“行為書法”,與西方行為藝術同步,有不少新實驗現象:有人曾經在流水小溪上,將宣紙鋪在水面上寫字,讓流水把字跡墨色沖淡留下若隱若現的“痕跡”。

另有人分別讓女性拉著紙,他拿筆半閉著眼睛,任由這位女性拉著紙在他的筆下轉動,最後形成了“作品”。

5、書法主義或非漢字書法。後現代變種之一,受日本墨象派、前衛派影響,將漢字徹底剔除與書法之外,將西方抽象派繪畫的構成理念與後現代觀念藝術相結合,產生出兩個分支:其一文字可識讀的少字數派;其二無文字或文字不可識讀的抽象派。

6、學院派書法。通過對古代經典碑帖的當代實驗,使其激活內部精神元素並加以新形式創造。諸如:局部放大、古今拼貼、五體拆解、字義組裝、色彩運用等形式以求得某種“當代性”和“主題性”而名噪一時。

7、形式構成派。它是西方20世紀30年代早已過時的形式主義的中國變種及其餘聲迴響,是東方筆墨與西方現代美術觀念嫁接的產物。

創作中強調書法形式本體的首要性和章法的形式構成,否定主題創作的情感和文字內容,以線條塊面衝突代替傳統意義的和諧連貫,以線的空間分割和形式營造增加作品的整體緊張感和視覺刺激感。

8、流行書風(藝術書法),中國當代文學出現的民間化,就是對中國曆代官方化文學的反叛。其實,中國書法同樣如此,他們要走官方書法之外的另一條道路。

其方法是從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民間書法和新發掘出的書法資料中去尋找——運用碑學、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寫經、民間墓誌等很多新東西來融人個人的書法創作。對古代書法的繼承指向是兩漢及六朝碑版和民間書法,對“二王”一路的帖學經典多有牴觸,追求粗發亂服的雄強書風。

9、新古典主義。對古代書法經典多采取形而上的繼承方法,從精神上重新闡釋古典主義,從形式上消解和弱化作品物質意義上的技術因素,增強作品形而上的精神品位和大境界。一部分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書法家,更為注重作品的人文情懷和文化修養,以此在作品的當代型態中激活了傳統經典。

10、文化書法。文化書法在當下還是一種微弱的力量,主要體現了一種守正創新精神一種大文化姿態。

其綱領是:“走近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表面上看是創化復興經典話語,實際這種復歸恰恰是帶有革命性的更高的提升。文化書法所表達的是中國人那種靈性的內在深層存在的書法美好精神。

擴展資料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

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

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彭彭彭先生


書法史是特別漫長的,無法用幾個流派就能歸納的,因為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從書法誕生以來,整體來說按照時間可分為:

1.秦之前。這個階段可以說是萌芽,從最早的符號到商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

2.漢朝至南北朝時期是求法度,追神韻。其中漢隸恢弘,魏碑清勁,晉人尚韻,北碑南帖

3.隋唐下至五代崇規矩,重法度。其中唐楷達到巔峰,主要為楷書四大家。草書也達到最高水平,有孫賀張懷。

4.宋至明中期是尚意境,宣情懷。其中有宋四家,徽宗瘦金書,趙孟頫,明初代表祝允明,文徵明以及館閣體等

5.明中至清是抒性情,揚法理。主要分為浪漫派如徐渭,傅山等。帖學派如董其昌,劉墉等。碑學派如金農,鄧石如等。

當代書壇大抵有五種流派並存:帖派、碑派、碑帖融合派、現代書法、後現代派。


梟鴻塵


在晉有二王,唐有顏柳,歐虞褚薛,宋有蘇黃米蔡,元有趙孟頫,鮮于樞。明代吳門文徵明,王寵等。董其昌,黃道周。清初的王鐸,傅山等。近現代能開宗立派的並不多,如林散之,啟功。但多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明。



包劭


中國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名家輩出。無數知名與不知名的書法藝術家創作的藝術珍品,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先秦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作為書法,在結構和筆法上是一個獨立的體系。

中國有跡可考、確鑿可靠的最早文字,應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文屬大篆(zhuàn)體系。

石鼓文的價值可與甲骨文相媲美,出土後受到歷代書法家的重視和喜愛。

金文

金文是指刻在或鑄在鐘鼎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器上的銘文,因此也叫銘文或鐘鼎文。

(二)、秦,統一文字為小篆,古隸破土而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國家。為了鞏固政權,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進行了兩次大的文字改革,促進了書法藝術的向前發展。

1.第一次文字改革,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以西周以來的秦系文字為基礎,刪繁就簡,使其規整統一,線條均勻,詔令全國推行。歷史上稱這種文字為小篆或秦篆。

2.第二次文字改革,秦始皇力推程邈“創造”的隸書。

小篆為何衰落了?

因為新的文字已經開始孕育產生,這種文字就是秦隸,也叫古隸。相傳有個叫程邈的役吏,因得罪了秦始皇入獄十年,在獄中他將流行於民間不正規的隸書加以整理,對篆書的筆畫和結構,刪繁就簡,變圓為方,上奏秦始皇,得到秦始皇的認可,因此赦免了程邈的罪,並封為“御史”,使之因禍得福。

秦隸的推廣和使用,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以後的漢隸、楷書、行書、草書都是以秦隸發展變革而形成的。

(三)、兩漢,隸書巔峰,孕育楷行草書新字體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漢朝建立。漢朝統治426年,分西漢、東漢兩個時期。

兩漢時期,文化空前繁榮,書法藝術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其間,不僅隸書從秦隸(古隸)逐步發展為漢隸(今隸),而且成為廣泛使用的新書體,而古文字經過隸化又迅速孕育出了章草、今草、楷書和行書等新書體。

西漢的簡帛書。

從發現的書法資料看,西漢時期主要是書寫在竹木簡牘和縑帛上的文字,所以稱這一時期的文字為簡帛書。簡帛書仍屬古隸的範疇,其“身”上保留著很多篆書的痕跡和血脈,但較篆書而言,結構簡化,書寫快速,並日趨定型和完善,是古隸向漢隸發展過渡時期的書體。代表作《居延漢簡》。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漢隸的形體美進一步發展,字畫上又有了“側”(點)、“掠”(長撇)、“趯”(鉤、挑)、“啄”(短撇),結體上更趨於遒麗、嚴整,這就形成了楷書。

另外,隸書之所以受重視,主要是在實用上寫起來比篆書便捷,為了“便捷”的需要,因而就產生了“隸書之捷”的章草。章草書的特點是字畫有波(捺的波折)磔(捺筆),字與字之間無牽連。章草的最初形成時間,應是西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開始的,後又有崔瑗、杜度、張芝等章草大家。

差不多在隸書楷化和草化的同時,還出現了一種中間的書體,即行書(又稱行押書)。

(四)、魏晉南北朝,行書發紅發紫

從曹魏建立到隋統一中國,近四百年中,戰禍不已,王朝頻繁更迭。但是動盪混亂的時期,卻促進了人們思想上的解放,各種藝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尤其是書法藝術的發展,可謂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其盛可與歷史上的唐詩宋詞、元曲等相提並論,故史有“唐詩晉字漢文章”之說。

魏晉是漢字書體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篆、隸書體漸被淘汰,楷、行、草等書體一齊風靡書壇,而尤以行書發展最為突出。

鍾繇和王羲之便是這一時期的兩位書壇巨星,他們博採眾長,繼承前輩真草行書的用筆,獨闢蹊徑,於筆墨之外追求韻度;其行草如行雲流水,遒美勁健,婀娜多姿,達到“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攝眾法,備成一家”的高度。

王羲之被後世尊為“書聖”,其行書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南北朝,由於南北方歷史、地理、民族、政治和生活習俗的不同,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大派。

南朝人重傳統學識,更兼山水秀麗之利,藝術發展較快,因南方襲晉制禁立石碑,故法帖較多,婉麗秀媚,富有逸氣,具有陰柔之美。但因受二王書風影響太大,人多習一家之法,建樹不多。

相比之下,北方的碑刻藝術卻大放異彩。北朝無“碑禁”,因此刻碑盛行,稱為“北碑”。它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時期的石刻書法,其中流傳最多,影響最大的是北魏石刻,正因如此,北碑又稱為魏碑。魏碑藝術成就很高,按其體態風格可分為四類:

其一是造像題記,風趣自然,險絕勁拔,鋒芒森森,可謂“方筆之極軌也”,代表作為《龍門十二品》;

其二是墓誌,遒厚精古,俊利疏朗,被歷代書家所推崇,代表作為《張黑女墓誌》;

其三是摩崖,用筆圓勁,結體寬博,凝重深古,雄健厚朴,代表作為《鄭文公碑》;

其四是碑碣,用筆方峻,結構緊肅,勁健雄拔,變化無端,代表作為《張猛龍碑》。

魏碑風格繼承隸書筆意,結體謹嚴,筆勢厚重,穩健大方,雄強挺拔。由於魏碑書法別具一格,後人也稱“魏碑”為一種書體,流傳於世,可見魏碑影響之深遠。

(五)、隋唐,楷書盛世

唐代,國運強盛,國泰民安,文化方面也博大清新,盛況空前。書法藝術在南帖北碑的影響下,走上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二個發展創新高峰。

唐代帝王非常重視書法,書法被列為國子監六學之一及考試科目,明確要求必須“楷法遒美”,為書法脫古創新營造了氛圍,開創了唐代書法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新局,將楷、行、草書,尤其是楷書,推向了頂峰。

唐代楷書,不僅在書體的發展上呈現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極為成熟,嚴密精工,而且把書法藝術審美也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境界,留下的許多墨跡,至今仍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唐楷亦被尊為“翰墨之冠”。

唐代行書也值得一提。初唐李邕,善以行楷入碑版,取法“二王”又有六朝法度,自成二家面目。中唐顏真卿,不僅是楷書大家,其行書《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唐碑,唐朝的石刻統稱,唐碑比之六朝,可以說是浩如煙海,其數目之多,漢碑、魏碑也為之遜色。

(六)、宋,帖學盛行

經歷了秦、漢、晉、唐的發展演化,篆、隸、楷、行、草等五大書體齊備,且完全成熟,其藝術價值,享譽海內外。宋之書法,較之晉唐,已大為遜色,帖學大興,創勢趨衰。

宋太祖趙匡胤對書法不感興趣,採取漠視態度。宋太宗時,開始注意書法,叫臣子王著把過去帝王名臣的墨帖,編輯成“法帖”,刻在棗木版上,拓賜給大臣,叫《淳化閣帖》,帖中不少是贗品,加之反覆翻刻,結果越刻越走形,帖學的盛行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使得宋代書法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仁宗慶曆之後,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等四大書法家,提出了由唐溯晉,摒除帖學的主張,使宋之書壇為之一振。他們將詩的理趣和畫的意境融會於書法之中,落筆如雲,動筆如飛,以流動的點線抒發自己的靈性和情感,開拓了意法同篇的新天地,使書法藝術進入了意法交融的新境界。

(七)、元明,宗唐承宋

元代,階級民族矛盾激烈,經濟文化受損,書法崇尚宋習,帖學盛行,注重結字體態,主張書畫同法,“館閣體”制約了書法的發展。因而雖有發展,但缺少創新,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

明代帝王都崇尚法帖,因而仍是法帖盛行。文人多擅長行草書,他們精心研究書法,為的是能被詔而謀得官職,以致形成了文人注重書畫鋪設、附庸風雅的風氣,尤其對古帖、古墨、古硯、古畫異常珍愛,以把玩欣賞古字畫為樂事,同時書家大多精詩工畫,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其形之美,簡直超過了唐宋。也正是這種傾向,使整個明代書法趨於俗而傷於雅,妍媚有餘,而古樸不足。

(八)、清,篆隸復興

中國書法發展到晚唐漸趨頹勢,到清代才開始有了轉機,因而清代可說是書法中興的一代。

清代書法可分為兩期:帖學期和碑學期。

帖學期,清初沿明,帖學盛行,康熙帝酷愛董其昌書法,而董於明末即譽滿江南,加之康熙帝睿賞,聲價益重。

碑學期,乾隆時,由於承平日久,書風轉趨豐圓,於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董書之纖弱,漸漸不為所重。自嘉慶、道光之後,帖學趨衰,碑學日盛。清代書法,由帖學到碑學的轉變,不像元代學唐學晉那樣呆滯,而是有積極促進作用,從此影響到一代書風。

清代楷行草三體均無突破性發展,相比之下,篆、隸兩體卻一起復興,名家爭雄,成就斐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彌補了唐宋以來的不足。

另外,清代繼漢之後幾成絕響的篆刻亦盛極一時。

明末清初,很多書法家慢慢放棄學習晉唐的帖本風格,反而學習更古老的漢朝碑刻的隸書體。漢隸碑刻屬於左規右矩,法度森嚴一派,為官定的標準書體。

到了清代中期,書法受到考據學的影響,書法家追求年代更久遠的篆書。於是篆、隸書體得以復興,而書法家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這種新的書法風氣,被稱為“碑學”。


八點半的日記


中國書法從古至今,細分的話流派眾多,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從兩大派別來討論一下:“美書和醜書”(胡寫亂畫,或是“江湖體”等沒有傳承的字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在魏晉之後,明清之前,大多數人以用筆細膩,法度森嚴,結體妍美等標準來判斷書法的品級,這一代表人物較多,除“二王”外,還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趙孟頫、文徵明等等,其中楷書、行書較多。千百年來能打破這種格局的人不多,甚至產生了某種千篇一律的“館閣體”、“印刷體”等。但無論多美的事物,時間長了都會產生審美疲勞,一部分人就開始求“變”,或從金文、碑刻尋求古意,或取法自然天趣來另闢蹊徑,於是就產生了“醜書”,如八大山人、鄭板橋等,還有一部分近代的書法家,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無論是“美書”還是“醜書”,練就紮實的書法功底是第一位的,特別是“醜書”,要讓它“醜”中帶美、與眾不同、看之回味,沒有數十年乃至一生的付出是做不到的。大多的“醜書”作者,其“美書”功底也是相當了不起的,如八大山人的一些書法作品,用筆細膩,美感十足;近代的沙孟海寫行草用筆滄桑而老辣,但他有一件楷書作品《修能圖書館記》,寫得也是美不勝收。再往古代說起顏真卿《祭侄文稿》是自然天成,真情流露的一篇手稿,這件作品對於美醜還是有一定爭議的,不過再看他的《多寶塔碑》,就幾乎沒有人不認可了。這種情況還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冗述了。綜上所述,“醜書”並不是真的醜,它和“美書”只是兩種審美情趣而已,無論哪種風格,都離不開千錘百煉,否則很難登上大雅之堂。以上為個人觀點,朋友閒聊如有不到之處請多海涵。





龍銘先生


中國書法史最有代表性的還是二王派,楷書代表性是:歐,顏,柳,趙。近代到現代除毛澤東與啟功先生,其它都不值得一提!


飛龍在天1313


我國書法有悠久的歷史,流派很多,不同書體有不同的書家代表,非幾句言語所能介紹完全。

今天常見及常用的行、楷書體,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