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先聲:陳望道——語言研究必須中國化

海上先聲:陳望道——語言研究必須中國化

上海社會科學界群星璀璨、名家輩出,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上海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之所在。 他們在苦難中超越,養成博大堅毅的學術品格。他們在跌宕中堅守 , 將探究真理作為畢生的追求。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合制作大型系列傳記短音頻《禮讚上海社科大師——海上先聲》,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時間,《海上先聲》穿越時空與你並肩戰“疫”。

海上先声:陈望道——语言研究必须中国化

陳望道(1891年—1977年),中共早期活動家、新文化運動先驅、教育家、語言學家,《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者。

1920年春,浙江義烏分水塘村,陳望道就著一盞煤油燈,夜以繼日地工作…… 這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驅以滿腔忠誠和激情,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一行行澎湃的白話文。 接受過馬克思主義的薰陶、精通日文和英文、擁有優秀的國文素養和語言功底,陳望道成為《共產黨宣言》全譯本首譯者,是偶然中的必然。之後,《共產黨宣言》一版再版,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信仰,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當無數人被《宣言》感召、前赴後繼之時,他,走上覆旦大學講臺,《作文法講義》《修辭學發凡》的研究發表,提倡“大眾語”,澆滅保守勢力所謂“文言復興”的火焰。 1952年開始,陳望道擔任復旦大學校長。1958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成立,他當選為首屆社聯主席。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當時學界不注重漢語實際,拿理論生搬硬套的一系列亂象,他在語言學界提出了“語言研究必須中國化”這一帶有方向性的革命口號。 他鼓勵學生在學術上做一個“古今中外派”。“一隻手向古代要東西,一隻手向外國要東西”,“把古的、洋的都’化’在我們的學術研究裡面”。在他的提議下,復旦大學確立了每年舉辦“校慶科學報告會”的傳統,促進了優良學風、校風的形成。一批批青年學子成為後來中國語言學研究的中流砥柱! 陳望道:“我不過在紙頭上吶喊吶喊而已,這種吶喊不過是催促生命早點降生。我不過是聽從時代的召喚,喊了幾聲,實在談不上貢獻。”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語言研究室被解散的數年間,陳望道的身體每況愈下。但在去醫院的途中,在三輪車上,在醫院的候診室裡,都沒有停止過思考。及至躺在病榻上,他仍然對《文法簡論》書稿字斟句酌地修改。 縱觀陳望道的一生,學術研究從來不是象牙塔裡孤芳自賞,而是為時代、為國家、為民眾的語文生活的進步貢獻畢生心血。在當下多元的世界,如何構建起中國自身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在國際舞臺上發聲,望老早已為我們作出了指引:語言研究必須中國化!

《海上先聲》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合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