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實現“天人合一”嗎?

鵬友程


首先糾正一個說法,不是天人合一,是人天合一。注意一個方向感,天人合一是天到人,人天合一是人到天,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

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天道,天道是如如不動的,天道只是按照自己的規則,默默地運行著。天道不會干預人道中的一切。

既然大家都已經約定俗成的稱之為天人合一了,筆者下文也以天人合一來闡述吧。有人說,天人合一是一種思想,有人說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還有人說,天人合一是一種狀態。

那麼,究竟什麼是天人合一?

筆者認為,天人合一是一種方法,是老祖宗教給他們的子孫如何瞭解,感受,達到天道的方式方法,至於天一合一了以後的狀態和感受是什麼,那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回到問題。

人是能夠實現天人合一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筆者的建議是,一般人不要追求這個天人合一為好。為什麼呢?

第一,天人合一是人類的逆向進化,對正向進化的人類社會沒有什麼好處。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感受,首先第一個字就是靜。這裡的靜不是安靜的意思,是動極生靜的靜。人要想人為地達到安靜甚至寧靜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對於普通大眾而言,知道有這麼個事兒就行了,沒有必要再去深究什麼。那麼又為什麼說天人合一是逆向進化呢?

設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不去生產,全部都去通過特定的方法去追求天人合一,我們的這個世界,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第二,一般人追求天人合一沒有意義。好好的過完屬於自己的一生,就是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意義。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好像誰去身體力行這件事情,冥冥中自有天意註定似的。

就算是你達到了天人合一,又能怎麼樣呢?你還能跑出這個宇宙?對於你來說,達到天人合一,遠遠地沒有陪在家人身邊這件事來的實在。

為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筆者試著用通俗的語言去描述一下,達到天人合一的方法和感受。

達到天人合一,要講究方式方法。天人合一換一個詞來表述,就是佛教的名詞,無我。

說到這裡,接上文說說什麼叫做靜,動極生靜的靜,因為,這個靜字,是進入無我的鑰匙和敲門磚。宇宙是一直處於動態之中的,一刻也沒有停止,人類也是由宇宙產生的,因此,人類也要遵守宇宙的規律。也就是說,絕對的靜是不存在的,只能有相對的靜,這就是動極生靜的道理。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才能得到天人合一要求的靜。

當你在相對的靜中,慢慢地,你會發現,宇宙即你,你即宇宙。所有的相,都是夢幻,哪裡有什麼此岸,哪裡有什麼彼岸,哪裡有什麼佛菩薩,哪裡又有什麼鬼怪神仙。

到了這個時候,你會放棄掉你的慾望,不管是什麼樣的慾望,你會發現你以前的思維是多麼的幼稚可笑,同時,你也會發現,茫茫宇宙,不只是只有我們存在。


老祖宗的智慧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實現“天人合一”!對於我的答案,一定有不少人質疑,甚至有人會嗤之以鼻,認為這就是天方夜譚。那麼,就請大家跟我一起來探尋一下: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說法源於老莊,是一種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對於這種解釋有些人可能會不明所以,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給大家闡釋一下。

我們的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用科學的說法就是頻率。我們的耳朵能聽到的聲音的頻率範圍大約在20Hz到20000Hz間。同樣,天地也有頻率,但天地的頻率卻不是用耳朵聽的,是用心來感悟的!人生於天地之間,來自於天地,是天地的一分子,自然可以感受到天地的頻率,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因此,我認為天人合一就是心與天地同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而這種感悟是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的,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情境:在春暖花開的時侯去郊外踏春,天高地闊、雲朗風清,空氣中飄蕩著青草的芬芳,陽光慈母般溫暖地灑在身上,偶爾有幾隻小鳥飛過,留下一竄清脆的歡歌。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感觸到的,無一不是快樂、愜意、舒適。不知不覺中,意識脫離了身體,像輕柔的風,拂過草地、拂過高山、拂過小溪,與小草、與小溪、與高山、與這片天地融為一體。

又或者在看某些科學頻道的節目的時候,當看到宇宙宏大的場面,看到那深隧的星際,是否突然間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電視中的視角也好像成了自己的視角,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徜徉。

沒錯,這種瞬間的感悟就是天人合一!

而最容易出現這種感悟的情況就是在心與天地、與大自然最接近的時侯。那些心思純粹、單純質樸、直率善良的人是和多愁善感的人也是最容易感悟到的。

其實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是一樣的,心若透明一塵不染,所以叫赤子。後慢慢的長大,隨著五官感受以及環境和教育的不同逐漸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人。逐漸被物質、世俗、名利所腐蝕,心也就越來越渾濁了,離天地自然越來越遠了。因此現代人很少能有這種感悟了。

耳朵能聽到的頻率由於生理原因是有限的,但心與天地自然的頻率卻是無限的。心越窄,感悟越少,心越寬,感悟越多。

因此,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放下名利、物慾之心,多多親近自然、感悟自然,人人都可以做到“天人合一”!


紅塵路過客


來來來我說與你聽

剛剛看了些其他人的回答,大多數是摘抄和亂蓋的甚至很多跑題了還有很多為了湊字數簡直就是亂蓋。希望頭條審核的時候注意查看內容是否與題目一致啊。

話說重點,題目說人是否實現天人合一?

其實人在天地間早就已經是天人合一了這相當於一個引子,人在天地間萬事萬物皆為道人本身就在道和天地中但是又不是天人合一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或者有些人刻意想感受或者為了尋找天人合一的方法而苦惱。

其實這只是騎馬找馬,要達到內外天人合一你得有一下幾個環節,第一首先是心態要好,第二品德要好,第三要有智慧,第四先要了解什麼是天人合一,第五悟道。

是不是覺得很煩?但是這只是開題文章還在後頭呢!

這就是為什麼道教發展不如和尚了,因為和尚只要你會念幾句經文剃個頭然後像模像樣做點善事放點生就可以了,道教則不同沒有天分你一輩子可能只是道童。

所以啊天人合一分內外,在外天地中已是天人合一而內外呢?內在就是凡胎俗體所以道教講要打坐修身修命脩金丹可飛昇。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鹽城市大豐區江蘇人和清路過


和清


“天人合一”源自老子之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一個最重要問題。早在西漢之前,天人合一思維已經非常流行,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商周之際《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維、戰國後期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和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

自古以來,人們對"天人合一",特別是對“天”的解讀可謂是眾論紛紜,目前尚無統一的、最終的定論。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天"代表"道"、"真理"、"法則"、”規律,”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正道,歸根覆命。近現代不少學者認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宇宙自然在本質上是相聯繫的、相依存的,故一切人與事均應遵循客觀規律,順乎自然規律,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相互共存,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融。

筆者更傾向於人能實現天人合一的觀點,這是因為"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學術思想,而且是一種社會狀態。天道與人道本來就是合而為一的,人受性於天,人的生存離不開天,天與人融為一體,自然相處,和諧共存,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狀態,事實證明天意民心不可欺不可違。天道公平無私,而人時常由於私慾過多等原因而背離天道,破壞了天人合一,天下由和而生亂,由小亂而變大亂。人類復歸於天人合一對於天下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天人合一則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就會自然生態平衡,社會和諧穩定。



文海墨韻


天人合一是道家哲學一種至高無上的思想概念,想在修練中達上這個最高境界,要真正實現天人合一是不可能的。

易曰:立天道曰陰與陽,立地道曰柔與剛,立人道曰仁與義,謂之三才。可是天道不可移,地道不可移,而人道在社會上是十分複雜的,只有以作行動來準則仁與義,所以,就己將人道從天地間分離出來。

天地間都是以同類相聚,包括自然界的變化,天與地共同隱藏著無形看不見的規律,是自然規律成為一體的。而人是在中間生生不息,有形的社會規律。為此:有相異之處就必須分開來。

老子是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無的宇宙觀,唯心論重視天地自然,更重視人與天地參。所以天地陰陽共成,而人只有以言行舉動來準則道德觀念,因此,要實現天人合一是一種抽象思想,無法做到天人合一。



誠心走天下2


人在夢中還沒醒來,人只是一個受造之物,天上的神降在地上取了一個普通人的外殼,成為一個普通的人但她的實質仍然是神,有正常人的需要,有完全的神性與正常的人性,她在供應著人的所需,她發表的一切話語打開了在天的一切奧秘,刑罰審判了從古至今的人類的種種惡行,我從她的話中經歷了神話的審判刑罰之後認識了被撒但加工後所活出的醜鬼之態。所以說:基督就是實際的神自己。靈與肉身是一的只有神自己,所以說神不造神,只造神之外的受造之物。人若執迷不悟,總想當神那就是神經不正常了。趕緊調整自己吧!自己反省反省面對現實,腳踏實地的做個真正的敬畏神的人,不觸犯神不更好嗎?神創造了天地萬物是全人類當敬拜的,阿門!


一個小小的受造之物


中國人民早已經實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就是宇宙,中國已經發射了四次載人航天飛船。2003年神州五號,2005年神州六號,2008年神州七號和2012年神州九號。

其中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也是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 飛船載有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三名宇航員,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

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第四艘載人飛船,載有3名航天員,用以執行與天宮一號進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 宇航員進入天宮一號生活了10余天,之後順利在內蒙古返回。

載人航天技術遨遊太空就是天人合一的概念,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在飛速發展,我們即將登上月球,在月亮中漫步。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我們的航天技術能聳立於世界之巔。





東瓜西瓜馬來瓜


這個問題不能單從天和人的概念理解。應從知道觀念去理解。在這次嚴峻的疫情下,請告訴我們的孩子,有知識才會強大!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就是有知識,有責任心、有愛心,才能造福人類!成就大事!周總理在十六歲就發起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現在我們很多人包括學生時不時心中都會問自己:“我這讀書又是為什麼呢?”這番疫情,能不能讓這些人和學生幡然醒悟。

我們國家的脊樑和盾牌——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陳薇女將軍,偉大的白衣天使和人民解放軍,還有許許多多捨身為民的志願者,勞動者們!——是他們,用自己的豐富的知識力量和偉大無私的責任心、愛心,來戰勝可怕的疫情!他們才是我們需要值得學習的榜樣!李蘭娟院士說的一句話發人深省!她說:“疫情結束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新留給一線科研人員。不要讓年青人的價值天平繼續錯誤傾斜。演藝明星永遠是強不了國的。”流量明星賺得是上百、上千萬的高收入。這份收入,抵得上十幾位科研人員的年薪,這的的確確有不合理之處。畢竟,在疫情面前,衝在前線的是科研人員。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是他們。保護我們生命安全的也是他們。

天天追網劇,追明星,追小鮮肉,天天講名牌,自私自利......這樣的無用之才,在面對各種災難時,你們能挑起大梁拯救國家嗎!少年強則國強!中國的孩子們,加油!努力學習知識,學會做人!這才是強國根本之一,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之一!


Sunny0221


我是木米,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崇尚和諧,蘊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人類已經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進而到現在的生態文明,我們來討論“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哲學思想,恰逢其時,適逢其會。

01意圖“求其放心”,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先天的人和天是高度合一的,先天的人本能地具有道德觀念和原則。這一點,我們從小孩子身上看的就非常明顯。比如我們給嬰兒壓歲錢,小baby並不會見到錢就睜大眼睛,而且從他的表情上你也看不出,他對一百和一千有不同的感覺。所以,我們強調,初心,赤子之心,人生若只如初見,等等。

但後天的人,就不同了。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隨著周遭環境的變化和薰陶,隨著社會競爭的壓力,後天的人難免受到各種名啊利啊矇蔽。從而利慾薰心,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這是人生的三重境界。通過修念,通過修行,去除外界慾望的障蔽,意圖“求其放心”,從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實現天人合一。

02做到“絕聖棄智”,最終抵達“萬物與我為一”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之浩繁,而人之渺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學會懂得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人要學著順應時令,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大漢採用老子的思想,休養生息,終於迎來了“文景之治”。

道生萬物,道法自然,自然無為。天與人,不相勝。天人合一,是一種協調,是一種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如同董卿評委在主持人大賽上所說的,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那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贏家。這話的分量,何其沉甸甸啊。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是高等動物,但人要時刻謹記不以此自居。正所謂,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做到“絕聖棄智”,最終抵達“萬物與我為一”。

03 慎行“微顯闡幽” ,歸宿為“窮神之化,與天為一”

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君子,需要效仿天的自強不息,需要效仿地的厚德載物。從而,窮神之化,與天為一,實現天人合一。

《易經》講,履霜堅冰至。看到腳下有霜,就知道秋天來了。看到腳下有冰,就知道寒冬來了。

這就是,慎行“微顯闡幽”。這就是我們說的,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到屋漏偏逢連夜雨,禍不單行,悔之晚矣。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是這樣,不要等到汙染之後再去治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無論是天的運動,還是人的活動,都不是可以任意而為,甚至肆意妄為的,都要有規律可以遵循的。在有規可循這一點上,儘管天是無意識的,而人是有意識的,但天與人都是不可違背規律的,這一點是相同的。

總之,天人合一,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和解,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境界。


木米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這裡所說的自然,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高山、草原、森林、河流,因為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而不是自然真空純至淨的本質。自然的形式有變化、有生滅,人與形式合一,不是就會隨同自然的形式變化和生滅嗎?有變化,有生滅,人的精神不就會隨同事物的變化和生滅而痛苦嗎?

自然的形式有變化、有生有滅,自然的本質沒有變化和生滅。人的精神與自然同一性,是高於一切形式的存在。所謂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迴歸自己的本性,達到無善無惡,無佛無魔,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歸根復性”、“返本還原”、“西方極樂”等說法不一,但其內在本質指的都是同一種精神境界,也是同一種精神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